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堂隨筆》~ 卷上 (25)
卷上 (25)
1. 卷上
(刊)雨雪之水名曰天泉,即半天河水,一名上池水。其質最輕,其味最淡,宜煎清肅上焦藥,淪茗遠勝山泉。惟吾杭飲之,故人文秀美,甲於天下。杭城皆瓦屋,以竹木或磚或銅錫為承霤,引其水而注之缸,然必日使人梯而上視,如有鳥惡貓穢之瓦,即以潔瓦易之,再以淨帚頻為掃除,毋使木葉塵砂之積,則水始清。若近廚突之屋,必有煤炲之汙,勿取其水也,狂風驟雨之水,必夾塵砂,亦勿取焉。
久晴乍雨之水,亦勿遽取,恐瓦有積垢,翟之未淨也。既注之缸,必待其澄,而後挹其清者,藏諸別缸,藏久彌良。凡藏水之缸,宜身長而口小者,上以缶盆冪之,而置於有風無日之所,日曬久則水易耗而色不白也。置缸之地須甃以石,俾免濕氣上蒸也。嚴寒之際,缸慮凍裂,每缸內入以粗松柴三、四尺,即不泐。
先慈嗜茗而取水甚嚴,蓄水甚精,謹詳識之。雖他處亦可仿行,以免水土惡劣之病,不但備烹茶煮藥之用已。
又凡溪澗之水惡劣者,其山必嶮巇,或為砒礬毒藥之所產,或為蟲蛇猛獸之所居。而人之飲食,首重於水,乍入其鄉者飲之,疾病生焉,生於其地者習之,狠戾鍾焉。欲籌斡旋補救之策,以期革獷悍之俗,而康濟斯民者,惟有深鑿井泉,是為亟務。爰附泰西掘井法於下,庶無井之處悉可廣鑿焉。
高地作井,未審泉源所在,其求之之法有四:
第一氣試。當夜水氣恆上騰,日出即止。今欲知此地水脈安在,宜掘一地窖,於天明辨色時,人入窖,以目切地,望地面有氣如煙騰騰上出者,水氣也。氣所出處,水脈在其下。
第二盤試。望氣之法,曠野則可,城邑之中,室居之側,氣不可見。宜掘地深三尺,廣長任意,用銅錫盤一具,清油微微遍擦之,窖底用木高一、二寸以搘盤,偃置之,盤上乾草蓋之,草上土蓋之,越一日開視。盤底有水欲滴者,其下則泉也。
第三缶試。近陶家之處,取瓶缶坯子一具,如前銅盤法用之。水氣沁入瓶缶者,其下泉也。無陶之處以土甓代之,或用羊絨代之。羊絨者不受濕,得水氣必足見也。
第四火試。掘地如前,篝火其底,煙氣上升婉蜒曲折者,是水氣所滯,其下則泉也。煙氣直上者否。
鑿井之法有五:
第一擇地。山麓為上,蒙泉所出,陰陽適宜;園林室屋所在,向陽之地次之,曠野又次之,山腰者居陽則太熱,居陰則太寒,為下。鑿井者察泉水之有無,斟酌避就之。
第二量淺深。井與江河地脈通貫,其水淺深尺度必等。今問鑿井應深幾何,宜度天時旱澇河水所至,酌量加深幾何而為之度。去江河遠者不論。
第三避震氣。地中之脈,條理相通,有氣伏行焉,強而密理,中人者九竅俱塞,迷悶而死。凡山鄉高亢之地多有之,澤國鮮焉。此地震之所由也,故曰震氣。凡鑿井遇此,覺有氣颯颯侵人,急起避之,俟泄盡更下鑿之。欲候知氣盡者,縋燈火下視之,火不滅是氣盡也。
白話文:
[卷上]
天空中降落的雨雪水,稱為天泉,也就是半天河水,也叫上池水。這種水的質地最輕,味道最淡,最適合煎煮清熱瀉火的藥物,用它來泡茶比山泉水還好。杭州人飲用這種水,所以人文秀美,冠絕天下。杭州城裏的房子大多是瓦屋頂,用竹木、磚或銅錫做成屋簷排水,引導雨水注入水缸。但是每天必須派人爬上屋頂查看,如果發現有鳥糞、貓糞或瓦片破損,就要換上乾淨的瓦片,再用乾淨的掃帚反覆清掃,不讓樹葉、塵土積聚,這樣才能保證水質清澈。如果水缸靠近廚房煙囪的房子,水裏一定會有煤灰的汙染,這種水就不要用了。狂風暴雨中的水,一定夾雜著泥沙,也不要用。
久旱後的第一場雨水,也不要馬上就用,因為瓦片上可能積存了污垢,還沒清洗乾淨。水注入缸後,必須等到水沉澱清澈後,再舀取乾淨的水,貯藏到其他的水缸裏,時間越久,水質越好。凡是用來貯水的水缸,都應該選擇又高又細口徑的,上面用瓦罐或盆蓋住,放在通風但沒有陽光直射的地方,因為長時間日曬會使水容易蒸發,而且顏色也不白。放置水缸的地方,要墊上石頭,以防止潮濕的氣體向上蒸發。冬天寒冷的時候,要防止水缸凍裂,可以在每個水缸裏放入三、四尺長的粗松柴,這樣就不會破裂了。
我的母親很喜歡喝茶,對取水非常嚴格,儲水也十分精細,我仔細地記下了這些方法。其他地方也可以效仿,以避免因水質不好而導致的疾病,這不僅僅是為了煮茶煮藥。
此外,凡是溪澗水質不好的地方,那裏的山一定很險峻,可能是產砒霜、明礬等毒藥的地方,或者是有蟲蛇猛獸居住的地方。而人的飲食,首先要重視飲用水,初到這些地方的人喝了這種水,就會生病;長期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喝慣了這種水,就會變得凶狠殘暴。想要想辦法改善這種情況,讓當地百姓健康平安,就必須深挖井泉,這是當務之急。我附上西方掘井的方法在下文中,希望沒有井的地方都能廣泛地挖掘水井。
在高地打井,事先不知道泉水源頭在哪裏,尋找泉水的方法有四種:
第一種是氣試法。晚上水氣總是向上冒,太陽一出就停止了。現在想要知道這個地方的水脈在哪裏,應該挖一個地窖,在天亮辨別顏色的时候,人進入地窖,用眼睛仔細觀察地面,看地面是否有像煙一樣的水氣騰騰向上冒,那就是水氣。水氣冒出來的地方,水脈就在它的下面。
第二種是盤試法。觀察水氣的方法,在曠野可以,在城鎮裏,或者房屋旁邊,水氣就看不見了。應該挖地三尺深,寬長隨意,用一個銅錫盤子,在上面薄薄地塗上一層清油,地窖底部用木頭墊高一、二寸來支撐盤子,把盤子平放,盤子上蓋上乾草,乾草上再蓋上土,過一天後再打開查看。如果盤子底部有水要滴下來,那就是下面有泉水。
第三種是缶試法。在靠近窯廠的地方,取一個瓦罐坯子,像前面用銅盤的方法一樣使用。如果水氣滲入瓦罐坯子,下面就有泉水。沒有陶器的地方可以用土磚代替,或者用羊毛代替。羊毛不吸水,如果遇到水氣,一定很容易看出來。
第四種是火試法。挖地如前,在底部燃起火,煙氣上升彎彎曲曲的,那是水氣阻礙,下面就有泉水。煙氣直往上冒的就沒有。
打井的方法有五種:
第一種是擇地。山腳是最好的地方,那裏有泉水湧出,陰陽調和;其次是園林房屋附近向陽的地方,再次是曠野,山腰的地方,向陽太熱,向陰太冷,是最不好的。打井的人要觀察泉水是否存在,權衡利弊,選擇合適的地方。
第二種是量淺深。井和江河的地脈相通,水位深淺的尺度一定相等。現在問打井應該挖多深,應該根據天時旱澇和河水到達的地方,估計要加深多少來決定深度。離江河遠的地方就不用考慮這個了。
第三種是避震氣。地下的地脈,相互貫通,有氣在裏面流動,氣很強而且很密,人遇上了,九竅都會堵塞,昏迷而死。山區高亢的地方很多,平原澤國很少。這就是地震的原因,所以叫做震氣。凡是打井遇到這種情況,感覺有風嗖嗖地侵襲人體,要趕快出來躲避,等到震氣散盡後再繼續往下挖。想要知道震氣散盡了沒有,可以用繩子把燈火吊下去觀察,火不滅就說明震氣散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