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衡

《重慶堂隨筆》~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卷上

(注)暑也濕也,皆五氣之一也。暑屬火,濕屬土,各居五行之一。火土合德,故暑濕每易相兼,亦理之常也。若謂暑中有濕,是析一行為二也;若謂濕熱合而始為暑,則並二氣為一也。豈五行之理未知,而五氣之名未聞乎?自誤誤人,莫此為甚。

溫病、熱病、濕溫病,治不得法,皆易致死。流行不已,即成疫癘。猶之治盜不得其法,則賊黨眾而為流寇也。因熱氣、病氣、屍氣互相膠葛,即成毒癘之氣而為疫,豈真天地之間另有一種異氣哉?故疫之流行,必在都會人煙繁萃之區,若山鄉僻壤、地廣人稀之處,從無大疫。

如果另是一種不正之氣,何必擇地而行哉?其盛行於兵荒之後者,兵荒之死亡,亦在人煙繁萃之區也。蓋人氣最熱,紀曉嵐先生雜詩云:萬家煙火暖云蒸,銷盡天山太古冰。自注曰:烏魯木齊自設郡縣以後,嬰兒出痘與內地同。蓋彼處氣候極寒,數載以來漸同內地,人氣盛也。

於戲!紀氏此言可謂先得我心。夫上古無痘,至漢始有,今則罕有不出痘者矣。何也?生齒日繁,地氣日熱,所以古人最重傷寒,今世偏多溫熱也。費建中以治疫之法治痘,豈非千古隻眼?治疫之法,惟清熱、解毒、宣氣六字為扼要,而宣氣尤為首務,未有氣不宣而熱能清、毒能解者,質諸宗匠,然乎否耶?

(注)溫病雖能成疫,而治溫治疫有殊。吳又可混同論治,未免粗疏,且不知暑熱亦能成疫。乾隆甲子,都中暑疫,熱死者無算。徐後山《柳崖外編》嘗言之。嗣有餘師愚專論熱疫,惜其書未甚流行耳。

(校)宣氣之法,不但用藥為然,如衣被宣潔淨,飲食宜澹泊,臥房宜寬綽,窗戶宜開爽,侍人勿雜,燈火少燃,清風徐來,疫氣自然消散,反是則熱氣、濁氣益為疫氣樹幟矣。病家醫家,皆宜識此。

(刊)痘為疫氣。萬密齋、王勳臣皆知之;疹為疫氣,惟余師愚知之,故所著書名曰《疫疹一得》。治疫專用大劑石膏,曉嵐先生目擊其技之神,載入《閱微草堂筆記》。道光間,歸安江筆花宗其法,《醫鏡》載嘗治一時疫發斑,用石膏至十四斤而斑始透,因嘆師愚之道為不孤。曩客東甌,適多溫證,而彼處風俗,病戒穀食,專啖番薯。

余謂溫邪初發,如何可食實脾補氣之物。土人以為相傳如是,不之聽也。且醫者用藥,輒尚溫補,遂致死亡接踵,百無一生。人皆謂之天行時疫,余嘆曰:此藥釀為疫,非天有不正之氣,乃人有不正之治耳。當名其病曰藥疫。比至宜黃。楊素園明府述江西飛尚亦類是。然則天下之大,疫癘之頻,吾恐釀成於藥者,不止所見所聞之兩地也。

比之養成寇患,的是確喻。

寒暑燥濕風,乃五行之氣合於五臟、行於四時者也。惟火旺於夏,特以暑稱。暑字從日,明其為烈日之氣炎炎在上也。然三時之暖燠,無非離照之光,因不可以暑稱,故有六氣之名焉。其實火即暑之焰,猶水即寒之質耳。非五氣外另有一氣也。而人之火病獨多者,以風寒燥濕悉能化火,五志過動無不生火,何報之先生論之甚詳。

白話文:

[卷上]

暑氣和濕氣都是五氣之一。暑屬火,濕屬土,各自佔據五行中的其中一項。火和土的特性相合,所以暑濕常常容易同時出現,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說暑氣中包含濕氣,那是把一種五行氣化成兩種;如果說濕熱結合才形成暑氣,那是把兩種氣合為一種。難道五行之理和五氣之名都不懂嗎?自己誤導自己,又誤導他人,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了。

溫病、熱病、濕溫病,治療方法不得當,都很容易致死。如果持續流行,就會變成瘟疫。就像治理盜賊方法不當,賊人就會越來越多,形成流寇一樣。因為熱氣、病氣、屍氣互相糾纏,就會形成毒疫之氣而導致瘟疫,難道天地之間真的還有其他什麼奇怪的氣嗎?所以瘟疫的流行,一定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區,像山村鄉野、地廣人稀的地方,從來沒有大規模的瘟疫。

如果瘟疫是由於一種不正之氣引起的,為什麼要選擇特定的地點呢?瘟疫常在兵荒馬亂之後流行,而兵荒馬亂的死亡,也主要發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區。因為人口密集的地方人氣最旺盛,紀曉嵐先生的雜詩說:「萬家煙火暖雲蒸,銷盡天山太古冰。」自己注釋道:「烏魯木齊設郡縣以後,嬰兒出痘與內地相同。」因為那裡氣候極寒,幾年以來逐漸與內地相似,人氣旺盛了。

哎呀!紀氏的這句話,可謂先知先覺啊!上古沒有天花,直到漢代才出現,現在幾乎人人得過天花了。為什麼呢?人口日益增多,地氣日益炎熱,所以古人最重視傷寒,現在則溫熱病更多。費建中用治療瘟疫的方法治療天花,豈不是具有千古獨到的眼光?治療瘟疫的方法,只要抓住「清熱、解毒、宣氣」六個字就夠了,而宣氣尤其重要,沒有氣機宣暢,熱氣就不能清除,毒素就不能解除,請問各位專家,是不是這樣呢?

溫病雖然可以發展成瘟疫,但是治療溫病和瘟疫的方法有所不同。吳又可混同論治,未免粗疏,而且不知道暑熱也能造成瘟疫。乾隆甲子年,京城暑熱瘟疫流行,熱病致死者無數,徐後山《柳崖外編》曾經記載過。後來有余師愚專門論述熱疫,可惜他的書沒有廣泛流傳。

宣氣的方法,不僅僅是用藥物,例如衣被要乾淨清爽,飲食要清淡,臥室要寬敞,窗戶要打開通風,侍候的人不要太多,燈火不要燃燒太多,讓清風徐來,瘟疫之氣自然會消散,反之,熱氣、濁氣就會助長瘟疫的蔓延。病人和醫生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天花是瘟疫之氣,萬密齋、王勳臣都知道;疹子也是瘟疫之氣,只有余師愚知道,所以他寫的書名叫做《疫疹一得》。治療瘟疫專用大量石膏,紀曉嵐先生親眼目睹他醫術的神奇,記載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裡。道光年間,歸安江筆花效仿他的方法,《醫鏡》記載他曾經治療一次疫病發斑,用了十四斤石膏,斑疹才開始消退,因此感嘆余師愚的醫道並非孤例。我以前在東甌,溫病很多,那裡風俗習慣,病人忌諱吃穀物,只吃番薯。

我認為溫邪初發,怎麼可以吃補益脾胃之物呢?當地人認為祖傳如此,不聽勸告。而且醫生用藥,總是喜歡溫補,結果導致死亡接踵而至,百無一存。人們都說這是天行時疫,我感嘆道:這是藥物釀成的瘟疫,不是天上有不正之氣,而是人有不正的治療方法。應該把這種病叫做藥疫。後來到了宜黃,楊素園明府說江西飛蝗也是類似的情況。那麼,天下之大,瘟疫如此頻繁,我擔心由於藥物釀成的瘟疫,不只我所見所聞的這兩個地方而已。

這和釀成寇患,道理是一樣的。

寒、暑、燥、濕、風,是五行之氣合於五臟、行於四時者。只是火氣在夏天最旺盛,所以特別稱為暑。暑字從日,說明它是烈日炎炎的氣息在上面。但是三時溫暖,都是太陽照射的光芒,所以不能都稱為暑,所以有六氣之說。其實火就是暑的火焰,如同水就是寒的物質一樣。並不是五氣之外還有另一種氣。而人體的火病特別多的原因,是因為風寒燥濕都能化為火,五志過度活動都會產生火,何報之先生論述得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