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堂隨筆》~ 書《醫林改錯》後 (1)
書《醫林改錯》後 (1)
1. 書《醫林改錯》後
余素疑各醫書,自《靈》、《素》以及漢、晉、唐、宋、元、明諸名家以來,言臟腑經絡者,皆欠明晰,因不得目睹,無可考察,是以今之業醫者,不悉臟腑之真形,氣血之道路,見一證則茫然不知其處,揣摸意度,約略施治。以病試藥,以藥探病,偶然中的,遂為定法。久之或效或不效,亦不自知其所以然。
此非業醫者之過,乃自古無真傳之故也。即如《靈樞》、《素問》本聖人經典,一經秦火,即非全書,後人串插附會居多,間有原文,又為後世註釋錯誤,數千年來,以訛傳訛,無人知之。譬如鐘表損傷,必須鐘表匠修之,以其能知其中之運用也。醫亦如之。余隨任雲南之臨安郡,時嘉慶丙子年,有夷匪高羅依造反,軍營不時決賊,初不敢看,久漸膽壯,因是叛夷,無主收屍,遂令行刑人檢洗其臟,細細查看。閱過數十人,始知歷代醫書中臟腑圖說皆謬。
至道光辛卯年,在京都遇直隸玉田縣勳臣王清任先生,談及臟腑,伊已先得我心。據云伊於嘉慶丁巳年,遊灤州之稻地鎮,其時彼處小兒正患瘟疫、疹痢,十傷八、九,該地鄉風不肯掩埋,用席包裹,棄之荒郊。犬食鳥殘者,破腹露臟,遍地皆是,因得檢視甚詳。與余所見,吻合不差毫髮。
惜先生只見已死之臟,所繪圖說,指示已往之錯謬,備陳現在之形質,未能申明飲食氣血之運用。余就《靈》、《素》二經晨夕揣度,日夜悟會,始識《靈》、《素》中原有明文耳。如經云: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據此一段經文而論,前人之言胃者,皆謂上有一口曰賁門,下有一口曰幽門,是胃止二門。
今見實有三門,賁、幽之外,更有津門。津門上有一管,分三叉:上叉通心,中叉通肝,下叉通脾。脾通肺,心通腎,肝通膽。則知食入於胃,借胃下丹田真陽,蒸騰精汁上出津門,由津管之上叉入心,由心分布其清輕之氣入督脈化氣,其精華之汁入任脈化精,其重濁之汁入衝脈化血。
督脈貼脊,是一身之總氣管;衝脈在中,又貼督脈,是一身之總血管;任脈近腹,是一身之總精管。故經云:督屬總彙,沖為血海,任主包胎。食入於胃,其汁液由津門蒸騰入津管之中叉入肝,由肝分布於周身之筋,由肝運膽,積膽汁上供二目,故年老膽汁枯,則二目昏花不明,飲入於胃,被真陽蒸騰上出津門之下叉入脾,由脾分布其水之清輕者上歸於肺,布散於五經皮膚為津液,潤澤周身內外,其水之渣滓而濁者,入水道中滲入膀胱為溺。
夫心者,乃受穀氣之津液精華,而分注於督、沖、任三脈,化氣、化血、化精者也,肝者,受穀氣之津液,灌溉周身之筋者也,脾者,受胃之水氣,分布於上下者也,肺者,受脾之水精,布津液於五經皮膚,灌溉內外者也,腎者,收藏督脈中霧露之精氣,潤澤周身之骨者也。督脈貫心而過,兩腎有兩管通督脈,故曰心腎相交。
白話文:
我一直懷疑各種醫書的說法,從《靈樞》、《素問》以及漢朝、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等各朝代的名醫以來,他們所說的臟腑經絡,都不是很清楚明白。因為沒有親眼看過,無從考證,所以現在的醫生,都不了解臟腑的真正形狀,氣血運行的路線。遇到一個病症,就茫然不知病在哪裡,只能憑空猜測,大概地施加治療。用疾病來試驗藥物,用藥物來探查疾病,偶然碰巧對了,就當作是固定的法則。時間久了,有時有效,有時沒效,也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這不是現在醫生的錯,而是從古以來就沒有真正的傳承的緣故。像《靈樞》、《素問》本來是聖人的經典,經過秦朝的焚書,就不是完整的書了,後人串改增補的內容很多,偶爾有原文,又被後世的註釋錯誤,幾千年來,以訛傳訛,沒有人知道真相。就像鐘錶損壞了,必須要找鐘錶匠修理,因為他知道鐘錶的運作原理。醫學也是如此。我隨官職到雲南臨安郡的時候,正值嘉慶丙子年,有叛亂分子高羅依造反,軍營不時處決犯人。一開始我不敢看,後來漸漸膽子大了。因為這些叛亂分子,沒人收屍,就命令行刑的人,清洗他們的內臟,仔細查看。看了幾十個人之後,才發現歷代醫書中關於臟腑的圖說都是錯誤的。
到了道光辛卯年,在京都遇到直隸玉田縣的功臣王清任先生,談到臟腑,他的看法跟我很像。據他說,他在嘉慶丁巳年,到灤州的稻地鎮遊玩,當時當地的小孩正流行瘟疫、痢疾,十個小孩死了八九個。當地風俗不肯埋葬,用蓆子包裹,丟棄在荒郊野外。被狗吃鳥啄的,破開肚子露出內臟,到處都是,因此他得以仔細檢視。與我看到的,完全一致,沒有絲毫差別。
可惜王先生只看到死去的臟器,他所繪製的圖說,只是指出過去的錯誤,詳細地描述現在的形狀,沒能說明飲食氣血的運行方式。我就《靈樞》、《素問》兩部經典,早晚仔細研究,日夜領悟,才明白《靈樞》、《素問》中原來就有明確的記載。例如經文說:「食物之氣進入胃部,將精華散發到肝臟,濡養筋脈。食物之氣進入胃部,濁氣歸於心,精華進入脈絡。水飲進入胃部,將精氣散佈開來,往上輸送到脾臟,脾臟將精華散發,往上歸於肺,疏通調和水道,往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在四處散布,在五條經脈中運行。」根據這段經文來看,前人所說的胃,都認為上面有一個入口叫做賁門,下面有一個出口叫做幽門,胃只有兩個門。
現在看到實際上是有三個門,除了賁門、幽門之外,還有津門。津門上面有一個管道,分成三個叉:上叉通往心臟,中叉通往肝臟,下叉通往脾臟。脾臟通往肺臟,心臟通往腎臟,肝臟通往膽囊。這樣就明白了,食物進入胃部,藉助胃下丹田的真陽,蒸發精華液體,從津門往上而出,經過津管的上叉進入心臟,由心臟將清輕之氣分布到督脈,化為氣;精華液進入任脈,化為精;重濁的液體進入衝脈,化為血。
督脈貼著脊椎,是全身的總氣管;衝脈在中間,也貼著督脈,是全身的總血管;任脈靠近腹部,是全身的總精管。所以經文說:督脈主管總的匯集,衝脈是血的海洋,任脈主管懷孕生育。食物進入胃部,它的汁液從津門蒸發出來,進入津管的中叉進入肝臟,由肝臟分布到全身的筋,由肝臟運轉膽,積蓄膽汁向上供應眼睛,所以年老膽汁枯竭,眼睛就會昏花不明。水飲進入胃部,被真陽蒸發出來,從津門的下叉進入脾臟,由脾臟將水液的清輕部分向上歸於肺,散布到五條經脈和皮膚,成為津液,滋潤全身內外;水的殘渣和濁的部分,進入水道,滲入膀胱,成為尿液。
心臟是接受食物精華津液,分別注入督脈、衝脈、任脈,化生氣、血、精的地方;肝臟是接受食物津液,灌溉全身筋脈的地方;脾臟是接受胃中的水氣,分布到上下的地方;肺臟是接受脾臟的水精,將津液散布到五條經脈和皮膚,滋養內外的地方;腎臟是收藏督脈中的霧露精氣,滋潤全身骨骼的地方。督脈貫穿心臟而過,兩個腎臟有兩個管道通往督脈,所以說心腎相交。
這就是五臟關於飲食氣血津液的運行方式。至於臟腑的形狀,王勳臣先生所繪製的圖記已經很詳細了,我不需要再多加敘述。聊城李志銳晉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