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堂隨筆》~ 卷上 (5)
卷上 (5)
1. 卷上
愚謂此皆不可以暑稱者,故聖人於五氣之下贅一火字,其旨深矣。若以五行論,言暑則火在其中矣,而醫者往往不知,故反復述之。
(注)何氏論火雲:丹溪謂氣有餘便是火,此一火也,治宜清涼;氣不足亦鬱而成火,東垣所謂陽虛發熱也,又一火也,治宜甘溫以補其氣,少佐甘涼以瀉其火,外感暑熱燥氣,增助內氣成熱,此一火也,治宜甘潤清涼,外感風寒濕氣,閉郁表氣成熱,亦一火也,治宜辛溫發散;內傷飲食辛熱之物,致火得熱愈熾,此一火也,宜用苦寒之劑消導之;內傷飲食生冷之物,致火彼遏愈怒,又一火也,治宜辛熱之劑消導之,腎水虛,致令下焦之火上炎,此一火也,治宜六味丸之類補水制火,此水涸火炎之證,上下皆熱,醫者動用桂、附,輒云引火歸元,不知引歸何處,以致酷烈中上,爍涸三陰,殺人如麻,為禍甚火;腎陰盛,逼其浮游之火上升,又一火也,治宜八味丸之類引火歸元,此下寒上熱之證,故用附、桂補火,不可誤投於陰虛證也。
(校)上論六氣。
君子觀夫勞字,可得治勞之法。況《難經》、《金匱》論之最精,《理虛元鑑》闡發甚詳,讀此三書已無遺義。雖脈大為煩勞傷陽,可用參、耆、朮、草甘溫以除大熱,脈遲為冷勞,可用薑、桂、雄、附辛溫以振殘陽,畢竟陽傷冷勞不概見而易治,陰傷火勞則甚多而難治。何也?煩勞傷陽,節其勞易,而陽氣亦易復也;情欲傷陰,遂其情難,而陰液亦難充也。
他欲猶易遂,而男女之欲尤難遂也。人非聖賢,焉能發乎情、止乎禮義?此怨女曠男之所以多夭折,而子輿氏之所以嘆美於太王也。迨其病成,徒藥無補,為人父母者,如得其情,可不哀矜而早為之所乎?雖然,情不遂則傷陰,情太縱亦傷陰,故聖人又有血氣未定之戒,遂而能節,固位育之道哉!
(注)仁和沈文浦云:夫子一則曰好德如好色,再則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屢以德色互喻,豈無謂哉?蓋二者皆愛心為之也。仁愛之心,自然而然而不能忍,是謂德心;歡愛之心,自然而然而不能捨,是為色心。此皆生與俱來固有之性,故孟子曰:食色,性也。但色有正有邪。
自己妻妾正色也,他人婦女邪色也。聖經賢傳只有禁止邪色之訓,從無斷絕正色之理。惟釋、老二氏並正色而禁之,正色斷絕則人類絕滅矣。愚謂人類滅絕,則天地空存,彼佛、老者將與鳥魯同群乎?此其所以為異端之說也。聖人之教,惟婚嫁以時,俾無怨曠,更制禮以節欲,俾無放溢為非,如同姓不婚,夫婦有別,及天子、諸候妃匹有數,庶人非四十無子不娶妾,咸有深意存焉。
故夫死不嫁謂之節婦,有以哉!有以哉!若夫曠男固易成勞,而怨女為尤多,不僅室女、錮婢、師尼、寡婦為然也。其遂而不遂隱忍難言,殆有筆楮不能罄者已。外此則更有良人不淑,惡姑肆虐,橫逆之來,吞聲曲受,婦人未嘗學問,焉能責其盡安於義命哉!抑鬱成勞,舉目皆是。古人妻亡而有子者不再娶,未嘗不有鑑於此焉。
白話文:
[卷上]
我認為這些病症都不能單純用「暑」來概括,所以聖人將「火」字列在五氣之下,其用意深遠。如果從五行論述,暑氣中自然包含火,但很多醫生卻不明白這點,所以我反覆說明。
何氏對火的論述:丹溪認為氣血有餘便是火,這是第一種火,治療應當清熱解暑;氣不足也會鬱積成火,正如東垣所說的陽虛發熱,這是第二種火,治療應當用甘溫藥補氣,少用甘涼藥瀉火;外感暑熱燥氣,加重內熱,這是第三種火,治療應當使用甘潤清涼的藥物;外感風寒濕氣,阻塞表氣而導致發熱,這是第四種火,治療應當用辛溫藥發散;內傷飲食辛辣熱性的食物,導致火熱更盛,這是第五種火,應當用苦寒的藥物消導;內傷飲食生冷的食物,導致火氣被抑制而更加旺盛,這是第六種火,應當用辛熱的藥物消導;腎水不足,導致下焦的火氣上炎,這是第七種火,應當服用六味地黃丸等補腎水制火的藥物。這種水虧火旺的病症,上下皆熱,醫生動輒使用桂枝、附子,聲稱引火歸元,卻不知道引火歸於何處,以致火氣猛烈上攻,灼傷三陰,造成大量死亡,禍害甚於火災;腎陰盛,逼迫浮游之火上升,這是第八種火,應當服用八味丸等引火歸元的藥物。這是下寒上熱的病症,所以使用附子、桂枝補火,不能錯誤地用於陰虛的病症。
(校)以上論述了六氣。
從「勞」字可以看出治療勞損的方法。況且《難經》、《金匱要略》對此論述最精闢,《理虛元鑑》闡發得非常詳細,讀完這三本書就沒有遺漏的了。雖然脈象強勁是煩勞傷陽,可以用人參、黃耆、蒼朮、甘草等甘溫藥物去除大熱;脈象遲緩是冷勞,可以用生薑、桂枝、附子等辛溫藥物振奮衰弱的陽氣,但總體而言,陽氣受損的冷勞比較容易見到且易於治療,陰氣受損的火勞則比較多見且難以治療。為什麼呢?因為煩勞傷陽,只要減少勞累就容易恢復陽氣;而情慾傷陰,滿足情慾很難,陰液也很難補充。
其他的慾望還比較容易滿足,但男女之間的慾望尤其難以滿足。人非聖賢,怎麼能夠做到發乎情,止乎禮義呢?這就是怨女曠男容易夭折的原因,也是子輿氏讚美太王的原因。等到病情嚴重,單靠藥物就沒有作用了,做父母的,如果了解子女的情感,是不是應該早點體恤他們的處境呢?雖然說,情慾不能滿足會傷陰,情慾過度也會傷陰,所以聖人有「血氣未定」的告誡,能夠節制慾望,才是生育的正道啊!
仁和沈文浦說:孔子一方面說好德如同好色,一方面又說自己沒有見過好德如同好色的人。多次用德和色互相比喻,難道沒有道理嗎?因為這兩種情況都是愛心造成的。仁愛之心,自然而然地不能克制,這就是德心;歡愛之心,自然而然地不能捨棄,這就是色心。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固有本性,所以孟子說:「食色,性也。」但是色有正邪之分。
自己的妻子妾室是正色,別人的婦女是邪色。聖賢的經典只禁止邪淫,從沒有禁止正當的性行為的道理。只有釋道兩家同時禁止正當的性行為,如果正當的性行為都被禁止了,人類就會滅絕了。我認為人類滅絕了,天地就會空空如也,那佛道二家的人豈不是要和禽獸為伍了嗎?這就是他們的學說為什麼是異端的原因。聖人的教誨,只是主張婚嫁要合時宜,避免怨恨和空虛;制定禮儀來節制慾望,避免過度而為非作歹;例如同姓不婚,男女有別,天子諸侯的妻妾數量有限,平民四十歲無子才能娶妾,這些都有深意。
所以,丈夫死後不改嫁叫做節婦,是有道理的!有道理的!至於曠男容易勞損,怨女更是如此,不只是未婚女子、被囚禁的婢女、女尼、寡婦如此,即使是已婚婦女,由於情慾得不到滿足或隱忍難言,其痛苦更是難以用筆墨形容。此外還有良人不好,惡婆婆虐待,橫逆的遭遇,只能吞聲忍氣,婦女沒有接受過教育,怎麼能夠要求她們完全順從命運呢?鬱鬱寡歡而導致勞損,到處都是這樣的例子。古人妻子亡故而有子女的不再娶妻,也未嘗不是從這個角度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