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衡

《重慶堂隨筆》~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傷寒,外感之總名也;《傷寒論》,統論外感之書也。

(注)《難經》云:傷寒有五。則五種外感,昔人皆謂之傷寒矣。《傷寒論》有治風、治溫、治喝。治濕諸法,則非專論一傷寒矣。

《傷寒論》云: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是正傷寒病也。

(注)傷寒無不發熱者,此云或未發熱者,乃身熱未發之時,先見惡寒等證,所謂「無熱惡寒發於陰」。寒為陰邪,故往往先惡寒而後發熱也。脈陰陽俱緊,即尺寸皆緊,緊為坎中滿之象,坎為寒水之卦,故傷寒之脈必緊。若已發熱,緊必兼浮可知已。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是正傷寒治法。

(注)寒邪凝冱,表氣塞實,故無汗氣喘而惡風寒。麻黃湯溫散發汗之方,設非正傷寒而誤用之,則有亡陽之禍。

傷寒四時皆有,有是脈,有是證,即用是藥。諺云:「對證發藥」,旨哉言乎!病勢較輕,體氣稍弱者,則羌、防、蘇、芷皆可代麻黃用也。若寒傷於外,熱伏於內者,溫散方中須佐清涼之品,仿長沙大青龍之制可耳。

(注)四時皆有傷寒,然冬三月乃寒水司令,較三時之寒為獨盛,故昔人以冬月感寒即病者為正傷寒,非謂春夏秋並無傷寒也。醫者苟能辨證清楚,用藥自不泥於時令矣。

傷寒者,寒傷於外而邪客於表也。若其人陽氣素虛,無以捍禦,則外寒得以直入於內而犯臟,名曰中寒,蓋陽衰則陰盛也。陰雖盛,卻忌溫散之法,因陽氣既衰,其汗易出,誤投溫散,更速其危。亟用薑、附回陽破陰,是為治法。

(注)陽衰則陰盛,可見陰未嘗盛,只緣陽衰,故陰盛耳。是以中寒不必隆冬之令,雖盛暑之時亦有之。昔人有治此而愈者,乃不謂其陽衰飲冷、夏月中寒,而以為靜得之陰暑,自誤誤人,可為嘆惜。薑、附回陽破陰,即兵家強主弱客之法。

《傷寒論》之中風,為《難經》五種傷寒之一,即後世之傷風是也。蓋「傷」與「中」字義無殊,如雲風傷衛、寒傷營是矣。後人以寒邪在表者為傷寒,寒邪入里者為中寒,遂疑傷輕而中重,然此不過分別邪之在表、在裡耳。夫入里之寒,何必重於在表之寒耶?實因本陽既衰,故客寒得以直入。

發表以取汗,是治標也,其邪不得為輕;溫里以回陽,是治本也,其邪不必較重。病分標本,則本為重而重之,非邪較重而重之也。明乎此,則越人、長沙之謂風為中,即謂寒為傷之意矣。

(注)後世以外感風邪為傷風,虛風卒倒為中風,庶二病之名目不相混也。然「傷」、「中」二字之義,彌覺輕重懸殊矣。故昧者泥於越人、長沙之謂風為中,而不知即是傷風,竟與卒倒撲擊互相引證者,誤矣。

白話文:

[卷上]

傷寒是外感疾病的總稱;《傷寒論》是系統論述外感疾病的醫書。

《難經》記載傷寒有五種,因此古人將五種外感疾病都稱為傷寒。《傷寒論》中包含治療風寒、溫病、嘔吐、濕邪等方法,並非只專門論述一種傷寒。

《傷寒論》中提到:太陽病,有的已經發熱,有的還未發熱,但必定惡寒、渾身疼痛、嘔吐,脈象陰陽俱緊,這就是傷寒。這是正兒八經的傷寒病。

傷寒患者必然發熱,這裡提到有的還未發熱,是指身體發熱還沒有出現,但已經出現惡寒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無熱惡寒發於陰」。寒邪屬陰邪,所以往往先惡寒後發熱。脈陰陽俱緊,就是寸關尺三部脈都緊,緊代表坎卦(水)中滿的象徵,坎卦屬寒水,所以傷寒的脈象必定緊。如果已經發熱,緊脈中還會兼見浮脈。

太陽病,頭痛發熱,渾身疼痛、腰痛、關節痛,怕風,無汗且喘息,用麻黃湯治療。這是治療傷寒的正統方法。

寒邪凝滯,表氣阻塞,所以無汗、氣喘且怕風寒。麻黃湯是溫散發汗的方劑,如果並非正兒八經的傷寒而誤用此方,則會有傷陽氣的危險。

傷寒一年四季都會發生,只要脈象和症狀符合,就用這個藥方。俗話說:「對症下藥」,真是至理名言!如果病情較輕,體質較弱,可以用羌活、防風、蘇葉、芷草代替麻黃。如果寒邪傷於外,熱邪伏於內,溫散的方劑中需要加入一些清熱的藥物,可以參考長沙大青龍湯的組方。

一年四季都會有傷寒,但冬三月是寒水當令的季節,比其他三個季節的寒邪更盛,所以古人認為冬月受寒而生病的是正兒八經的傷寒,並不是說春夏秋三季就沒有傷寒。醫生只要能辨證清楚,用藥就不必拘泥於季節。

傷寒是指寒邪從外侵犯,邪氣停留在肌表。如果患者陽氣本來就虛弱,無法抵抗外邪,則外寒可以直接入侵內臟,稱為中寒,這是因為陽氣衰弱則陰氣盛。雖然陰氣盛,卻忌諱用溫散的方法,因為陽氣已經衰弱,汗液容易排出,誤用溫散之法,反而會加重病情。應該及時使用生薑、附子回陽破陰,這是治療方法。

陽氣衰弱則陰氣盛,可見陰氣並不是本來就盛,只是因為陽氣衰弱,所以陰氣才盛。因此,中寒不一定是隆冬季節才會發生,即使盛夏時節也可能發生。古人曾經治療這種病而痊癒,卻不認為是陽氣衰弱而飲用冷飲、盛夏中暑而導致中寒,反而認為是靜息而導致的陰暑,自己誤診也誤導他人,實在令人惋惜。生薑、附子回陽破陰,就像軍事策略中以強攻弱一樣。

《傷寒論》中的中風,是《難經》中五種傷寒之一,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傷風。因為「傷」和「中」的字義沒有區別,例如說風傷衛氣、寒傷營血就是這個意思。後人將寒邪在表的稱為傷寒,寒邪入裡的稱為中寒,於是就懷疑傷寒輕而中寒重,但這只不過是區分邪氣在表、在裡而已。入裡的寒邪,為何一定比在表的寒邪重呢?實際上是因為自身的陽氣已經衰弱,所以外來的寒邪才能直接入侵。

發表取汗,是治標;溫里回陽,是治本。治本比治標重要,這不是說邪氣本身的輕重,而是指治療的輕重緩急。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理解越人、長沙醫家把風邪稱為「中」,把寒邪稱為「傷」的意思了。

後世將外感風邪稱為傷風,虛風卒倒稱為中風,這樣兩種疾病的名稱就不會混淆了。但是「傷」、「中」兩個字的含義,卻明顯有輕重之分。所以那些不明真相的人,拘泥於越人、長沙醫家把風邪稱為「中」的说法,而不知道這其實就是傷風,竟然把這與中風卒倒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