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衡

《重慶堂隨筆》~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卷上

(注)溫者,熱之漸也。伏寒化熱,口燥而渴,故謂之溫。一切溫散燥熱之藥,皆不可犯。奈何以喻氏之賢,而誤指《金鑑》春月傷寒為溫病,治雖合法,立論大謬,在涇先生非之是矣,而俞惺齋、毛達可僉極口讚頌,未免貽誤將來。

冬傷於寒,伏於少陰,夏至前發出者,名曰溫病矣;若夏至後發出者,名曰熱病。以夏至前天氣尚溫,夏至後天氣已熱,皆隨時令以名其病也。其名雖異,其病相同,故溫熱二病,古人往往互稱。《內經》則云後夏至日者為病暑,亦以夏至後炎暑司令,故曰病暑。且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是暑即熱之謂也。

第此之病暑,因於伏寒化熱,與吸受暑邪而病者,其名雖同,其因則異也。

(注)以溫熱二字命為病名,似不過分其時令之氣耳。然名曰溫者,涼之可愈,名曰熱者,寒之乃瘳。顧名思義,治法已無餘蘊,故不嫌與感冒之溫、吸受之暑同名者,正示人以殊途同歸之旨,豈非古聖析義之精耶?,

夏令屬火,日光最烈,天時乃熱,人感其氣,名曰傷暑,亦曰中暑。暑字從日,曰炎暑,曰酷暑,皆指烈日之火而言也。蓋日為眾陽之宗,日出則爝火無光,陽燧承之,火可立至。《內經》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若三冬久霽,則生燥火之病,況夏月之暑乎?而長沙名中熱曰暍,不曰暑者,所以別於夏至後發之伏氣暑病也。且《說文》:暍,傷暑也。

故暑、熱、暍三者,皆烈日之氣也。後人昧此,遂多歧說,可謂不知冷熱之人矣。暑為離火,離中虛,故暑脈亦虛。暑傷氣,故氣虛身熱為傷暑,所謂壯火食氣也。暑為陽邪,天氣通於鼻,鼻為肺竅,肺合皮毛,故暑邪由鼻入肺,肺受火爍則多汗,與風傷衛證相似,亦以渴不渴辨之。渴者燥也,燥萬物者莫熯乎火,故溫熱病長沙皆揭「渴」字以為準鵠。

嘉言先生云:古人以燥熱為暑,得其旨矣。

(注)暑從日,日為天上之火,故日字在上;寒從冫,冫為地下之水,故冫字在下。暑為陽邪,易入心經,寒為陰邪,先犯膀胱。霄壤不同,各從其類也,或有以暑為陰邪者,豈非坐井觀天、不見日面之語耶?

濕土分旺四季,長夏是其正令,土潤溽暑,故暑濕二氣最易相合。人受其感,名曰濕溫,亦曰濕熱,即暑濕相兼之病,為五種傷寒之一,《難經》已詳其脈證。而昧者逞其臆說,謂濕與熱合,始名為暑。然則濕與寒合,又將何名乎?天夫寒地凍,天暑地熱,陰陽之對待也。

暑必濕熱相合而始為暑,寒將何氣相合而始為寒乎?若亢旱之年,流金爍石,禾苗欲槁,河裂井枯,不名酷暑而何名乎?蓋濕無定體,風也寒也暑也,無不可合,故治濕者須察其相合,治暑者亦必審其有無兼濕,庶無遺憾也。然濕熱之病為獨多,而變證甚易,療治頗難。惟香岩先生之法,可謂空前絕後,學者宜奉為金科玉律也。

白話文:

[卷上]

溫病是指熱症的初期階段,因伏藏的寒邪化為熱邪,表現為口乾舌燥而渴,故名溫病。所有溫散燥熱的藥物都不可使用。喻氏先生才學很高,卻誤將《金鑑》中春月傷寒歸類為溫病,雖然治療方法符合病情,但論點卻大錯特錯,涇先生批評得對。而俞惺齋、毛達可等人卻極力讚頌,難免會誤導後人。

冬季受寒邪侵襲,寒邪潛伏於少陰經,夏至前發病的稱為溫病;若夏至後發病的則稱為熱病。因為夏至前天氣尚溫,夏至後天氣已熱,都是根據季節來命名疾病。雖然名稱不同,但病症相同,所以溫病和熱病古人常常互相混用。《內經》說夏至後發病的稱為「病暑」,也是因為夏至後炎熱之氣盛行,所以稱為「病暑」。而且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質屬暑,所以暑就是熱的意思。

但是這種「病暑」是因伏藏的寒邪化為熱邪而引起的,與直接感受暑邪而發病的,雖然名稱相同,但病因卻不同。

以溫熱二字命名疾病,似乎只是區分了季節的氣候而已。然而,稱為「溫」的,用涼性的方法就能治癒;稱為「熱」的,用寒性的方法就能痊癒。從名稱就可以推斷出治療方法,因此不必擔心與感冒中的「溫」或感受暑邪引起的「暑」同名,這正顯示了殊途同歸的道理,難道不是古代聖人分析闡釋精妙之處嗎?

夏季屬火,陽光最烈,天氣炎熱,人體感受這種氣候,稱為傷暑,也叫中暑。「暑」字從「日」,稱為炎暑、酷暑,都是指烈日的火熱而言。因為太陽是萬物陽氣的根本,太陽一出,其他火光就黯然失色,陽燧(一種取火的工具)可以聚集陽光生火,火能瞬間產生。《內經》說:歲火太過,炎暑流行。如果三冬久晴,就會產生燥熱之病,何況是夏季的暑熱呢?長沙地區稱中暑為「暍」,不稱為「暑」,這是為了區別於夏至後發病的伏氣暑病。而且《說文解字》中說:「暍,傷暑也。」

所以暑、熱、暍三者,都是烈日之氣。後人不明此理,因此產生許多不同的說法,可謂不知冷熱之人。暑為離火,離位虛弱,所以暑病的脈象也虛弱。暑邪傷氣,所以氣虛身熱是傷暑的症狀,所謂「壯火食氣」是也。暑為陽邪,天氣通於鼻,鼻為肺竅,肺與皮毛相通,所以暑邪由鼻入肺,肺受火熱灼傷就會多汗,與風邪侵犯衛氣的症狀相似,也可以通過有無口渴來區分。口渴說明乾燥,乾燥萬物最厲害的是火,所以溫熱病長沙地區都以「渴」字作為診斷的標準。

嘉言先生說:古人認為燥熱就是暑,得到了暑邪的精髓。

暑字從日,日為天上的火,所以日字在上;寒字從冫,冫為地下的水,所以冫字在下。暑為陽邪,容易侵入心經;寒為陰邪,首先侵犯膀胱。兩者性質迥然不同,各有其屬性。有人把暑邪當作陰邪,豈不是坐井觀天,不見太陽的荒謬之言嗎?

濕邪的盛衰分佈於四季,長夏是濕邪最盛的季節,濕土交蒸,暑熱瀰漫,所以暑濕二氣最容易結合。人體感受暑濕之氣,稱為濕溫,也叫濕熱,就是暑濕兼夾的疾病,是五種傷寒之一,《難經》已經詳細闡述了其脈象和症狀。而一些不明事理的人,憑空臆測,認為濕邪與熱邪結合才稱為暑邪。那麼濕邪與寒邪結合又將如何命名呢?天寒地凍,天熱地熱,這是陰陽的對待關係。

暑邪必須與濕熱結合才稱為暑邪,那麼寒邪將與什麼氣結合才稱為寒邪呢?如果遇到大旱之年,金石焦灼,禾苗枯萎,河流乾涸,井水枯竭,這難道不稱為酷暑嗎?因為濕邪沒有固定的形態,風、寒、暑都可能與濕邪結合,所以治療濕邪必須觀察其與何種邪氣結合,治療暑邪也必須仔細判斷有無兼夾濕邪,這樣才能避免遺漏。然而濕熱病症多變,而且容易轉化成其他症狀,治療比較困難。只有香岩先生的治療方法,可以說是空前絕後,學習者應該奉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