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衡

《重慶堂隨筆》~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卷下

白微涼降清血熱,為女科要藥。溫熱證邪入血分者,亦宜用之。何今世不用於女科而視為升散藥,不問邪之在氣在血,往往亂投,誤人不淺。不學無術,此其最也。

芍藥之味,《本經》苦,《別錄》加以:「酸」字,酸苦湧泄為陰,是開泄之品耳。觀仲聖云: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胃氣弱易動故也。故滯下為病,乃欲下而窒滯不通者,以此為主藥也。今人誤為酸斂,用以治虛瀉,殊欠考也。惟土受木乘而瀉者,用之頗宜。

(刊)鄒氏《疏證》云:芍藥開陰結,大黃開陽結。故腸中燥結則用承氣,腹中滿痛多用勺藥。若心下滿痛,病在上焦之陽結,則當用陷胸,而芍藥在所忌矣。

丹皮雖非熱藥,而氣香味辛。為血中氣藥,專於行血破瘀,故能墮胎消癖。所謂能止血者,瘀去則新血自安,非丹皮真能止血也。血虛而感風寒者,可用以發汗。若無瘀而血熱妄行,及血虛而無外感者,皆不可用。惟入於養陰劑中,則陰藥藉以宣行而不滯,並可收其涼血之功。

故陰虛人熱入血分而患赤痢者,最為妙品。然氣香而濁,極易作嘔,胃弱者服之即吐,諸家本草皆未言及,用者審之。

麥冬《本經》所主皆是胃病,《崇原》發明最詳。其功在心,不可去之。善用麥冬者,其惟香岩先生乎。

(刊)繆氏《經疏》知麥冬為胃經正藥,《寓意草》始言脾胃異治,葉氏大暢厥旨,謂胃為陽土,宜用甘涼,俾後人得所遵循,故洄溪、潤安皆深折服也。

益母草專走血分,婦人以血為用,故有益母之名,非謂不治男子之病也。凡濕熱之邪入於血分,或血熱血瘀為病,皆可治之,今人但入女科,固矣。

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結之中,兼有和陽養陰之功。失血後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見矣。陳久者其味尤甘,入藥為勝。

《本經》草蒿即今之青蒿,以莖紫者良。專解濕熱而氣芳香,故為濕溫、疫癘妙藥。又清肝膽血分之伏熱,故為女子淋帶、小兒癇痙疳䘌神劑。本草未言,特為發之。惟味甚苦,胃氣虛弱者須迴護也。

旋覆花今人但用以降逆,而《本經》云補中下氣何也?蓋升降之權在於中氣,氣之不應升而升者謂之逆,反逆為順謂之下,其能反逆為順者,則賴中樞之旋轉,能使中樞旋轉,詎非補中之力乎?觀其色可知矣。余謂旋者,轉旋中氣之能,復者,氣下為順之象:命名之義以此。

(刊)近閱鄒氏《疏證》引《群芳譜》,言旋覆花梢頭露滴入土中,即生新根,可見其生機之旋相升降矣。表之曰補中下氣,乃聖人體物入微處。薛一瓢案中亦云旋覆有斡旋中氣之能,與吾曾王父之論合。世人謂其瀉氣,不敢施於虛體,豈不悖哉!

白話文:

[卷下]

白薇性微涼,能清血熱,是婦科要藥。若溫熱病邪入侵血液者,也適用之。然而現代人卻不用於婦科,反而視為升散之藥,不論邪氣在氣分或血分,都任意使用,誤導不少人,實在是不學無術的表現。

芍藥的滋味,《神農本草經》記載為苦,《名醫別錄》又加了個「酸」字,酸苦具有湧泄之性,屬陰性藥物,是具有開泄作用的藥品。像仲景所說:太陰病,脈象虛弱,病人自己就能腹瀉,如果需要服用大黃、芍藥,劑量就要減少,因為胃氣虛弱容易受影響。所以,若是因滯下而致病,也就是想排泄卻不通暢的症狀,就以芍藥為主藥。現代人誤以為它有酸斂作用,用它來治療虛瀉,實在是不合適的。只有在土受木克而瀉的情況下,使用芍藥才比較合適。

鄒氏《醫學衷中參西錄疏證》說:芍藥能疏通陰性的結滯,大黃能疏通陽性的結滯。所以腸道乾燥結滯就用承氣湯,腹部脹滿疼痛則多用芍藥。如果心下脹滿疼痛,病在胸膈上焦的陽性結滯,就應該用陷胸湯,而芍藥則不宜使用。

丹皮雖然不是熱性藥物,但氣味辛香。它是行血破瘀的藥物,專門用於行血破瘀,所以能墮胎消痞塊。它之所以能止血,是因為瘀血去除了,新血自然安穩,並非丹皮本身真能止血。血虛而感受風寒的病人,可以用丹皮來發汗。如果沒有瘀血,卻血熱妄行,或是血虛而沒有外感,都不能使用丹皮。只有在養陰的方劑中,丹皮才能幫助陰性藥物運行而不停滯,並能發揮其涼血的作用。

所以,陰虛的人,熱邪入侵血分而患赤痢,丹皮是最好的藥物。但是,丹皮氣味辛香而略帶濁氣,很容易讓人嘔吐,胃弱的人服用就會嘔吐,各家本草書籍都沒有提到這點,用藥者需謹慎。

麥冬,《神農本草經》記載的主治都是胃病,《醫學入門·崇原》對其功效闡述最詳盡。它的作用在於益心,不能輕易去除。善用麥冬者,唯有香岩先生(註:指張介賓)。

繆氏《傷寒論註解·經疏》認為麥冬是胃經的正藥,《本草正義》則開始論述脾胃的異治,葉氏(註:指葉天士)對此作了詳細的闡述,認為胃屬陽土,應該用甘涼藥物來治療,後人得以遵循,所以洄溪、潤安(註:指醫家)都深受其影響。

益母草專走血分,婦女以血為本,所以稱為益母草,並不是說它不能治療男子的疾病。凡是濕熱之邪入侵血分,或是血熱血瘀導致的疾病,都可以用益母草治療,現在的人只把它用於婦科,真是太侷限了。

夏枯草微辛而甘,因此在散結的同時,兼有溫陽養陰的功效。失血後睡不著覺的人,服用夏枯草就能入睡,由此可見它的藥性。陳久了的夏枯草味道更甘,入藥效果更好。

《神農本草經》中的草蒿就是今天的青蒿,莖部呈紫色的藥效最好。它專門治療濕熱,氣味芳香,所以是治療濕溫病、瘟疫的良藥。它還能清解肝膽血分中的伏熱,所以是治療女子淋病帶下、小兒驚癇疳積的妙藥。本草書中沒有提到這一點,我特別提出來。只是它的味道很苦,胃氣虛弱的人需要慎重使用。

旋覆花現代人只用它來降逆氣,但《神農本草經》卻說它能補中益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升降的關鍵在於中氣,氣不應該升而升的叫做逆,反逆為順叫做下,能夠把逆轉為順,就依靠中樞的旋轉,能夠使中樞旋轉,難道不是補益中氣的力量嗎?從它的顏色就能看出來。我認為旋指的是旋轉中氣的能力,覆指的是氣下行順暢的樣子,藥名的含義就在於此。

最近讀到鄒氏《醫學衷中參西錄疏證》引用《群芳譜》,說旋覆花的梢頭露水滴入土中,就會生出新根,可以看出它生機勃勃,旋轉升降的特性。把它稱為補中益氣,是聖人體物入微之處。薛雪(註:指薛己)的醫案中也說旋覆花能斡旋中氣,與我曾祖父的論述一致。世人認為它瀉氣,不敢用於虛弱的體質,豈不是大錯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