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堂隨筆》~ 卷下 (23)
卷下 (23)
1. 卷下
《金鑑》名蔽心骨,亦名鳩尾骨。損此骨者立斃。又胯骨分左右,形如月牙,其兩骨梢頭鑲攏處名架骨。架骨之上有羞秘骨一塊,如指頭大,薄如指甲,極柔脆,色白如玉。私一人即有一點青痕,閱人多則青黑殆遍,死後日久即腐化。此二脆骨西人未詳,不知何故。
又《人身圖說》所言臟腑之形,與《靈》、《素》、《難經》之論迥然不同,或者疑中外人形稍異,臟象亦殊。道光間,玉田王勳臣先生謂著書不明臟腑,真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盲子夜行!概古人以無憑之談,作欺人之事。謂心、肝、肺以分兩計之,每件重幾許,大、小腸以尺丈計之,每件長若干,胃大幾許,容谷幾鬥幾升。其言彷彿似真,其實臟腑未見。
因不避穢汙,親歷審視,虛心訪察,積四十年之考證,而著《醫林改錯》一書,所載臟腑諸形,與《圖說》略同。近閱惠愛醫館《全體新論》云:世有古今、地分中外,人之形貌,各有不同,至臟腑功用、血氣運行,無少焉異。俞理初熟於《內經》,因未見《改錯》,過信古書,遂謂中外稟質不同,生源亦異。
噫!此何異俗吏做案以合例哉?且云因臟腑不同,故立教不同。夫泰西之教,雖不同於中國,而彰善癉惡,未嘗不同。蓋立教不同者,何必臟腑不同耶?孔、孟、楊、墨,並生中國,而立教不同者,非有形之臟腑不同,乃無形之性道不同也。推之舜、象、惠、蹠,生於一本,而聖狂迥別者,豈臟腑之不同乎?世斥謬妄者曰:此人別有肺腸。非言其肺腸之形不同也,亦言其無形之心術不端,以致氣質偏戾而志向乖僻也。
想俞氏誤解此言,故有此論。惟引《素問》證明橫骨一段頗精,因錄於下,並以同志所論數條附之,俾讀其書者得以參考焉。
《人身圖說》外陰橫骨處,為發便毒之所。凡與女人汙穢者交合,其骨受熱,毒動即發其病,及黴瘡等患。俞氏云:檢《素問·骨空論》曰:督脈起少腹下骨中央。又曰: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解者以為脊骨,實則本經少腹下骨,即外陰上橫骨也。《素問·氣府論》云:衝脈氣挾鳩尾外至臍寸一,挾臍下旁至橫骨寸一,是腹脈法也。
蓋督、任、沖為表裡,督脈起橫骨,其下行者所沖,其繞絡陰器及上俠脊交顛至目內眥者為督。惡中督脈,故病至胸。督脈附巨陽膀胱,合少陰腎。後世醫書俱不曉,乃別之為奇經。又言宜與十二經並論,實則十二經在手足指,督、任在橫骨,沖在氣也。楊梅瘡者,宋竇漢卿《瘡瘍全書》及《名醫類案》謂之黴瘡,既外洋有之,應曰洋黴瘡。
《證治準繩》言肝腎二經,《景岳全書》言衝脈受病,皆似是而非也。得此書橫骨一言,允為中肯。雄按:《內經》骨中央下接云: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則所謂少腹下骨,確指外陰橫骨無疑。治在骨上者,治其脈所起處也。
白話文:
[卷下]
《金鑑》中將一種骨骼稱為蔽心骨或鳩尾骨,損傷此骨會立刻致死。胯骨左右各一,形狀像月牙,兩塊骨頭末端相連接的地方稱為架骨。架骨之上有一塊名為羞秘骨,大小如指頭,薄如指甲,非常脆弱,顏色潔白如玉。與一人發生性行為就會在其上留下青色痕跡,性伴侶越多,青黑色就越明顯,死後不久就會腐爛。這兩種脆弱的骨頭,西方人並未詳細記載,不知其原因。
《人身圖說》中所描述的臟腑形狀,與《靈樞》、《素問》、《難經》的記載大相徑庭,或許是因為中西方人體結構略有差異,臟腑形狀也不同。道光年間,玉田王勳臣先生認為那些著書不詳述臟腑的醫書,簡直是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就像盲人在夜間行走一樣!總之,古人多憑空臆測,編造欺騙人的說法。例如,他們把心、肝、肺的重量以兩來計算,大腸、小腸以尺丈來計算長度,胃的容積以斗升來計算,這些說法看似有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見過臟腑的樣子。
為了避免骯髒汙穢,我親自解剖觀察,虛心請教,積累了四十年的考證,著成《醫林改錯》一書,書中記載的臟腑形狀,與《人身圖說》大致相同。最近我閱讀惠愛醫館的《全體新論》,其中提到:古今中外,人體的形貌各有不同,但臟腑的功能、氣血的運行,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俞理初先生精通《內經》,但沒有看過《醫林改錯》,過於相信古書,因此認為中外人的體質、生命起源都不同。
唉!這與那些官吏為了符合條例而編造案情有什麼區別呢?還說因為臟腑不同,所以宗教信仰也不同。西方宗教雖然與中國不同,但在宣揚善惡方面,卻並沒有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為什麼一定要臟腑不同呢?孔孟楊墨都生在中國,但他們的學說卻大相徑庭,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臟腑不同,而是因為他們的思想理念不同。推而廣之,舜、象、惠、蹠都生於同一時代,但他們的聖賢和狂悖卻截然不同,難道是因為他們的臟腑不同嗎?世人常斥責那些謬妄之言說:「此人別有肺腸。」這並不是說他們的肺腑形狀不同,而是說他們的品行不端,導致氣質偏激,志向乖僻。
我想俞氏是誤解了這個意思,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論述。只是他引用《素問》證明橫骨的論述相當精闢,因此我將其錄在下面,並附上同道的幾條論述,供讀者參考。
《人身圖說》中提到,外陰的橫骨是發病的部位。凡是與女人發生不潔性行為的人,其橫骨會受熱,毒氣發作就會導致疾病,例如梅毒等。俞氏說:查看《素問·骨空論》記載:「督脈起於少腹下骨中央。」又說:「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解說者認為是指脊椎骨,實際上,經文中所說的少腹下骨,就是外陰上的橫骨。《素問·氣府論》說:「衝脈之氣,挾鳩尾外至臍寸一,挾臍下旁至橫骨寸一,是腹脈法也。」
督脈、任脈、衝脈三脈表裡相通,督脈起於橫骨,其向下運行的地方是衝脈,其繞絡陰器並向上經過脊柱到達眼睛內眥的是督脈。如果督脈受邪,疾病就會到達胸部。督脈與巨陽、膀胱經和少陰、腎經相連。後世的醫書都不理解,把它當作奇經。又說應該把它和十二經脈一起論述,實際上,十二經脈在手足指,督脈、任脈在橫骨,衝脈在氣。楊梅瘡,宋代竇漢卿的《瘡瘍全書》和《名醫類案》稱之為黴瘡,既然是外國傳來的,應該叫做洋黴瘡。
《證治準繩》提到肝腎二經,《景岳全書》提到衝脈受病,這些說法都似是而非。而這本書中關於橫骨的論述,才是真正精準的。我認為:《內經》中「骨中央下接」一句說:「女子入系廷孔。」這個孔,就是尿道口。所以,所謂少腹下骨,確確實實是指外陰的橫骨,毫無疑問。「治在骨上」的意思,就是治療脈氣起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