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論》~ 序
序
1. 序
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我若有疾,望醫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觀,則利心自澹矣!利心澹則良心現,良心現斯畏心生。平時讀書必且研以小心也,臨症施治不敢掉以輕心也。夫而後以局外之身引而進之局內,而痛癢相關矣!故醫雖小道而所繫甚重,略一舉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儆懼乎哉!
近年以來,疊遭兵火,老成多半凋殘,學醫者紛紛日起,吾恐其無有師承而果於自用也。故於拙刻《醫醇剩義》中先標一「醇」字,此非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之謂。若僅如是,淺陋而已矣,庸劣而已矣,何足以言「醇」乎!吾之所謂"醇"者,在義理之的當,而不在藥味之新奇。
如仲景三承氣湯頗為峻猛,而能救人於存亡危急之時,其峻也正其醇也,此吾之所謂「醇」也。夫學難躐等而法有正宗,初學者此法,成就者亦此法,先後共此一途。行遠自邇,不惑於他歧,如是而已矣。第書籍散失,學者難於博觀而約取之。鄉曲之士,每以《醫方集解》一書奉為枕秘,甫經臨症輒檢用之。
殊不知,集中可用之方固多,而不可用者亦不少,漫無別擇,草菅人命矣!茲於所集各方之後,逐加評論,蓋欲為初學定範圍,非敢為高明下針砭也,且欲學者澹其謀利之欲,發其救人之心,猶前志云。
同治四年十月武進費伯雄晉卿甫題於古延陵之寓齋
白話文:
想要救人才去學醫,這才是正確的;想要藉由學醫來謀取利益,那就萬萬不可。如果我生病了,我會希望醫生怎樣救我呢?我的父母妻兒生病了,我又會希望醫生怎樣幫助他們呢?換個角度想想,想要獲取利益的念頭自然就會淡薄了!當利益之心淡泊時,良善的本性就會顯現出來,良善的本性顯現後,就會產生敬畏之心。平時讀書研究醫學,一定要小心謹慎,臨床看診用藥更是不敢掉以輕心。這樣才能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進入到病人的情況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他們的痛苦與需求!所以說,醫學雖然是小道,但關係卻非常重大,只要稍稍一舉手,就可能決定他人的生死,怎能不戒慎恐懼呢!
近年來,接連遭遇戰火,許多經驗豐富的老醫生大多凋零,學醫的人紛紛興起,我擔心他們沒有師承,就過於自信而獨斷專行。因此在我的著作《醫醇剩義》中,特別先標上一個「醇」字,這並不是不求有功,只是希望不犯錯而已。如果僅僅如此,那也只是淺薄和庸劣罷了,又怎能稱為「醇」呢!我所說的「醇」,是指醫理的正確妥當,而不是在於藥方的新奇罕見。
例如,張仲景的三承氣湯藥性相當猛烈,卻能夠在生死危急之時救人,它的猛烈正體現了它的精純,這就是我所說的「醇」。學習醫學不能越級跳躍,必須有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初學者要用這個方法,有成就的人也要用這個方法,大家都走在同一條道路上。行遠必自邇,不被其他歧路所迷惑,就這樣而已。只是因為醫書散失,學者難以廣泛閱讀並加以精選。鄉村地區的醫生,常常把《醫方集解》這本書奉為至寶,剛開始看診就馬上查閱使用。
殊不知,這本書中雖然有很多可以用的藥方,但也有很多不適用的,若是不加選擇就隨便用藥,簡直是草菅人命!因此,我在收集到的每個方劑之後,都加上了評論,這主要是想為初學者訂定一個範圍,並非敢對高明之士指指點點,而且也是希望學者能夠淡泊追求利益的慾望,發出救人的真心,就像我前面所說的。
同治四年十月,武進費伯雄晉卿,在古延陵的寓所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