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衡

《重慶堂隨筆》~ 卷上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8)

1. 卷上

大薊,小薊,荷葉,扁柏葉,茅根,茜根,梔子,大黃,丹皮,棕櫚皮

上十味,等分燒灰存性,研極細末,以紙包置泥地上一夕出火氣。每服五錢,藕汁或蘆菔汁或京墨汁半碗調服。

(注)按原注云:吐血者競推葛氏,而先生首以此方止血,明明劫劑,毫無顧忌,細玩始知先生意之到、理之精也,人生於陽,根於陰,陰氣虧則陽自勝,上氣為之喘促,咳吐痰沫,發熱面紅,無不相因而至,故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減得一分上升之火,易為收拾。何今日之醫動以引火歸經為談,不可概用止血之味,甚至有吐出亦美,壅反為害,遂令遷延時日,陰虛陽旺,煎熬不止。至於不救。

果誰之咎?執引經而緩時日,冀復元神,吾恐有形之血豈能使之速生,而無偶之陽何法使之速降?此先生所以急於止血之大旨也。

(刊)諸藥燒黑,皆能止血,故以「十灰」名其方。然止澀之品僅棕櫚一味,余皆清血之熱、行血之滯、破血之瘀者,合以為劑,雖主止血而無兜澀留瘀之弊,雄每用之,並無後患,何可視為劫劑乎?

太平丸,治久嗽肺萎肺癰。

天冬,麥冬,知母,川貝母,款冬花(各三兩),杏仁,當歸,熟地,生地,黃連(各一兩五錢),蒲黃,京墨,桔梗,薄荷(各一兩)

上十四味,研細末和勻,以白蜜四兩,於銀石器中煉熟,再入黑驢皮膠一兩五錢,俟烊後下諸藥末攪勻,再入麝香少許,熬二、三沸,即丸彈子大。食後細嚼一丸,薄荷湯緩緩化下。臨臥噙此丸仰臥,使藥流入肺竅,則肺清嗽減。凡咳嗽服此,七日自痊。

(注)肺居膈上,湯藥盪滌宜下,已過病所,宜乎難效,此噙化法之所以妙也。後莊一生治氣鬱痰凝,胸膈痞塞,用人參、貝母、苦參、沉香、薄荷,為末蜜丸,噙口中聽其自化,徐徐沁入。可謂善得師者。

潤肺膏,治久嗽肺燥肺萎。

羊肺(一具),杏仁(淨研),柿霜,真酥,真粉(各一兩),白蜜(二兩)

上將羊肺洗淨,次將五味入水攪黏,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

(注)按原注云:血去則燥,燥則火旺,肺大枯,欲從腎源滋水,而不先滋水之母,有是理乎?然肺為多氣少血之臟,故一切血藥概不欲用,以羊肺為主,諸味之潤者佐之,人所易能也。若以真粉之甘涼,不獨清金,且以培土,人所未知也。愚謂此治上損之主劑也。肺熱葉焦之痿,飲不解渴之上消,並可仿此為法。

夫可久先生為治損聖手,故葉氏治吐血諸證皆宗之。奈後人多從《醫貫》入手,不分上損、下損,惟知六味、八味等方而已,宜乎其無效也。今世所傳葛氏方,僅一白鳳膏膾炙人口,抑何陋哉!

燮理十全膏,平補陰陽,調和氣血。

人參,黃耆(各三兩炙),白朮(六兩),熟地(八兩),歸身,白芍,川芎(各二兩),甘草(一兩炙)

白話文:

[卷上]

十灰散,治療出血。

將大薊、小薊、荷葉、扁柏葉、茅根、茜根、梔子、大黃、丹皮、棕櫚皮等分,燒成灰燼,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紙包好放在泥地上過夜,去除火氣。每次服用五錢,用藕汁、蘿蔔汁或京墨汁半碗調服。

(注釋)原注說:治療吐血,很多人推崇葛氏的方劑,但先生(指方劑的創造者)首先用這個方子止血,這是個很強烈的方劑,毫不含糊。仔細研讀才能明白先生的用意和精妙之處。人體生命源於陽氣,根植於陰氣,陰氣不足,陽氣就會亢盛,導致氣喘、咳嗽、吐痰、發熱、面紅等症狀。因此,保留一部分自身的血,就能減少上升的火氣,更容易治療。現在的醫生都喜歡用引火歸經的方法,卻不敢用止血的藥物,甚至認為吐血也是好事,反而造成阻塞,延誤病情,導致陰虛陽亢,病情加劇,最終無法挽救。這是誰的過錯呢?他們執著於引經藥物,拖延時間,希望元神恢復,但我擔心,有形的血怎麼能迅速再生?而失去平衡的陽氣又如何能迅速下降呢?這就是先生急於止血的根本原因。

(刊記)所有藥物燒成黑色,都能止血,所以將此方命名為「十灰散」。但是,只有棕櫚皮具有收澀止血的作用,其他藥物都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將這些藥物合在一起,雖然主要作用是止血,卻沒有收澀留瘀的弊端。經常使用此方,沒有後遺症,怎麼能把它看作是峻猛的方劑呢?

太平丸,治療久咳、肺萎縮、肺癰。

將天冬、麥冬、知母、川貝母、款冬花(各三兩)、杏仁、當歸、熟地、生地、黃連(各一兩五錢)、蒲黃、京墨、桔梗、薄荷(各一兩)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用白蜜四兩,在銀器或石器中煉製成熟,再加入黑驢皮膠一兩五錢,待其熔化後,加入藥粉攪拌均勻,再加入少量麝香,熬煮二三沸,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飯後細嚼一丸,用薄荷湯慢慢送服。睡前含服此丸仰臥,使藥物流入肺部,則肺部清淨,咳嗽減輕。凡咳嗽服用此藥,七天即可痊癒。

(注釋)肺位於膈膜上方,湯藥清洗宜從下往上,如果藥效已超過病灶,則療效難以顯著。這就是含服化解的方法之所以妙的原因。後莊一生治療氣鬱痰凝,胸膈痞塞,用人參、貝母、苦參、沉香、薄荷研末製成蜜丸,含在口中使其自行溶化,慢慢滲入。這可以說是善於學習前輩的典範。

潤肺膏,治療久咳、肺燥、肺萎縮。

將一隻羊肺洗淨,然後將杏仁(研磨成粉)、柿霜、酥油、澱粉(各一兩)、白蜜(二兩)與水攪拌成糊狀,灌入羊肺中,用水煮熟,像平常一樣服用。

(注釋)原注說:出血後會乾燥,乾燥則火旺,肺部會枯萎。想要從腎臟滋養陰液,卻不先滋養陰液之母(指脾),這是合理的嗎?但是肺是氣多血少的器官,所以一切活血藥都不想使用。以羊肺為主藥,其他滋潤的藥物為輔藥,這是人們容易做到的。用澱粉的甘涼,不僅能清肺金,還能培補脾土,這是人們所不知道的。我認為這是治療上焦損傷的主藥。肺熱葉焦引起的肺萎縮、飲水不解渴的上焦虛損,都可以仿照此法治療。

可久先生是治療上焦損傷的聖手,所以葉氏治療吐血的各種症狀都遵循他的方法。但是後人大多從《醫貫》入手,不區分上焦損傷和下焦損傷,只知道六味、八味等方劑而已,所以療效不好。現在流傳的葛氏方劑,只有白鳳膏比較有名,其他就很少了,真是太可惜了!

燮理十全膏,滋補陰陽,調和氣血。

將人參、黃耆(各三兩,炙)、白朮(六兩)、熟地(八兩)、當歸尾、白芍、川芎(各二兩)、甘草(一兩,炙)等藥材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