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衡

《重慶堂隨筆》~ 楊序

回本書目錄

楊序

1. 楊序

儒以學術致平成,醫以方術拯危困,其因應化裁、變動不居之妙,非楮墨之所得而傳、竹素之所得而盡也,惟自古無獨抱一經之名儒,亦無株守一家之名醫,則博學尚矣。然而載籍所流傳,各矜心得,或引而不發,或冗而鮮要,或偏僻以自是,或純駁之不齊,百家騰躍,旨趣攸殊,苟非精識,曷由鑑別?余友王君孟英,績學士也。邃於醫,其學弗泥於古,弗徇於今。

白話文:

儒家以學術成就社會安定,醫家以方術拯救危困。他們善於根據實際情況採取靈活多變的應對措施,這種微妙的變化和調整,並不能完全用筆墨記錄,或竹簡記載。自古以來,既沒有隻死守一經的名儒,也沒有隻執著一家之說的明醫,因此博學多聞的傳統一直很受重視。然而,流傳下來的醫書中,各人都標榜自己的心得體會,有的只引而不發,有的則是冗長乏要,有的則自以為是,觀點偏頗,有的則魚目混珠,良莠不齊。諸家爭鳴,各有所見,如果不具備精湛的識見,又怎能分辨其中的是非呢?我的朋友王孟英先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士。他在醫學方面造詣很高,他的學問既不拘泥於古人,也不盲從於時人。

余嘗梓其治案以行世。今夏余過武林,孟英出其曾王父秉衡公《重慶堂隨筆》以相示。余敬讀之,其著論也瀏然以清,其燭理也洞然以明,上溯軒岐,下迄當代,咸抉摘搜剔釐然,去其非而存其是。不禁拜手而嘆曰:有是哉!讀書之不可無識也。公以醇儒之學發明醫理,淵源如是,宜孟英之囊括百氏,蔚然為一時宗匠也。

白話文:

我曾經將我的臨牀診治案例刊印出版。今年夏天,我路過杭州,孟英拿他祖父孟秉衡先生的《重慶堂隨筆》給我。我仔細拜讀了一下,他的論述清澈明瞭,他的醫學見解清晰深入。他從上古的神農、黃帝,追溯到當代,對醫書精華盡數蒐集,剔除虛妄,保留精要。我不禁拱手感嘆:真是太難得了!讀書是不能沒有見識的。孟秉衡先生以醇厚的儒學功底闡發醫學原理,淵源深厚,難怪他的孫子孟英能博採眾長,成為一代宗師。

余嘗嘆古今學術之升降與醫術之盛衰,有至相似者。三代以前無論矣,漢唐諸大儒抱殘守缺,恪遵先聖之遺訓,大之則修齊治平之術,小之則禮樂射御書數之文,靡不講求焉。而心知其故,雖穿鑿附會間出其中,然其修之家而獻之廷者,皆實學也。宋儒出而斥為粗跡,高談性天,崇尚妙悟,自謂得古聖不傳之秘於遺編,而學術為之一變。

白話文:

我常常感嘆歷史上的學術興衰和醫術盛衰,兩者之間有極大的相似性。先秦時代就不說了,漢唐時期的儒家大師們固守傳統,嚴格遵循古代聖賢的教誨。他們重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務,重視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數學等技藝。他們講求實證,雖然偶爾也有牽強附會的論述,但是提交朝廷的學術成果都是實用的知識。到了宋代,儒家學者出現,指責漢唐儒家學術膚淺,高談心性、崇尚領悟,自稱從古聖先賢留下的著作中領悟到了不傳之密,學術界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然其博學篤行,固一時之彥也。降及後世,科目之學興,其賢者涉宋儒之藩籬以枵然而自大,其陋者剽襲詞章以應世而已。學非所用,用非所學,一旦身攖事變,懵然無所措手,任天下之魚爛河決而莫能救止,此志士所為太息也。惟醫亦然。漢唐祖述軒岐,具有矩矱,至《和劑局方》出,純任剛燥,而古法一變。

白話文:

儘管他博學多才,品德高尚,確實是當時的賢人。到了後世,科舉考試興起,那些賢德之人沉迷於宋儒(理學)的思想,空虛自大。那些庸俗之人只是剽竊文章以應付世俗的需求。所學的知識無法應用於實務,所應用的知識卻不是所學的。一旦遇到變故,便無所適從,任憑天下動盪、災害頻發而無法阻止,這就是志士所嘆息的。醫學也是如此。漢朝和唐朝繼承了軒轅氏和岐伯的醫術,有一定的規範。到了《和劑局方》出現後,醫術只重用辛辣燥熱的藥物,古法完全改變了。

然因證施治之規,尚未敢紊也。丹溪、河間諸賢,猶起而力矯其弊也,至薛立齋、張景岳之說出,提倡溫補,天下翕然宗之,舉古人審證察因之法概置勿論,而直以一補畢其事,遂令舉世之人,甘心赴死而不知其故。嗟夫!事變日益滋,學術日益陋,病機日益幻,醫術日益卑。

白話文:

然而,依照辨證施治的原則,不敢隨便混亂。丹溪、河間這些前輩醫家,還是站出來極力糾正其弊端。直到薛立齋和張景嶽的說法出現,提倡溫補之法,天下人紛紛信奉,把古人審查證據、探求原因的方法一概不顧,而直接用補藥來解決一切問題,導致世人甘心赴死而不自知。唉!時事變幻日益劇烈,學問越來越淺陋,疾病的機理越來越複雜,醫術也越來越低下。

豈真劫運使然哉?何汶汶若此!余謂苟能勤學,不患無術,研窮久則聰明出,閱歷多則機智生。讀公此編,真苦海之慈航、迷途之寶炬也。昔繆仲醇作《廣筆記》,尤在涇作《醫學讀書記》,徐洄溪作《醫學源流論》,皆以高才絕學精研醫理,故其權衡精當,非復專門之書之所能及。以公方之,洵堪媲美。

白話文:

難道真是命運使然嗎?為何如此頹廢消沉呢!我認為,如果勤奮好學,就不會擔心沒有方法,深入研究時間久了,智慧就會產生,閱歷多了,機智就會產生。拜讀您的這本書,真是苦海中的慈航,迷途中的明燈。過去繆仲醇寫了《廣筆記》,尤在涇寫了《醫學讀書記》,徐洄溪寫了《醫學源流論》,這些人都以高超的才華和出色的學問鑽研醫理,所以他們權衡得當,不是一般專業書籍所能比擬的。以您的水平,完全可以與他們媲美。

余於公之學,無能為役,然苦世醫之不讀書以禍世,與不善讀書以誤世也,欲以公此編救之。謹僭述己意,弁諸簡端,且以志欽慕無已之意云。

白話文:

我對於公子的學說,無能為用。但是痛感這個時代的醫生既不讀書以害世,又不會讀書以誤世,因此希望用公子的這本編著來拯救世人。在此謹鬥膽陳述自己的淺見,作為這本編著的序言,並且也藉此表達我對公子的欽慕之情。

咸豐乙卯四月定州後學楊照藜頓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