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堂隨筆》~ 讀《全體新論》 (2)
讀《全體新論》 (2)
1. 讀《全體新論》
問診之法,最要詳細。雖證因錯雜,但貴心有權衡,則可審其輕重真偽,而折衷於當矣。景岳《十問篇》,人皆服其周匝,而猶未盡善也。如問寒熱首二條皆是傷寒,若發熱不惡寒者,溫病也,縱挾新感風寒而起,先有惡寒,迨一發熱,則必不惡寒矣。此伏氣溫病也。外感風溫,熱邪首先犯肺,肺主皮毛,熱則氣張而失清肅之權,腠理反疏,則凜冽惡寒,然多口渴易汗,脈證與傷寒迥異。終云: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所謂身寒者,寒邪在表,雖身熱而仍惡寒也。暑為陽邪,發熱即惡熱,亦有背微惡寒者,曰微,仍不甚惡寒也。況但在背與周身惡寒迥別,可不細問哉?第三條內證發熱,亦不可專屬陰虛。香岩先生云:或食積,或瘀血,或痰凝氣滯,皆能發熱,必辨證明白,庶不誤治。
問頭身第三條陰虛頭痛。葉氏云:多屬陽亢,未可竟補,須兼滋陰降火為治。第四條陽虛頭痛,百無一、二之證,至於眩運,不可與頭重混同立論。如體肥過食厚味醇酒,胃中必有痰飲,隨肝火升騰而作暈者,余每用二陳加梔、連、柴、芍、天麻、鉤藤而愈者多,虛則加參、術,瘦人胸無阻滯,胃中無痰,可用地黃湯加柏、芍之類。蓋此證因痰火者多,長沙治眩亦以痰飲為先也。
頭重則屬濕者多,火盛者用清涼以降之。經云:邪之所在,皆為不足。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是言邪乘虛客之,非竟言虛也。景岳於二證皆主上虛清陽不升,亦百中一、二耳。
(刊)頭項、脊背、腰膂、臂腿諸疼,有內傷、外感之別。內傷多虛,亦屬氣不宣行;外感多實,總由客邪阻氣。李晉恆別駕謂督是一身總氣管,知此可悟其治法矣。
問便雲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不可因溺黃而謂之火,強逼枯汁以斃人。葉氏謂妄用通利,則逼枯汁。如養陰清熱,何至逼枯?若經言變者,非云小溲黃赤也,統指二便異於常時也。小溲或不禁,或淋漓短少頻數,或清而多,大便或滑泄,或燥結:皆異於平日之調和,故謂之變。
況勞倦、焦思、瀉利、酒色為虛火,若暑熱下痢、小溲淋痛乃邪火,當分別而治,不可云無火而用溫補以誤人。經言:邪之所在,皆為不足。因不足而邪客之為病。後人脫卻上文邪之所在句,竟言虛而用補,謬矣。大便亦要調和,若愈固者,乃燥結也,當濡養為主。或固結在老年,防有噎膈之患,不可云彌固彌良。
愚謂大便固結,必胸腹舒泰,飲食能安,圊不努掙者,始為可喜。溏而頻解,解而腹中始快者,此《內經》所云:得後與氣,則快然而衰也。非痰飲內阻,則氣鬱不宣。即泄瀉,在溫熱、暑疫諸病,正是邪之去路,故不可一聞溏瀉,輒以為虛寒,而妄投溫補止澀也。須問其解之熱與不熱,色之正與不正,必不覺其熱,而稀溏色正者,始可斷為中氣不足也。
白話文:
讀《全體新論》
問診最重要的是仔細詳盡。即使症狀和病因錯綜複雜,只要醫師心中有判斷的標準,就能夠判斷輕重真偽,並做出恰當的處置。景岳的《十問篇》雖然詳盡周到,但仍非盡善盡美。例如,問診中關於寒熱的前兩條都屬於傷寒,但如果發熱而不惡寒,則是溫病,即使是因感冒風寒而起,也會有先惡寒,等發熱後就不會再惡寒了,這是伏氣溫病。外感風溫,熱邪首先侵犯肺臟,肺主皮毛,熱邪導致氣機壅滯,失去宣發肅降的功能,腠理反而疏鬆,所以會出現惡寒,但通常伴隨口渴多汗,脈證與傷寒大不相同。總之:氣盛而身寒,是因傷寒;氣虛而身熱,是因中暑。
所謂身寒,是指寒邪在表,即使身體發熱,仍然惡寒。暑邪是陽邪,發熱就惡熱,但也可能背部稍微惡寒,所謂「微」,是指不甚惡寒。況且,僅僅背部惡寒與周身惡寒完全不同,怎能不仔細詢問呢?問診中關於內證發熱的第三條,也不能一概歸因於陰虛。香岩先生說:飲食積滯、瘀血、痰凝氣滯等,都會引起發熱,必須辨明證候,才能避免誤治。
問診中關於頭身疼痛的第三條提到陰虛頭痛。葉氏說:大多屬於陽亢,不能單純滋陰,必須兼顧滋陰降火才能治療。第四條提到陽虛頭痛,這種情況極少見,至於眩暈,更不能與頭痛混為一談。例如,體型肥胖、過食肥甘厚味醇酒的人,胃中一定有痰飲,肝火上升就會導致眩暈,我常用二陳湯加梔子、連翹、柴胡、芍藥、天麻、鉤藤治療,效果很好;如果體虛,則加人參、白朮;瘦弱之人,胸無阻滯,胃中無痰,可以用生地黃湯加柏子仁、芍藥等藥。因為這種眩暈大多是痰火所致,長沙派治療眩暈也以痰飲為先。
頭重大多屬於濕邪,火盛則用清涼藥物瀉火。經書說:邪氣所在之處,皆為不足。上焦之氣不足,則腦髓不能充盈,所以耳朵會出現鳴響。這句話的意思是邪氣乘虛而入,並不是說完全是虛證。景岳認為這兩種情況都是上焦虛弱,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但也只佔極少數情況。
頭項、脊背、腰膂、臂腿等部位疼痛,有內傷和外感之分。內傷大多是虛證,屬於氣機不宣暢;外感大多是實證,是由於外邪阻礙氣機。李晉恆別駕說督脈是一身之氣的總管,理解了這一點就能明白其治療方法。
問診中提到中氣不足會導致大小便異常,不能因為尿液發黃就認為是火熱,強行使用苦寒藥物反而會傷人。葉氏認為濫用通利之藥,就會逼迫津液枯竭。如果採取滋陰清熱的方法,怎麼會逼迫津液枯竭呢?經書中所說的「變」,並不是指小便黃赤,而是指大小便與平時不同。小便可能失禁、淋漓不盡、尿頻尿少、小便清多;大便可能滑泄、燥結:這些都與平時的調和狀態不同,所以稱為「變」。
此外,勞倦、思慮過度、瀉痢、房勞酒色等導致的是虛火,而暑熱下痢、小便淋痛則屬於邪火,應當區別對待,不能說沒有火熱就使用溫補藥物,以免誤治。經書說:邪氣所在之處,皆為不足。由於不足,邪氣乘虛而入而致病。後人卻忽略了「邪氣所在」一句,只看到「不足」就用補藥,這是錯誤的。大便也必須調和,如果大便過於堅硬,就是燥結,應當以濡養為主。老年人如果大便過於堅硬,要警惕噎膈的發生,不能認為大便越硬越好。
我認為,大便堅硬,但胸腹舒暢,飲食正常,排便不需用力者,才是好的。大便溏泄而頻繁,排便後腹中才舒適,這是《內經》中說的「得後與氣,則快然而衰也」,這是由於痰飲內阻,氣機鬱滯不宣。即使是泄瀉,在溫熱、暑疫等疾病中,也是邪氣排出之路,所以不能一看到溏泄就認為是虛寒,而濫用溫補止澀的藥物。必須詢問大便是否伴隨發熱,顏色是否正常,如果沒有發熱,大便稀溏而顏色正常,才能判斷為中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