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論
清代醫家費伯雄所著的《醫方論》,是一部對中醫方劑進行深刻評論與系統闡述的經典著作。此書不僅是一部醫學理論探討之作,更融入了費氏作為醫者的高尚情懷與對醫學倫理的堅持。其核心價值在於強調學醫者應以救治生命為根本目的,並對當時醫界存在的浮誇、功利及不當用藥現象進行了嚴厲批判。
全書以對《醫方集解》中所選方劑逐一評論的方式展開,旨在為初學者釐清方劑應用的正確方向,避免誤入歧途。費伯雄認為,《醫方集解》雖然收錄了大量常用方劑,但也魚龍混雜,若不加辨別,恐貽害病患。因此,他透過深入的分析與評論,為方劑的原理、適用性及潛在風險提供了寶貴的指導。
一、以救人為本的醫者之道
在《醫方論》的序言中,費伯雄開宗明義地闡述了其學醫與行醫的核心理念:「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他認為,醫者應常懷「易地以觀」之心,設身處地為病患及其親屬著想,如此方能使「利心自澹」,而「良心現」。良心驅使醫者心生「畏心」,對生命懷有敬畏,對醫術保持謹慎。
費伯雄強調,醫術雖被稱為「小道」,卻「所繫甚重」,因為醫者「略一舉手,人之生死因之」。這種對職業責任的高度認知,貫穿了全書的批判精神。他痛陳當時一些醫者「果於自用」、缺乏師承、不讀經典,或僅憑一本方書便輕率施治,造成「草菅人命」的惡果。他撰寫此書的目的之一,便是希望學者能夠「澹其謀利之欲,發其救人之心」,將醫學回歸其救死扶傷的本質。
二、對經典方劑的精到分析與分類
《醫方論》的核心內容是對具體方劑的評論。費伯雄沿用了傳統的方劑分類方法,如補養、解表、攻裡、和解等,並精選了《醫方集解》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劑進行剖析。他不僅列出方劑的組成,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討其配伍原理和臨床應用要點。
以「補養之劑」為例,費伯雄對「六味地黃丸」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為「補方之正鵠」。他精闢地指出此方非僅治肝腎不足,實為「三陰並治之劑」。透過分析方中熟地配澤瀉、萸肉配丹皮、山藥配茯苓的組合,闡明了其「大開大合」、補中有瀉、澀中寓清、補脾而不滯濕的精妙配伍。這種分析超越了單純的藥物功效描述,直指方劑的整體協同作用,體現了他對中醫理論的深刻理解。
對於「附桂八味丸」(即金匱腎氣丸),費伯雄認可其治療命門腎虛寒的療效,並將其喻為「導龍歸海」之法。但他同時提出了重要的警示,強調必須通過仔細的脈象診斷來判斷患者是否適合,特別是對於存在「虛陽上浮」的情況,若誤用溫補,無異於「抱薪救火」。
三、辨證施治與靈活變通的強調
費伯雄在評論方劑時,一再強調「辨證施治」是活化方劑的關鍵。他反對僵化地照搬經典,認為方劑的使用必須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體質和脈象。他的評論中處處體現著這種靈活性和變通思維。
例如,雖然「六味地黃丸」是補腎陰的基礎方,但對於腎陰虧虛兼有火旺者,費伯雄認為知母、黃柏等清熱藥物是必須加入的,這便是臨床上常用的「知柏地黃丸」。然而,他對「知柏八味丸」的評論又展現了其批判性思維。他認為此方雖意在「壯水制火」,但「苦寒太過」,容易「徒傷胃氣」,進而影響水液的生化,不如使用「介類潛陽生精益髓」之法更為穩妥,只有在腎有邪火、強陽不萎等特定情況下才可暫用。這表明他不僅推薦常用加減方,更會根據藥物本身的偏性進行更深入的療效與副作用權衡。
對於像「還少丹」這樣的複雜方劑,他在肯定其「溫補脾腎為主,參以潤肺金而通山澤」的整體思路後,仍細緻地指出了其中個別藥物(如遠志、菖蒲)可能過於「開透」而對某些症狀不利(如羸乏盜汗),並提出了替代藥物的建議。這些都體現了費伯雄在方劑應用上既尊重原方,又強調根據臨床實際進行精細調整和優化的靈活思維。
四、對過度用藥與濫用方劑的批判
《醫方論》中充滿了對當時醫界不當用藥現象的批判。費伯雄認為,有些醫者缺乏辨證能力,或為追求速效,或為迎合病患,常常誤用、濫用甚至過度使用峻猛的藥物或方劑。
雖然提供內容中未直接包含對大承氣湯、十棗湯的詳細評論片段,但根據書籍介紹及序言中的批判精神,可以推斷他會像評價附桂八味丸、知柏八味丸那樣,在肯定其特定療效的同時,重點強調其使用的嚴格適應症、潛在風險和誤用的嚴重後果。他會指出,這些藥性峻猛的方劑如同利刃,只能用於「實證」或「急症」,若用於虛證或非急症,則可能「損傷正氣」或「元氣大傷」,非但不能治病,反而會加重病情。這種批判精神,是為了匡正醫風,提醒醫者時刻保持清醒頭腦,避免被表面的症狀或功利心所迷惑。
五、對中醫經典理論的重視
費伯雄在「發凡」中明確指出,學習中醫「而不讀《靈》、《素》,則不明經絡,無以知致病之由;不讀《傷寒》、《金匱》,則無以知立方之法而無從施治;不讀金、元四大家,則無以通補瀉溫涼之用,而不知變化。」他認為,《醫方集解》所選方劑,其根本源頭仍在於這些經典著作。
他撰寫《醫方論》,雖然是針對《醫方集解》的方劑進行評論,但其立論基礎無不回歸到經典理論。他通過對方劑配伍原理的闡釋(如六味地黃丸對三陰的調理、附桂八味丸對命門虛寒的治療),實際上是在引導讀者從方劑回溯到其背後的病機與治法,進而理解經典的立法精髓。他認為,醫者必須深入研讀經典,掌握中醫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思想,才能真正理解方劑的靈魂,做到活學活用,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方劑的表面構成。
六、對現代中醫的啟示
費伯雄的《醫方論》雖然成書於清代,但其思想對於現代中醫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他所強調的「以救人為本」的職業道德、對辨證施治和靈活變通的堅持、對經典理論的重視以及對不當用藥的批判,都與當代中醫教育和臨床實踐的核心理念相符。
在當今醫學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中醫同樣面臨著如何傳承與創新的課題。費伯雄的書提醒我們,無論技術如何進步,醫學的根本目的始終是救治生命,醫者必須堅守仁心。同時,他對經典方劑的細緻分析和變通應用思路,也為現代中醫在繼承傳統方劑的基礎上,如何結合當代疾病特點進行臨床應用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方法論上的借鑒。他對藥物偏性和方劑組合成效的深刻洞察,對於現代中藥藥理學和方劑學的研究也具有參考價值。
總結
《醫方論》是費伯雄基於深厚的醫學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結合其高尚的醫德情懷所著的一部重要醫學著作。他以評論方劑為載體,實則是在闡述一套完整的學醫、行醫理念。從序言中對醫者仁心與敬畏的呼喚,到「發凡」中對讀書與方法的指引,再到卷一中對具體補養方劑的精闢分析與批判,全書無不體現著其「醇」的追求——即追求醫理的醇正與療效的確切,反對華而不實和功利主義。
透過對《醫方集解》方劑的深入評論,費伯雄不僅為後世醫者提供了辨別方劑優劣、掌握應用精髓的寶貴資料,更樹立了一個重醫德、重經典、重實踐、敢批判的醫者典範。這本書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醫學的本真與醫者的責任,對於任何志在懸壺濟世者而言,都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讀和反思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