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堂隨筆》~ 卷上 (19)
卷上 (19)
1. 卷上
上八味,熬膏,將成入鹿角膠四兩,龜板膠三兩收之,盛瓷器內,窨去火氣。每開水調服數錢。
(注)此一瓢先生方也。其方論云:古人治無形之勞倦,必培以甘溫,人參為君,白朮為臣,黃耆為佐,甘草為使,有形之勞倦,必助以辛溫,歸、芎是也,資以酸甘,芍、地是也。
故以八味為章旨,而驅策以血肉之物,如鹿之動,能通督脈,挺走險阻而不疲,角戴陽而上升,稟乎剛健之用;龜之靜,能通任脈,潛藏固蟄,抱陰負陽而善守,腹為陰而下降,稟乎柔順之體。此二膠者,各稟一德,草木力微,賴之而神其用也。陰陽兩虛者服之,無偏勝,無不及,或加陳皮、半夏以利樞機,允為王道之劑。
凡培養元氣之方,宜簡而純。簡則臟腑易承,氣血易行,純則溫厚和平,可以補偏救弊,俾自相灌注,循環無端,生生不已,以合其先天所賦流行之道。若稍有穿鑿,非本然之理矣。蓋人身之精神,不外乎陰陽,陰陽又不外乎剛健柔順,相倚循環,並非分道揚鑣者也。故無形之動,陽之性,即陽之理,有形之靜,陰之性,即陰之理也。
張之則為陽,馳之則為陰。陽則剛健中正,陰則柔順利貞。丹書敬勝怠勝,夫人知之,無如氣血精力與時推移,久勞其陽,陽必降而入陰,久敝其陰,陰必無力承陽,必使剛健中正以行之陰,柔順利貞以奉於陽,則陰陽二氣無形體、無疆界,不勞不敝,則自然清明在躬也。
露珠丹,治殫慮勞神,火升心悸,震惕不寐,遇事善忘。
透明辰砂(一兩,以玉器盛露四十九夜,除陰雨不算,研極細),西牛黃(一錢,研細)
上二味,研勻,煉白蜜丸如豌豆大。每臨文應事或臥時,以一丸噙化。
正誠丹,治同上。
透明辰砂(研極細,每砂一兩,用生甘草一兩煎湯飛淨、去頭底曬乾,再研再飛,三次為度),獖豬心中血(絲綿絞去滓,凡砂一兩,用心血三個,每次一個,拌砂曬乾,再研再拌,再曬三個,用訖再研極細)
上以糯米糊和搗萬杵為丸,每重七分,陰乾得五分,瓷瓶密收。服法如前。
神效散,治膈消。
白浮石,生蛤粉,蟬蛻
上三味,研細末,每三錢,鯽魚膽七枚,取汁調服。
(注)晉三先生云:心肺同居膈上,熱邪移肺,劫其真津,而成熇熇之勢,熾若燎原,故渴而求救於水,飲如長鯨之吸川,雖補水降火,猶恐不及,妙在即以水中鹹寒之物,從其所欲以治之。故仲景用文蛤散、潔古化水丹用蛤粉,皆同此義。是方更有進焉者,浮石、蛤粉、鯽魚膽三者,以咸勝苦,以苦勝辛,辛,肺之氣味也。
佐以蟬蛻輕浮上升,引領三者直達肺經,解熱上渴。且浮石、蛤粉之咸,皆平善無過,非但止渴,兼能利水,可無聚水之變幻。蓋往往有寒涼過用,火熱既消,反不能消水而成中滿腫脹者。吾於此敬服許學士具通天手眼,轉展回顧有如此也。
白話文:
[卷上]
上列八味藥材,熬製成膏狀,將近完成時加入鹿角膠四兩、龜板膠三兩,收好,盛放在瓷器中,密封去除火氣。每次用開水調和服用數錢。
(注)這是瓢先生的處方。其方論說道:古人治療無形勞倦,必定用甘溫藥物來滋補,人參為主藥,白朮為輔藥,黃耆為佐藥,甘草為使藥;治療有形勞倦,必定輔以辛溫藥物,當歸、川芎就是;再以酸甘藥物來補充,芍藥、生地黃就是。
所以用八味藥材為主要組成,並用鹿角膠、龜板膠這兩種動物製品來增強藥效。鹿的活動力強,能通督脈,奔走險阻而不疲倦,鹿角向上生長,稟性剛健;龜的活動力弱,能通任脈,潛藏不動,背負陰氣,性情柔順。這兩種膠,各自稟賦一種特性,草藥力量微弱,依靠它們才能增強藥效。陰陽兩虛的人服用,不會有偏勝或不足,也可以加入陳皮、半夏來促進藥效,確實是上等的藥方。
凡是培補元氣的方子,都應該簡潔而純粹。簡潔,則臟腑容易吸收,氣血容易運行;純粹,則溫和平和,可以補益不足,使氣血互相滋養,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符合先天賦予的運行規律。如果稍加牽強附會,就不是本來的道理了。人體的精神,不外乎陰陽,陰陽又不出於剛健和柔順,互相依靠,循環往復,並不是互相分離的。所以無形的活動,是陽的特性,也是陽的道理;有形的靜止,是陰的特性,也是陰的道理。
舒展為陽,收斂為陰。陽則剛健中正,陰則柔順利貞。《丹經》中講究精氣神,勝過懶惰,人人都知道,但氣血精力卻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長期勞累陽氣,陽氣就會下降而進入陰,長期損耗陰氣,陰氣就沒有力量承載陽氣,必須使剛健中正來調和陰氣,柔順利貞來輔助陽氣,那麼陰陽二氣就沒有形體、沒有界限,不勞不敝,自然就會精神飽滿。
露珠丹,治療思慮過度、勞神傷神,心火上升、心悸,驚恐不安、失眠,遇到事情容易遺忘。
透明辰砂(一兩,用玉器盛放,露置四十九夜,陰雨天不算,研磨成極細粉末),西牛黃(一錢,研磨成細粉)
以上兩種藥材,研磨均勻,用白蜜做成豌豆大小的藥丸。每次臨事應對或睡覺前,服用一丸含化。
正誠丹,治療方法同上。
透明辰砂(研磨成極細粉末,每砂一兩,用生甘草一兩煎湯飛淨,去掉頭尾曬乾,再研磨再飛煉,三次為度),獖豬心中血(用絲綿過濾去渣,每砂一兩,用豬心血三個,每次一個,拌入辰砂曬乾,再研磨再拌,再曬乾三個,用完後再研磨成極細粉末)
以上藥材用糯米糊調和,搗成萬杵為丸,每丸重七分,陰乾後得五分,盛放在瓷瓶中密閉保存。服用方法如前。
神效散,治療膈症。
白浮石、生蛤粉、蟬蛻
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七枚鯽魚膽取汁調服。
(注)晉三先生說:心肺同居於膈膜之上,熱邪移到肺部,耗傷肺部的津液,形成乾燥灼熱的狀態,像火災一樣蔓延,所以口渴而求救於水,飲水如同鯨魚吸水一樣多,即使補充水分降火,恐怕也來不及,妙就妙在用水中鹹寒的藥物,從患者的渴求來治療。所以仲景用文蛤散、潔古化水丹用蛤粉,都同此理。這個方子更有進一步的地方,浮石、蛤粉、鯽魚膽三種藥物,用鹹味克制苦味,用苦味克制辛味,辛,是肺的氣味。
輔以蟬蛻輕浮上升,引導三種藥物直達肺經,解除熱邪和口渴。而且浮石、蛤粉的鹹味,都平和無過,不僅止渴,還能利水,可以避免積水導致的腫脹。因為往往有寒涼藥物使用過度,火熱消除了,反而不能消除積水,導致腹部脹滿腫痛。我對於許學士的精湛醫術,深感敬佩,轉折變化,考慮周到,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