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衡

《重慶堂隨筆》~ 卷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2)

1. 卷上

香岩先生云:鎖喉風之為病也,有閉、脫二證。閉證氣道秘塞,關竅而死,脫證大汗、大吐、大瀉,虛脫而死。閉證以開通為急,脫證以補斂為要。景岳所見燕都女子之病,乃閉證也。

夫女子善懷,性執抑鬱者多,年已及笄,未免有難言之隱,憤懣抑鬱,肝氣不得疏泄,決非一日,交秋令則肝氣愈斂,或食生冷,或受寒涼,郁遏肝氣,肝性促急,觸而暴發,上干心肺之竅,口不能言,無腫無痛,見面色之青者,知其為肝病也。經云:暴病暴死,皆屬於火。

火鬱於內,不能外達,故似寒證,關竅閉塞,經絡不通,脈道不行,多見沉滯無火之脈。此時治法,惟紫金丹薑湯磨灌,則關隘必開,因內有麝香通竅;開口之後,然後用二陳加菖蒲、枳殼、香附、鬱金之類降之。視為脫證用參,此雪上加霜耳。凡治病難明之證,必有至理焉,故不得不為之細辨。

景岳自恃絕世聰明,毀謗前賢,而遇此證束手無策,毫無見識,而以獨參湯議補,何得謂之明理乎?余在新場鎮閔家,一僕婦因食梨藕生冷,一時喉閉鎖定,不能出聲,不知痛癢,手足冰冷,面色白而青,脈息沉伏,藥不能進,余以前法治之而愈。蓋因鬱怒食生冷而起也。

又治費氏女,年逾二十未嫁,忽然仆倒,手足冰冷,面色青,無痰聲,不開口,脈息伏,亦用紫金丹開口,隨進藥而痊。凡遇不開口、無痛楚、忽然而起者,先以開通閉隘為第一著,語言得出,可以得生。若以為虛,妄投入參,無有不死者。

(注)中風證分閉脫,昔人已言之矣,喉證分閉脫,人所未言也。先生詳為辨別,厥功偉哉!

(刊)魏柳洲謂燕女之證,宜用左歸合生脈,因誤服辛溫解散而致肺絕,與葉氏所論迥殊。據理論證,則葉說為優。然未知曾王父從何採入,故於《柳洲醫話》既不刪去,亦不敢妄加按語。今年得見葉氏《景岳發揮》,始知曾王父之所採,尚在此書未刻之時。今刻本更有批云:若肺氣竭絕,必自汗氣喘,此是閉塞,故關竅不通。反復申辨,學者識之。

藥為補偏救弊之物,而治病有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法。夫病既通矣,豈可再通?病既塞矣,豈容再塞?蓋通因通用者,病雖似通而實不通,如熱邪內熾,無從宣泄,逼迫津液妄行而下利清水,或燥矢阻於陽明,府氣不行而稀水旁流,此似乎通而實不通,故宜亟通其府,俾熱邪燥矢下行,則邪去正復而瀉利自止。

塞因塞用者,病雖似塞而實非塞,如氣虛不能健運,以致胸痞、腹脹、便秘,或陰虛無以涵濡,以致火亢津枯氣結,此似乎塞而實非塞,故氣虛宜參、耆等溫補以宣陽,陰虛宜地、冬輩滋填而補血,俾氣血流暢,則秘結自舒,豈非仍是通治塞、塞治通之常理哉?凡從治之法,可以類推矣。

白話文:

[卷上]

香岩先生說:鎖喉風這種病,有閉證和脫證兩種。閉證是氣道阻塞不通,關竅閉塞而死;脫證是大汗、嘔吐、腹瀉,虛脫而死。閉證要緊急開通,脫證則需重點補益斂固。景岳看到的燕京女子之病,就是閉證。

女子大多性情溫柔,但容易多愁善感,性格壓抑鬱悶。到了及笄之年,難免有些難以啟齒的隱私,心中憤懣鬱結,肝氣不能疏通,日積月累,到了秋天,肝氣更收斂,如果再吃生冷食物或受寒,就會更加鬱結肝氣,肝氣急躁,突然暴發,向上犯及心肺的關竅,患者不能說話,沒有腫脹疼痛,但面色青黑,就知道是肝病。經書上說:暴病暴亡,都屬於火症。

火鬱積在體內,不能向外發散,所以表現得像寒證,關竅閉塞,經絡不通,脈象沉滯無火象。此時治療,唯有用紫金丹研磨後用薑湯灌服,這樣關竅就能打開,因為裡面有麝香可以通竅;開口之後,再用二陳湯加菖蒲、枳殼、香附、鬱金等藥物來瀉火降氣。如果誤以為是脫證而用人參,那無異於雪上加霜。凡是治療難以辨明的病症,必定有其根本道理,所以必須仔細辨別。

景岳自以為聰明絕頂,誹謗前賢,但遇到這種病症卻束手無策,毫無見識,竟想用獨參湯來補益,怎能稱得上明白道理呢?我在新場鎮閔家,曾治癒一個僕婦,她因為吃了生冷的梨藕,突然喉嚨閉塞,不能發聲,感覺不到痛癢,手腳冰冷,面色青白,脈象沉弱,藥物也服不下去,我用上述方法治療,便痊癒了。這都是因為鬱怒加食生冷引起的。

我又治癒一個費姓女子,二十多歲未婚,突然倒地,手腳冰冷,面色青黑,沒有痰聲,不能說話,脈象沉伏,我也用紫金丹打開她的喉嚨,然後再給她服藥,也痊癒了。凡是遇到不能說話、沒有疼痛、突然發病的症狀,首先要開通閉塞的關竅才是第一要務,只要能說話,就能活下來。如果誤以為是虛證,而妄用人參,沒有不死人的。

(注)中風分閉證和脫證,古人已經說過了;喉證分閉證和脫證,卻是前人沒有說過的。先生詳細地加以區分,功勞很大!

(刊)魏柳洲認為燕京女子的病症,應該用左歸丸合生脈散治療,因為誤服辛溫解表藥而導致肺氣絕絕,與葉氏的論述大相徑庭。從理論和臨床實踐來看,葉氏的說法更正確。但不知道曾王父是從哪裡引用的,所以在《柳洲醫話》中既沒有刪除,也不敢妄加評論。直到今年我看到了葉氏的《景岳發揮》,才知道曾王父所引用的內容,是在這本書未刻印的時候。現在刻印的版本,又加批註說:如果肺氣衰竭,一定會有自汗、氣喘等症狀,這屬於閉塞,所以關竅不通。反覆申明,希望學習者能明白。

藥物是用來補益不足、糾正偏差的,而治療疾病有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方法。疾病已經通暢了,怎麼還能再通呢?疾病已經閉塞了,怎麼還能再塞呢?所謂通因通用,是指疾病雖然看起來通暢,實際上並不通暢,例如熱邪內盛,不能宣泄,逼迫津液妄行而下利清水,或者燥屎阻滯在陽明經,氣機不通暢而稀水旁流,這似乎是通暢的,但實際上並不通暢,所以應該迅速疏通其府,使熱邪燥屎下行,邪氣去除,正氣恢復,瀉痢自然停止。

塞因塞用,是指疾病雖然看起來閉塞,實際上並非閉塞,例如氣虛不能正常運轉,導致胸悶、腹脹、便秘,或者陰虛不能滋潤,導致火亢津液枯竭,氣機結滯,這似乎是閉塞的,但實際上並非閉塞,所以氣虛應該用人參、黃耆等溫補藥來宣通陽氣,陰虛應該用生地、熟地等滋陰藥來補益血液,使氣血通暢,則秘結自然解除,這不正是通治塞、塞治通的一般道理嗎?凡是從治的方法,都可以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