王秉衡

《重慶堂隨筆》~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卷下

藥字從草,故神農辨藥之書曰《本草經》,則本草宜以草部居先。草類甚多,孔子曰:蘭為王者之香,則蘭之於草,亦猶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後之修本草者,苟折衷於聖人,自當以蘭為冠矣。蘭以素心者為貴,舒思慮之鬱結,蠲蘊伏之濁邪,稀痘催生,清神養液,稟天地至清之氣而生,故昔人有吹氣如蘭之喻。

白話文:

「藥」字源於「草」,所以神農氏辨別藥材的著作命名為《本草經》,那麼本草書理應以草部分為首。草的種類繁多,孔子曾說:「蘭花是草中之王者的香氣」,因此蘭花在草類中,就如同麒麟在走獸中,鳳凰在飛鳥中一樣尊貴。後世編纂本草的人,如果能遵循聖人的教誨,理應把蘭花列為草類的首選。蘭花以花朵潔白者為上品,可以舒緩思慮的鬱結,清除體內的濁氣邪氣,治療痘瘡和催生嬰兒,還能清心養神,滋養體液。蘭花吸收天地間最清淨的氣息而生,因此古人常用「氣如蘭香」來形容清雅的氣息。

曉嵐先生《筆記》云:苗峒地界值蘭開時,有食蘭蕊之蟲,形似蜈蚣而色青,取置杯中,灑以鹽末少許,覆之以蓋,須臾化為水,湛然淨綠,澈如琉璃,蘭氣撲鼻。用以代醯,香沁齒頰,半日後尚留餘味。然蘭謝時即死,殊不易得,彼地亦甚珍也,惜不知其何名。愚謂此蟲可與脈望、鞠通相鼎立,洵稱仙品,宜其不易得也。

白話文:

曉嵐先生的《筆記》中記載:苗峒地區在蘭花盛開時,有一種食用蘭花蕊的蟲子,形狀像蜈蚣但顏色青綠。把它放在杯子中,撒上少量鹽末,蓋上蓋子,過一會兒就會化成水,顏色清澈碧綠,像琉璃一樣透明,還散發出蘭花的清香。用它代替醋,香氣沁人心脾,半天下午還會有餘味。但是這種蟲子在蘭花謝後就會死去,很難得到,所以當地人也非常珍視它,可惜不知道它的名字。我認為這種蟲子可以和脈望、鞠通並列,堪稱仙品,難怪它不容易得到。

夫蟲而食蘭,猶得仙致,施之於人,效自可知。乃有以省頭草當之者,抑何陋耶!

(刊)潮州蔗田接壤,食蔗之蟲形如蠶蛹而小,味極甘美,性涼,解熱毒,助痘漿,可與蘭蟲並傳。

白話文:

潮州的蔗田中有一種蟲,形狀像蠶蛹但比較小,味道非常甜美。它的性質偏涼,可以解熱毒,幫助痘瘡化膿,可以和蘭菊一樣廣為流傳。

古之權量既小,而藥劑甚輕,每服數錢者居多;今世反是,故藥價漸貴,所以患病愈難矣,不但良醫罕出也。如人參一味,竟為富貴人常饌。夫人參亦草根耳,天之生此,原以療人之病,非以養人之生。因無病之人競相購服,而視為養生之物,無怪乎其價之日昂也。其價既昂,偽物日多,而病之果當用此者,遂不能用矣。

白話文:

古代的用藥量很小,藥物也很輕,每次服用的藥物大多隻有幾錢重;而現在卻相反,所以藥價逐漸昂貴,也因此使得患病更加難以治療,不僅是良醫難尋。例如人參這種藥材,竟然成為富貴人家常吃的食物。人參不過是草根而已,上天生長這些藥材,原本是為了治療人的疾病,而不是用來滋養身體。由於沒有生病的人競相購買食用,並將其視為養生的物品,也難怪其價格日益高漲。價格昂貴之後,假藥也隨之增多,而真正需要使用人參的病患,就無法使用它了。

豈非以有用之才,銷磨於無用之地,而需才之時,反無才用乎?其實古之人參微涼微苦,與近時西洋參性味略同,深明醫理者似可通融代用,不必刻舟求劍,而默贊參價之昂,擅破貧人之產也。如證屬大虛,西洋參嫌其力薄,不妨以黃耆甘草枸杞子龍眼肉之類隨宜匡佐,亦在善用者驅策得其道爾。此外更有習俗相沿而不知其誤者,略論如上。

白話文:

難道不是因為將有用的東西消耗在無用的地方,等到需要這些東西的時候,反而沒有可用之物了嗎?其實古代的人參,性味微涼微苦,和近代的西洋參差不多,懂得醫理的人似乎可以用西洋參替代,不必拘泥於傳統,而默許人參價格昂貴,暗中讓窮人破產。如果證實病人虛弱,西洋參的效果不夠,不妨用黃耆、甘草、枸杞子、龍眼肉等藥材適當輔助,這也取決於擅長用藥的人是否能正確使用。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沿襲習俗的錯誤說法,簡略論述如下。

枸杞子味純甘,色大赤,其質潤,其性平。《聖濟》以一味治短氣。余謂其專補心血,非他藥所能及也,與元參、甘草同用,名坎離丹,可以交通心腎。

白話文:

枸杞子味道甘甜,顏色鮮紅,質地滋潤,性情平和。古醫書《聖濟總錄》記載用枸杞子單味藥就能治療氣短。我認為枸杞子專門補養心血,功效比其他藥物都要好。與元參、甘草一起使用,名為「坎離丹」,可以調和心腎。

肉蓯蓉溫潤潛陽,陰虛陽浮者,滋清藥中皆可佐用。

赤氣舒心氣,暢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藥也。而世俗有散心之說,不知創自何人。審是,則周文王嗜此,何以多男而壽考耶?故清解藥用之,賴以袪痰穢之濁而衛宮城;滋養藥用之,藉以宣心思之結而通神明。

白話文:

紅氣舒緩心氣,暢通精神,愉悅心情,增益志向,是妙藥。但世俗有「散心」之說,不知從何而來。如果真是散心,那麼周文王嗜好此物,為何子孫眾多且長壽呢?所以清熱解毒的藥物使用它,靠它來祛除痰液毒素的汙濁,保衛身體;滋養藥物使用它,藉助它來疏通思緒的阻礙,暢通靈氣。

《本經》淫羊藿氣寒味辛無毒,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後人因《別錄》羊食而淫之說,遂改為性熱助陽,誤矣。夫羊性喜淫,乃其天賦,不必食此藿也。即謂食之益淫,故以命名,然人非羊也,食之何必淫?吾鄉畜羊者,秋冬以桑葉飼之,故羊之益人,惟杭、嘉、湖者為最。然桑葉者,蠶食之而成絲之物也,若謂人食淫羊之藿而亦淫,則羊食成絲之桑而亦絲矣。

白話文:

由於不同的身體器官特質不同,不能用同一種標準來論斷。就好像明礬一樣,蠶吃了它會變肥,老鼠吃了它會中毒身亡。這說明藥物有固定的性質,而身體器官不同,藥物性質也會隨之而改變。我認為羊屬於火性的動物,藿香具有水氣,羊吃了藿香後會變得很淫蕩,這也符合《內經》中「陰平陽祕」的原理。不過,葉氏說:淫羊藿性寒,具有冬季水氣的特性,進入腎經,味道辛辣無毒,具有潤澤的金屬特性,進入肺經。它的藥氣和味道以降為多,屬於陰性。

蓋體臟既殊,不能以一例論也。如礬石之為物也,蠶食之肥,鼠食之死。可見藥有定性而體臟不同,則性亦隨之而變矣。余謂羊為火畜,藿稟水氣,羊果食藿而益淫,亦《內經》陰平陽秘之旨耳。惟葉氏云:淫羊藿氣寒,稟天冬令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辛無毒,得地潤澤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

陰者,宗筋也。水不制火,火熱則筋失其剛性也而痿矣。淫羊藿入腎而氣寒,寒足以制火而痿自愈也。絕傷者,陰絕而精傷也。氣寒益水,味辛能潤,潤則陰精充也。莖,玉莖也。痛者,火鬱於中也。熱者清之以寒,郁者散之以辛,所以主莖中痛也。小便氣化乃出,辛寒之品,清肅肺氣,故利小便。

白話文:

陰精主管筋脈。當水(腎水)不足以剋制火(心火)時,心火過旺,筋脈就會失去彈性而萎縮。淫羊藿能滋養腎臟,使腎氣變寒,寒氣就能剋制心火,使萎縮自然痊癒。絕傷是指腎陰耗傷精氣。氣寒能增強腎水,辛辣味能滋潤,滋潤就能使腎陰精氣充足。莖指陰莖。莖痛是由於體內火熱鬱積引起的。熱性宜用寒涼藥物清泄,鬱滯宜用辛散藥物疏通,所以淫羊藿也能治療莖痛。小便是氣化後產生的產物。辛寒之品能清肅肺氣,所以有利小便。

肺主氣,腎統氣,寒益腎,辛潤肺,故益氣力也。氣力既益,內養剛大,所以強志,蓋腎藏志也。此解真得其要者,故錄之以釋諸家之惑。且腎主骨,陰虛骨痿者亦為要藥。經云,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正指此也。

白話文:

肺臟控制氣,腎臟主導氣的運行。寒涼的藥物可以滋補腎氣,辛辣溫潤的藥物可以滋潤肺氣,因此可以增強氣力。氣力增強後,身體內在也會變得強健壯大,因此可以堅定志氣,因為腎臟收藏著志氣。這個解釋真正地抓住了要點,因此把它記錄下來以解開各種流傳說法中的疑惑。另外,腎臟主管骨骼,陰虛導致的骨骼痿弱也可以用此藥物。經書上說,腎臟有燥熱的性質,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可以緊急進食辛辣的藥物來滋潤它,指的就是這種藥物。

(刊)鄒氏《本經續疏》亦詳辨淫羊藿性不助陽,與《解要》合。體臟之殊,不但人物迥別,即人與人亦有大不同者。《居易錄》云:江南蕭某食香蕈則死,又有王生者飲茶則死,必二、三日始蘇,醫無能識其故者。雄嘗見黟人汪振聲食鱉則醉,仁和趙子循茂才飲蔗漿輒衄,定州楊素園大令啖海參必發熱,須以大黃瀉之而安,皆不可以恆理測也。食物且然,而況於藥平?用藥者可不知藥有定性、氣隨人異之說,而先辨別其臟性乎?

白話文:

《本經續疏》裡的鄒氏也詳細地論證過,淫羊藿的藥性並不能補陽,跟《解要》的觀點一致。身體的臟腑特質不同,不僅人和動物有很大的區別,即使是人與人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居易錄》記載:江南的蕭某人吃了香菇就會死去,還有一位王姓書生喝了茶就會死去,必須過兩、三天才能甦醒,沒有醫生能瞭解其中的原因。我曾經見過黟縣的汪振聲,食用鱉肉就會喝醉;仁和的趙子循茂才喝了甘蔗汁就會流鼻血;定州的楊素園大令吃海參必定發燒,必須用大黃瀉藥才能好轉。這些都是無法用常理來推測的。食物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藥物呢?用藥的人難道可以不知道藥物有固定的藥性,但藥效卻因人而異的說法,而事前不先辨別病人的臟腑特質嗎?

沙參清肺,蓋肺屬金而畏火,清火保金,故曰補肺。肺主一身之氣,肺氣清則治節有權,諸臟皆資其灌溉,故曰補五臟之陰。肺氣肅則下行自順,氣化咸藉以承宣,故清肺藥皆通小水。喻氏謂有肺者有溺,無肺者無溺,可云勘破機關。

白話文:

沙參能清肺,因為肺屬金,而金怕火,清去肺中的火熱來保護肺金,所以說沙參能補肺。肺主導全身的氣,肺氣清淨,就能有效地調節氣機,各個臟器都能得到肺氣的滋養,所以說沙參能補五臟之陰。肺氣肅降,就能順暢地下行,氣化作用也得以順利進行,所以清肺藥都能利小便。喻氏說:“有肺的人能小便,沒有肺的人不能小便。”這句話説明瞭肺與小便的密切關係。

(注)廣西化,必稟司臟真。昔人治肺氣不化,膀胱為熱邪所滯,而小溲不通,少腹與睪丸脹痛者,一味沙參大劑煎服,覆杯而愈。是肺氣化而小溲通也。後人不曰沙參可通溲閉,乃謂沙參可治疝氣,誤矣。黃履素見一味蘆菔子通小便,詫以為奇。蓋不知蘆菔子亦下氣最速之物,服之即通者,病由氣閉也。

白話文:


廣西地區的疾病,一定要根據五臟六腑的功能來辨證治療。古人曾經用大量沙參來治療肺氣不化、膀胱因熱邪阻滯導致小便不通、小腹和睪丸脹痛的疾病,蓋上杯子服下即可痊癒。這是因為沙參能化解肺氣,從而使小便通暢。後人卻將沙參誤認為治療疝氣的藥物,這是錯誤的。

黃履素發現蘆菔子可以通小便,感到非常驚奇。實際上,蘆菔子也是一種能快速化解氣滯的藥物,服下後小便就會通暢,是因為疾病是由氣閉引起的。

故勘病必察其所以致病之由,則用藥自臻神化,而無執死藥以療活病之弊矣。

桔梗開肺氣之結,宣心氣之郁,上焦藥也。肺氣開則府氣通,故亦治腹痛下利,昔人謂其升中有降者是矣。然畢竟升藥,病屬上焦實證而下焦無病者,固可用也;若下焦陰虛而浮火易動者,即當慎之;其病雖見於上焦,而來源於下焦者,尤為禁劑。昔人舟楫之說,最易誤人。

白話文:

桔梗可以打開肺氣造成的堵塞,疏導心氣鬱結,是治療上焦疾病的藥物。肺氣暢通了,臟腑的氣血就能流通,所以桔梗也能治療腹痛和腹瀉,古人說的「上升中能下降」就是這個意思。

但桔梗畢竟是升提的藥物,如果疾病屬於上焦有實證而下焦沒有問題的情況,是可以使用的;但如果下焦陰虛而容易出現虛火上浮的情況,就要謹慎使用。有些疾病雖然表現於上焦,但來源於下焦,更是桔梗的禁忌。古人說的「桔梗有舟楫之功」的說法,很容易誤導人。

夫氣味輕清之藥,皆治上焦,載以舟楫,已覺多事,質重味厚之藥,皆治下焦,載以上行,更屬無謂。故不但下焦病不可用,即上焦病亦惟邪痹於肺、氣鬱於心,結在陽分者始可用之。如咽喉、痰嗽等證,惟風寒外閉者宜之,不但陰虛內傷為禁藥,即火毒上升之宜清降者,亦不可用也。

白話文:

那些藥性輕清的藥物,都用來治療上焦的疾病,如果用船載運,已經覺得多餘了。那些質量沉重、味道濃烈的藥物,都是用來治療下焦的疾病,如果用來治療上焦的疾病,那就更加沒有意義了。所以,不僅不能用於下焦疾病,即使是上焦疾病,也只有寒邪阻塞肺部,氣鬱結在心肺陽分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像咽喉腫痛、咳嗽多痰等症狀,只有因為風寒外襲造成的纔可以使用這些藥物。不僅是陰虛內傷的人不能用,即使是火毒上攻、需要清降的症狀,也不可以使用。

柴胡為正傷寒要藥,不可以概治溫熱諸感;為少陽瘧主藥,不可以概治他經諸瘧;為婦科妙藥,不可概治陰虛陽越之體,用者審之。

白話文:

柴胡是治療寒症的主要藥物,不能用來籠統治療所有溫熱性疾病。它也是治療少陽型瘧疾的特效藥,不能用來籠統治療其他經絡的瘧疾。柴胡也是婦科良藥,但不適合用來治療陰虛陽盛體質的人。使用柴胡時一定要仔細斟酌。

(刊)趙菊齋先生云:乾隆間先慈隨侍外祖於番禹署時,患證甚劇,得遇夷醫治愈。因囑曰:此肝陰不足之體,一生不可服柴胡也。後先慈年逾五旬,兩目失明,肝陰不足信然。繼患外感,醫投柴胡數分,下咽後即兩脅脹痛,巔頂之熱,如一輪烈日當空,亟以潤藥頻溉,得大解而始安。善乎《本經疏證》之言曰:柴胡為用,必陰氣不紓,致陽氣不達者,乃為恰對。

白話文:

據趙菊齋先生所說:乾隆年間,我的母親跟隨外祖父住在番禺官署時,患了重病,遇到一位外國醫生治癒了她的病。醫生囑咐說:「母親的體質是肝陰不足,一生都不能服用柴胡。」後來,母親五十多歲時,雙目失明,確實是肝陰不足的緣故。後來,她又得了外感,醫生給她服用了幾分柴胡,才吞下去,她的兩脅就脹痛起來,頭頂發熱,就像烈日當空一樣,趕緊用滋潤的藥物灌服,才解除了症狀。真是《本經疏證》裡說的:「使用柴胡,必須是陰氣不舒,導致陽氣不通,纔可以恰到好處。」

若陰已虛者,陽方無依而欲越,更用升陽,是速其斃矣。故凡元氣下脫,虛火上炎,及陰虛發熱,不因血凝氣阻為寒熱者,近此正如砒鴆也。

白話文:

如果陰氣已經虛弱,陽氣失去依附而想要上浮,再使用補陽藥物,會加速其死亡。所以凡是元氣下陷,虛火上炎,以及陰虛發熱,不是因為血凝氣阻造成的寒熱,這些情況都接近於服用砒霜和毒藥一樣。

白芨最黏,大能補肺,可為上損善後之藥。如火熱未清者,不可早用,以其性澀,恐留邪也。惟味太苦,宜用甘味為佐,甘則能戀膈,又宜噙化,使其徐徐潤入喉下,則功效更敏。其法以白芨生研細末,白蜜丸,龍眼大。臨臥噙口中。或同生甘草為細末,甘梨汁為丸亦可。若痰多咳嗽久不愈者,加白前同研末,蜜丸噙化,真仙方也。

白話文:

白芨的黏性最強,能有效補肺,可以作為肺部損傷後調養的良藥。不過,如果體內還有火熱沒有消散,不宜早用白芨,因為它性味澀滯,可能會阻滯邪氣。白芨味道太苦,宜用甘味藥材輔佐,甘味能緩解苦味,也宜含化服下,讓它慢慢潤喉而下,這樣效果更顯著。方法是用白芨研成細末,用白蜜做成龍眼大小的丸子,臨睡前含在口中。或者也可以用生甘草研成細末,用甘梨汁做成丸子。如果痰多咳嗽久治不愈,可以加入白前一起研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含化,這是非常有效的方劑。

(刊)《癸巳類稿》謂吸亞片成㾬者,專傷於肺,用白芨末和梨汁為膏服可愈。近人載入《洗冤錄》,實不盡然。以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而論,亞片煙之呼吸似無不關於肺者,果系肺受灼爍而津液先損於上,此方卻宜。然吸菸久而成病者,皆先損於下,而為下虛上買之證,以火搏其液,而煙性升提,痰涎易壅於上也。抑王勳臣所謂呼吸由氣管而入氣府,並不由於肺乎?按《說文》:㾬,瘢也。

白話文:

「癸巳類稿」中提到,吸食鴉片成癮者,主要傷害到肺部。可以使用白芨粉末和梨汁混合成膏藥服用,可以治癒。近日有人將此方載入《洗冤錄》,但實際上並不完全正確。

根據中醫理論,肺主出氣,腎主納氣。從鴉片煙的呼吸過程來看,似乎都涉及肺部。如果確實是肺部受到灼傷,津液首先損傷在上面,那麼這個方子就合適。

然而,吸食鴉片煙時間久了而導致疾病的,都是先從下面損傷開始,表現為下虛上實的證狀。這是因為火搏擊津液,而煙性有升提的作用,痰涎容易壅積在上面。

此外,王勳臣所說的「呼吸由氣管而入氣府」,難道不也是通過肺嗎?根據《說文解字》,「㾬」字的意思是瘢痕。

《廣韻》:杖痕腫也。今人呼病久破䐃為㾬瘡是也。不可附會於煙引。煙之稱曰「引」者,言其既吸之後,欲罷不能,必引之致死而後已,故謂之煙引。俗作「癮」者,以其音同也,然已失引之木義矣。豈可妄意穿鑿,謂吸亞片者必生瘡於肺哉!

白話文:

《廣韻》:杖痕就是腫脹。現在的人把生病很久導致皮膚潰爛的病症叫做「㾬瘡」,其實這和吸菸引起的病症不同。吸菸的稱呼叫「引」,是指吸菸之後,想要停止卻停不下來,一定要吸到死才罷休,因此稱之為煙引。俗稱「癮」,是因為發音相似,但已經失去了「引」的本意。怎麼可以胡亂牽強附會,說吸食鴉片的人一定會在肺部生瘡呢!

丹參降而行血,血熱而滯者宜之,故為調經產後要藥。設經早或無血經停,及血少不能養胎而胎不安,與產後血已暢行者,皆不可惑於功兼四物之說,並以其有參之名而濫用之。即使功同四物,則四物湯原治血分受病之藥,並非補血之方,石頑先生已辨之矣。至補心之說,亦非如枸杞、龍眼真能補心之虛者,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太動則神不安,丹參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則心得其益矣。凡溫熱之邪傳入營分者則用之,亦此義也。

白話文:

丹參可以降血、活血,適合血熱而瘀滯的人,因此是調經和產後的重要藥品。如果經期提前或沒有經血,或是血少而無法養胎導致胎兒不安,以及產後血已經暢通的人,都不要被丹參兼具四物功效的說法迷惑,而濫用丹參。即使丹參功效與四物湯相同,但四物湯原本是治療血分疾病的藥物,而不是補血的方劑,石頑先生已經辯明過這一點。至於補心的說法,丹參也不是像枸杞、龍眼這些真正能補心氣的藥物,因為心藏神明,主管血液,心火過旺就會導致精神不安。丹參可以清血中的火氣,因此能安神定志,精神安定就能使心神受益。凡是溫熱之邪侵入營血的都可用丹參,道理也是如此。

若邪在氣分而誤用,則反引邪入營,不可不慎。

(注)行血宜全用,入心宜去梢用。

知母苦寒,清肺胃氣分之熱,熱去則津液不耗,而陰自潛滋暗長矣。然仲聖云: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蓋胃熱太盛,則陰不足以和陽,津液漸干,而成枯燥不能殺穀之病,其陽則絕者,即津液涸竭也。清其熱。俾陽不絕,則救津液之藥,雖謂之補陽也可。乃後人以為寒涼之品,非胃家所喜,諄諄戒勿輕用,輒從事於香燥溫補之藥者何哉?此議藥不議病之世界,所以致慨於喻氏也。

白話文:

知母性味苦寒,能夠清除肺部和胃部的熱氣。熱氣消除了,身體的水分就不會過度消耗,而陰液就會自行滋養身體。然而,仲景曾說:「胃中產生熱氣,身體的陽氣就會斷絕。」這是因為胃熱過於嚴重時,陰液不足以平衡陽氣,水分逐漸乾涸,導致身體枯燥,無法消化穀物。所謂「陽氣斷絕」,指的是身體的水分耗盡。清除胃熱,讓陽氣不至於斷絕,就是拯救水分的藥物,即使稱之為「補陽藥」也可以。但是,後人認為寒涼的藥物不適合胃部,反覆告誡不要輕易使用,而傾向於使用芳香乾燥的溫補藥物。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因為這是一種不考慮病情的用藥觀念,因此我對喻氏的做法感到感慨。

白微涼降清血熱,為女科要藥。溫熱證邪入血分者,亦宜用之。何今世不用於女科而視為升散藥,不問邪之在氣在血,往往亂投,誤人不淺。不學無術,此其最也。

白話文:

白微具有清涼降火、清熱涼血的作用,是婦科重要用藥。溫熱病邪進入血分的患者,也適合使用。為什麼當今卻不把它用於婦科,反而把它當成發散藥,不管疾病在氣分還是血分,都隨意亂投,誤導患者很深。不明醫理亂用藥,這是最嚴重的問題。

芍藥之味,《本經》苦,《別錄》加以:「酸」字,酸苦湧泄為陰,是開泄之品耳。觀仲聖云: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胃氣弱易動故也。故滯下為病,乃欲下而窒滯不通者,以此為主藥也。今人誤為酸斂,用以治虛瀉,殊欠考也。惟土受木乘而瀉者,用之頗宜。

白話文:

芍藥的味道,根據《本經》是苦的,到了《別錄》,又加上「酸」字。酸苦湧泄的性質屬於陰,所以芍藥是一種開泄的藥物。看看張仲景說:太陰病,脈弱,病人又接著自己腹瀉,如果此時要服用大黃、芍藥這類藥物,應該減量服用,因為胃氣虛弱容易被牽動。所以,如果腹瀉是因體內有瘀滯而致病,就要用芍藥作為主藥來下瘀。現在有人誤以為芍藥酸性收斂,用來治療虛性腹瀉,殊不知這是沒有經過嚴密考量的。只有因受木氣剋制的土氣而腹瀉的人,用芍藥治療才比較適宜。

(刊)鄒氏《疏證》云:芍藥開陰結,大黃開陽結。故腸中燥結則用承氣,腹中滿痛多用勺藥。若心下滿痛,病在上焦之陽結,則當用陷胸,而芍藥在所忌矣。

白話文:

鄒氏《疏證》中記載:芍藥治療陰性瘀結,大黃治療陽性瘀結。因此,腸道乾結就用承氣湯,腹中脹痛大多用芍藥。如果心窩部位脹痛,是上焦陽性瘀結引起的,就應該用陷胸湯,而芍藥在這裡是禁忌之藥。

丹皮雖非熱藥,而氣香味辛。為血中氣藥,專於行血破瘀,故能墮胎消癖。所謂能止血者,瘀去則新血自安,非丹皮真能止血也。血虛而感風寒者,可用以發汗。若無瘀而血熱妄行,及血虛而無外感者,皆不可用。惟入於養陰劑中,則陰藥藉以宣行而不滯,並可收其涼血之功。

白話文:

丹皮雖然不是熱性藥物,但氣味辛辣。它是一種治療血液疾病的藥物,專門用於活血化瘀,所以可以墮胎和消除積食。所謂能止血,是因為瘀血去除後,新血自然就會平復,並不是丹皮真的能止血。血虛而感受風寒的人,可以用丹皮發汗。如果沒有瘀血而血熱妄行,或者血虛而沒有外感的情況,都不可以用丹皮。只有把它加入滋陰藥物中,陰藥才能藉此發散而不滯留,同時也能起到涼血的作用。

故陰虛人熱入血分而患赤痢者,最為妙品。然氣香而濁,極易作嘔,胃弱者服之即吐,諸家本草皆未言及,用者審之。

白話文:

對於陰虛而熱氣進入血液,導致赤痢的人來說,這是最棒的藥材。不過,這藥材氣味香濃卻渾濁,很容易導致噁心,胃弱者服用即會嘔吐,各種中醫藥典都沒有提到這一點,用藥時請仔細考量。

麥冬《本經》所主皆是胃病,《崇原》發明最詳。其功在心,不可去之。善用麥冬者,其惟香岩先生乎。

(刊)繆氏《經疏》知麥冬為胃經正藥,《寓意草》始言脾胃異治,葉氏大暢厥旨,謂胃為陽土,宜用甘涼,俾後人得所遵循,故洄溪、潤安皆深折服也。

白話文:

《繆氏經疏》記載,麥冬是胃經治療的主要藥物。《寓意草》最初提出脾胃部位不同,治療方法應區別。葉天士深入闡釋了這個觀點,認為胃屬陽土,應使用甘涼的中藥。後世子孫遵循這個原則,回溪、潤安等人對此也深感佩服。

益母草專走血分,婦人以血為用,故有益母之名,非謂不治男子之病也。凡濕熱之邪入於血分,或血熱血瘀為病,皆可治之,今人但入女科,固矣。

白話文:

益母草主要作用於血液方面。女性以血為本,所以有「益母」之名,但這並不代表它不能治療男性疾病。凡是濕熱之邪侵入血液,或因血熱、血瘀而致病,都可以用益母草治療。現在的人只把它用於婦科,是固定的看法了。

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結之中,兼有和陽養陰之功。失血後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見矣。陳久者其味尤甘,入藥為勝。

白話文:

夏枯草味道略微辛辣而甘甜,因此在散結作用的同時,還具有調和陽氣和滋養陰氣的功效。失血後無法入眠的人,服用夏枯草可以立即入睡,由此可見其性質。陳年夏枯草的味道更加甘甜,作為藥材使用效果最佳。

《本經》草蒿即今之青蒿,以莖紫者良。專解濕熱而氣芳香,故為濕溫、疫癘妙藥。又清肝膽血分之伏熱,故為女子淋帶、小兒癇痙疳䘌神劑。本草未言,特為發之。惟味甚苦,胃氣虛弱者須迴護也。

白話文:

《本草經》中的草蒿就是現在的青蒿,以莖部發紫的品質較好。青蒿專門化解濕熱,並有芳香之氣,因此是治療濕溫、疫癘的良藥。另外,它還能清熱利膽,化解肝膽血分中的潛熱,所以是治療女性淋帶病、小兒癲癇痙攣和疳積等疾病的神奇藥方。雖然本草典籍中沒有記載這方面的功效,但特此補充說明。需要注意的是,青蒿味道很苦,胃氣虛弱的人服用時應當注意適當調理。

旋覆花今人但用以降逆,而《本經》云補中下氣何也?蓋升降之權在於中氣,氣之不應升而升者謂之逆,反逆為順謂之下,其能反逆為順者,則賴中樞之旋轉,能使中樞旋轉,詎非補中之力乎?觀其色可知矣。余謂旋者,轉旋中氣之能,復者,氣下為順之象:命名之義以此。

白話文:

現在的人只用旋覆花來治療逆氣,但《本草經》中說它能補中益氣,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升降的權利在於中氣。氣本應上升,卻卻上升,稱為「逆」;而使逆氣恢復為順氣,稱為「下」。旋覆花能夠將逆氣轉化為順氣,是因為它能旋轉中樞,使中樞旋轉,不正是補中的作用嗎?從它的花色也可以看出來。

我認為「旋」是旋轉中氣,「復」是氣下降為順的象形,命名就是取自這個意思。

(刊)近閱鄒氏《疏證》引《群芳譜》,言旋覆花梢頭露滴入土中,即生新根,可見其生機之旋相升降矣。表之曰補中下氣,乃聖人體物入微處。薛一瓢案中亦云旋覆有斡旋中氣之能,與吾曾王父之論合。世人謂其瀉氣,不敢施於虛體,豈不悖哉!

白話文:

(翻譯)

我最近讀到鄒氏的《疏證》,其中引用了《羣芳譜》,記載旋覆花的梢頭露珠滴入土壤中,就能長出新的根系,由此可見其生機勃發,旋轉升降。把它歸屬於補中下氣,體現了聖人觀察事物入微的特點。薛一瓢的筆記中也說旋覆花有斡旋中氣的功效,這與我曾王父的論述相符。世人認為它瀉氣,不敢用於虛弱的體質,豈不是錯誤的嗎?

何首烏內調氣血,外散瘡癰,功近當歸,亦是血中氣藥。第當歸香竄,主血分風寒之病,首烏不香,主血分風熱之疾為異耳。故同為婦科、瘡科要藥,並治虛瘧,並滑大腸。無甚滋補之力,昔人謂可代熟地,實未然也。訒庵先生謂熟地、首烏皆是君藥,方中不可同用,尤屬笑談。

白話文:

何首烏可以內部調理氣血,外部消散瘡癰,功效接近當歸,也是一種補血藥。但當歸香氣濃烈,主要治療血分中的風寒病;何首烏沒有香氣,主要治療血分中的風熱病,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因此,何首烏和當歸都是婦科、瘡科中的要藥,都可以治療虛瘧,還有滑利大腸的作用。何首烏沒有太大的補益作用,以前有人說它可以代替熟地黃,實際上並非如此。汪昂先生說熟地黃和何首烏都是君藥,藥方中不能同時使用,這完全是笑話。

夫藥之孰為君、孰為臣,當隨證制方而後定其任,見是證,用是藥,即為君藥。明乎此,則本草所載,孰不可以為君?書曰:任官惟賢材,是治世之賢,不以資格門第論也。草木金石諸品,皆謂之藥材,是治病之藥,不以貴賤純駁論也。良醫良相同功,亦惟識其材而任之當耳。

白話文:

藥物之中,哪一種是君藥,哪一種是臣藥,應該根據病情制定處方後再確定它們的作用,看到哪一種情況,就使用哪一種藥物,那就是君藥。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本草所記載的藥物,哪一種不能作為君藥呢?書上說:任用官員只看有沒有才能,這是治理國家的賢才,不憑藉資格或出身論高低。草木金石各種東西,都叫做藥材,這是治療疾病的藥物,不憑藉價格或純雜論高低。優秀的醫生和優秀的君王一樣,都只認識藥材的功效,然後適當地使用它們。

所謂醫道通於治道也。

栝蔞根一名天花粉,性涼味甘,故能生津止渴而化燥痰。仲聖明言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是半夏化濕痰、花粉化燥痰之的據也。後人順口讀過,不悟其意,而以貝母與半夏為對待,殊不切貼。

白話文:

栝蔞(冬瓜)根,又稱天花粉,性味涼甘,所以能生津止渴,化解燥痰。張仲景曾明確指出,口渴者應去除半夏,加入栝蔞根。這是因為半夏能化解濕痰,而花粉能化解燥痰。後人順口引用這句話,卻不理解其中的含義,錯誤地用貝母和半夏來對應,並不貼切。

栝蔞實一名天瓜,故其根名天瓜粉,後世訛「瓜」為「花」,然相傳已久,不可改矣。栝蔞實潤燥開結,蕩熱滌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鬱、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之功有獨擅也。玉橫先生言之最詳。今藥肆中名此為栝蔞,以土瓜根子為栝蔞,用者不可不審。土瓜一名王瓜,即《月令》孟夏王瓜生是也,非蔬圃之黃瓜。

白話文:

栝蔞果實又名天瓜,所以它的根也叫天瓜粉。後世誤將「瓜」寫成「花」,雖然傳承已久,但不能再改了。栝蔞果實能滋潤乾燥、化解積滯、去除熱氣、清痰,大家都很熟悉,但不知道它還有疏肝鬱結、滋潤肝臟、平息肝逆、緩解肝急的獨特功效。玉橫先生講得最詳細。現在藥店中把栝蔞稱為「瓜蔞」,而把土瓜根子稱為「栝蔞」,使用時一定要仔細辨別。土瓜又名王瓜,《月令》中「孟夏,王瓜生」所說的便是此物,不是菜園裡種植的黃瓜。

蔬圃黃瓜一名胡瓜,《隨園食單》作「王瓜」者,誤也。

金銀花李士材已表其治痢治脹之功,而不知尚有清絡中風火濕熱、解溫疫穢惡濁邪、息肝膽浮越風陽、治痙厥癲癇諸證也。

白話文:

金銀花經李時珍已表示了它治療腹瀉和腹脹的功效,但不知道它還有疏通經絡、治療中風、清除熱毒、驅邪、平息肝膽亢盛的陽氣、治療抽搐、癲癇等疾病。

木通味苦,故瀉心火由小腸出。諸本草皆云甘淡,或言微辛,豈諸公不但未經口嘗,且芻蕘亦未詢乎?

白話文:

木通是苦味的,因此能通過小腸瀉出心火。各種本草典籍都說木通味甘淡或微辛,難道這些人不但沒有親口嘗過,連牧人們的說法也不曾詢問過嗎?

葛根風藥也,風藥皆燥。古人言其生津止渴者,「生」乃「升」字之訛也。以風藥性主上行,能升舉下陷之清陽,清陽上升,則陰氣隨之而起,津騰液達,渴自止矣。設非清陽下陷而火炎津耗之渴,誤服此藥,則火藉風威,燎原莫遏。即非陰虛火炎之證,凡胃津不足而渴者,亦當忌之。

白話文:

葛根具有驅風功效,而驅風藥物通常有燥性的特質。所謂「生津止渴」的說法,應該是「升」字的誤傳。這是因為驅風藥物具有向上發散的特性,能提升下陷的陽氣。陽氣上升後,陰氣也會跟著升起,津液也能到達身體上部,因此達到止渴的效果。

但是,如果患者的口渴不是因為陽氣下陷,而是因為陰虛火旺導致津液消耗,錯誤地服用葛根,則會引火上身,使火勢更加旺盛。即使患者不是陰虛火旺的體質,只要胃中津液不足而導致口渴,也應避免服用葛根。

(刊)林北海重刻張司農《治暑全書》序云:柴胡劫肝陰,葛根竭胃汁,二語可謂開千古之群蒙也。葉氏《幼科要略》曾引及之,而洄溪評為杜撰。雄謂言而中理,雖杜撰何妨。固哉!徐子之評書也。

白話文:

(刊印人)林北海重刻張司農《治暑全書》序文中說:「柴胡會耗損肝臟的陰液,葛根會耗盡胃液。」這兩句話可以說是開創了千古以來辨別錯誤認識的先河。葉氏的《幼科要略》中曾經引用了這兩句話,而洄溪則批評這是杜撰。

雄認為這兩句話言之有理,即使是杜撰也無妨。徐子對這部書的評價真是精闢啊!

茜草根曉嵐先生云能解巴蠟蟲毒,以此推之,似可治蛇蠍毒蟲諸螫。

澤瀉有聰耳明目之功,人皆疑之。《理虛元鑑》謂究其命名之義,蓋澤者澤其不足之水,瀉者瀉其有餘之火,不若豬苓、木通之直走無餘,不可視為消陰損腎之品也。

白話文:

澤瀉能明目聰耳,這點很多人有疑問。《理虛元鑑》解釋說,探究它的命名由來,澤的意思是滋潤不足的水,瀉的意思是宣泄多餘的火。它不像豬苓、木通那樣直接耗盡元氣,不能把它當作損耗陰液、傷腎的藥物來看。

(刊)《理虛元鑑》論證最精,論藥次之,立方則不佳。

黃柏之功,昔人已詳之矣。或竟視為毒藥,痛戒勿用,毋乃議藥不議病之陋習耶?經言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凡下部不堅之病多矣,如莖痿、遺濁、帶漏、痿躄、便血、瀉痢諸證,今人不察病情,但從虛寒治之,而不知大半屬於虛熱也。蓋下焦多濕,始因陰虛火盛而濕漸化熱,繼則濕熱阻夫氣化,反耗精液,遂成不堅之病。

白話文:

黃柏的功效,前人已經說得很詳細了。有些人甚至把它當成毒藥,嚴厲告誡不要使用,這難道不是隻議論藥物而不考慮病情的陋習嗎?《黃帝內經》說腎臟要堅固,遇急症用苦藥來強化它。凡是下半身虛弱的疾病很多,例如陽痿、遺精、白帶過多、癱瘓、便血、腹瀉等症狀,現在的人不觀察病情,只按照虛寒來治療,卻不知道大多數是屬於虛熱。這是因為下焦(腎、膀胱、大腸)濕氣多,起初是由於陰虛火旺,然後濕氣逐漸化為熱,接著濕熱阻礙了氣血運行,反過來消耗精液,於是形成了虛弱的疾病。

皆黃柏之專司也。去其蝕陰之病,正是保全生氣,誰謂苦寒無益於生氣哉!蓋黃柏治下焦濕熱諸證,正與蛇床子治下焦寒濕諸證為對待。

白話文:

這些都是黃柏的專門職責。它可以治療陰虛的疾病,這正是在保全人體生氣,誰說苦寒的黃柏無益於生氣呢?黃柏治療下焦濕熱證,正好和蛇牀子治療下焦寒濕證相對應。

槐實味苦色黃,清肝膽而涼血。清肝涼血之品類可安胎,獨槐實既不能安胎而反墮胎者何也?則《本經》主子藏急痛一言已括其義矣。子藏即胎宮,屬任脈,為受精之所。急痛者,因交合不節所致。槐實專通任脈,直達子宮,能滌射入之精,而瀉淫欲之火,故孕婦用之,其胎即墮。

白話文:

槐樹果實味道苦,顏色黃,能清肝膽,涼血。清肝涼血類型的藥品通常可以安胎,但只有槐樹果實不能安胎,反而會墮胎,這是為什麼呢?《本經》指出了「主治子宮急痛」這一點已經涵蓋了這個意思。子宮就是胎宮,屬於任脈,是受精的地方。急痛是指因為性生活不節制而導致的。槐樹果實專門暢通任脈,直達子宮,能夠清除射入的精液,抑制淫慾之火,因此孕婦使用它,胎兒就會流產。

推之黴瘡便毒,利西泰謂發於外腎橫骨上,亦穢毒入於任脈之病。《景岳全書》有一味槐蕊之方,不知傳自何人,余服其妙。

白話文:

用在治療生毒瘡(一種毒瘡)上,利西泰認為這種瘡發生在腎臟橫骨的外側,也是因為穢毒進入任脈所致。《景嶽全書》中有一種槐蕊的方子,不知道來源於何人,我服用過這種藥方,感到它的神奇功效。

竹類甚多,其名不一,但驗其節起雙線者,皆可入藥。以壯嫩者為良。若節間單線者,名毛竹。所謂「刮腸蓖」者,即毛竹之筍也。其籜有毛,故名毛竹,勿入藥用。凡種竹向西北,其根無不向東南行者,盧氏謂其稟木火之氣信矣。然既傲雪凌霜,亦能忘炎敵暑,四時不改其操,性極平和,號為君子。

白話文:

竹子的種類很多,名稱各不相同,但如果觀察到它的節上生長著兩條線,都可以用來入藥。其中以年輕且壯實的竹子為佳。如果節間只有一條線,則稱為毛竹。所謂「刮腸蓖」指的就是毛竹的筍。它的筍殼上有毛,所以稱為毛竹,不宜入藥。只要是種植竹子時面向西北,它的根莖必定朝東南生長,盧氏認為這是因為竹子稟承了木火之氣。然而竹子既能耐寒抗霜,也能耐熱抗旱,四季不改變它的本性,性質極其平和,因此被稱為君子。

且植物之本,無不由小而漸大,惟竹出土之後,雖干青雲而直上,能不改其本體之恆,故「節」字從竹,表其無毫髮之放溢也。其皮最韌而緊,名之曰筠,塞舟不漏。以鮮者入藥曰茹,清五志之火,祛穢濁之邪,調氣養營,可塞血竇,胎前產後,無所不宜。葉則內息肝膽之風,外清溫暑之熱,故有安神止痙之功。

白話文:

植物的本質是從微小逐漸長大,只有竹子在地裡冒出後,雖然莖幹長得直入雲霄,卻能不改變其根部原有的本質,所以「節」字從「竹」字旁,表示竹子沒有絲毫放縱膨脹的傾向。它的表皮極為堅韌緊密,叫做「筠」,用來堵塞船隻可以不漏水。以新鮮的竹子入藥叫做「茹」,可以清平心肝火氣,祛除邪氣,調理氣血,還能堵塞出血點,無論是在懷孕期間還是產後,服用竹茹都非常適宜。竹葉可以內服平息肝膽風氣,外用清除暑熱,所以具有安神止痙的功效。

瀝則其液也,故能補血養經絡,達四肢而起廢疾。凡病人久不理髮,結而難梳者,用竹瀝少加麻油和勻潤之,即可梳通。故一切憂思鬱結之病,無不治之。世人但用以開痰結,陋矣。

白話文:

竹瀝是竹子流出的汁液,因此具有補血養經絡的作用,能通達四肢,治療廢疾。凡是病人頭髮很久沒整理,結在一起難以梳理的,可以用竹瀝少加些麻油調勻塗抹,就能梳通頭髮。所以,一切憂思鬱結導致的疾病,都可以用竹瀝來治療。世人只用竹瀝來化解痰液鬱結,真是目光短淺啊。

黑棗肉腴味厚,紅棗色赤氣香,均以大而堅者為良。入藥各有所宜,隨證分別而用可也。南棗香味皆遜於北棗,徒以形貌取悅於人者。宜供食品,入藥力薄。《備要》之言,不可從也。

白話文:

黑棗果肉豐滿,味道甜美,紅棗顏色鮮紅,氣味芳香,都以大而堅硬的為佳。入藥時根據病情不同,選擇使用不同的棗。南方的棗子香氣和味道都比不上北方的棗子,只是外形好看而已。適合作為食品,入藥效力較弱。因此,《備要》中所說的南棗入藥較好,這說法不可取信。

梨亦以北產者良,南產以義烏之插花梨為最。徽州雪梨皮色甚佳而味帶酸,不可入藥。蓋梨不論形色,總以心小肉細,嚼之無渣而味純甘者為佳。凡丹石、煙火、煤火、酒毒,一切熱藥為患者,啖之立解;溫熱燥病及陰虛火熾津液燔涸者,搗汁飲之立效。此果中之甘露子,藥中之聖醍醐也。瀕湖發明,詳著其功矣。

白話文:

梨子以北方的最為上佳,南方的以義烏的插花梨為上品。徽州的雪梨外皮顏色很好,但味道偏酸,不能入藥。總的來說,梨子不管形狀顏色如何,以果核小、果肉細嫩、咀嚼無渣、味道甘甜的為佳。凡是丹石、煙火、煤火、酒毒等一切熱性藥物導致的疾患,吃梨子能立竿見影地消除症狀;對於溫熱燥熱性疾病以及陰虛火盛導致津液枯竭的人,搗碎梨子榨汁飲用能迅速見效。梨子是水果中的甘露,是藥物中的聖藥。明代名醫張介賓在《瀕湖脈學發明》中詳細地闡述了梨子的功效。

(校)甘露子,蕉實也。生津解渴,潤燥除煩,更勝於梨。乃果中之仙品,惜不易結耳。

鮮柿以熟透不生核者良。味甘性寒,養肺胃之陰。宜於火燥津枯之體,脾氣虛寒者啖之即瀉。乾柿以北產無核者良。本草已載其功,而滋補脾胃,最宜於小兒。凡小兒忌食香燥乾硬等物,以疳者干也,又疳字從甘,弗食甘酸果品雜物。惟柿樹不生蠹,故小兒初進穀食,宜用乾柿飯上蒸熟,嚼飯喂之,自無疳橘皮瀉諸病。此古人所未言也。

白話文:

新鮮的柿子以成熟透了、沒有籽的品質最好。柿子的味道甘甜、性味寒涼,可以滋養肺和胃的陰氣。適合於身體乾燥、津液不足的人食用。脾氣虛寒的人吃了柿子容易腹瀉。

曬乾的柿子以產於北方、沒有籽的品質最好。本草書中已經記載了柿子的功效,它可以滋補脾胃,特別適合兒童食用。所有兒童都不宜食用香燥、乾硬等食物,因為疳病就是由乾燥引起的,而且「疳」字從「甘」字來,所以不要讓兒童食用甘甜酸澀的果品和雜物。只有柿子樹不會生蟲,所以兒童剛開始吃穀物時,可以用曬乾的柿子放在米飯上蒸熟,再把米飯碾碎後餵給孩子吃,這樣就不會有疳病、橘皮病和腹瀉等疾病了。這是古人沒有提過的。

木瓜一味為末,治黴瘡結毒,惟《解要》載此方。

枇杷葉毛多質勁,味苦氣涼,隆冬不調,盛夏不萎,稟激濁揚清之性,抱忘炎耐冷之姿。靜而能宣,凡風溫、溫熱、暑燥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肅治節;香而不燥,凡濕溫、疫癘、穢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濁氣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氣治嗽啘,則偉績未彰,故發明之。

白話文:

枇杷葉子絨毛密佈,質地堅韌,味道苦、性涼,在隆冬也能保持生機,在盛夏也不會枯萎,具有化濕濁、提清氣的特性,既能耐嚴寒也能耐酷熱。

它的性味清靜但不鬱滯,對於風溫、溫熱、暑燥等邪氣在肺部的,都可以用枇杷葉來保護肺氣、肅清肺熱;它的香氣清而不燥,對於濕溫、疫癘、穢毒等邪氣在胃部的,都可以用枇杷葉來清濁氣、廓清中脘。

本草綱目只記載了枇杷葉有下氣止咳的作用,但它的其他功效並未被充分發揚,因此需要進一步闡明。

(刊)香岩先生嘗云:天氣鬱勃泛潮,宜以枇杷葉拭去毛,淨鍋炒香,泡湯常飲。清香不燥,能闢穢濁,可免夏秋時令之病。與此暗合。

白話文:

香巖先生曾經說過:天氣潮濕的時候,可以用枇杷葉擦掉絨毛,在乾淨的鍋中炒香,泡水經常飲用。清香而不燥,能夠驅除污濁,可以預防夏季和秋季的疾病。與此做法暗合。

龍眼肉味純甘而溫,大補血液,蒸透者良。然濕盛者能生痰,脾弱者滑大便,不可不知也。其核研敷金瘡磕跌諸傷,立即止血止痛,愈後無瘢,名驪珠散,真妙藥也。其殼研細治湯火傷亦佳,若焚之可闢蛇。皆有用之物。凡啖龍眼者,何可輕棄耶?

白話文:

龍眼肉甘甜溫和,具有滋補氣血的作用,蒸熟後效果更好。但是,濕氣過盛的人容易生痰,脾胃虛弱的人容易腹瀉,這一點需要注意。

龍眼核研磨成粉,外敷在金瘡、磕碰等傷口上,可以立即止血止痛,痊癒後不留疤痕,這就是著名的「驪珠散」,是一種非常好的良藥。

龍眼殼研磨成細粉,用來治療燙傷和燒傷也很有效。如果焚燒龍眼殼,可以驅逐蛇蟲。龍眼的這些部分都有用處,食用龍眼時不要隨意丟棄。

藕以仁和產者為良。熬濃汁服,既能補血,亦能通氣,故無膩滯之偏。蓮子交心腎,不可去心,然能滯氣。單用心,則大降心火。荷葉燒飯,大升脾氣,以荷葉屬震,震為木,土得木而達也。燒飯者,以荷葉同米煮為飯也。杭州呼煮飯曰「燒飯」是矣。謬者解為荷葉包飯於火中燒之,不通甚矣。

白話文:

蓮藕以肉質鮮嫩,藥用價值較好的為佳。熬煮濃稠的汁液服用,既能補血,又能通氣,因此不會有膩滯的副作用。蓮子可以補益心腎,不能去掉蓮心,但蓮心會有些滯氣。單獨使用蓮心,則能大幅降低心火。荷葉用來蒸飯,能大幅益氣健脾。因為荷葉屬震卦,震為木,土得木而旺盛。蒸飯就是把荷葉和米一起煮成飯。杭州人把煮飯稱為「燒飯」,就是這個意思。錯誤的解釋是把飯用荷葉包裹,放在火中燒,真是不通透。

蒲桃以北產者良,吐爾番出者,純甘無核尤勝。大補肝脾之血,與枸杞子同功。胎上衝心,單用蒲桃一兩煎服,立愈。

白話文:

蒲萄產自北方者品質較好,尤其是吐魯番產的,味道香甜且無核,更勝一籌。蒲萄能大幅補益肝脾之血,與枸杞子有同樣的效果。懷孕期間胎氣上沖胸腹,單獨使用一兩蒲萄煎服後,立即可見效果,症狀就會痊癒。

甘蔗青皮者良,名竹蔗。台州所產,長大如竹。甘涼清熱充津。俞文起先生云:一名接腸草,昔有腸斷者,頻飲此汁而愈。

白話文:

甘蔗以外皮青色的較好,稱為竹蔗。台州產的竹蔗,長大如竹。甘涼清熱,能補充津液。俞文起先生說:竹蔗又名接腸草,曾經有人腸斷,連續飲用竹蔗汁而治癒。

蘆菔能制面毒,故一名來服,言來麰之所服也。俗作萊菔、蘿蔔,失其旨矣,種類甚多,厥功甚大。生用能解風火、溫燥、濕熱之邪,故煙毒、煤毒、酒毒、火毒,失音、痰閉、中風、咽喉諸病,無不立奏神效;熟用補脾肺,和腸胃,耐風寒,肥健人,可以代糧救荒,誠蔬圃中之一路福星也。

白話文:

蘿蔔能解毒治病,所以又叫「來服」,指到了食物中毒的時候才來用它。民間常稱之為「萊菔」或「蘿蔔」,但這些名稱並不符合它的功效。蘿蔔品種繁多,功效極大。新鮮蘿蔔能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還能治療煤氣中毒、食物中毒、酒精中毒和失聲、中風、咽喉疼痛等疾病,療效顯著。熟食蘿蔔能補脾潤肺,調和腸胃,強身健體,可以代替糧食,有救荒濟貧之功,可謂是菜園中的福星。

本草既沒其豐功,更誣以耗滲,豈不冤哉!然薄海蕃滋,鄉人廣種,以充糧食,終身啖之而康強壽考,且有垂老而發不白者。此人所共睹之事,何以修本草者獨貿貿也。

白話文:

《本草綱目》既沒有記載地瓜的豐功偉績,還誣蔑它會消耗精氣,難道這不冤枉嗎?然而地瓜在廣闊的大地種植茂盛,鄉裏的人都大量種植它,把它作為糧食,終其一生食用地瓜的人都身體健康、長壽,甚至有人到了晚年頭髮都不會變白。這些都是眾人有目共睹的事實,為什麼編寫《本草綱目》的人獨獨不重視呢?

(校)本草言茄子最不益人,女人食之傷子宮,而內君獨嗜之,雖有娠亦不忌,然生育頗易。可見穀肉果菜,皆是養人之物,不必講求服食饕餮肥甘也。

白話文:

(校註本)《本草綱目》中記載,茄子對人體有害,女性食用會傷及子宮。但內君卻特別喜愛吃茄子,即使懷孕也不忌口,但生育卻十分順利。由此可見,穀物、肉類、水果、蔬菜等都是滋養人的食物,不必刻意追求大魚大肉的享受。

冬瓜以杭州搭棚而種,使其懸生棚內,既遮日曬,又不著地。味純甘而不帶酸者良。涼而潤肺,甘能養胃,極清暑濕,止煩渴,利二便,消脹滿,治暑濕霍亂瀉痢有殊功。子潤肺化濁痰。皮解風熱,消浮腫。蔬圃中妙品也。

白話文:

冬瓜在杭州的棚架上種植,讓瓜藤懸掛在棚內,既能遮擋陽光,又避免瓜落地。味道純正甘甜而不帶酸味者為佳。它性涼潤肺,甘味能滋養胃,極其清暑除濕,止渴利尿,消脹脹滿,對因暑濕引起的霍亂、瀉痢有顯著效果。冬瓜子能潤肺化痰。冬瓜皮能疏解風熱,消退浮腫。它是蔬菜中的上品。

食茱萸即古人重九登高所佩者,種類不一;俗名辣椒、辣茄、辣虎,稱謂亦不一也。味極辛,性大熱。少食能疏風秘,故世人誤以為性涼,而陰受其禍者多矣。凡陰虛血熱之人,切不可食。

白話文:

茱萸是古代人們在重陽節登高時佩戴的植物,種類繁多。俗稱辣椒、辣茄、辣虎,名稱也不統一。其味道極其辛辣,性味大熱。少食能疏散風邪、固澀腸道,因此世人誤以為它性涼,而暗中受其害的人很多。體質陰虛火旺的人,絕對不能食用。

糯米可釀酒,甘酒之人日多,釀酒之家日眾,種糯之田日廣,則種粳之田日奪,而米價日增矣。民無蓋藏,豈非大病?醫國之工,可不為之計乎!

白話文:

糯米可以釀酒,喜歡喝甜酒的人越來越多,釀酒的人家也越來越多,種糯米的田地越來越多,那麼種大米的田地就會越來越少,米價也因此一天比一天高。百姓們沒有積蓄,這難道不是一個大問題嗎?治理國家的大臣們,豈能不為此出謀劃策嗎!

(刊)米價日貴,固病國病民之大故也。今則銀價日昂,漏卮莫塞,其病益劇矣。醫國之工,尤當早為之計也。

粳米為養人之至寶,而荒歉時有,不可不豫籌積儲之法也。最簡易者,但將飯干曬透,永遠不壞。飢者嚼一撮,得米氣便可不死。每年各家留飯一斗,曬透入甕,存放乾燥處,甚不費力,貧富皆可為之。若得家家如此,遠勝積穀備荒多矣。

白話文:

糙米是滋養人體的珍貴之物,但饑荒時常有,因此不能不預先考慮儲備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煮熟的飯曬乾透,這樣可以長期保存,不會變質。饑餓的人只要嚼一小撮曬乾飯,就能獲得米氣,維持生命。每年每家都留出一斗米飯,曬乾後放入甕中,儲藏在乾燥的地方,非常省力,無論貧富都可以做到。如果家家都這樣做,遠比儲備糧食準備荒年更加有效。

(注)以糯米一斗淘淨,百蒸百曬,搗細入甕,存乾燥處亦不壞。日服三勺,渴則飲之,鬥米可度一月。家有老人不能嚼飯乾者,不可不知此法。故補錄之。

白話文:

用一斗糯米洗淨,每天蒸煮一百次,曬乾一百次,搗碎後放入甕中,貯存在乾燥的地方也不會變質。每天服用三勺,口渴時可以用水送服,一斗米可以吃一個月。家中如果有老年人無法咀嚼乾糧,應該知道這個方法。因此特別記錄下來。

蠶豆實於蠶時故名,一名佛豆,佛誕可薦新也。補中益氣。小兒禁食,恐難化也。龍喜取之,故開花遇雷電,則不結實。海船內有蠶豆一粒,即不能出洋,龍欲取之也。航海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蠶豆因為在蠶蛻變時結實,所以得名。又稱佛豆,在佛祖誕辰時可以供奉新豆。蠶豆能補中益氣。小兒禁止食用,因為恐難消化。龍喜歡蠶豆,所以當蠶豆開花遇上雷電時,就不會結實。海船上只要有一粒蠶豆,船隻就不能出海航行,這是因為龍想取走蠶豆。出海航行的人不可不知曉此點。

石膏余師愚以為治疫主藥,而吳又可專用大黃,謂石膏不可用,何也?蓋師愚所論者,暑熱為病,暑為天氣,即仲聖所謂清邪中上之疫也,又可所論者,濕溫為病,濕為地氣,即仲聖所云濁邪中下之疫也。清邪乃無形之燥火,故宜清而不宜下,濁邪乃有形之濕穢,故宜下而不宜清。

白話文:

石膏被餘師愚認為是治療瘟疫的主要藥物,而吳又可只使用大黃,認為不能使用石膏,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餘師愚所說的瘟疫,是暑熱引起的疾病,暑是天氣的原因,也就是張仲景說的清邪在體內上部發作的瘟疫;而吳又可所說的瘟疫,是濕溫引起的疾病,濕是地氣的原因,也就是張仲景說的濁邪在體內下部發作的瘟疫。清邪是無形的燥熱,所以需要清熱而不宜瀉下;濁邪是有形的濕邪,所以需要瀉下而不宜清熱。

二公皆卓識,可為治疫兩大法門。故學醫不比學詩文之可專尚一家,如詩法三唐、文宗兩漢,已可橫絕一時,醫必博覽諸書而知所取捨,不為古人所欺,庶能隨證用藥而不誤世也。

白話文:

這兩位醫家都很有見識,他們的理論都能成為治療疫病的兩大方法。因此,學習醫學不同於學習詩文,可以只專精於一家之言。比如詩法遵循唐朝三位詩人李白、杜甫、王維,散文遵循漢朝的揚雄和司馬遷,就能稱霸一時。而醫學必須廣泛研讀各種書籍,知道哪些該吸收,哪些該捨棄,不輕信古人的說法,才能根據不同的症狀用藥,避免害人。

(校)林觀子先生云:陶節庵之於傷寒,其所窺者止大綱粗跡,而非窮神極變之精微,故王金壇謂其聾瞽後學,為仲聖之罪人,非過論也。奈今之治傷寒者,率守陶氏一家之書,以為軌則,可不嘆哉!又王予中太史《白田集》,論陶氏以傷寒與溫暑諸證解表不同,而治里則同為大不然,且謂承氣、白虎豈可以治溫暑。

白話文:

(校注者)林觀子先生說:陶節庵對於傷寒的認識,只停留在大概和粗淺的方面,並沒有深入探究它的細微變化。因此,王金壇說他欺騙後輩學子,是仲聖的罪人,並不為過。然而,現在治療傷寒的人,大多遵循陶氏一家的著作,把它當作規範,這實在令人嘆息!

另外,王予中太史(註:即王士雄)在《白田集》中評論,陶氏認為傷寒和溫暑等疾病的表證解法不同,而治裏法卻一樣,這種觀點是大錯特錯的。而且,承氣湯和白虎湯怎麼能用來治療溫暑呢?

噫!太史雖深究理學,實未知醫學,何必發此議論以誤後人耶!深恐世之讀其書者,信其學問而並信其醫,故附及之。

白話文:

唉!太史公雖然鑽研經史哲學,但實在不懂醫學,怎麼說出這種混淆視聽的言論呢?很擔心後人閱讀他的著作,相信他的學問進而相信他的醫學觀點,因此特此指出。

(刊)蕭山郁龍士《瑤史》載楊天安云:杭州李車兒後裔仁山先生,真痘科大作手。一火痘悶證,用石膏斤半熬湯,煎黃連五錢為劑,發猶未透,為加金汁一盞始愈。以金汁乃濁陰,可治亢陽也。雄按:此深得費氏之法者,痘證挾疫,豈不信然。

白話文:

(《刊本》)蕭山鬱龍士《瑤史》記載楊天安說:杭州李車兒的後代仁山先生,是治療真痘科的一把好手。一位病人患有熱毒內鬱的痘證,他用了一斤半石膏熬湯,煎五錢黃連作藥劑。痘疹還沒透發出來,他又加了一盞金汁才治癒。金汁是濁陰之物,可以治療亢盛的陽氣。 雄按:這位仁山先生深得費氏的治療方法,痘證夾雜疫氣,難道不是這樣嗎?

鹽味最咸,《泰西水法》云:辛甘酸苦皆寄草木,獨咸寄於海水,而海水不冰者,海水咸也。故曰咸者,生於火也。火燃薪木既已成灰,用水淋灌即成灰滷,燥干之極,遇水即咸,此其驗也。愚謂惟其屬火,故生物遇之即死,蓋體潤而用燥之物也。古人但云咸能軟堅,咸能潤燥,而不知咸能堅軟,咸能燥濕。

白話文:

鹽的味道最鹹,《泰西水法》提到,辛、甘、酸、苦這些味道都寄存在草木中,只有鹹味寄存在海水中,而海水之所以不會結冰,就是因為海水是鹹的。因此,鹹味生於火。當火燃燒柴木後形成灰燼,再用水分淋澆就會變成灰滷,極其乾燥,遇水後就會變鹹,這可以證明這一點。

我認為正是因為鹹味屬於火,所以生物遇到它就會死亡,它的性質是讓身體潤澤但作用是乾燥。古人只說鹹味能軟化堅硬的東西,能滋潤乾燥的東西,卻不知道鹹味也能讓軟的東西變硬,能讓濕的東西變乾。

試觀一切易腐之物,得鹽醃之,即堅干而可經久。凡鹽倉工作之人,從無患腳氣者,以其日踐踏於鹽地,故濕氣不能病也。然燥物遇咸則潤,故鹽能爛鐵,是軟堅也,濕物遇咸則燥,故鹽能幹液而堅軟也。味過咸即渴者,干液之徵也。既能幹液,則鹽味屬火無疑。燥濕堅軟,固其宜矣。

白話文:

看看那些容易腐敗的東西,用鹽醃漬後,就會變堅硬乾燥,可以保存很長時間。凡是在鹽倉工作的工人,從來沒有患腳氣的,因為他們每天踩踏在鹽地上,所以濕氣無法使他們生病。

但是,乾燥的東西遇到鹽分會變濕潤,所以鹽能腐蝕鐵,也就是軟化堅硬的東西;濕潤的東西遇到鹽分會變乾燥,所以鹽能使液體變乾變硬。味道太鹹就會口渴,這是液體變乾的徵兆。既然鹽能使液體變乾,那麼鹽的味道肯定是屬火的。它能使乾燥或濕潤的東西變堅硬或變柔軟,這是很合適的。

但味雖屬火而性下行,虛火上炎者,飲淡鹽湯即降,故為引火歸元之妙品。吐衄不止者,鹽滷浸足立愈。

豕腦多食能痿陽,何也?蓋坎為豕,在地支則屬亥,水畜也,水性最弱,而腦者其一身之主腦也,故能柔物,可以熟皮,久食之不僅陽痿,云有患軟癱者。惟為木畜,故肉最多而無筋,腎極盛而多子,性喜卑濕,穢食偏肥,能化穢食為肥脂者,非其脾運之獨健,乃其胰獨大於他獸也,胰主消化食物,大而厚力,故能變朽腐為神奇。觀染家用以洗絹帛,則黑者可白,人用以為面脂,則黎者可澤。

白話文:

豬腦吃多了會陽痿,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坎卦代表豬,在地支中屬於亥,是水畜,水性最弱,而腦是豬全身的主腦,因此能軟化東西,可以用來煮皮革。長期食用不僅會陽痿,還有可能患上軟癱。豬屬木畜,所以肉最多,沒有筋,腎氣很旺,多子,喜歡潮濕、低賤的地方,吃骯髒的食物,特別肥。能把骯髒的食物轉化為肥脂,這不是因為豬的脾氣強,而是因為它的胰腺比其他動物大。胰腺負責消化食物,大而有力,因此能把腐朽的東西變成神奇的東西。看染布的人用豬胰腺來洗絲綢,黑的就變成了白,人用它來做面霜,暗沉的皮膚也能變得光澤。

若蒸熟食之,可以助消化,滌濁痰。故婦人子宮脂滿不受孕,及交合不節而子宮不淨,此能走任脈,清子官,且血肉之品無克伐之慮,最為妙藥。若孕婦食之,則蠲胎垢,其兒出痘必稀。

白話文:

如果將熟食蒸熟後食用,可以幫助消化和清除濁痰。因此,對於子宮脂肪過多而不孕的婦女,以及性生活不節制導致子宮不潔的婦女,這道藥能夠行經任脈,清潔子宮。而且,它屬於血肉之品,沒有相剋的擔憂,是非常好的藥物。如果孕婦食用,可以清除胎垢,其孩子出痘的症狀必定很稀少。

牛乳滋潤補液,宜於血少無痰之證。惟性溫而膩,若有痰火者,反能助痰滯膈而增病也。用者察之。人乳亦然。諸滋膩藥無不然也。

白話文:

牛乳可以滋潤身體,補充體液,適合氣血不足、沒有痰凝聚的體質。不過,牛乳性質溫熱而滋膩,如果有痰火上盛的人食用,反而會加重痰液的阻滯,使病情加重。使用牛乳時需要注意這一點。人乳也具有類似的性質,其他滋膩的藥物也都是如此。

驢皮煎膠而用阿井水者,取濟水之伏流也。其不名驢皮膠而名阿膠,乃功歸至靜之水,以制浮動之火,故能愈血證。夫水尚欲其伏流,顧可以火炒而用乎?以此推之,則驢皮膠不必定以阿水煎也,伏流之泉無不可用。滋陰清熱之藥,皆不可以火炒也。一經火炒,則涼者溫而靜者動,清潤失而燥烈存,所謂火能革物之性也。

白話文:

將驢皮熬煮成膠,使用阿井水,是因為這些水源來自濟水的伏流。之所以不稱「驢皮膠」而是「阿膠」,是因為功效歸功於至靜的水,用來制約浮動的火,因此能治癒血證。水尚且需要其伏流,那麼可以用火炒嗎?根據這個道理,驢皮膠並不需要一定用阿井水煎煮,任何伏流之泉水都可以用。滋陰清熱的藥物,都不可以用火炒。一旦經過火炒,涼性藥物會變成溫性,靜性藥物會變成動性,清涼滋潤的特性會喪失,而燥烈性會保留下來,這就是所謂的「火能改變物性」。

或大苦大寒大毒之品,恐其太過,則或炒或炮,古人制法亦詳,最可笑者,如竹茹之類,用者不過取其清氣,而後人必炒而用之,不知是何肺腸?不但此也,凡清解之劑,煎須急火,則藥氣尚在,設緩煎濃煮,即全失清涼之味矣,況炒焦其藥哉!

白話文:

即使是大苦、大寒、大毒性的藥材,也擔心它們藥性過於強大,所以古代醫家會採用炒、炮等方法來調整。然而,有些古代藥方實在令人發笑,例如竹茹等藥材,其作用只是取其清氣,但後世卻一定要炒過才用,實在不知是何用意。不僅如此,凡是清熱解毒的藥方,煎煮時都要用大火,這樣才能保留藥物中的清涼之氣。如果用小火慢慢煎煮,就會喪失清熱涼血的功效,更何況是把藥材炒到焦黑呢!

鹿茸性熱升陽,陰虛而陽易浮越者不可擅用,目擊誤用而血脫於上以殞者多人矣。

白話文:

鹿茸性熱,有升陽作用,但對於陰虛且陽氣容易上升的人,不可隨意使用。我親眼看到多人因誤用而導致血液脫離身體向上運行而死亡。

鼠矢不但治女勞復也,可以散乳癰,通淋濁,已疳脹,消疝瘕。

海䖳本水結成,煮之可化為水。夫身中之痰,亦由火搏其水而成者,故為化痰之主藥。且泄鬱火,宣滯氣,能消食積,通二便,止腹痛,除脹滿。惜無知之者,故表之。

白話文:

海帶本來是海水凝結而成,煮了之後會化為水。人體內的痰,也是因為體內火氣與體液凝聚而形成的,所以海帶能化解痰液。此外,海帶還能清熱解鬱,疏通氣滯,消除積食,促進大便通暢,止腹痛,消除脹滿。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特地在此說明。

鱉一名神守,故鱉甲乃安神妙藥。

珍珠補陰明目,鎮逆安神,皆取蚌性純陰,感月而胎之效也。今肆中所售皆粵產蛇珠,但可以治風痰,通經絡,理癇痙,與蚌珠動靜懸珠,不可以之治心病也,用者辨之。

白話文:

珍珠能滋養陰能、明目、平息心逆、安神。這些作用都是因為蚌的本性極陰,受到月亮的感應而形成珍珠。現在市面上販售的珍珠大多是廣東產出的蛇珠,只能治療風痰、疏通經絡、解除痙攣,與蚌產的珍珠有著靜動之別。所以,用來治療心病時要區別清楚。

童子小便最是滋陰降火妙品,故為血證要藥。必用童子者,取其知識未開而無妄動之火也。尤須澹泊滋味,不食葷膻,去其頭尾,但以中間一段清澈如水者,始有功效。若煉成秋石,昔人尚謂其中寓暖氣,在所不取,何後人妄造回輪酒之名,令病人自飲己溺,愚者誤信,良可憫也。

白話文:

兒童的尿液是滋陰降火最好的良藥,因此也是治療血證的重要藥物。之所以必須使用兒童的尿液,是因為孩童心智尚未成熟,沒有過多的妄想之火。

另外,兒童必須清淡飲食,不食用葷食或腥羶的食物。使用時需去除尿液的首尾部分,只取中間清澈如水的那一段,才能發揮功效。

如果將兒童尿液煉製成秋石,古人認為其中會含有熱氣,因此不建議使用。然而後人卻胡亂創造了一個「回輪酒」的名稱,讓病人自己飲用自己的尿液。愚昧之人誤信,實在可憐。

夫人既病矣,溺即病溺,以病溺猶堪治病,則無病之溺皆可為藥,何必取童子,戒葷腥,去頭尾,欲清澈,而故難其事哉?蓋人雖無病,其飲食之精華皆已化為氣液,其糟粕則下出而為便溺,清升濁降,誰不知之。所謂病人者,非有六淫之感,即為五志之傷。病之去路即在二便,以二便為濁陰之出路也。

白話文:

當人得了病,小便也跟著有異常,可以從異常的小便中看出病因,那麼健康的尿液也可以用來作為藥物,何必一定要去找童子尿、戒葷腥、去頭尾、要清澈,而故意把事情弄得那麼複雜呢?其實,即使人沒有生病,飲食中的精華部分也已經轉化為氣和液體,而殘渣廢物則通過排便排出,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這是誰都知道的。所謂生病人,不是受到六種外邪的侵害,就是因為五臟的情志受到傷害。疾病的出路就在於大小便,因為大小便是濁陰排出的途徑。

可見病人之便,濁陰中更有病氣雜焉。再使病人飲之,是以既出之病氣,更助以濁陰之穢氣,仍令入腹,殆不欲其病之去乎?名曰回輪酒,必至病亦回輪不已,待其人入回輪而後已,不亦傎哉!況病人之溺,臭穢必甚於平人,極能敗胃,若溺色清澈者,則其病非寒即虛,治宜溫養,更不可令飲己溺矣。何世人竟不悟也!

白話文:

可以判斷病人的大便,濁陰中更有病氣混雜其中。然後再讓病人喝自己的大便,這是既要把已經排出的病氣再用濁陰的污穢之氣幫助它,重新讓它進入腹中。難道是不想讓疾病痊癒嗎?所謂的「回輪酒」,必然會讓疾病反復不已,等到病人進入反覆發作的惡性循環後才作罷,難道不會耽誤病情嗎?何況病人的小便,臭味一定比健康人更濃,極能損傷腸胃。如果小便顏色清澈,說明病人的病情是寒證或虛證,治療方法應該是溫陽補虛,更不能讓病人喝自己的小便。為什麼世人竟然不明白這個道理呢!

周亮工先生云:親串有從余遊都門者,其人謹願,生平絕跡北里,突生黴瘡,不解所自。余忽悟其故。解之曰:君因質弱,常服紫河車。京師四方雜集,患黴瘡者甚夥,所服之中,安知無黴瘡衣胞?此瘡能延及子孫,氣之所沖尚能中人,生子多無皮膚,其胞尤為毒氣所歸,君之患必由於此。眾人皆以為然。

白話文:

周亮工先生說:一位親戚到京城來玩,他平時很謹慎,一生都沒有去過青樓。突然生了一個潰瘍,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我突然明白原因所在。我對他說:你的體質比較弱,常服用紫河車(鹿茸)。北京匯集四面八方的人,患有潰瘍的人很多,所穿的衣服中,怎麼知道沒有沾染到潰瘍衣胞?這種潰瘍可以傳染給子孫,氣所沖發還能傳染別人,生下的孩子皮膚多半不好,而衣胞更是毒氣的聚集之所,你的潰瘍肯定是由此而來。大家聽了都覺得有道理。

夫忍於食人之胞以自裨,蓋仁者尚不為,況未必有功而適以滋害如此,可不戒哉!

《洗冤錄》云:有人暱一婢而脫者,斂時啟所蓋被,異香四發,或以為登仙,實因服房藥多麝臍通透之品故耳。又云:人於身死之後,其面或青或紫,手足指甲或為青黯或為紫黑,口鼻或為血出,或為遍身青紫,更或有肉為膚裂、為脫落者,豈盡服乎砒、鴆而致之。蓋世間無一非生人之具,則無一非殺人之符。

白話文:

《洗冤錄》記載:某人與一名婢女私通,婢女死後,打開蓋在身上的被子,有一股奇異的香味,有人以為她昇仙了。其實是因為婢女服用房中藥時,用了大量麝香,麝香通透,因此死後產生香味。又說:人死後,有些人面色青紫,手足指甲青黑,口鼻出血,或全身青紫,甚至有人皮膚開裂、脫落。這些現象並不一定都是服用砒霜、鴆毒造成的。世間萬物既可以滋養人,也可以毒害人。

偶一相犯,即凝為毒,非特砒、鴆為然,而參、附為尤甚。人第沉溺於補之一字,盡為迷惑,莫之或悟,反云服以參、附,亦不奏功,竟以委之天數,抑何愚之至,而天數之冤,何日而得洗哉!每見人日服參、附而恣行殘賊,不可以對屋漏,以致孽業糾纏,口鼻流血,膚為寸裂而死者,殊不少也。愚謂趙養葵、張景岳輩,惜其未讀此書耳。

白話文:

現在的人輕易相信一些邪門歪道的說法,喜歡服用溫補的藥物,例如人參、附子等,甚至一些位高權重的紳士也常常這樣做。醫書上明明有警示,但他們卻常常藉口扶陽抑陰,對醫書的告誡嗤之以鼻。

(注)世之信邪說而餌房藥,喜溫補而服參、附,搢紳先生多犯之。醫書垂戒,輒藉口扶陽抑陰之說,以詆其非。若《洗冤錄》乃部頒驗用之書,醫家或有來讀,官場不能不讀,既讀其書,尚不知悟,往往蹈此覆轍,殆所謂孽業糾纏,故不能自主者乎?

《洗冤錄》這本書是由國家頒布作為驗屍用的,醫學家們或許會讀,官場上的人更是不能不讀。可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有些人還是不懂,依然會重蹈覆轍,這恐怕是他們前世的孽債糾纏,所以無法自主吧?

(校)《洗冤錄》又云:夏月汗透衣,切不可於烈日中曬。若將干而暴雨欲來,急為收納,則烈日之毒即銅於內。如遇酷暑汗出時偶一衣之,則暑以引暑,其毒立中,證候全類傷寒,若誤作傷寒治,必至發狂諺語,再誤投參、耆、附、桂,陽以益陽,未有不至口鼻流血不已者。此亦醫家所當知也,故附錄之。

白話文:

《洗冤錄》中也說到:夏天的時候,汗水浸透了衣服,千萬不要在猛烈的陽光下曬乾。如果衣服快乾時突然要下雨,要趕緊收起來,否則猛烈的陽光會把毒氣留在衣服裡。如果在酷暑的時候偶然穿了一件曬乾的衣服,就會以熱引熱,毒氣立刻進入體內,症狀和傷寒完全相同。如果誤以為是傷寒治療,必定會發狂。如果再誤用人參、黃芪、附子、桂枝這些補陽的藥物,會陽上加陽,必定會導致口鼻流血不止。醫者也應當知道這一點,所以特此附錄。

紀曉嵐先生云:神仙服餌見於雜書者不一,或亦偶遇其人,然不得其法則反能為害。戴遂堂言:嘗見一人服松脂十餘年,肌膚充悅,精神強固,自以為得力。久而覺腹中小不適,又久而病燥結,潤以麻仁之類不應,攻以硝、黃之類,所遺者細僅一線,乃悟松脂黏附於腸中,積漸凝結,愈厚則其竅愈窄,故束而至是也。無藥可醫,竟困頓至死.又見一服硫黃者,膚裂如磔,置冰上痛稍減。

白話文:

紀曉嵐先生說:書上記載的神仙食餌有很多種,偶爾也有人碰巧遇到,但是如果不得其法,反而會帶來危害。戴遂堂曾經說:我見過一個人吃了十幾年的松脂,皮膚光滑,精神強健,自以為受益匪淺。過了很久,他覺得肚子有些不舒服,又過了一段時間,患上了腸燥便祕,用麻仁等滋潤的藥物無效,用硝黃等攻下的藥物,排出的東西比線還細,才明白是松脂粘附在腸道中,逐漸凝結,越積越厚,腸道越窄,才會導致這種情況,沒有辦法醫治,最後痛苦而死。還見過一個吃硫磺的人,皮膚開裂就像被凌遲一樣,放在冰上疼痛才稍有減輕。

古詩云:服藥求神仙,多為藥所誤,豈不信哉!

(刊)隱居岩谷者,深山無日,霧露時侵,溪澗水寒,人煙闃寂,其服松脂、蒼朮之類,不過藉以祛寒濕之邪耳。若富貴人尤而效之,是不揣其本而齊其末矣。

白話文:

隱居在深山岩洞中的人,由於長期不見陽光,時常被霧露侵襲,溪水寒冷,人跡罕至,寂靜無聲。他們吃松脂、蒼朮等藥材,不過是為了祛除寒濕之邪。如果富貴之人也跟著效仿,那就顧頭不顧尾了。

又云:世俗遇食物凝滯之病,即以其物燒灰存性,調水服之。余初斥其妄,然亦往往驗。審思其故,此皆油膩凝滯者也。蓋油膩先凝,食物稍多,則遇之必滯。凡藥物入胃,必湊其同氣,故其物之灰,能自到某物凝滯處。凡油膩得灰即解散,故灰到其處,滯者自行,猶之以灰浣垢耳。

白話文:

古籍中還提到,民間遇到食物積滯的疾病時,就會把食物燒成灰,保留其藥性,用溫水沖服。我起初覺得這種做法很荒謬,但卻屢屢應驗。仔細思考其道理,發現這都是因為油膩積滯所致。因為油膩會首先凝結,如果進食過多食物,就會碰到油膩而導致積滯。所有的藥物進入胃中,都會聚集到與其性質相同的物質附近,所以食物的灰燼就能自動到達食物積滯的地方。凡是油膩,遇到灰燼就會消散,因此灰燼到達油膩的地方,積滯就會自行消散,就像用灰水洗掉污垢一樣。

若脾弱之凝滯,胃滿之凝滯,氣鬱、血瘀、痰結之凝滯,均非灰所能除矣。接此理人所未悟,先生見理甚明,故有此妙解。

白話文:

如果是脾虛導致的積滯、胃滿導致的積滯,以及氣鬱、血瘀、痰結導致的積滯,都不是艾灰所能去除的。之前沒有人領悟到這個道理,先生您見解非常透徹,所以才會有這個巧妙的解答。

徐悔堂嘗云:本草言何首烏之最大者,服之鬚髮可轉白為黑。余在廣西,見鎮安府所產何首烏,大者每重百餘斤,彼處人食之與薯芋等,初不聞變皓首為黑頭也。又全州西延六洞諸山中,土人皆以種百合為業,大者每枚重五、六十斤,最小者亦六、七斤,其形與吾鄉白花百合等,惟龐然特異耳。土人澄為粉,每斤售銀五、六分,物多價賤,皆不以奇物視之也。

白話文:

徐悔堂曾經說過:本草綱目記載最大的何首烏,吃了它的鬚髮可以從白轉黑。我在廣西,見過鎮安府產的何首烏,大的每棵重一百多斤,當地人將其當作薯芋食用,從來沒有聽說過可以讓白頭髮變黑。此外,全州西邊延續六個山洞的山裡,當地人普遍以種植百合為生計,大的百合每棵重五六拾斤,小的也有六七斤,形狀和我們老家開小白花的百合差不多,只是體積特別大。當地人將百合製成粉末,每斤賣五六分銀兩,由於數量多,價錢也很便宜,當地人都沒有把它當作稀罕之物。

按觀此益見神仙服食之說為虛誕不足信。又云:蚺蛇出兩廣,而西省為更多。其形頭方口闊,目光如鏡,皮色黑白斑然,尾甚細,其末可貫數百錢。土人言蛇大如人臂,行即風生,常豎身三、四尺而逐人。性最淫,婦女山行者,皆佩觀音藤一條,否則必為其所纏,以尾入陰死。

白話文:

觀音藤渾身都是倒刺,像我們這邊的虎杖,但比較柔軟。人們看到山中長有這種藤蔓,就知道附近有蚺蛇了。蚺蛇的洞穴兩端都通,蛇進這頭就從那頭出來,蛇進那頭就從這頭出來。捕蛇人查知洞穴在什麼地方,就召集很多人,每人截取一尺長的藤蔓,帶在身上前往洞穴。他們伺機觀察蛇進入洞穴,便讓婦女脫下有異味的胸衣和外衣,蓋在前面洞口,同時在後面洞口點燃柴草,並用長竿插進洞內,造成洞內煙霧瀰漫,蛇受不了煙燻,只好直接竄到前面洞口出來,一聞到衣服的異味,就盤旋纏繞上去,一直纏到衣服破損才罷休。人們等蛇力氣減弱之後,就紛紛把帶來的藤蔓扔到蛇身上,蛇就把頭垂在地上不敢動了。接著再用藤蔓在蛇頸部套個圈,像擺弄鱔魚一樣把蛇弄出來。

觀音藤遍身皆倒刺,似吾鄉之虎杖而較柔。人見山有此藤,即知近處有蚺蛇矣。其穴兩頭皆通,此入則彼出,彼入則此出。捕者探知穴之所在,群集多人,各斷藤尺許,攜之以往。伺其入穴,以婦女汙裩袒衣置諸前穴之口,而燔柴草於後穴,以叉入之,煙滿穴中,蛇不能耐,遂直竄前穴而出,聞衣裩穢氣,即盤旋纏繞之,至於破碎而不已,人伺其力懈,群以所齎藤遍擲其身,遂垂首貼地不敢動矣。復用藤作圈套其頸,弄之若鰻鱔然。

盛諸竹筐,舁之以歸。宰蚺之法,出置於地,先取其膽。膽有二:在肝者曰坐膽,不適於用,在皮曰行膽,以杖頻擊其一處,則此處漸高如雞卵,剖之而膽出焉,蓋護疼也。炭火煏干,瓷瓶錮之。用作傷科之藥,價比兼金。然後直舒其身,以毛竹巨釘釘之於地,剖腹剝皮畢,逐段斷之。

白話文:

將蚺蛇裝進竹簍,擡回家中。宰殺蚺蛇的方法是:放在地上,首先取出它的膽。膽有兩個:在肝臟裡的叫坐膽,不能用;在皮下的叫行膽。用棍子頻頻敲打一個部位,這個部位就會逐漸隆起變大,像雞蛋一樣。剖開它,膽汁就會流出來,這是因為蛇在保護自己的膽汁。用炭火烤乾膽汁,用瓷瓶封存。用作外科用藥,價值比黃金還高。然後將蛇身伸直,用巨大的毛竹釘把它釘在地上,剖開腹部,剝掉蛇皮,再逐段切斷。

其頸上藤圈,至斷之為段方可棄去,否則雖已剖腹剝皮,尚能奮躍而起。物之相制,此為最甚矣。其肉能祛風疾,愈瘡瘍,功效如神,以燒酒浸之,可以歷久。其皮蛇大則紋細,樂器中用以鞔三絃之鼓,必硝熟而後可用,生則易蛀易裂也。其骨有名如意鉤者,形僅如錢,惟雄者有之,為房術中上藥,口銜之可通宵不倦。

白話文:

它的脖子上有一圈藤蔓,必須把它切斷成一段一段才能丟棄,否則即使已經剖開腹部剝掉皮,它仍然能跳躍起來。各種生物之間互相剋制,這是最厲害的。它的肉可以消除風疾,治癒瘡瘍,效果神奇,用燒酒浸泡它,可以保存很長時間。它的皮如果蛇很大,那麼紋理就細緻,樂器中用來蒙三絃鼓,必須先用硝石煮熟才能用,如果不熟的話容易被蟲蛀或裂開。它的骨頭中有一種叫做如意鉤的,形狀只有一枚銅錢那麼大,只有雄蛇纔有,是房中術中的良藥,口銜它能通宵不疲倦。

其腹中之油,力能縮陽,人不可近,稍近之則玉莖睪丸俱入腹中,無藥可治。土人云蛇生幾年,則陽縮幾年,屆期自能出也。余在梧州時,見太守永公宰一條,大如屋柱,長二丈餘,肉味鮮美,殆勝於雞。按此可補諸家本草之未詳,故錄之。

白話文:

蛇的肚子裡有油,這種油有收縮陽氣的功效。人不能接近它,稍微靠近,男人的陰莖和睪丸都會縮進腹中,沒有辦法醫治。當地人說,蛇活了幾年,就能縮陽氣幾年,到了時候會自動恢復。我在梧州的時候,看到太守永公宰了一條蛇,體型像屋柱一樣大,長度超過兩丈,肉味道鮮美,幾乎比雞肉還要好。這篇記載可以補充其他中草藥書籍的疏漏,所以把它記錄下來。

曉嵐先生又云:雄雞卵能明目,理不可解。愚謂此等不易得之物,可置弗論。惟賽空青尚易造,且亦近理。其法於冬至日取大蘆菔一枚,開蓋挖空,入新生紫殼雞卵一個在內,蓋仍嵌好,埋淨土中約四、五尺深,到夏至日取出,用女人衣具包裹,藏瓷器中,否則恐遇雷電,被龍攝去也,謹之!卵內黃白俱成清水,用點諸目疾,雖瞽者可以復明,乃神方也。惜余未試,錄此以待將來。

白話文:

曉嵐先生又說:雄雞蛋能明目,這個道理實在難以理解。我認為像這種很難得到的東西,可以不用考慮。只有賽空青比較容易製作,而且也比較合理。它的方法是在冬至那天取一顆大蘿蔔,打開蓋子挖空,放入一顆新鮮的紫殼雞蛋,再把蓋子嵌好,埋在乾淨的土裡約四、五尺深,到了夏至那天取出,用女人的衣物包裹起來,藏在瓷器中,不然恐怕會遇到雷電,被龍搶走,要小心!雞蛋裡面的蛋黃和蛋白都會變成清水,用來點在各種眼疾上,即使是瞎子也可以復明,這可是神乎其技的方子啊。可惜我還沒試過,先把這個方子記錄下來,等以後再試。

(刊)不易得之藥,出重價而購得之,亦恐不真,如狗寶空青之類,辨別甚難,慎疾者不可試也。俞瞷花云:一村人自言病噎瀕危,一日其子早起,見草際一蟾蜍方蛻,素聞人言蟾蛻可治噎膈,急往取之,僅得其半。持以進父,服之良愈。是亦一奇方也。惜蟾蜍不常蛻,即蛻亦隨自食之,人不易得耳。

白話文:

(刊物)上記載的不容易得到的藥物,即使花大價錢買到,也擔心不是真品,比如狗寶、空青這類藥材,辨別起來非常困難。謹慎治病的人不可輕易嘗試。

俞瞷花說:有一位鄉村人自稱患有噎症,病情危重。一天,他的兒子早起,在草叢中看到一隻蟾蜍正在蛻皮。他曾聽人說蟾蜍蛻下的皮可以治療噎膈,於是趕緊上前取走,只取到一半。他拿給父親服用,病情竟然痊癒。這也是一個奇特的方子。可惜的是,蟾蜍蛻皮並不常見,即使蛻皮,蟾蜍也會自己吃掉,人們很難得到。

如此類之不易得者,可遇而不可求之謂也,一旦遇之,人人共識,苟或需此而竟得之,雖償以重價可焉。

本草自李氏《綱目》集其大成,世皆宗之。後有劉氏之《本草述》,倪氏之《本草匯言》,盧氏之《半偈》,隱菴之《崇原》,石頑之《逢源》,香岩之《解要》,皆各抒心得,多所發明,學者所當互參也。而趙恕軒先生《綱目拾遺》,蒐羅繁富,辨正多條,尤為李氏功臣,惜書無刊本,世罕知之。茲錄其切於常用者如下。

白話文:

自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結了中醫藥學的知識,後世都依循此書。後來有劉完素的《本草述」、倪維德的《本草匯言」、盧復的《半偈集箋註》、張元素的《崇原論》、陳士良的《逢原集》、王象晉的《本草解要》,他們都各自表達了自己的見解,有很多新的發現,學習中醫的人應該互相參照比較。

而趙恕軒先生的《綱目拾遺》,收集了大量的資料,更正了很多內容,堪稱李時珍功臣之一,可惜這本書沒有刊印,世人很少知道。現在摘錄其中與日常使用相關的內容如下。

《本經》滷鹼即石鹼也,當以《逢源》為是。李氏遺滷鹼而補列石鹼,誤矣。

朴硝、硝石,《本經》錯簡,李氏不察,諸家踵誤,亦以《逢源》辨正為是。

硇砂有二種:一種鹽硇,出西戎,狀如鹽塊,得濕即化為水或滲失;一種番硇,出西藏,有五色,以大紅者為上,質如石,並無滷氣。李氏所引皆鹽硇也,真藏硇能化血肉為水,雖煅煉亦不可服。

白話文:

硇砂有兩種:

  • 鹽硇:產自西方,外形像鹽塊,遇水會化成水或滲掉。
  • 番硇:產自西藏,有五種顏色,以深紅色為最好,質地堅硬如石頭,沒有鹽味。

李氏所引用的硇砂都是鹽硇。真正的藏硇能將血肉化為水,即使經過煅燒也不能服用。

(注)本草謂能化人心為水者,正指藏硇為言也。中其毒者,生綠豆研汁恣飲之。

白話文: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藏硇這個藥材可以「化人心為水」,意思是說它會導致中樞神經麻痺,使人失去意識。如果有人中毒,可以研磨綠豆成汁,讓患者大量飲用以解毒。

山慈姑處州人以白花者良,形狀絕似石蒜。李氏于山慈姑集解下注云:冬月生葉,二月枯即抽莖,開花有紅、黃、白三色。於石蒜集解下注:春初生葉,七月苗枯抽莖,開花紅色,又一種四、五月抽莖,開花黃、白色。余昔館平湖仙塘寺,沈道人從遂昌帶有慈姑花一盆來,親見之,其花白色,儼如石蒜花。

白話文:

山慈菇,處州人認為白色花朵的品質較好,它的形狀非常像石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山慈姑條目下註解說:冬月長出葉子,二月枯萎後立即抽莖,花朵有紅色、黃色、白色三種顏色。在石蒜條目下註解說:春天初生葉子,七月苗枯後抽莖,花朵為紅色,還有一種在四、五月抽莖,花朵為黃色或白色。我以前住在平湖仙塘寺,沈道人從遂昌帶了一盆慈姑花過來,我親眼見過,它的花朵為白色,和石蒜花非常相似。

據土人言,無紅、黃花者。其花開於三月,而《逢源》慈姑下注云:開花於九月,則誤以石蒜為慈姑矣。李氏於慈姑條下附方引孫天仁《集效方》用紅燈籠草,此乃紅姑娘草,專治咽喉口齒,即《綱目》所載酸漿草是也。

白話文:

據當地人說,沒有紅色和黃色花瓣的慈姑。慈姑花開於三月,《逢源》一書中記載的慈姑在九月開花,這可能是把石蒜誤認為慈姑。李氏在慈姑項目的附方中引用孫天仁的《集效方》使用紅燈籠草,這種草就是紅姑娘草,專門治療喉嚨和口腔疾病,也就是《綱目》中記載的酸漿草。

乃不列彼而列此,豈以慈姑又名鬼燈檠而誤之耶?夫慈姑雖解毒,不入咽喉口齒,何得誤入?又引《奇效方》吐風痰用金燈花根,不知石蒜亦名金燈花,慈姑根食之不吐,石蒜根食之令人吐,則《奇效方》所用乃石蒜,非慈姑也。李氏且兩誤矣。

白話文:

為什麼不提那個(李時珍所說的慈姑)而提這個(石蒜)呢?難道是因為慈姑又名「鬼燈檠」而被誤認為它了嗎?慈姑雖然能解毒,但不能入口,怎麼會被誤認?另外,文中引用《奇效方》的吐風痰是用金燈花根,但卻不知道石蒜也叫做金燈花。慈姑根吃了不會吐,而石蒜根吃了會讓人生吐,所以《奇效方》中所用的應該是石蒜,而不是慈姑。李時珍竟然犯了兩個錯誤。

(注)今人以慈姑入咽喉方中,皆承李氏引《集效方》之誤也。然恕軒先生目擊其花,故知其誤而辨之。其未見者,惡從而辨之?辨藥之難,於此可見。苟非人所共識共知之藥,可擅用哉!

白話文:

現在的人把慈菇用於治療喉嚨方面的方劑中,都是由於繼承李氏引用《集效方》中的錯誤。但是,恕軒先生親眼見過慈菇的花,因此知道這個錯誤並加以辨別。那些沒有見過的人,又從何處去辨別呢?辨別藥材的困難,在此可見一斑。如果不是大家共同認可和了解的藥材,怎麼可以隨便使用呢!

草以蘭名者有數種,今人呼為奶孩兒者,澤蘭也。方莖紫花,枝根皆香。人家多植之,婦女暑月以插發。入藥走血分。省頭草則葉細碎如瓦松,開黃花,氣微香。生江塘沙岸旁,土人採之,入市貨賣,婦人亦市以插發,云可除䐈垢,未見有入藥用者。又有香草,葉如薄荷而小,香氣與薄荷迥別,五、六月間人家採以煎黃魚,云可殺腥代蔥,此即所謂羅勒是也,未聞有入藥者。又有孩兒菊,葉如馬蘭而長,近皆以此作澤蘭用,云可入藥治血。

白話文:

被稱為「蘭」的植物有好幾種,現在人們稱作「奶孩兒」的,就是澤蘭。它莖桿方正,花朵是紫色的,枝葉都帶有香味。很多人家都種植它,婦女在炎熱的夏天把它插在頭髮上。澤蘭可以入藥,走血分。省頭草的葉子細碎如瓦松,開黃花,氣味微香。它生長在江河池塘的沙岸邊,當地人採收後拿到市集販售,婦女也會買來插在頭髮上,據說可以去除污垢,但沒有見過把它用於入藥的。另外還有香草,葉子像薄荷但較小,香味與薄荷完全不同。在五、六月間,家家戶戶會採摘香草來煎黃魚,說它可以去除腥味,也可以代替蔥,這就是羅勒,沒有聽說過可以入藥。還有孩兒菊,葉子像馬蘭但較長,最近大家都用它當作澤蘭使用,說可以入藥治療血癥。

此四種皆香草,惟奶孩兒香尤峻烈。李氏於蘭草釋名下概以省頭草、孩兒菊混列一類,至集解所詳形狀,則又以孩兒菊為澤蘭,附方中則又認省頭草為蘭草,皆誤也。又謂羅勒即蘭香,而《逢源》云羅勒與蘭香迥別,當以張說為可信。

白話文:

這四種都是香草,其中奶孩兒香氣特別濃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省頭草、孩兒菊歸為一類,但到了具體描述形態時,又將孩兒菊作為澤蘭,在附方中卻將省頭草認作蘭草,都是錯誤的。而且李時珍說羅勒就是蘭香,但《爾雅翼》中說羅勒和蘭香完全不同,應該以張說所說的為可信。

茵陳乃蒿屬,昔人多種以為蔬。《本經》所載主風濕寒熱,熱結黃疸,濕伏陽明所生之病,皆指綿茵陳而言,其葉細於青蒿者是也。干之色作淡青白色,今人呼為羊毛茵陳者是也。其性專利水,故為黃疸濕熱要藥。一種生子如鈴者,名山茵陳,即角蒿,其味辛苦有小毒,專於殺蟲,治口齒瘡尤妙,今人呼為鈴兒茵陳。藥肆中俱有之,此不可以不辨而概誤用之也。

白話文:

茵陳是一種類似蒿草的植物,以前很多人種植它當作蔬菜。記載在《本經》中的茵陳,功效主要針對風濕寒熱、熱結黃疸、濕邪內伏在陽明經絡所導致的疾病,這些都是指枝葉細緻的綿茵陳。曬乾後呈淡青白色,現在人稱之為羊毛茵陳。它的性質特別利水,因此是黃疸濕熱的重要藥物。

另外一種結出如鈴鐺般果實的茵陳,稱為山茵陳,也就是角蒿。它的味道微苦辛,有小毒性,專門用來殺蟲。治療口腔潰瘍尤其有效,現在人稱之為鈴兒茵陳。中藥店裡都有販賣這兩種茵陳,因此不可混淆,隨意使用。

《綱目》以茵陳、角蒿分別,故是卓識,而未能指出俗以角蒿為茵陳,且將山茵陳治眼熱赤腫方引入茵陳條下,至角蒿下亦無一語言其苗葉形狀者,或尚未知此即山茵陳耶?

白話文:

《綱目》將茵陳和角蒿分開來說,這是一種獨到的見解。但是《綱目》未能指出民間將角蒿誤認為茵陳的情況。此外,它還將用山茵陳治療眼睛紅腫的方法歸在茵陳條目下,而在角蒿條目下卻隻字未提它的莖葉形態。也許作者當時還不知道角蒿就是山茵陳吧?

《逢源》云:南瓜至賤之品,《綱目》既云多食髮腳氣黃疸,不可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其性滯氣助濕可知,何又云補中益氣耶?前後不相應如此。吳遵程云:南瓜本益氣,惟不可與羊肉同食,則令壅滯。此吳氏為兩袒之說。不知南瓜本補氣,即與羊肉同食,脾健者何礙?惟不宜於脾虛之人。

白話文:

《逢源》中提到:南瓜是一種很便宜的食材,《綱目》上說多吃南瓜會導致腳氣和黃疸,而且不能和羊肉一起吃,否則會導致氣血不通暢。由此可知,南瓜的性質會導致氣滯和濕氣增加,為什麼又說它能補中益氣呢?前後的說法不一致。吳遵程認為:南瓜本質上能補氣,但是不能和羊肉一起吃,因為會導致氣血不通暢。這是吳遵程為瞭解決兩者矛盾提出的說法。殊不知道,南瓜本質上能補氣,即便和羊肉一起吃,脾胃健康的人也不會受阻。只有脾胃虛弱的人不適合吃。

如今人服參、耆,亦有虛不受補者。大凡味之能補人者獨甘,色之能補人者多黃。南瓜色黃味甘,得中央土氣最厚,故能溫補脾氣,不得以賤而忽之。昔在閩中,聞有素火腿者。云食之補土生金,滋津益血。初以為即處州之筍片耳,何補之有?蓋吾浙處片亦名素火腿者,言其味之美也。

白話文:

如今人們服用人參、黃耆這些補品,也有人出現虛弱難以吸收補品的情況。一般來說,能補養身體的味道主要是甜的,而顏色主要是黃色的。南瓜顏色黃、味道甜,吸收了中央土氣最多,所以能溫補脾氣。不要因為價格便宜就忽視它。過去我在福建時,聽說有素火腿這種食品。有人說吃它可以補養肺氣滋生金屬能量,還能生津補血。我一開始以為就是浙江的筍片,它有什麼補益作用呢?其實我們浙江的筍片也叫素火腿,但只是形容它的味道鮮美。

及索閱之,乃大南瓜一枚。蒸食之,切開成片,儼與蘭熏無異,而味尤鮮美。疑其壅氣,不敢多食,然食後反覺易餒,少頃又盡啖之,其開胃健脾如此。因急叩其法,乃於九、十月間收絕大南瓜,須極老經霜者,摘下就蒂開一竅,去瓢及子,以極好醬油灌入令滿,將原蒂蓋上封好,以草繩懸避雨戶檐下,次年四、五月取出蒸食。名素火腿者,言其功相埒也。

白話文:

我看到一個很大的南瓜。把它蒸熟切成片,外觀就像蘭花薰香一樣,味道更加鮮美。擔心它會脹氣,不敢多吃,但吃完後反而覺得容易餓。過了一會兒,就把它吃光了,它能如此開胃健脾。於是,我趕緊詢問製作方法。

在九、十月的時候採收一個個頭很大的老南瓜,它必須是經歷過霜凍的。採摘後,從蒂部開一個洞,取出瓤和籽。用上好的醬油灌滿南瓜,蓋上蒂部封好。用草繩掛起來,放在避雨的屋檐下。等到第二年的四、五月再取出來蒸食。它被叫做「素火腿」,意思是它的功效和火腿不相上下。

(刊)南瓜種類不一,性味亦殊,《綱目》之說是也。早實者其形扁圓,與黃瓜同時,杭人呼為黴瓜。嫩時充饌頗鮮,亦堪果腹,而性助濕熱。雄嘗與羊肉同食者兩次,皆患瘧,嗣後不敢下箸。晚實而形長者良,杭人呼為枕頭瓜,老而黃者耐久藏。味甚甘,蒸食極類番薯,亦可和粉作餅餌。

白話文:

南瓜品種很多,性質味道也不一樣,《本草綱目》中的說法是正確的。早熟的南瓜形狀扁平圓,和黃瓜成熟時間相近,杭州人稱之為「黴瓜」。年輕時吃它很新鮮,也能果腹,但它會助濕生熱。本人曾經兩次吃早熟南瓜和羊肉,結果都得了瘧疾,之後再也不敢吃了。

晚熟的南瓜形狀較長,比較好,杭州人稱之為「枕頭瓜」,老了發黃後能放置較久。它的味道很甜,蒸著吃很像地瓜,也可以加麵粉做成餅或餌。

功能補中益氣。飢歲可以代糧,先慈勸人廣種以救荒。種愈佳者子愈稀,近蒂處半身皆實,不能開竅取瓤,近臍處始有子,若此種者,宜就臍開取矣。槍子入肉,南瓜瓤敷之即出。陳東竹磋尹云:火藥傷人,生南瓜搗敷立愈。

白話文:

**功效:**補充體力,補充能量。在糧食短缺時可以當作糧食,我母親勸告人們廣泛種植以備荒。種植得越好,籽就越少。靠近果蒂的地方都長滿了果肉,無法打開取出果瓤。只有靠近果臍的地方纔有籽。如果遇到這種南瓜,應該從果臍處打開取出果瓤。子彈射入肉中,用南瓜瓤敷上就能取出來。陳東竹磋尹說:火藥傷到人,用新鮮南瓜搗碎敷上就會立即痊癒。

大腹子乃大腹檳榔,與檳榔形似而性稍異。《綱目》謂其功用無殊,故藥肆中多以大腹子代檳榔,率由李氏之言而誤也。《逢源》辨之是矣。

白話文:

大腹子就是大腹檳榔,它的形狀和檳榔很像,但性質略有不同。《本草綱目》說它的功效跟檳榔差不多,所以藥店裡常常用大腹子代替檳榔。這主要是因為李時珍的說法錯誤,《本草逢源》對此的辨別是正確的。

鳳仙花一名氣黃,以其性利能軟堅也。《綱目》有名未用收透骨草,引《集效》、《經驗》諸方,載其主治而遺其形狀,蓋不知其為鳳仙花別名也。又鴨腳青乃藍澱中一種,李氏引《普濟方》又失考覈,何其未博詢耶?

白話文:

鳳仙花有一個別名叫「氣黃」,是因為它的藥性通利,可以軟化堅硬的東西。

《綱目》一書記載了「未用收透骨草」,引用了《集效》、《經驗》等藥典說明它的藥用價值,但是遺漏了它的形狀,其實這是因為不知道它就是鳳仙花的別名。

另外,鴨腳青是藍草澱青中的一種。李氏引用《普濟方》記載,但是考證不夠嚴謹,為什麼不廣泛諮詢呢?

《綱目》蔓草內載含水藤,引《交州記》云:狀若葛,葉似枸杞,多在路旁,行人乏水處,便嚼此藤,故名。菜部又載東風菜。按《廣志》:廣州有涼口藤,狀若葛,葉如枸杞,去地丈餘,絕之更生,中含清水,渴者斷取飲之甚美,沐發令長。此藤又名東風菜,先春而生,東風乃至,農夫以驗土膏之動。

白話文:

《本草綱目》中的草類內收錄了含水藤,引述《交州記》說:它的形狀像葛,葉子像枸杞,多生長在路邊。旅人如果口渴了,就嚼這種藤,所以取名為含水藤。

在蔬菜類中又收錄了東風菜。根據《廣志》記載:廣州有一種涼口藤,形狀像葛,葉子像枸杞,離地一丈多高,剪斷它還會再生,藤中含有清水,口渴的人剪斷它喝裏面的水,非常甘美,用它洗頭可以使頭髮生長。

這種藤還叫做東風菜,早於春天生長,東風一到,農民拿它來測試土壤的變化。

一名綠耳,可為蔬。據此形狀,解渴與含水藤同,其可為蔬名東風,又與東風菜同,則是一物也。李氏誤以為二:一收入蔓,一收入菜,未免考覈失當,良由為《廣州記》所誤耳。

白話文:

有一種綠色植物叫做「耳」,可以當蔬菜吃。根據它的形狀,它可以解渴,跟「含水藤」有相同功效。它可以被稱為「東風」,又與「東風菜」同名,所以它們是一種植物。李氏誤認為它們是兩種植物,一種歸類為藤蔓,一種歸類為蔬菜,這是考證不當。錯誤的來源可能是被《廣州記》誤導了。

《綱目》以海月為江瑤柱,復附海鏡,不知海月即海鏡,而江瑤非海月也。此乃承《嶺表錄》之誤。按《海物疏》云:海月形圓如月,亦謂之蠣鏡。土人磨其殼以為明瓦者是也。嶺南謂之海鏡,又呼為膏藥盤。江瑤殼色如淡菜,上銳下平,大者長尺許,肉白而韌,柱圓而脆,與海月絕不相類,何可牽為一物耶?

白話文:

《綱目》把海月描述為江瑤柱,又補充了海鏡,但實際上海月就是海鏡,而江瑤並非海月。這是承襲了《嶺表錄》的錯誤。

根據《海物疏》記載,海月形狀圓如月亮,也叫做蠣鏡。當地人把它的外殼磨成瓦片,可以透光。嶺南地區把它稱作海鏡,也叫膏藥盤。

江瑤殼的顏色像淡菜,上端尖銳,下端平坦,較大的長約一尺,肉質白色且有韌性,柱狀的部分圓潤且易碎,與海月截然不同,怎麼能混為一談呢?

李氏以海鏡附在海月條下,注引郭璞《江賦》:璅𤥐腹蟹。以為即此物,則又大誤。不知璅𤥐又非海鏡也。《海南志》:璅𤥐狀似珠蚌,殼青黑色,長寸許,大者二、三寸,生白沙中,不汙泥淖,乃物之最潔者也。有兩肉柱,能長短,又有數白蟹子在腹中,狀如榆莢,合體共生,常從其口出,為之取食。

白話文:

李時珍在海月條目下方引述了《江賦》中的「璅𤥐腹蟹」,認為就是海鏡。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其實,璅𤥐並非海鏡。《海南志》記載:璅𤥐形狀像珠貝,殼呈青黑色,長約一寸,大者可達二、三寸。它生活在白沙中,不沾泥污,非常潔淨。璅𤥐有兩根可以伸縮的肉柱,腹中還有數隻白色的蟹子,形狀像榆莢,與璅𤥐共生,經常從它的口裡出來,替它取食。

然璅𤥐清潔不食,但寄其腹於蟹,蟹為璅𤥐而食,食在蟹而飽在璅𤥐,故一名共命嬴,又曰月蛄。每冬大雪,則肥瑩如玉,日映如雲母,味甘柔,蓋海錯之至珍者。又有海鏡,一殼相合甚圓,肉亦瑩潔,有紅蟹子居其腹為取食,一名石鏡,其腹小蟹曰蚌孥。據此明是二物,在璅𤥐腹者則白蟹子,在海鏡腹者則紅蟹子,又各不同。

白話文:

璅𤥐是一種乾淨不進食的生物,牠依附在螃蟹身上。螃蟹替璅𤥐尋找食物,食物進入螃蟹體內,飽足感卻傳達給璅𤥐,因此牠們得名「共命嬴」,又稱「月蛄」。每逢冬天降下大雪,璅𤥐就會長得很肥美,晶瑩剔透如玉,在陽光照射下閃爍如雲母,味道鮮甜軟嫩,是海中珍品。另外還有一種叫做海鏡的生物,牠們的外殼緊密相合,呈圓形,肉質也很乾淨晶瑩。有一種紅色的螃蟹居住在海鏡的腹中,負責為牠覓食。海鏡也叫石鏡,牠腹中的小螃蟹稱為「蚌孥」。由此可見,寄生在璅𤥐腹中的是白螃蟹,寄生在海鏡腹中的則是紅螃蟹,兩者有明顯的不同。

余在奉化親見璅𤥐,形狀迥與海月不同,何能強合耶?

《綱目》蟹下集解引述諸種,謂蟛蜞大於蟛螖,生陂池田港中,有毒,令人吐下,不可食,故蟛蜞主治,惟取其膏塗濕癬、疽瘡,外治而已。又云似蟛蜞而生沙穴中,見人便走者沙狗也,不可食。不知二種皆可食。按《介譜》:生毛者曰毛蟛蜞,有毒,多食發吐利,而潮州人無日不食,以當園蔬。

白話文:

《本草綱目》的注釋中引述了幾種說法,認為蟛蜞比蟛螖大,生活在池塘和港灣中,有毒,吃了會讓人嘔吐腹瀉,所以蟛蜞只用來治療皮膚病,比如濕癬和癰瘡,外敷使用。注釋中還提到,還有一種類似蟛蜞的生物生活在沙洞中,看到人就會逃跑,叫做沙狗,也不能吃。但是,這兩種生物其實都可以食用。根據《介譜》記載,帶毛的蟛蜞有毒,吃多了會引起嘔吐和腹瀉,但潮州人每天都吃,當成蔬菜食用。

又《海錯疏》:松江、上海出沙狗,即沙中小蟹,土人取之,以酒糟釀食,殼軟內含脂膏。凡食置盞中,以沸酒沃之,少頃則殼內脂漿盡浮於外,惟剩空殼,酒更甘美,食之益人。吳淞人以為珍品,呼為沙里狗。李氏以為不可食,未免為古書所愚耳。

白話文:

此外,《海錯疏》中記載:松江、上海地區有一種叫做「沙狗」的生物,其實就是生活在沙中的小螃蟹。當地人會把它撈起來,用酒糟醃漬食用。它的殼很軟,裡面有很多脂肪。食用時,把它放在碗裡,用沸騰的酒澆燙它,過一會兒,殼內的油脂就會全部浮到外面,只剩下一副空殼。酒也會變得更加甘美,喝了對身體有益。吳淞地區的人把它當作珍品,稱它為「沙裏狗」。李時珍認為這種東西不能吃,他一定是受古書的矇蔽。

《本經》桑根白皮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此乃指桑椹而言,後人並列根皮之下,世多不察。仲醇遂以為根皮補元氣,性寒而能除內熱,則以上諸證自愈,真同癡人說夢。寇氏頗疑《本經》獨遺其椹,不知根皮何以能治傷中等證。惟石頑獨能勘明其誤,而功歸於椹。

白話文:

《本經》中記載的「桑根白皮」主要用於治療內傷、五勞六極、瘦弱、崩漏、脈絕,以及補虛益氣。這裡所指的「桑根白皮」實際上是桑椹,後來的人把桑椹和桑根的樹皮放在一起,世人大多沒有發現這個錯誤。於是,仲醇認為桑根的樹皮可以補元氣,性質寒涼,可以去除體內熱氣,從而治癒上述所有症狀,這簡直是癡人說夢。寇氏也懷疑《本經》中獨自遺漏了桑椹,不知道桑根的樹皮為什麼能治療內傷等症狀。只有石頑能夠勘察出這個錯誤,並把功勞歸於桑椹。

瀕湖博識,何於《本經》尚爾承訛耶?愚按桑上寄生取其得桑之餘氣,其功尚爾。善乎《理虛元鑑》言物性有全身上下純粹無疵者,惟桑之與蓮。故桑皮性不馴良之說未可信,而寄生罕真不必用。與其用他樹之寄生,何如用桑樹之嫩枝。庶免重價購偽藥,而反滋弊竇也。

白話文:

瀕湖先生博學多識,為什麼在《本經》上還沿襲錯誤的說法呢?我認為,桑寄生之所以取自桑樹,是為了獲得桑樹的餘氣,它的功效也僅此而已。《理虛元鑑》說得很好,世界上有全身上下純淨無瑕的事物,只有桑樹和蓮花。因此,桑皮性情不溫順的說法是不可信的,而寄生罕真也不必使用。與其用其他樹的寄生,不如用桑樹的嫩枝。這樣既可以避免花高價購買假藥,還能堵塞弊端。

(刊)《張氏醫通》可謂集諸家之大成,而《本經逢源》一書尤具卓識,豈但論桑椹之功為發前人未發乎!近閱鄒潤安先生《本經疏證》,則諸賢議論皆未盡當。況潤安學問淵博,寇氏、張氏之書亦已見過,乃於桑根白皮下疏云:或問《本經》桑根白皮之功,舉天下之虛證幾盡治之,宜補劑無與匹者矣,何後賢視之,其功一若甚狹耶?余謂不然,考《千金》於五臟之勞,大旨以《四氣調神大論》中逆四時之氣一節為主,因分析其輾轉虛實,致使關格生勞,於六極則以《陰陽應象大論》天氣通於肺至治五臟者半死半生為總論,分列《風論》、《痹論》五臟四時所受病於筋、脈、肉、氣、骨五臟之下,以《藏氣法時論》五臟虛實見象綴之,惟精極則以謂通主五臟六腑之病候,獨歸重於腎。

白話文:

《張氏醫通》可以說是匯集了各家醫學大家的理論精華,而《本經逢源》一書更是見解獨到,它不僅論述了桑椹的功效,更是超越了前人的論述。最近我讀了鄒潤安先生的《本經疏證》,發現前賢們的議論都不夠準確全面。尤其是潤安先生學識淵博,也讀過寇氏和張氏的著作,卻在他的《桑根白皮下》疏文中寫道:有人問《本經》中桑根白皮的功效,幾乎能治療天下所有的虛證,應該是最好的補劑,為什麼後人卻認為它的功效很窄呢?我不這麼認為。考察《千金方》中關於五臟勞損的論述,大體上都以《四氣調神大論》中「逆四時之氣」一節為核心,通過分析虛實轉變導致關閉不通而生勞,對於六極(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終點),則以《陰陽應象大論》中「天氣通於肺至治五臟者半死半生」為總論,將《風論》、《痹論》中的五臟四時所受的筋、脈、肉、氣、骨五臟疾病分列於下,再以《藏氣法時論》中五臟虛實的表現作為補充。鄒潤安先生認為精氣極其精純,能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但特別注重腎臟。

是勞不盡屬於虛,極有以異於竭,既有盛有衰,有虛有實,又有四時之邪繩貫其間,其為虛證已無幾矣。況勞極之病,有由傷中者,有由傷外者,有羸瘦者,有不羸瘦者。桑根白皮之所主,僅傷中之五勞六極且羸瘦者,不既已不廣歟。

白話文:

過度勞累不屬於虛弱,但又和竭盡身體不同,身體有強盛也有衰弱,有虛也有實,還有四時之邪不斷出現。如果說都是虛證,那實際上已經很少了。況且過度勞累引起的疾病,有的由內傷引起,有的由外傷引起,有人瘦弱,有人不瘦弱。桑根白皮所治療的,只是內傷中導致虛弱和瘦弱的五勞六極,這樣範圍是不是太小了?

所以然者,桑根白皮為物甘辛而寒,寒者其氣下歸於腎,甘辛者其味上達於肺脾,肺脾者水津運化之通衢,腎者水津歸宿之廬舍,上焦運化不愆,則中之傷者以漸可瘳,下焦歸宿有方,則外之羸者以漸能旺。且其物堅緻韌密,潔淨無瑕,剔其皮為紙,則牢固難敗,以其葉飼蠶,則吐絲連續。

白話文:

這樣的原因在於,桑根的白皮具有甘辛而寒的性質。寒性使它歸屬於腎臟,甘辛味使它到達肺和脾。肺和脾是水液運化的樞紐,腎臟是水液歸宿的場所。上焦(肺脾)運化正常,內部的損傷就會逐漸痊癒;下焦(腎臟)歸宿有規律,外表的瘦弱就會逐漸強壯。而且桑根堅實緻密,潔淨無暇。用它的皮做紙,堅固耐用不易損壞;用它的葉子餵養蠶,蠶吐出的絲線連綿不斷。

故於崩中脈絕之候,又能補虛益氣,明其於內崩則能補虛而去者可復,於脈絕則能續氣而斷者可聯也。曰「桑根白皮,還瘦為豐」,固有諸矣。《別錄》以之去肺中水氣,肺中有水必面浮,又以療水腫腹滿臚脹,非過不羸瘦乎?夫惟其不羸瘦,轉有以知其羸瘦矣。

白話文:

因此,在脈停絕的崩漏(子宮大出血)期間,它還能補氣益虛,說明它在內崩時能補虛,散失的氣血也能恢復;在脈絕時能續氣,斷絕的氣脈也能連接。俗話說「桑根白皮,能使瘦弱者變豐腴」,確實是這樣。《別錄》中記載它能祛除肺中的水氣,肺中有水必定臉浮腫,還能治療水腫腹脹臚脹等症,這不正說明它不致消瘦嗎?正是因為它不致消瘦,所以纔有人知道它的消瘦作用。

水為有形之物,必其胸腹中有空隙乃能容之,如其肌肉豐盈,氣道充滿,則水更居何所?且脾肺之氣化連屬,水道之通降得常,所以治羸瘦者,正其所以治水,又豈有二致哉?雄按:以補益之功歸之於椹,謂為闡發桑椹之功,固無不可,而鄒氏之書疏經旨以證病機,俾古聖心源,昭然若揭,不但有裨後學,足以壓倒前人。

白話文:

水是有形的物質,身體裡必須有空隙才能容納它。如果肌肉豐滿,呼吸道暢通,那麼水還能存留在哪裡?況且,脾和肺的氣化運化是相連接的,水道的通暢和下降是正常的。因此,治療體質瘦弱的人,用於調理的藥物正是治療水腫的藥物,難道還有其他辦法嗎?按:用補益的作用來歸屬於桑椹,說是用於說明桑椹的功效,當然沒有錯。而鄒氏的著作,闡釋經典的要旨來論證致病的機理,讓古代聖人的心傳清楚地顯露出來,不僅有助後人學習,而且足以超越前人。

粉鍚即鉛粉,乃用鉛打成薄片,入甑,以醋一瓶同蒸化作粉也。今杭城多有業此,名曰粉坊。工人無三年久業者,以鉛醋之氣有毒,能鑠人肌骨,且其性燥烈,坊中人每月必食鵝一次以解之,則其不能無毒可知。《綱目》粉錫集解下引何盂春《余冬錄》亦云:作粉工人必食肥豬大肉,飲酒及鐵漿以弭之。枵腹中其毒,輒病至死。

白話文:

長期接觸長生不老藥(即雄黃)的煙霧,會導致許多人患上痿黃癱瘓的疾病而死亡。其實雄黃本身就有毒性。有人說,製造雄黃時產生的氣體有毒,但製成粉末後就不會有毒了。如果它真的有毒,那麼古代的藥方中為什麼會把它添加到食品中,而且沒有留下解毒的方法呢?實際上,雄黃的性質可以剋制硫磺,消除酒的酸性,雌黃接觸雄黃會變黑,螃蟹在雄黃中不會因為沉積物而死亡,在藥物中它可以墮胎,敷在臉上會長很多粉刺。它的腐蝕性和強烈的特性與砒霜和硫磺等重金屬相當。

長幼為毒熏蒸,多痿黃癱攣而死。蓋亦未嘗無毒也。或曰製造之時其氣有毒,若成粉則不毒。如果有毒,則前人方中何以入食劑,而又不遺制解之法?殊不知此物性能制硫,除酒酸,雌黃見之則黑,糟蟹得之不沙,入藥能墮胎,敷面多生粉刺。其剝蝕猛悍之性,等於砒、硇。

惟少服之則可,服後糞多黑色,仍還其本體。律例載有婦服鉛粉至死,手足皆青黯,可知其毒矣。而李氏於粉錫氣味下云辛寒無毒,諸家本草多襲其訛。誤世匪淺,故詳辨之。

白話文:

只有少量服用的話是可以的,服用後大便會很多而且是黑色的,顏色會恢復原來的樣子。律法記載中有一名婦女服用了鉛粉而死亡,手腳都變成了青黑色,這可以看出鉛粉的毒性。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粉錫」條目下寫著「辛寒無毒」,很多本草書都重複了這個錯誤。這個錯誤誤導了很多世人,所以我要詳細地辨正一下。

天竹黃《綱目》止載釋名而無集解,出產採取,一切形狀皆未之及。按《筆談補》云:嶺南深山中有大竹,竹中有水甚清澈,溪澗之水皆有毒,惟此水無毒,土人陸行多飲之。至深冬則凝結如玉,乃天竹黃也。王彥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澗水皆不可飲,惟剖竹取水,烹飪飲啜皆用竹水。

白話文:

天竹黃:《綱目》只記載了它的名稱,而沒有詳細說明。它的產地和採集方法、外形特徵等方面都沒有提到。根據《筆談補》記載:嶺南的深山中生長著高大的竹子,竹子裡蓄積著清澈的水。附近的溪澗之水都有毒,只有竹子裡的水沒有毒,當地人上山時常飲用這種水。到了深冬時節,竹子裡的水就會凝結成像玉石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天竹黃。王彥祖擔任雷州知府時,正值炎炎夏日,山裡的溪澗水都不能飲用。他讓人剖開竹子取水,用竹水烹飪飲用。

次年被召赴闕,冬行求竹水不可復得。問土人乃知至冬則凝結,不復成水,遇夜野火燒林木為煨燼,惟竹黃不灰,如火燒獸骨而輕。土人多於火後採拾以供藥品,不若生得者為善,此說可補瀕湖之未備。

白話文:

第二年我被召進京,冬天趕路時尋找竹水,卻找不到。我問當地人,才知道到了冬天竹水就會凝結,不再成水。到了晚上,野火會焚燒森林樹木形成灰燼,只有竹黃不會被燒成灰,就像火燒動物骨頭後會變得很輕一樣。當地人常常在火災後收集竹黃當藥材,但效果不如新鮮的竹黃好。這個說法可以補充《瀕湖脈學》中沒有提到的內容。

續隨子《綱目》集解下所載不甚明晰,盧氏辨別精詳,即土人所謂半枝蓮也。

越人飲上池水,即半天河水也,雨也。李氏必以樹穴中水當之,誤矣。

鶡鴠十月毛落而號寒忍凍,豫聚柏實食之,又自食其遺,遺而復食,故其矢為五靈脂。此東壁所未詳者。

白話文:

鶡鴠(一種鳥類)在十月羽毛脫落,不怕寒冷忍耐霜寒。牠預先把柏樹果實收集起來食用,還可以吃自己的糞便,吃過後又會再次食用,因此牠的糞便變成五靈脂(一種中藥)。這是《東壁圖》裡沒有記載的事情。

冬蟲夏草,論物之變化,必由陰陽相激而成,陰靜陽動,至理也。然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謂一陰一陽,互為其根。如無情化有情,乃陰乘陽氣,有情化無情,乃陽乘陰氣,故皆一變而不復返本形。田鼠化鴽,鴽化田鼠,鳩化鷹,鷹化鳩,悉能複本形者,陽乘陽氣也,鉚石化丹砂,斷松化為石,不復還本形者,陰乘陰氣也。夏草冬蟲,乃感陰陽兩氣而生。

白話文:

冬蟲夏草這種生物的變化,必定是由陰陽互相作用而形成的,陰靜陽動,這是至理名言。然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謂「一陰一陽,互為其根」。例如無生命的物質變化為有生命的物質,是因為陰承接了陽氣;有生命的物質變化為無生命的物質,是因為陽承接了陰氣,所以都只變換一次,而不能恢復原來的形態。田鼠變成黃鼠狼,黃鼠狼變成田鼠;鴿子變成老鷹,老鷹變成鴿子,這些都能恢復原來的形態,是因為陽承接了陽氣;石頭變成丹砂,斷裂的松樹變成石頭,不能恢復原來的形態,是因為陰承接了陰氣。夏草冬蟲就是感受陰陽兩氣而生的。

夏至一陰生,故靜而為草;冬至一陽生,故動而為蟲。輾轉循運,非若腐草為螢、陳麥化蝶,感濕熱之氣者可比。入藥故能治諸虛百損,以其得陰陽之氣全也,然以冬取者良。張子潤云:夏取者服之可以絕孕。周兼士云:冬取者可種子治蠱脹也。

白話文:

夏至時節,陰氣初生,因此天地萬物都處於靜止狀態,所以草木生長繁茂;冬至時節,陽氣初生,因此天地萬物都開始活躍,所以昆蟲開始繁殖。這種自然規律的循環往復,並不是像腐草化為螢火蟲、陳糧化為蝴蝶那樣,受濕熱之氣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中醫認為,草木得天地的陰陽二氣,因此入藥後可以治療各種虛損疾病。其中,冬至時採摘的草藥效果最好。張子潤說:在夏天採摘草藥,服用後可以絕育。周兼士說:在冬天採摘的草藥,可以研磨成粉末,用來治療蠱脹。

(刊)得陰陽之氣既全,具溫和平補之性可知。因其活潑靈動,變化隨時,故為虛瘧、虛痞、虛脹、虛痛之聖藥,功勝九香蟲。且至冬而蟄,德比潛龍,凡陰虛陽亢而為喘逆痰嗽者,投之悉效,不但調經種子有專能也。周稚圭先生云:須以秋分日採者良,雄謂夏取者可治陽氣下陷之病。

白話文:

刊中記載的人參既富含陰陽之氣,又具有溫和滋補的特性。由於它的生命力旺盛,能隨時應變,所以是治療虛瘧、虛痞、虛脹、虛痛的良藥,功效遠超九香蟲。此外,它在冬天會冬眠,這與潛龍的特性相似。凡是陰虛陽亢而導致喘逆、痰嗽的患者,服用人參都能收到顯著的效果。它不僅能調經養子,還具有專門的功效。周稚圭先生說:在秋分那天採摘的人參效果最好,而雄性人參在夏天採摘可以治療陽氣下陷的疾病。

解𤸫草葉如建蘭而闊厚,入冬不凋,初茁芽,背作紫色,長則色青,夏開紫花成穗,亦如麥冬狀,其根有子,分苗種,極易繁茂。以其出粵中,故俗呼為廣東萬年青,《綱目》有名未用吉祥草下瀕湖所引吉祥草即此也。時俗妊婦臨蓐,以此草連盆移至產室,云能解產厄,免血𤸫。

白話文:

解𤸫的葉子像建蘭,但比較寬厚,冬天也不會凋謝。剛長出新芽時,葉子的背面呈紫色,長大後顏色變青。夏天會開紫色的穗狀花,形狀也像麥冬。它的根部有小球莖,可以分苗種植,繁殖非常容易。因為產自廣東,所以俗稱廣東萬年青。《綱目》中收錄的吉祥草,就是瀕湖所引用的解𤸫。民間習俗中,孕婦臨產時,會將解𤸫連同花盆搬到產房,據說能讓生產順利,避免難產出血。

此草色澤青翠,葉葉勁直如箭,入產室則葉皆軟垂,色亦槁瘁,必經數日乃復鮮豔。亦一奇也。其根下子入藥用,性涼味甘,清肺理血,解火毒,為咽喉妙藥。或云搗汁加冰片少許,灌數匙,治小兒急驚立效。

白話文:

這種草的顏色青翠,每片葉子都像箭一樣有力挺直。但如果把它帶進產房,它的葉子就會全部軟軟地垂下來,顏色也變得很枯萎,一定要過好幾天後才會恢復鮮豔。這也是個很奇妙的現象。它的根部長出的小種子可以用來做藥,性涼味甘,能清肺理血、解火毒,是治療咽喉疾病的良藥。也有人說,把這種草搗汁,加入少許冰片,灌幾湯匙,可以治療小孩子的急驚風,效果很立竿見影。

(注)𤸫本作員,音「運」。《刺熱篇》: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後人加疒為𤸫,俗作「暈」,非。然通用已久,不能正也。

白話文:

刺熱篇中提到:熱邪逆行時,會導致頭痛頭暈,脈搏往上衝擊頭部。後人為了強調頭暈的感覺,將「員」字加了「疒」旁,成為「暈」,而一般人習慣寫成「暈」,雖然有誤,但已經通用許久,無法糾正了。

南天燭人但知其有補益之功,而三奇湯治小兒天哮甚效。方用經霜天燭子、臘梅花各三錢,水蜒蚰一條。俱預收,臨用水煎服。一劑可痊。又治三陰瘧,用天燭隔年陳子蒸熟,每歲一粒,早晨白湯下。其葉洗眼,去風火熱腫,眵淚赤障。

白話文:

南天竹人們只知道它有補益作用,但它在「三奇湯」中用來治療小兒哮喘很有效。方子使用經過霜凍的南天竹子、臘梅花各三錢,加上一條長蟲。這些材料都要提前準備好,臨用時煎服。一劑即可痊癒。

南天竹還可以治療三陰瘧疾,使用陳放一年的南天竹子蒸熟,每年一粒,早晨用白開水送服。其葉子可以洗眼,去除風火熱腫、流淚紅腫。

清明插檐柳條,盧不遠但言治白濁甚妙。若大人小兒溺閉不通者,煎湯內服外熏皆效。惟向南者入藥。《百草鏡》云:桑葉採過二次者,力薄無用。入藥須止採過頭葉者,則二葉力全,至大雪後猶青於枝上,或黃枯於枝上,皆可用。若經雪壓更妙,雪晴之日即採下,線穿懸戶陰乾,其色漸黑,風吹作鐵器聲,故一名鐵扇子。治腸風目疾,咳嗽盜汗。

白話文:

清明節時插柳條在屋簷下,盧不遠只說治療白濁的效果非常好。如果大人或小孩小便閉塞不通時,把柳條煎成湯汁服下或燻蒸,都有療效。但只有朝南生長的柳條才能入藥。

《百草鏡》中說:桑葉採摘過兩次後,藥效很低,幾乎沒有用處。入藥必須只採摘過一次的梢葉,因為梢葉藥效最強,即使到下大雪後,仍然會青翠地掛在枝頭上,或者枯黃地掛在枝頭上,都可以採摘入藥。如果經過雪壓的桑葉,藥效會更好。在雪晴後立即採摘下來,用線穿起來,懸掛在陰涼的地方晾乾,其顏色會逐漸變黑,風吹過後會發出像鐵器的聲音,所以又叫「鐵扇子」。用桑葉治療腸風、目疾、咳嗽、盜汗等症狀。

愚按雖治盜汗,而風溫、暑熱服之,肺氣清肅,即能汗解。其葉有毛,能治皮膚風熱癮疹,色青入肝,能息內風而除頭痛,止風行腸胃之泄瀉,已肝熱妄行之崩漏。胎前諸病由於肝熱者,尤為要藥。

白話文:

我在想,雖然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盜汗的,但是如果身體有風熱、暑熱的情況,服用它也能讓肺氣清爽。它的葉子有毛,可以治療皮膚風熱引起的水泡疹。它顏色青色,能進入肝臟,平息肝風,緩解頭痛。它還能止住因風在腸胃中引起腹瀉,以及由肝熱妄動造成的崩漏。對於產前由肝熱引起的各種疾病,它更是不可或缺的藥物。

米油乃煮粥鍋內滾起沫團,醲滑如膏油者是也。大鍋能煮五升米以上者良。一名米油。其力能實毛竅,滋養五臟,肥肌體,填補腎精。每晨撇取一碗淡服,或加煉過食鹽少許亦可。黑瘦者,服百日即肥白。精清無子者,即精濃有子。愚按精生於穀,粥油乃米穀之精華,補液生精,固勝他藥,但必其人素無痰飲者始有效,否則極易成痰。推之魚鰾、海參及一切醲郁之物,無不皆然。

白話文:

米油是指在煮粥的鍋中,滾起泡沫後撈起的那層油狀物,濃稠光滑如同膏油。能煮五升以上米的大鍋比較好。俗稱米油。

它的功效是能滋養毛孔,滋養五臟,讓身體肥碩,補腎精。每天早上撈起一碗淡服,或加入少量精鹽也可以。

黑瘦的人服用了百日後就會變白胖。精液稀少而沒有孩子的人,服用了後精液就會變濃而有孩子。

我認為精液是由穀物滋生的,粥油是米穀的精華,它能補液生精,比其他藥物更強。但必須是本來就沒有痰飲的人才有效果,否則很容易生痰。

同樣的道理,魚鰾、海參以及所有油膩的物品,都可能產生這種情況。

所以治病總要先察其體氣臟性之何如,而後辨其藥之宜否也。

蘭熏一名火腿,和中養胃,補腎生津,益氣血,充精髓,治虛勞怔忡,止虛痢泄瀉。愚按又名南腿,蓋以南產者為勝。然南產惟金華之東陽造者為良,浦江次之,義烏又次之,他邑即不佳。

白話文:

蘭燻,又稱火腿,具有調和中氣、養護胃部、滋養腎臟、生津止渴、增益氣血、充實精髓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虛弱體質、心神不安、虛寒痢疾及腹瀉。

根據我的觀察,蘭燻還有一個別名叫做南腿,因為以南方產出的火腿品質較佳。不過在南方產區中,又以金華東陽所製作的火腿最好,浦江其次,義烏再次。其他地方產出的火腿品質就比較普通。

其造法於十一月內取壯嫩花豬後腿,用力自爪向上緊捋,有瘀血一股向腿面流去,即拭去,晾一、二日待乾,將腿面油脂細細剔去,每腿十斤,用燥鹽五兩,竭力擦透其皮,然後落缸。腳上懸牌記明月日。缸半預做木板為屜,屜鑿數孔,將擦透之腿平放板屜之上,余鹽灑勻腿面,腿多則重重疊之不妨。鹽烊為滷,則從屜孔流之缸底,醃腿總以腿不浸滷為要訣,以著滷則肉黴而味必苦也。

白話文:

製作方法:十一月間取用壯健肥嫩的花豬後腿,用力從蹄爪向上緊緊捋,將瘀血捋到腿面,然後擦乾淨並晾乾一兩天。將腿面的油脂仔細剔除,每腿十斤,用五兩乾鹽用力擦透腿皮,然後放入缸中。在腿腳上懸掛標牌,標明製作日期。

缸的一半空間裡預先製作木板作為層架,層架上鑿了許多孔洞。將擦透鹽的豬腿平放在層架上,剩下的鹽均勻灑在腿面上。豬腿越多,可以層層疊放,沒有問題。鹽融化後形成滷水,從層架的孔洞流到缸底。醃製豬腿的要訣是腿部不浸泡在滷水中,因為泡了滷水,肉會變黴而且味道發苦。

既醃旬日,將腿翻起,再用鹽如初醃之數,逐腿灑勻。再旬日,再翻起,仍用鹽如初醃之數,逐腿灑勻。再旬日,自初醃至此匝一月矣,將腿起缸,浸溪中半日,將腿刷洗極淨,隨懸日中曬之。故起缸必須晴天,若雨雪,不妨遲待。如水氣曬乾之後,陰雨則懸當風處,晴霧再曬之,必須水氣幹盡,皮色皆紅,可不曬矣。

白話文:

醃製十天後,將豬腿翻面,再用和最初一樣多的鹽醃製,均勻塗抹在每隻豬腿上。再醃製十天,再次翻面,仍用和最初一樣多的鹽醃製,均勻塗抹在每隻豬腿上。再醃製十天,從最初醃製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個多月了,將豬腿從缸中取出,在溪水中浸泡半天,刷洗乾淨,然後懸掛在日頭下曬乾。因此,必須在晴天取出豬腿,如果遇到雨雪天氣,可以延遲處理。如果水氣在曬乾後又遇到陰雨天氣,就將豬腿懸掛在通風處吹乾,等晴霧天氣再繼續曬,必須等到水氣完全乾透,腿皮呈紅色時才能停止曬製。

修圓腿面。入夏起花,以綠色為上,白次之,黃、黑為下,並以香油遍抹之。若生毛蟲有蛀孔,以竹籤挑出,香油灌之。過五月,裝入竹箱盛之。再至次年,即為陳腿。味極香美,甲於珍饈。苟知此法,但得佳豬,雖他處亦可造也。最補益者,取腳骨上第一刀,刮垢洗淨,整塊置盤中,飯鍋上蒸七次,切食。

白話文:

把豬腿修得圓圓胖胖。夏季時豬腿會長毛,以長出綠色毛髮的為上品,白色次之,黃色和黑色則較差。用香油塗抹豬腿全身。如果長了毛蟲和蛀孔,就用竹籤挑出來,再滴入香油。過完五月後,把豬腿裝進竹箱裡儲藏。到了第二年,豬腿就成了陳年豬腿。味道非常香美,堪稱珍貴佳餚。如果掌握了這個方法,只要有優良的豬隻,即使在其他地方也能製做出美味的陳年豬腿。最滋補的部位是豬腿骨上的第一刀肉,颳去污垢後洗淨,整塊放在盤子上,在飯鍋上蒸七次,切成薄片食用。

若湯煮,則力薄矣。然必上上者,始可蒸食也。

(注)淡風豬肉名千里脯,功同火腿。如醃腿不得其法者,則風肉甚易,亦為病後、產後、虛人調補之上品也。但於冬令極冷之日,取壯嫩好豬肋肉,亦須㷟淨即取,不可浸水灌氣,晾乾之後,割去裡面浮油及脊骨肚囊,用白糖霜擦透其皮,並抹四圍肥處,懸於風多無日屋檐下。至夏煮食,味甚甘香,亦可任加鹽醬。

白話文:

(注)淡風豬是一種豬肉製品,名稱為千里脯,它的功效與火腿相同。如果醃製豬腿時方法不當,很容易產生風乾肉。風乾肉也是病後、產後和虛弱者調理身體的上等食材。但在冬天非常寒冷的時候,選擇肥嫩優質的豬肋肉,清洗乾淨後立即加工,不要浸泡在水中或灌入空氣。晾乾後,切掉內側的浮油、脊骨和腰腹部的囊,用白糖霜徹底擦拭豬肉皮,並塗抹四邊的肥肉部位。然後懸掛在通風且沒有陽光照射的屋檐下。等到夏天煮食時,味道非常香甜,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添加鹽和醬料。

蓋豬肉得糖霜則不痵,故臘月煉豬脂入糖霜少許,則久藏不壞,雖盛夏,若以糖霜收豬脂亦不壞。凡烹庖豬肉,少加糖霜,味更佳也。

白話文:

豬肉如果沾上糖霜就不會腐壞,所以臘月裡煉豬油的時候加上少許糖霜,這樣就能長期保存而不變質,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用糖霜包裹豬油也不會變壞。平時烹飪豬肉的時候,加入少許糖霜,味道會更鮮美。

(刊)昔老友範君慶簪語雄曰:解渴莫如豬肉湯,凡官爐銀匠,每當酷暑,正各縣傾造奏銷銀兩納庫之際,銀爐最高,火光迎面,故非血氣充足者不能習此業。然人受火爍,其渴莫解,必市豬肉,以急火煎清湯,撇去浮油,缸盛待冷,用此代茶。雄聞而悟曰:此渴乃火爍其液,非茶可解。

白話文:

從前,老朋友範君慶感慨地說:解渴沒有豬肉湯好。凡是官營銀匠,每逢酷暑,正是各地趕著製作繳納國庫的銀兩之際,銀爐溫度最高,火光迎面撲來,所以沒有血氣充足的人不能從事這項工作。然而人在火中受烤,口渴得厲害,一定會買豬肉,用大火熬清湯,撇去浮油,裝在缸裡等它涼了,用它代替茶。慶簪說完,我恍然大悟:這種口渴是火烤乾了體液,不是茶能解的。

豬為水畜,其肉最腴,功專補水救液,允非瓜果可比。因此推及虛喘、虛秘、下損、難產諸證之無液者,無不投之輒應,乃知豬肉為滋陰妙品也。若終身肉食,則與臟氣相習,有見其功過者,有不見其功過者。蓋人之體性不同,亦猶谷蔬果蔬之類,有須肥壅不須肥壅之異也。

白話文:

豬是一種水生動物,它的肉質最為肥美,功效專門用於補充人體水液,滋潤乾燥,絕非瓜果所能比擬。因此推而廣之,對於那些虛喘、便祕、遺精、難產等因缺水導致的疾病,使用豬肉治療無不立竿見影,由此可知豬肉是滋陰養液的絕佳妙品。如果終身食用豬肉,豬肉的特性就會與臟腑的氣相習合。對於有些體質的人,會明顯感受到豬肉的功效,而有些體質的人可能感受不出來。這是因為人體的體質各不相同,就如同穀物、蔬菜、水果等食物,有人需要多食用富含油脂的食物,有人不需要一樣。

且肥壅過當,反不結實,敵人亦有滋補過當而反痿弱者。能盡物之性,然後能盡人之性,此之謂哉?明乎此,則家之於財也亦然。故善保富者宜散其財,苟不知此而徒欲家之肥,必至子孫愚悖,多藏厚亡而後已。良由昧於物性,遂以梏其人性。嗚呼!豬之肥者豬之患,此養身保家之不可不知物性也。

白話文:

丁香油產自南洋,是用母丁香榨取的。丁香油呈紫紅色,香氣濃烈辛辣。南洋人用琉璃器盛裝丁香油,如果蓋子蓋不嚴密,香氣就會散發到外面。丁香油性大熱,可以貫通竅穴,祛除寒濕,比丁香的效力更強。凡是胸腹疼痛脹大、嘔吐呃逆、腹瀉、胸悶腹脹、疝氣和瘕癖等因寒邪引起的證狀,都可以將丁香油塗抹在患處和肚臍中,都會有效果。如果丁香油呈紫中帶黃黑色的顏色,辛辣氣味濃烈,聞起來像樟腦的味道,那麼這種油就是樟木油,不可以混淆。此外,還有肉桂油和檀香油,它們的功效和丁香油類似,可以類推治療相似的疾病。

愛縱筆及之。

丁香油出南番,乃用母丁香榨取。其油色紫,芳香辛烈。番人以琉璃器盛之,蓋偶不密,即香達於外。性大熱,透關竅,祛寒濕,力更敏於丁香。凡胸腹痛脹,嘔呃泄瀉,痞聚疝瘕諸證之屬於寒者,用塗患處及臍中,皆效。若紫中帶黃黑色,辛烈觸鼻作樟腦氣者,乃樟木油也,不可不辨。更有肉桂油、檀香油,主治可以類推。

(校)近有薄荷油,亦自舶上來。患風熱頭疼齦痛者,搽患處亦良。

(刊)恕軒先生錢塘人,著《利濟十二種》:《本草綱目拾遺》十卷,《醫林集腋》十六卷,《祝由錄驗》四卷,《本草話》二十二卷,《花葯小名錄》四卷,《攝生閒覽》四卷,《奇藥備考》六卷,《養素園傳信方》六卷,《囊露集》四卷,《串雅》八卷,《升降秘要》二卷,《藥性元解》四卷。載桐鄉顧菉厓《書目合編》。

白話文:

錢塘的恕軒先生,著有《利濟十二種》:

  • 《本草綱目拾遺》十卷
  • 《醫林集腋》十六卷
  • 《祝由錄驗》四卷
  • 《本草話》二十二卷
  • 《花葯小名錄》四卷
  • 《攝生閒覽》四卷
  • 《奇藥備考》六卷
  • 《養素園傳信方》六卷
  • 《囊露集》四卷
  • 《串雅》八卷
  • 《升降祕要》二卷
  • 《藥性元解》四卷

這些書載於桐鄉顧菉厓的《書目合編》中。

惜書多未梓,惟望藏其全稿者力謀壽世為幸。

解諸藥毒,濃煎甘草湯涼飲。飲地漿水白扁豆生研末。涼水和服。

白話文:

  • 中毒解毒:煎濃甘草湯,冷卻後飲用。

  • 服用「地漿水」。

  • 將白扁豆研成細末,用涼水沖服。

解誤服人參,生蘆菔搗汁飲,或蘆菔子煎湯服。

解諸熱藥毒,綠豆或甘草煎濃湯冷服。

解蒙汗藥毒,飲冷水。忌服姜。白茯苓(五錢),生甘草(二錢),甜瓜蒂(七個),陳皮(五分),水煎冷服,大吐而愈。

白話文:

瞭解蒙汗藥毒的解法:

服用方法:

  • 喝冷水。
  • 忌服姜。

藥材配方:

  • 白茯苓(30 克)
  • 生甘草(12 克)
  • 甜瓜蒂(7 粒)
  • 陳皮(3 克)

煎服方法:

  • 將藥材加水煎煮,放涼後服用。

效果:

  • 服用後會大量嘔吐,毒性就會解除而康復。

巴豆毒,芭蕉葉或石菖蒲搗汁飲。大黃、黃連煎湯冷服。巴豆貼肉潰爛,生黃連末水調敷。

白話文:

解除巴豆中毒:

  • 芭蕉葉或石菖蒲搗成汁,飲用。
  • 大黃、黃連熬湯後,冷卻後服用。

巴豆貼在皮膚上引起潰爛:

  • 將生黃連粉末用水調勻,敷在潰爛處。

解椒毒,地漿水或新汲水飲。啖大棗數枚。

解冰片毒,飲新汲水。

附子烏頭天雄草烏射罔毒,綠豆或黑豆煎湯冷飲。甘草、黑豆同煎冷服。

白話文:

解附子、烏頭、天雄草、草烏、射罔毒的中毒,可以用綠豆或黑豆煎湯後放涼喝。也可以用甘草和黑豆一起煎煮,放涼後服用。

解鉤吻毒,麻油或桐油韭菜汁灌之。白礬化水服。金銀花、甘草(各一兩),生大黃(一錢),煎服。

白話文:

解鉤吻毒的方法:

  • 用麻油、桐油或韭菜汁灌服。
  • 將白礬溶於水中服用。
  • 煎服金銀花、甘草(各 1 兩)和生大黃(1 錢)。

藜蘆毒,雄黃(一錢),研水飲。藜蘆敷肉,毒氣入內,煎蔥湯服。

白話文:

解藜蘆毒

  • 雄黃(一錢),研磨成粉,加入水中飲用。

藜蘆敷在皮膚上,毒氣進入體內

  • 煎煮蔥湯服用。

仙茅毒,大黃、朴硝煎服。

芫花毒,防風煎湯服。

藤黃毒,齏菜水溫服。

解誤服相反藥毒,蠶退紙燒灰,冷水和服。

解野蕈毒,生甘草(二兩),白芷(三錢),煎服,以鵝翎探喉,不吐即瀉。金銀花搗汁飲。綠豆生研,新汲水攪之,澄清服。

白話文:

解野蘑菇毒:

  • 生甘草(60克)
  • 白芷(9克)

煎煮服用。如果吐不出來,就用鵝毛探喉嚨,促進嘔吐。

其他解毒方法:

  • 金銀花搗碎取汁服下。
  • 綠豆生磨成粉,用新鮮取來的水攪拌,待沉澱澄清後服用。

解白果毒,白果殼煎湯服。白鯗頭煎湯頻灌。滾水磨木香,入麝香少許灌之。

白話文:

解除白果中毒:

  • 將白果的外殼煮水煎湯服用。
  • 將白鯗的魚頭煎湯,頻頻灌服。
  • 將木香磨成細粉,放入少量的麝香,調入滾水中灌服。

解苦杏毒,杏樹皮煎湯服。

櫻桃毒,青蔗漿灌之。

解諸果毒,豬骨灰煎服。玉樞丹水調灌。

白話文:

解砒毒

解桐油毒,食乾柿。

解石藥毒,芹菜或葵菜搗汁飲。

解鍾乳毒,豬肉煮食。

解雄黃毒,防己煎服。

解皂礬毒,麥面打糊頻服。

解砒毒,硼砂(一兩)研末,雞子清(七枚)調灌。桕樹根或冬青葉或夏枯草搗汁飲。明礬、大黃研末,新汲水調灌。中砒毒渾身紫瘰者,急作地漿頻灌,待瘰散盡,一吐即蘇,雖冬月亦須此法。砒霜敷身,患處痛潰,以濕泥頻塗,設毒氣入內而作吐瀉,飲冷米醋解之,或生綠豆研末,麻油調服。

* 硼砂(60克)研成細末,用七顆雞蛋清調和灌服。

* 也可以用桕樹根、冬青葉或夏枯草搗汁飲用。

* 明礬、大黃研成細末,用新井水調和灌服。

* 中了砒毒導致全身紫腫起瘰癤的,趕快用地漿頻繁灌服,等到瘰癤消散了,一吐出來就會蘇醒過來,即使是冬天也需要用這個方法。

* 如果砒霜接觸皮膚而導致患處疼痛潰爛,可以用濕泥頻繁塗抹。

* 如果毒氣進入體內而導致嘔吐腹瀉,可以用冷米醋解毒,或將綠豆研成細末,用麻油調和服用。

瓷鋒入腹,生紅蘆菔杵爛吞。干餳糖頻吞。

玉石入腹,蔥白煮濃汁服。

金銀入腹,紅棗煮爛恣食。雞矢(半升),水淋取汁(一升),飲之,日三、四次,死者可活。

銅鐵錫入腹,木賊草研末,雞子清調服.連根蔥煮汁,麻油和服。

解鉛粉毒,蘆菔或荸薺搗汁飲。麻油、蜂蜜飴糖和服。

白話文:

解除鉛粉毒素:

  • 將蘿蔔或荸薺搗碎取汁飲用。
  • 將香油、蜂蜜、麥芽糖混合服用。

解銀黝毒,生羊血灌之,吐盡即愈。

(刊)「黝」字俗寫甚多,諸書所說不一。雄幼時不知所從,夜忽夢一人大聲曰:當從北宮黝之「黝」為是,醒而異之。遍考字義,固宜作黝。語云: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豈不信然!故附識之。

白話文:

「黝」字的俗寫有很多種,各種類書的說法也不一致。我小時候不知道該用哪種寫法,有一晚突然夢到一個人大聲說:「應該用北宮黝的『黝』字,纔是正確的。」我醒來後覺得很奇怪。仔細考查字義,的確應該是寫作「黝」。俗話說:「用心思考,鬼神會相通。」這句話果然不假!因此,我把這個說法記錄下來。

水銀毒,開口花椒吞(二錢)。

解輕粉毒,川椒去目,白湯吞服。生扁豆浸透,搗汁飲。

解蠱毒,濃煎石榴皮飲。

斑蝥蚖青毒,六一散涼水和服。

解黃蠟毒,冬葵子白菜煎湯飲。

解蟹毒,生薑汁或藕汁、蘆根汁灌之。誤犯荊芥,誤同柿食,均濃煎木香湯飲。

白話文:

解蟹毒:可以使用生薑汁、藕汁或蘆根汁灌服。

誤食荊芥或與柿子同食:都可以濃煎木香湯飲用。

解蝦毒,橘皮煎湯飲。

解蛙毒,車前草搗汁飲。

河豚毒,麻油灌之。茅根、蘆根(各一兩),瓜蒂(一個),煎服。紫蘇或薄荷搗絞濃汁飲,或以乾者煎濃服。

白話文:

解河豚毒

方法一:麻油灌服

方法二:中藥煎服

  • 茅根、蘆根(各 15 克)
  • 瓜蒂(1 個)

煎服。

方法三:紫蘇或薄荷飲用

  • 紫蘇或薄荷搗碎絞取濃汁飲用。
  • 或者使用乾紫蘇或薄荷煎煮濃湯服用。

解鱉毒,靛青水灌。鹽化水飲。

鱔魚毒,食蟹即愈,或地漿灌。犯荊芥亦飲地漿。

解鴆羽毒:,犀角磨汁飲。金銀花(八兩),煎汁二碗,入白礬、寒水石、花粉(各三錢),石菖蒲(二錢),麥冬(五分),煎灌,待目不上視,口中能言,照方減半,再服二劑即愈。

白話文:

解毒的方法:

  • 犀牛角磨成汁,飲用。
  • 金銀花(八兩)煎煮成兩碗湯汁,加入白礬、寒水石、花粉(各三錢),石菖蒲(二錢),麥冬(五分)繼續煎煮。
  • 將湯汁灌服,等患者雙眼恢復視線,能說話後,減半再服用兩劑,即可痊癒。

解鶴頂毒,糯米煮粥杵爛,過量啜之,亦解鴆羽毒。

解雄雞毒,磨犀角飲。醋飲之。

解牛馬肉毒,飲人乳。石菖蒲研水服。蘆根或菊花連根搗汁,和酒服。

馬肝毒,豬骨燒灰,或淡豆豉,或頭垢,並水調服。服豬脂(一斤)。

白話文:

去除馬肝的毒素,可以使用豬骨燒成灰、淡豆豉或頭垢,用這些材料調水服用。另外再服用一斤豬油。

解狗狼肉毒,蘆根搗汁飲。杏仁去皮尖(四兩),研,開水和,分三服。

解羊肉毒,甘草煎服。栗子殼煎飲。

解豬肉毒,芭蕉根搗汁飲。白沙糖(一兩),白湯調服。

白話文:

如果吃了豬肉中毒,可以將芭蕉根搗碎榨汁飲用。另外,將一兩白砂糖放入白水中攪拌後服下。

解鹽滷毒,生甘草(三兩),煎汁冷飲。生黃豆水研絞汁飲。

解酒毒,人乳和熱黃酒服,外以生熟湯浸其身,則湯化為酒,而人醒矣。

解燒酒毒,蘆菔汁、青蔗漿隨灌。綠豆研水灌,或濃煎枳椇子湯灌。大醉不醒,急以熱豆腐遍體貼之,冷即易,以醒為度。外用井水浸其發,並以故帛浸濕,貼於胸膈,仍細細灌之,至蘇為度。凡燒酒醉後吸菸,則酒焰內燃而死。亦有醉後內火如焚而反惡寒者,厚加衣被亦能致死。

白話文:

解酒方法:

  • 酒醉發燒:飲用蘿蔔汁或甘蔗汁。服用綠豆研磨的水,或濃煎枳椇子湯。
  • 大量醉酒不醒:立即用熱豆腐敷貼全身,豆腐變冷後更換,直到患者恢復神智。
  • 外部處理:用井水浸泡患者的頭髮,並用浸濕的舊布貼在胸部和膈膜上,同時緩慢地灌飲。直到患者清醒。
  • 注意:酒醉後抽菸,會導致體內的酒精持續燃燒而死亡。
  • 另一種情況:有些人在酒醉後會有內火旺盛,卻怕冷的症狀。此時,蓋上厚厚的被子也會導致死亡。

即口渴飲冷,只宜細細飲之,以引毒火外達,若連飲過多,熱毒反為驟冷所遏,無由外達,亦多閉伏不救。

(刊)海陽汪葵田先生《古愚消夏錄》云:毒之為毒,暗藏於服食起居中,更有令人不可方物者,如日用飲食;其物性相反,不知誤食,以及庖人不善烹飪,未得其法,食之即為中毒,不必服砒、鴆始為中毒也。此言良是。其所輯《解毒編》一卷,最為詳備,而近來尤有甚於砒、鴆者,則亞片煙也。

白話文:

根據海陽人汪葵田先生的《古愚消夏錄》記載:毒素暗藏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毒素讓人難以應對,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如果食用相剋的食物,或者廚師烹飪不當,未能掌握正確的方法,食用後就會中毒,不一定只有服用了砒霜、鴆酒才會中毒。汪先生的這番話很有道理。他編寫的《解毒編》一卷,內容非常詳盡。但近來出現了比砒霜、鴆酒更厲害的毒素,那就是鴉片煙。

以砒、鴆不易得,而亞片煙遍地皆有,故殺人為獨廣焉。愛附解救方如下:

解亞片毒,肥皂或金魚杵爛,或豬矢水和絞汁灌之,吐出即愈。生南瓜搗爛,絞汁頻灌。甘草煎濃汁,候冷頻灌。以亞片灌豬腸中,扎其兩頭,懸而待之,久則腸裂而斷,其性之毒烈,能消刮脂膏也如此,憶甘蔗名接腸草,且甘涼解毒,榨汁頻灌,必可得生。

白話文:

治療鴉片中毒:

  • 肥皂或金魚草搗爛,或豬糞水和絞汁灌入患者口中,嘔吐後即可痊癒。
  • 生南瓜搗爛,絞汁頻繁灌入。
  • 甘草煎煮成濃汁,待其冷卻後頻繁灌入。
  • 用鴉片灌入豬腸中,紮緊兩端,懸掛起來等待。過一段時間,腸道會破裂斷裂,說明鴉片的毒性劇烈,還能溶解脂肪。
  • 回想起甘蔗又名接腸草,且味甘涼,具有解毒功效。榨汁頻繁灌入,一定可以保住性命。

葭管飛灰,惟河內縣之葭應候而飛,可見藥之所產,各有地土之宜矣。而物性各有專長,如蜜者密也,故能固密護內;酥者蘇也,故能融化攻堅。又各有所制,如象牙以醋浸一宿則軟如腐,再用木賊水煮之則堅如故;白銀觸倭硫黃則色黑;犀、羚之角畏人氣,珍珠畏屍氣,並不可近鐵與柏木,梨與蘆菔同藏、冬採橙橘藏綠豆中,皆不壞;銅以鳧茈水煮可刻字,木槿葉揉水浸絲,絡則不亂;桃。

白話文:

蘆葦的飛灰,只有河南省河內縣的蘆葦遇到時令才會飛揚。可見藥材的產地,都有各自適宜的土壤和環境。

而藥物性質各有專長,比如蜂蜜,具有黏稠性,因此能夠封固閉塞、護衛內臟;酥油,具有化解作用,所以能夠消融堅硬之物。

各種藥物也有相剋之性,比如象牙浸泡在醋中一宿就會變軟如腐爛,再用木賊草水煮就會恢復原來的堅硬;白銀遇到硫磺就會變黑;犀牛角和羚羊角害怕人氣,珍珠害怕屍氣,都不能靠近鐵和柏木,梨同蘆菔一起存放、冬天採摘的橘子埋在綠豆中,都不會腐壞;銅器用鳧茈水煮可以雕刻字,木槿葉揉碎浸水後浸泡絲綢,絲線就不會糾結;桃。

杏仁可澄水:血汙衣嚼蘆菔擦之即潔,墨汙衣生半夏或白果、杏仁杵爛揉之即去;治胞衣不下,用芡葉囫圇不碎者一張,煎湯服立效,若芡葉裂作兩片者,胞衣亦分裂而下,真奇方也。此皆不可以理測者。圍爐炭烈,分開易滅,不分易熾,用草紙一張覆於火頂,燒過灰存,則火不焰而四布矣。

白話文:

杏仁可以去除衣物上的污漬:

  • 血跡:咀嚼白蘿蔔,擦在污漬上,即可清除。
  • 墨汁:將半夏、白果或杏仁搗碎,揉在污漬上,即可去除。

治療胎盤不下:

  • 使用一整片完整的芡葉,煮湯服用,立竿見影。
  • 如果芡葉裂成兩片,胎盤也會分裂而下,這真是奇特的方子。這都是無法用常理推測的。

控制爐火的方法:

  • 炭火旺盛時,將其分開容易熄滅,不分開則容易燒得更旺。
  • 用一張草紙蓋在火上,燒成灰後拿掉,火就會不冒煙,而且四處散開。

嚴冬向火,惟桑柴炭不燥皮膚。養老者宜知之,不但為煎藥所珍也。

(校)上論藥性。

畢拱辰云:泰西格致名流,值有殊死重因,多生購之,層剝寸刲,批郤導窾,毫髮無不推勘,故其著論致為詳盡。按新莽時捕得王孫慶,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臟,以竹筳導其脈,知所終始,亦可治病。又宋慶曆間待制杜杞,執湖南賊歐希範與酋領數十人,盡磔於市,皆剖腹刳其腎腸,使醫與畫人一一探索,繪以為畫,事與西土頗類。至於精思研究,不作一影響揣度語,則西士所獨也。

白話文:

畢拱辰說:西方研究科學的名人,遇到攸關生死的重大問題,大多購買活體,層層剝開,逐寸切斷,仔細探究,連一根汗毛都不放過,所以他們的著作十分詳盡。據說新莽時期,逮捕到王孫慶,命令太醫尚方和技術高超的屠夫一起解剖他,測量五臟,用竹管探測血管,瞭解血管的走向和終點,以此治療疾病。宋朝慶曆年間,侍制杜杞逮捕了湖南賊寇歐希範和他手下的幾十個首領,全部在市集上磔刑,都剖開腹部,取出腎臟和腸子,讓醫者和畫師一一探查,繪製成畫。此事與西方的情況很相似。至於精緻的思考和研究,不作一絲影響或揣測的言論,則是西方學者獨有的。

愚謂人與動物皆氣以成形,經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如革囊盛水而不漏,其活時之元府已無可驗,故有形之死質可睹,無形之功用不可睹也。縱精思研究,斷不能如《西遊記》所說鑽入人腹,周行臟腑經絡,盡悉其所以然,而後出以著書,不過批郤導窾,推測其所當然而已。

白話文:

我認為人和動物都是氣形成的,經書上說「呼吸停止後,生命機能就會消失」,就像皮囊盛水時不漏水,它活著時的能量已經沒有了,所以死後有形的軀體可以看見,但無形的機能卻看不見。即使深入研究,也不能像《西遊記》中所說的那樣鑽進人體,巡視臟腑經絡,完全瞭解這些器官的作用後,再寫成書。我們只能通過推測和假設,推測它們可能的作用。

故其所著《人身說概》、《人身圖說》等書,雖有發明,足補華人所未逮,然不免穿鑿之弊。信其可信,闕其可疑,是皮裡春秋讀法也。

白話文:

所以他所寫的《人身說概》、《人身圖說》等書,雖然有創新,可以補充中國人所欠缺的,但卻免不了穿鑿附會的毛病。相信那些可信的,質疑那些可疑的,這是一種皮裡春秋的解讀方法。

(校)人身經絡臟腑,雖《靈樞》、《素問》言之鑿鑿,然上古聖人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著書療病,意在仁民,不過以天縱之明,推測其理而已。見其生,不忍見其死,庖廚尚遠,豈忍剖割同類,而為屠劊作俑哉!新莽、杜杞忍為此事,而太醫之書,畫人之圖,皆不傳於世。後之談內景者,又不屑詢於屠劊之流。

白話文:

人體的經絡和臟腑,雖然《靈樞》、《素問》等醫書中記載得清清楚楚,但上古時代的聖人,秉承著仁慈之心,施行仁德的政務,著書治病,其目的是為了愛護百姓,只是憑藉他們天生的才智,推測出這些人體的道理而已。他們看到有人生病,不忍心看到他死去,連牲畜都捨不得宰殺,怎麼忍心剖開同類的身體,去做屠夫的幫兇呢!新莽和杜杞忍心做這種事,而太醫所著的醫書中繪製的人體圖,都沒有流傳到後世。後來的研究內臟的人,也不屑於向屠夫之流求教。

若非泰西之書入於中國,則臟腑真形,雖飲上池水者,亦未曾洞見也。

(注)《說概》云:人周身骸骨,大者二百餘塊,細小者一百餘塊。小者之形,如米粒、脂麻,用以聯絡接臺於大骨交界處,共成全體。按《洗冤錄》云:人骨三百六十五節,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而此但云大小三百餘塊,竟不定其數者,以人身骨數略有多少不同也。《金鑑》云:男子巔頂骨三叉縫,女人十字縫,是骨形不同也。

白話文:

《說概》中提到:人體的骨頭,大的有二百多塊,小的有一百多塊。這些小骨頭形狀像米粒或脂麻,用來連接大骨的交界處,共同組成整體。

根據《洗冤錄》的記載,人有三百六十五塊骨頭,與周天的三百六十五度相符。不過,此處只提到大約三百多塊骨頭,沒有確定具體數量,這是因為人體骨骼的數量略有不同。

《金鑑》中則說:男性的頭頂骨有三條縫隙,女性則有十字縫隙,這是骨骼形狀的不同之處。

又《洗冤錄》云:男子骨白,女人骨黑,是骨色不同也。男子頭骨八片,蔡川有九片者,女子頭骨六片,是骨數不同也。男子肋骨二十四條,慶元人有二十二條者,女人肋骨二十八條。轉肘骨、輔腿骨併名髀骨,女子皆無。按晉文公駢脅,是肋骨不同;文之明脊骨連腦,是脊骨不同;張獎譽口齒四十,是齒骨不同;胡敏庶兄弟三人,手十指各生六節,是指骨不同,張文昌膝骨大於腿,是膝骨不同。他如平人肋骨有十六、十八條者,齒亦有二十三、四不等者。

白話文:

《洗冤錄》中提到:男性的骨頭呈白色,女性的骨頭呈黑色,這是骨頭顏色的差異。男性的頭骨由八塊骨頭組成,有人有九塊;女性的頭骨由六塊骨頭組成,這是骨頭數量上的差異。男性的肋骨有24條,有人只有22條;女性的肋骨有28條。轉肘骨和輔腿骨合稱為髀骨,女性沒有。春秋時代的晉文公肋骨之間沒有裂縫,說明肋骨有差異;文之明有脊椎骨與頭骨相連,說明脊椎骨有差異;張獎有40顆牙齒,說明牙齒數量差異;胡敏庶兄弟三人,每隻手有六節手指,說明手指骨骼有差異;張文昌的膝蓋骨比腿骨大,說明膝蓋骨有差異。此外,一般人也有16或18條肋骨,牙齒數量也不等,可能有23或24顆。

蓋天地生人,秉氣厚薄,賦質不齊,無足為異。楊素園明府云:此說是也。嘗檢頭骨,有渾成不分片數者。其女子之骨,較男子尤瑩白,未見有黑色者。故《洗冤錄》一書,最不可泥。《說概》又云:背脊骨共三十四節,悉有管軸相連承受,如門臼樞軸然。每節兩邊有小竅,以通筋脈,脊骨中有髓,上下相通。

白話文:

大自然創造人類,賦予不同的體質和資質,這是很正常的。楊素園先生說:「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我曾經檢查過頭骨,有些人是渾圓一體,沒有明顯的片狀結構。女性的頭骨比男性的頭骨更白皙,我從未見過黑色的頭骨。所以,《洗冤錄》一書的內容過於刻板,不可全信。《說概》中還說:脊椎骨總共有 34 節,每個節都有管狀軸線相連,就像門臼和樞軸一樣。每節兩側都有小孔,供筋脈通過。脊椎骨內有骨髓,上下相通。

按此當從《內經》二十四節為是。《洗冤錄》云:頸項骨五節,脊背骨六節,脊膂骨七節,腰眼骨五節,方骨一節,共二十四節。方骨形長方,有八竅,作兩行,如博具中人牌式。其下即尾蛆骨,男子者綴脊處凹,兩旁皆有尖瓣如菱角,周布九竅,女人者綴脊處平直,周布六竅。

白話文:

以此推算,應以《內經》中的二十四節為準。《洗冤錄》記載:頸項骨五節、脊背骨六節、脊膂骨七節、腰眼骨五節、方骨一節,總共二十四節。方骨形狀長方形,有八個孔洞,排列成兩行,就像博具中的「人」牌。在下方便是尾蛆骨,男子的尾蛆骨與脊椎相接處凹陷,兩旁都有菱角形的尖瓣,周圍分佈著九個孔洞,女子的尾蛆骨與脊椎相接處平直,周圍分佈著六個孔洞。

《新論》亦云脊骨二十四節,頸骨第一節,乃承頭之首節,其形與別節有異,因其功用不同也。其中孔大於下節,如瓠蘆之形,孔前近邊有微凹,蓋銜接次節之榫,使頭轉動利便也。此兩節之所以異於余節者,因人首必須左右轉盼,故次節有榫凸出如門之樞,後有堅韌筋帶緊相纏縛,使首節轉顧靈活。嘗見人以兩手挾把小兒頭,而懸舉以為戲者,殊險極可畏也。

白話文:

《新論》中也提到,脊椎有二十四節,脖子骨頭的第一節承接頭骨的第一節,形狀和其他的節段不一樣,這是因為它們的功能不同。第一節骨頭的孔洞比下面的節段大,形狀像葫蘆,孔洞的前緣靠近邊緣處有微微的凹陷,這是為了銜接下一節骨頭的突起,讓頭部可以靈活轉動。這兩節骨頭之所以和其他的節段不同,是因為人的頭部需要左右轉動,所以下一節骨頭有像門軸一樣凸出的突起,後面還有堅韌的筋帶緊緊纏繞縛住,讓第一節骨頭能夠靈活轉動。我曾經見過有人用雙手夾住小孩子的頭,懸空舉起當作遊戲,這樣做十分危險,令人膽戰心驚。

蓋下身之重,繫於次節,若使筋帶裂絕,則樞紐脫陷,而首節開離,一壞髓柱即能害命,或驟然扭舉,害尤甚焉。《說概》論脆骨云:其在內為護守、為黏連,在眼司開闔,在耳司聽,在鼻司臭,在喉司呼吸。又曰:心窩之下,皆脆骨。按《洗冤錄》云:心骨一片,狀如錢大,即心坎骨。

白話文:

下半身的重量,都靠著脊椎的次節連接。如果脊椎筋帶斷裂,脊椎就會脫位,導致第一節脊椎脫離,損壞脊髓,就會危及生命。如果突然扭傷,損傷會更加嚴重。《說概》一書中論述脆骨說:脆骨在人體內部起著保護和連接的作用,在眼睛幫助開合,在耳朵幫助聽覺,在鼻子幫助嗅覺,在喉嚨幫助呼吸。書中還說:心窩以下都是脆骨。根據《洗冤錄》記載:心骨是一塊像錢幣般大小的骨頭,就是心窩的骨頭。

《金鑑》名蔽心骨,亦名鳩尾骨。損此骨者立斃。又胯骨分左右,形如月牙,其兩骨梢頭鑲攏處名架骨。架骨之上有羞秘骨一塊,如指頭大,薄如指甲,極柔脆,色白如玉。私一人即有一點青痕,閱人多則青黑殆遍,死後日久即腐化。此二脆骨西人未詳,不知何故。

白話文:

《金鑑》中提到的「蔽心骨」,又稱「鳩尾骨」,一旦受損,會立馬死亡。此外,胯骨分為左右兩側,形狀像月牙,兩端的連接處被稱為「架骨」。架骨上方有一塊極為細小的「羞祕骨」,大小約如指尖,厚度僅如指甲,十分脆弱易碎,呈玉白色。一個人私通一次,羞祕骨上就會出現一點青色痕跡,通姦次數越多,青黑色痕跡會逐漸擴散。死後時間一長,羞祕骨便會腐爛掉。這兩塊脆弱的骨頭,西人並不瞭解,不知其緣由。

又《人身圖說》所言臟腑之形,與《靈》、《素》、《難經》之論迥然不同,或者疑中外人形稍異,臟象亦殊。道光間,玉田王勳臣先生謂著書不明臟腑,真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盲子夜行!概古人以無憑之談,作欺人之事。謂心、肝、肺以分兩計之,每件重幾許,大、小腸以尺丈計之,每件長若干,胃大幾許,容谷幾鬥幾升。其言彷彿似真,其實臟腑未見。

白話文:

此外,《人身圖說》所說的臟腑形狀,與《黃帝內經》、《素問》和《難經》的理論完全不同。有些人懷疑中外人的體型略有差異,臟腑也有所不同。道光年間,玉田的王勳臣先生說,寫書的人不瞭解臟腑,簡直就像一個白日做夢的人。如果治療疾病時不瞭解臟腑,和一個盲人在夜間行走有什麼兩樣!古代人大多憑空亂說,欺騙他人。他們說心、肝、肺按兩計算重量,每件重多少;大腸和小腸按尺丈計算長度,每件長多少;胃的大小是多少,能容納多少鬥或升。這些話乍一聽似乎是對的,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見過臟腑。

因不避穢汙,親歷審視,虛心訪察,積四十年之考證,而著《醫林改錯》一書,所載臟腑諸形,與《圖說》略同。近閱惠愛醫館《全體新論》云:世有古今、地分中外,人之形貌,各有不同,至臟腑功用、血氣運行,無少焉異。俞理初熟於《內經》,因未見《改錯》,過信古書,遂謂中外稟質不同,生源亦異。

白話文:

因為不避諱骯髒汙穢,親自查看檢視,虛心訪求考察,累積了四十年來的考證,而著寫了《醫林改錯》這本書,記載的臟腑各種形狀,與《圖說》大同小異。最近閱讀惠愛醫館的《全體新論》一書說道:世界上有古今之分,地域分為中外,人的形貌各有不同,但是臟腑的功能作用、血氣的運行,卻沒有什麼差異。俞理初先生熟讀《內經》,因為沒有看過《醫林改錯》,過於相信古書,所以說中外人的稟賦特質不同,生的來源也不一樣。

噫!此何異俗吏做案以合例哉?且云因臟腑不同,故立教不同。夫泰西之教,雖不同於中國,而彰善癉惡,未嘗不同。蓋立教不同者,何必臟腑不同耶?孔、孟、楊、墨,並生中國,而立教不同者,非有形之臟腑不同,乃無形之性道不同也。推之舜、象、惠、蹠,生於一本,而聖狂迥別者,豈臟腑之不同乎?世斥謬妄者曰:此人別有肺腸。非言其肺腸之形不同也,亦言其無形之心術不端,以致氣質偏戾而志向乖僻也。

白話文:

唉呀!這跟官吏辦案為了符合法條而胡亂作為有什麼不同呢?他們說,因為臟腑不同,所以不同的教派所主張的教義也就不一樣。即使西方的教義和中國的教義不一樣,但它們都講究懲惡揚善,這點是沒有區別的。所以,教義不同,難道是因為臟腑不同嗎?孔子、孟子、楊朱、墨翟,都生活在中國,但是他們的教義不同,這難道是因為他們的有形之臟腑不同嗎?不是的,而是因為他們的無形之心性、道德追求不同。再看看堯舜、象、惠施、莊子,他們都誕生於同一個時代,但是聖人和狂人卻判若雲泥,難道是因為他們的臟腑不同嗎?世人斥責那些言行荒誕的人說:「這個人天生就是一副異於常人的肝腸肺腑。」這句話並不是指他們的身體器官的形狀不同,而是說他們的心術不正,導致他們的氣質偏激,志向乖戾。

想俞氏誤解此言,故有此論。惟引《素問》證明橫骨一段頗精,因錄於下,並以同志所論數條附之,俾讀其書者得以參考焉。

白話文:

俞氏先生誤解了這句話的本意,因此提出了這樣的評論。唯有俞氏引用《素問》來證明橫骨一段的說法非常精闢,因此我將其記錄在下方,並附上其他志趣相投之人的討論文章,供閱讀者參考。

《人身圖說》外陰橫骨處,為發便毒之所。凡與女人汙穢者交合,其骨受熱,毒動即發其病,及黴瘡等患。俞氏云:檢《素問·骨空論》曰:督脈起少腹下骨中央。又曰: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解者以為脊骨,實則本經少腹下骨,即外陰上橫骨也。《素問·氣府論》云:衝脈氣挾鳩尾外至臍寸一,挾臍下旁至橫骨寸一,是腹脈法也。

白話文:

督脈、任脈、沖脈是相互表裡的經脈。督脈起於橫骨,下行時沖開(沖脈),繞過生殖器,向上通過脊骨,交會於頭頂,最後到達眼睛內側。邪氣入侵督脈後,會導致胸部疾患。督脈附屬於陽經膀胱經,而交會於陰經腎經。後世的醫書都不瞭解這一點,將督脈等特殊經脈分離開來。他們還說督脈等特殊經脈應該與十二條經脈一起討論,但實際上十二條經脈位於四肢指趾,而督脈、任脈位於橫骨,沖脈則位於氣血之中。

蓋督、任、沖為表裡,督脈起橫骨,其下行者所沖,其繞絡陰器及上俠脊交顛至目內眥者為督。惡中督脈,故病至胸。督脈附巨陽膀胱,合少陰腎。後世醫書俱不曉,乃別之為奇經。又言宜與十二經並論,實則十二經在手足指,督、任在橫骨,沖在氣也。楊梅瘡者,宋竇漢卿《瘡瘍全書》及《名醫類案》謂之黴瘡,既外洋有之,應曰洋黴瘡。

楊梅瘡,在宋代竇漢卿的《瘡瘍全書》和《名醫類案》中被稱為黴瘡。由於這種瘡也見於國外,因此應該稱為洋黴瘡。

《證治準繩》言肝腎二經,《景岳全書》言衝脈受病,皆似是而非也。得此書橫骨一言,允為中肯。雄按:《內經》骨中央下接云: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則所謂少腹下骨,確指外陰橫骨無疑。治在骨上者,治其脈所起處也。

白話文:

《證治準繩》說肝腎二經有問題,《景嶽全書》說衝脈出了毛病,這些都似是而非。讀到這本書提到的「橫骨」,我認為纔是關鍵所在。我查閱《內經》,發現有一段話說:「女性的尿道端與骨頭中央下連」,尿道端就是小便孔的盡頭。所以,這裡提到的「少腹下骨」,無疑就是指外陰的橫骨。治療這種情況需要從骨頭上入手,因為這是脈絡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