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堂隨筆》~ 卷上 (2)
卷上 (2)
1. 卷上
風之傷人也,既為五種傷寒之一,夫豈小病者!且風無定性,不但四時有異、四方不同也。燥濕不齊,雨晹迥判,風寒風熱,頃刻變遷。感之於人,施治有別。長沙桂枝證,風寒病也;發汗已身灼熱者,風熱病也。然昔人往往知有風寒而不知有風熱。《傷寒論》又云: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合而觀之,豈非誤以風寒藥治風熱病之變證哉?漢代且然,況後人乎!
(注)今人視傷風為輕小之病,其頭疼發熱者,則曰重傷風,是未知傷風即越人、長沙所謂之中風也。病源不清,無怪乎有過服溫燥以奪其液,早投滋補以錮其邪,延久成勞,尚諉為傷風不醒。噫,醫實不醒也。
風熱即風溫也,四時皆有,冬春為甚。長沙云:若發汗已身灼熱者,風溫也。蓋言風寒為病,可以桂枝湯發汗而愈,若發汗而熱反灼者,乃風溫病,溫即熱之謂也。後人不為詳玩,而謂風溫為汗後壞病,抑何固耶?夫病本熱也,加以桂枝之辛熱,故液為熱迫而汗大出,液去則熱愈灼,故大煩渴而脈洪大。二條似論一證,主以白虎加人參湯,正《內經》風淫熱淫治以甘寒之旨也。
惟香岩先生獨窺其微,謂風溫首必犯肺,先衛後氣。治法初用辛涼,繼以甘寒。超超元箸,萬古開群蒙也。
(注)《傷寒論》病人藏無他病條,發汗則愈,病常自汗出條,復發其汗則愈,並主桂枝湯。可見桂枝湯是風寒發汗之劑,不過較麻黃湯為和緩耳。《內經》明言辛甘發散為陽,豈可以治風熱之病乎?更有謂桂枝湯止汗者,堯封先生已辨其誤矣。
(校)近見淮陰吳氏《溫病條辨》一書,以桂枝湯為治溫首方,更屬可議。
(刊)《醫林改錯》云:發熱有汗之證,從未見桂枝湯治愈一人。楊素園明府大不以為然,謂嘗治風傷衛證,桂枝湯半劑輒愈。雄按:《改錯》所云者,乃溫熱證也。若風寒傷衛,豈可不遵聖法?即葉案咳嗽門首列傷風數條,皆從《傷寒論》變化。
至於中風,《內經·生氣通天論》謂之虛邪,是本先虛而後邪中之也。《通評虛實論》謂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此後賢主痰、主火、主氣、主虛諸說,皆本於此,細繹經文,則真中風本虛邪中,不可竟以為實證,類中風肥甘醞釀,未可概以為虛證。必也隨其證之虛實而調劑之,治百病無餘蘊矣!中風雲乎哉?
(注)凡證有大虛者,有大實者,有虛中實、實中虛者,有虛多實少、實多虛少者,諸家之說皆有精義,既不可廢,亦不可執,貴乎用之者適其當耳。
冬春感受風熱而病者,名曰風溫,前已辨之矣。若冬傷於寒,至春令發泄之時,伏氣化熱而出,名曰春溫,亦曰溫病。其邪自內達外,故發熱而渴,不惡寒也。然亦有挾新感之風寒而發者,雖惡風寒而口必渴,若誤汗之,禍不可言。長沙而後知此義者,惟郭白雲、劉守真、王安道、張石頑、周禹載、葉香岩數君而已,其書皆不可不讀也。
白話文:
[卷上]
風邪致病,並非輕微疾病,它是五種傷寒之一。風的特性不定,不僅四季不同,方向也各有差異,燥濕不均,陰晴變化,風寒風熱,瞬息萬變。因此,風邪致病的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例如長沙醫家所說的桂枝證,是風寒病;發汗後感到身體灼熱的,則是風熱病。但古人往往知道風寒而不知道風熱。《傷寒論》也說: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卻感到極度口渴,脈象洪大,則要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由此可見,誤用風寒藥治療風熱病的變證,是常見的錯誤。漢代如此,後世更是如此!
現在的人把傷風感冒當作小病,頭疼發熱就說是重傷風,他們不知道傷風就是古代越地、長沙地區所說的「中風」。由於病因不明,所以常常出現過度服用溫燥藥物以奪取體液,或者過早使用滋補藥物以遏制邪氣,導致病情延綿不愈,卻還歸咎於傷風不癒。唉,醫者自己也不明白啊!
風熱就是風溫,四季皆有,冬春尤甚。長沙醫家說:如果發汗後身體灼熱,就是風溫。意思是說,風寒致病,可以用桂枝湯發汗而癒;如果發汗後反而覺得灼熱,那就是風溫病,「溫」就是熱的意思。後人沒有仔細研究,反而認為風溫是汗後病情惡化的結果,這是錯誤的。其實,疾病本質是熱,用了辛熱的桂枝湯,體液被熱氣逼迫而出汗,體液減少則熱更加灼熱,所以才會口渴、脈象洪大。這兩條論述看似是同一個病證,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正是《內經》中「風淫熱淫,治以甘寒」的旨意。
只有香岩先生獨具慧眼,指出風溫首先侵犯肺臟,先傷衛氣後傷營氣。治療方法首先用辛涼藥,然後再用甘寒藥。這真是劃時代的貢獻,開啓了後世醫家的眼界。
《傷寒論》中提到病人沒有其他疾病,發汗就能痊癒;也提到病人常自汗出,再次發汗就能痊癒,都用桂枝湯治療。可見桂枝湯是治療風寒而發汗的藥物,只是比麻黃湯溫和一些。《內經》明確指出辛甘發散屬於陽性藥物,怎麼可以用來治療風熱病呢?還有人說桂枝湯可以止汗,堯封先生已經指出這是錯誤的。
最近我看到淮陰吳氏所著《溫病條辨》一書,認為桂枝湯是治療溫病的首選方劑,這更是值得商榷的。
《醫林改錯》說:發熱有汗的病證,從未見過用桂枝湯治癒的病例。楊素園先生非常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說他曾經用桂枝湯治療風邪侵犯衛氣的病證,半劑藥就痊癒了。我的看法是:《醫林改錯》所說的,是溫熱病證。如果是風寒傷及衛氣,怎麼能不遵循古聖先賢的治療方法呢?即使是葉案咳嗽門中列出的幾種傷風,也是從《傷寒論》變化而來的。
至於中風,《內經·生氣通天論》稱之為虛邪,意思是先有虛弱,然後才被邪氣侵襲。《通評虛實論》則說肥胖富貴的人容易得膏粱厚味之疾。後世的醫家提出了痰、火、氣、虛等各種病因學說,都源於此。仔細研讀經文,真正的中風是因虛邪侵襲所致,不能一概認為是實證;而類似中風的肥甘厚味所致疾病,也不能一概認為是虛證。必須根據病證的虛實來調整藥物,這樣治療百病就沒有遺漏了!中風的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啊!
凡是病證,有大虛的,有大實的,有虛中夾實,實中夾虛的,有虛多實少,實多虛少的,各家的說法都有道理,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死板遵循,重要的是使用者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應用。
冬春季節感受風熱而生病的,稱為風溫,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如果冬天受寒,到春天發泄之時,潛伏的邪氣化為熱而發病,稱為春溫,也叫溫病。邪氣由內而外,所以發熱口渴,但不惡寒。但是,也有一些夾雜著新感風寒而發病的,雖然惡風寒,但一定口渴,如果錯誤地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後果不堪設想。長沙之後,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只有郭白雲、劉守真、王安道、張石頑、周禹載、葉香岩幾位先生而已,他們的著作都必須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