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衡

《重慶堂隨筆》~ 楊序

回本書目錄

楊序

1. 楊序

儒以學術致平成,醫以方術拯危困,其因應化裁、變動不居之妙,非楮墨之所得而傳、竹素之所得而盡也,惟自古無獨抱一經之名儒,亦無株守一家之名醫,則博學尚矣。然而載籍所流傳,各矜心得,或引而不發,或冗而鮮要,或偏僻以自是,或純駁之不齊,百家騰躍,旨趣攸殊,苟非精識,曷由鑑別?余友王君孟英,績學士也。邃於醫,其學弗泥於古,弗徇於今。

余嘗梓其治案以行世。今夏余過武林,孟英出其曾王父秉衡公《重慶堂隨筆》以相示。余敬讀之,其著論也瀏然以清,其燭理也洞然以明,上溯軒岐,下迄當代,咸抉摘搜剔釐然,去其非而存其是。不禁拜手而嘆曰:有是哉!讀書之不可無識也。公以醇儒之學發明醫理,淵源如是,宜孟英之囊括百氏,蔚然為一時宗匠也。

余嘗嘆古今學術之升降與醫術之盛衰,有至相似者。三代以前無論矣,漢唐諸大儒抱殘守缺,恪遵先聖之遺訓,大之則修齊治平之術,小之則禮樂射御書數之文,靡不講求焉。而心知其故,雖穿鑿附會間出其中,然其修之家而獻之廷者,皆實學也。宋儒出而斥為粗跡,高談性天,崇尚妙悟,自謂得古聖不傳之秘於遺編,而學術為之一變。

然其博學篤行,固一時之彥也。降及後世,科目之學興,其賢者涉宋儒之藩籬以枵然而自大,其陋者剽襲詞章以應世而已。學非所用,用非所學,一旦身攖事變,懵然無所措手,任天下之魚爛河決而莫能救止,此志士所為太息也。惟醫亦然。漢唐祖述軒岐,具有矩矱,至《和劑局方》出,純任剛燥,而古法一變。

然因證施治之規,尚未敢紊也。丹溪、河間諸賢,猶起而力矯其弊也,至薛立齋、張景岳之說出,提倡溫補,天下翕然宗之,舉古人審證察因之法概置勿論,而直以一補畢其事,遂令舉世之人,甘心赴死而不知其故。嗟夫!事變日益滋,學術日益陋,病機日益幻,醫術日益卑。

豈真劫運使然哉?何汶汶若此!余謂苟能勤學,不患無術,研窮久則聰明出,閱歷多則機智生。讀公此編,真苦海之慈航、迷途之寶炬也。昔繆仲醇作《廣筆記》,尤在涇作《醫學讀書記》,徐洄溪作《醫學源流論》,皆以高才絕學精研醫理,故其權衡精當,非復專門之書之所能及。以公方之,洵堪媲美。

余於公之學,無能為役,然苦世醫之不讀書以禍世,與不善讀書以誤世也,欲以公此編救之。謹僭述己意,弁諸簡端,且以志欽慕無已之意云。

咸豐乙卯四月定州後學楊照藜頓首書

白話文:

讀書人以學問來實現天下太平,醫生以醫術來解救危急困境,其中應對變化、隨機應變的奧妙,不是筆墨文字所能完全傳達,也不是竹簡書籍所能完全記錄的。自古以來,沒有只專精於一部經典的有名儒者,也沒有固守一家之說的名醫,因此廣泛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流傳於世的醫學著作,各個都誇耀自己的心得,有的隱晦不發,有的冗長而缺乏重點,有的偏執己見,有的內容雜亂不齊,百家爭鳴,主張各不相同,如果沒有精深的見識,又怎麼能分辨對錯呢?

我的朋友王孟英先生,是個學術淵博的讀書人,他精通醫學,他的學問不拘泥於古,也不盲從於今。我曾經出版過他撰寫的醫案來流傳於世。今年夏天我到杭州,孟英先生拿出他曾祖父秉衡公所著的《重慶堂隨筆》給我看。我恭敬地讀完,發現他的論述清晰明瞭,對醫理的闡釋深刻透徹,上溯到黃帝岐伯,下至當代名醫,都能夠仔細地剖析辨別,去除錯誤,保留正確的。我不禁佩服地說:真是這樣啊!讀書真的不可以沒有見識啊!秉衡公以精深的儒學來闡明醫理,其根源如此深厚,這也難怪孟英先生能夠博覽群書,成為當代醫學界的宗師。

我曾經感嘆,古今學術的興衰和醫術的盛衰,有著極其相似之處。三代以前的事情就不說了,漢唐時期的儒者抱持著舊有的傳統,嚴守古代聖人的教誨,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從小的方面來說,就是禮樂射御書數的知識,沒有不研究的。他們了解其中的緣由,即使偶爾出現牽強附會的情況,但他們修習學問並貢獻給朝廷,都是真才實學。宋代的儒者出現後,斥責漢唐儒者是粗淺的,高談心性天道,崇尚頓悟,自認為從古代經典中獲得了古聖先賢不傳的秘密,學術因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然而,他們博學篤行,確實也是一時的人才。到了後世,科舉制度盛行,其中賢能的人只是淺嘗宋儒的學說就自以為是,而庸俗的人只是抄襲文章來應付世事。學的不是所用的,用的又不是所學的,一旦遭遇變故,就會茫然不知所措,任由天下局勢像魚腐爛、河水潰決一樣而無力挽回,這是有志之士所嘆息的。

醫學也是如此。漢唐時期繼承黃帝岐伯的醫學,有著一定的規矩法度,到了《和劑局方》出現,卻一味地追求剛猛燥烈的藥性,使得古代的醫法發生了改變。然而,按照病症來對症下藥的原則,當時還沒有人敢於違背。朱丹溪、劉河間等賢人,還起來極力糾正這些弊端。直到薛立齋、張景岳的學說出現,提倡溫補,天下人都紛紛效法,把古代審視病症、探究病因的方法完全拋棄,而直接用溫補來解決一切問題,於是讓世上的人都甘心走向死亡而不知道原因。唉!世事變化日益增多,學術日益淺薄,病機日益複雜多變,醫術也日益低下。難道真的是天運如此嗎?為何會如此混亂啊!

我認為,只要能夠勤奮學習,就不怕沒有好的醫術,深入研究久了自然會變得聰明,經歷的事情多了自然會產生機智。閱讀秉衡公的這部著作,真是苦海中的慈航,迷途中的明燈啊!以前繆仲醇寫了《廣筆記》,尤在涇寫了《醫學讀書記》,徐洄溪寫了《醫學源流論》,他們都是以高超的才能和精深的學術來鑽研醫理,所以他們的評論權衡非常精當,不是一般的醫書所能比擬的。拿秉衡公的學識來說,確實可以與他們媲美。我對於秉衡公的學術,沒有能力來效勞,但是痛心當今的醫生不讀書來危害世人,也痛心那些讀書不精而誤導世人,想用秉衡公的這部著作來拯救他們。謹此冒昧地寫下自己的想法,放在書的前面,也用來表達我對秉衡公無止境的敬佩之意。

咸豐乙卯年四月,定州後學楊照藜,恭敬地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