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伯雄

《醫方論》~ 卷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8)

1. 麻黃白朮湯

青皮,陳皮,黃連(酒炒),黃柏(酒炒),甘草(炙),升麻二分,柴胡,桂枝,人參,黃耆,厚朴,蒼朮(泔浸),白朮(土炒),豬苓三分,茯苓,澤瀉,吳萸四分,白蔻,炒曲各五分,麻黃(不去節)六分,杏仁四粒

分二服。

白話文:

青皮、陳皮、黃連(用酒炒過)、黃柏(用酒炒過)、甘草(炙過的)、升麻二分、柴胡、桂枝、人參、黃耆、厚朴、蒼朮(用淘米水浸泡過)、白朮(用土炒過)、豬苓三分、茯苓、澤瀉、吳萸四分、白蔻、炒曲各五分、麻黃(不去除節)、杏仁四粒

藥須對症而發。見一症,治一症,合病則合治之,並病則並治之,如是而已,未聞可以六經通治也。方中藥有二十二味,補散溫涼,一齊用到。即如升、柴、麻、桂等,豈不與喘促無力相妨乎?黃連、黃柏等豈不與臍有動氣、小腹急痛相戾乎?不謂東垣老人亦有此等方,何況自檜以下。

白話文:

藥物必須針對症狀而開。對症下藥,合病則合治,並病則並治,就只是這樣,沒聽說過可以用六經通治的。方子中藥材有二十二味,補散溫涼,一起使用。比如說升麻、柴胡、麻黃、桂枝等,豈不是與喘促無力不相宜嗎?黃連、黃柏等,豈不是跟腹臍脹悶、小腹急痛相衝突嗎?沒想到東垣老人也有這樣的方子,何況是元朝以降的人呢。

2. 參蘇飲

人參,紫蘇,乾葛,前胡,半夏(薑汁炒),茯苓七錢五分,陳皮(去白),甘草,枳殼(麩炒),桔梗,木香二錢

每五錢加薑、棗煎。

補散兼行,風痰並解,當病即止,不為過量,制方最佳。

白話文:

  • 人參

  • 紫蘇

  • 乾葛

  • 前胡

  • 半夏(薑汁炒過)

  • 茯苓七錢五分

  • 陳皮(去除果皮的白色部分)

  • 甘草

  • 枳殼(麩炒)

  • 桔梗

  • 木香二錢

3. 香蘇飲

香附(炒),紫蘇二錢,陳皮(去白)一錢,甘草七分

加薑、蔥煎。

外疏風而內行氣,正以輕鬆流利為佳,不必動輒峻劑也。

白話文:

香附(炒過),紫蘇二錢,陳皮(去除白色部分)一錢,甘草七分

4. 茵陳丸

茵陳,梔子,鱉甲,芒硝二兩,大黃五兩,常山,杏仁(炒)三兩,巴豆一兩(去心皮,炒)豆豉五合

蜜丸。

白話文:

茵陳、梔子、鱉甲、芒硝二兩、大黃五兩、常山、杏仁(炒)三兩、巴豆一兩(去心皮,炒)、豆豉五合。

天行厲氣,取效每有不可以常理論者。至痎瘧及赤白痢,自有正法治之,何必冒險以冀幸,汪訒庵反以為佳方,吾不解也。

白話文:

在自然界裡,厲氣流行時,治療方法往往不能用平常的理論來解釋。對於瘧疾和赤白痢,自有正確的方法來治療,何必冒險嘗試未知的方法來冀求幸運呢?汪訒庵竟然認為那是良好的方法,我實在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