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衡

《重慶堂隨筆》~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卷上

餘三十三歲而鰥,誓不再娶。至四十九歲為大兒完姻,子婦善持家,極孝順,此其明效也。一得之愚,敢為世人告之。不但節欲可以養身,而向平之願易了。《易》云:不節若,則嗟若。謂家庭垢誶、兒女啼號之嗟,皆由自不節欲所致,故象曰:又誰咎也。其義微矣。

《難經》上損下損之論,千古以為名言,而後人謂自下上者為感熱損陰則是矣,謂自上下者為感寒損陽則未盡然也。夫暑、燥、火三者之傷肺,可謂之感寒而始損陽乎?即風、寒、濕三氣,皆能郁肺氣以成熱。內則悲傷太過,則肺火自動;心陽太擾,則肺亦受克,肝陽肆逆,金反受刑。

豈可但泥於形寒飲冷之一端哉?且上損之病,世多不識,緣古書皆混與他證並論也。如肺熱葉焦之痿,與肺癰並列之肺痿,及三消證中之肺消,皆上損也。肺熱葉焦,其證色白而毛敗,即皮聚毛落之互詞。上損至胃則難治,故治痿獨取陽明,以陽明為臟腑之海,而肺金尤賴胃土以上供也。

蓋此證屬乾熱者多,如草木遇烈日而枝葉萎軟也。故以滋胃液為首務,嵩崖謂風藥及溫補香燥之劑斷不可用是已。間有胃中濕熱不攘,亦能上熏於肺,而葉焦為痿,此當主以清陽明之濕熱為先。所謂獨取陽明者,滋之清之,肺病總以治胃為本也。然是否有濕,必當細詳。苟無濕而率用化濕之藥,則液愈耗而熱愈增,筋脈愈致枯乾攣縮,求為弛長緩縱而不可得矣。慎之慎之!

(注)若但兩足痿軟者,固屬下焦精虛骨痿,然脾胃主四肢,陽明主束骨而利機關,其中樞濕盛釀熱,足痿不能用者,亦宜取陽明而攘濕熱也。莖痿一證,人但知為陽虛,而亦有陰虛者。立齋所謂如木得露則森立,遇酷暑則痿瘁也。然陽明合於宗筋,胃中濕熱太盛而下注宗筋,亦能致痿,不可誤認為虛也。

《內經》肺熱葉焦之痿,痿雖見於外,而肺葉既焦,豈非肺質先痿於內乎?《金匱》與肺癰並列之肺痿,肺已痿於內,而肢體未露痿象,證雖不同,其實同為《難經》一損損於肺之病也。《金匱》論肺痿甚詳,而與肺癰並列者,以其見證相似,故比類而辨之,俾後人易於分別,非謂肺痿為外證也。

孰知後人竟不悟其為上損哉!惟《理虛元鑑》知陰虛統於肺,然未知痿證之即為上損,而粗工猶詆清金保肺之不能治損,故特辨之。

(注)痿痹之痿,與肺痿、莖痿三證,皆有液虛、濕盛之分,臨證極宜辨別。大抵液虛者,口乾而知味,舌紅而無苔;濕盛看,口膩不知味,舌有黃白苔。若脈色疑似,則以此審察,最為扼要。

善食形瘦曰消,善飲口燥曰渴,《宣明論》列消渴於燥病,蓋此證有燥無濕也。《易》云:火就燥。風自火出。《內經》云:其傳為風消。正如暑月南風,赤地千里。病由陰虛火熾,熱極生風者,乃勞證之末傳,或由膏粱石藥積熱所發者,亦無異乎誤藥以成勞。

白話文:

卷上

我三十三歲喪偶,發誓不再娶。到四十九歲才為長子完婚,媳婦很會持家,而且非常孝順,這就是明顯的效果。我的一點淺見,敢於告訴世人。不僅節慾可以養生,而且更容易實現平淡的願望。《易經》說:「不節制,就會招致災禍。」意思是說,家庭的紛爭、子女的哭鬧等災禍,都是由於自己不節制慾望造成的,所以卦象說:「又該怪誰呢?」這個道理很深奧。

《難經》中關於上損下損的論述,歷來被認為是名言,後人認為由下往上引起的病是感熱損陰,這是對的;但認為由上往下引起的病是感寒損陽,則並不完全正確。暑、燥、火三者損傷肺臟,能說這是感寒而開始損傷陽氣嗎?其實風、寒、濕三種氣候,都能鬱結肺氣而化為熱。內在方面,悲傷過度,則肺火自發;心陽過於亢盛,則肺也會受其克制;肝陽逆盛,金(肺)也會受其刑克。

怎麼能只拘泥於形寒飲冷一種情況呢?而且上損的疾病,世人大多不認識,因為古書都把它和其他的病症混雜在一起論述。例如肺熱葉焦引起的痿症,與肺癰並列的肺痿,以及三消症中的肺消,都屬於上損。肺熱葉焦,其症狀是面色蒼白、毛髮脫落,就是皮膚粗糙、毛髮脫落的意思。上損到胃則難以治療,所以治療痿症單獨選取陽明經,因為陽明經是臟腑之海,而肺金特別依靠胃土來供給營養。

這種病症大多屬於乾熱的,就像草木遇到烈日而枝葉枯萎一樣。所以滋養胃液是首要任務,嵩崖(指某位醫家)說風藥及溫補香燥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有時胃中濕熱不除,也能上熏於肺,而導致葉焦成痿,這就要先治除陽明經的濕熱。所謂單獨選取陽明經,就是滋養它和清熱它,肺病總是以治療胃為根本。但是否有濕,必須仔細辨別。如果沒有濕卻盲目使用化濕的藥物,則體液更加耗損,熱勢更加增加,筋脈更加乾枯攣縮,想要讓它舒展鬆弛就辦不到了。一定要謹慎!謹慎!

(注)如果只是兩腿痿軟,固然是下焦精虛骨痿,但脾胃主四肢,陽明經主束骨而利關節,如果陽明經的濕盛化熱,導致足痿不能行走,也應該選取陽明經而治療濕熱。莖痿這種病,人們只知道是陽虛,其實也有陰虛的。立齋(指某位醫家)說,就像樹木得到露水就會茂盛,遇到酷暑就會枯萎一樣。但是陽明經與宗筋相通,胃中濕熱過盛而下注宗筋,也能導致痿症,不能誤認為是虛證。

《內經》中關於肺熱葉焦引起的痿症,痿症雖然表現在外,但是肺葉已經焦灼,難道不是肺的本質先在內部痿了嗎?《金匱要略》中與肺癰並列的肺痿,肺已經在內部痿了,但是肢體還沒有出現痿的症狀,雖然證候不同,但實際上都是《難經》中一損損於肺的疾病。《金匱要略》論述肺痿很詳細,而與肺癰並列,是因為其臨床表現相似,所以把類似的疾病放在一起辨別,以便後人更容易區分,並不是說肺痿是外證。

誰知道後人竟然不明白這是上損!只有《理虛元鑑》知道陰虛歸屬於肺,但不知道痿證就是上損,而一些粗淺的醫生還詆毀清金保肺的方法不能治療上損,所以特別加以辨析。

(注)痿痹的痿,與肺痿、莖痿三種病症,都有液虛、濕盛之分,臨床診治時必須仔細辨別。總的來說,液虛者,口乾但能嚐到味道,舌頭紅而無舌苔;濕盛者,口膩而嚐不到味道,舌苔黃白。如果脈色難以判斷,就用這個方法仔細觀察,是最為重要的。

善食而消瘦叫消,善飲而口乾叫渴,《宣明論》把消渴列為燥病,這是因為這種病症有燥而無濕。《易經》說:「火就燥。」風從火生。《內經》說:「它的傳變是風消。」就像盛夏的南風,赤地千里一樣。疾病是由陰虛火旺,熱極生風引起的,這是勞損病的後期傳變,或者是由於膏粱厚味、石藥積熱引起的,這與誤服藥物而導致勞損也沒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