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論》~ 卷一 (15)
卷一 (15)
1. 十棗湯
芫花(炒),甘遂,大戟等分,大棗十枚
先煮棗去滓,內前藥末,或棗肉為丸。
十棗湯乃逐水之峻劑,非大實者不可輕試。至河間之三花神祐丸,除大棗而加大黃、黑醜,已是一味峻猛,不復留脾胃之餘地,更加輕粉,則元氣搜刮殆盡,病雖盡去,而人亦隨亡。可知仲景以十棗命名,全賴大棗之甘緩,以救脾胃,方成節制之師也。
白話文:
芫花(炒過)、甘遂、大戟,這三種藥材等量份,再加上十枚大棗。
先將大棗煮過,濾掉殘渣,再將前面那三種藥材的粉末放進棗湯裡,或者將棗肉搗成泥做成藥丸。
十棗湯是個藥性強烈的瀉水藥方,不是身體非常強壯的人不能輕易嘗試。金代醫家河間所創的三花神祐丸,把大棗拿掉,換成大黃、黑醜,已經是藥性非常猛烈的藥方了,完全不給脾胃留下任何緩衝的餘地,如果再加入輕粉,那就會把人體的元氣都搜刮殆盡,雖然病可能好了,但人也會跟著沒命。由此可知,張仲景用「十棗」來命名這個方子,完全是依賴大棗的甘甜和緩和的藥性,來保護脾胃,這樣才能使藥方成為一個有節制的良藥。
2. 三物備急丸
巴豆霜,大黃,乾薑
等分蜜丸。
此不過猝急備用方耳,姑存之以備一法。
白話文:
將巴豆霜、大黃、乾薑這三種藥材等份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
這只是用於應對突發急症的備用藥方,姑且將它保留下來,作為一種應急處理的方法。
3. 硇砂丸
硇砂,巴豆(去油),三稜,乾薑,白芷五錢,木香,青皮,胡椒二錢五分,大黃,乾漆(炒)一兩,檳榔,肉豆蔻一個
為末。釅醋二升,煮巴豆五、七沸再下三稜、大黃末同煎五、七沸,入硇砂,熬成膏,和諸藥杵丸綠豆大,每五丸薑湯下。
凡積聚之成,多由陽虛氣弱。陽分虛則不能化濁,而陰氣日凝;氣分弱則不能和營,而血脈閉塞。種種積聚,由此而成。施治之法,當以通陽理氣為第一義。若但用攻劫峻劑,吾見其立敗也。
白話文:
將硇砂、去除油脂的巴豆、三稜、乾薑、白芷各五錢,木香、青皮、胡椒各二錢五分,以及大黃、炒過的乾漆各一兩,還有檳榔、肉豆蔻各一個,全部磨成粉末。
用濃醋二升,放入巴豆煮沸五到七次,再加入三稜、大黃粉末一同煎煮五到七次,然後放入硇砂,熬煮成膏狀,再和入其他藥粉,搗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五丸,用薑湯送服。
凡是形成積聚,大多是因為體內陽氣虛弱、氣血不足。陽氣虛弱就不能化解體內的濁氣,導致陰氣逐漸凝結;氣血不足就不能調和營養,使血脈阻塞。各種積聚就是這樣形成的。治療方法,應以疏通陽氣、調理氣機為首要原則。如果只是使用強烈的攻伐藥物,我看只會加速失敗。
4. 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皮(醋炒),陳皮(去白),枳殼(炒),黃柏(酒炒),黃連(茱萸湯炒),三稜(醋煮),莪朮(醋煮)五錢,大黃(酒浸)一兩,香附,黑牽牛二兩,芒硝
水丸。一方加當歸,酒洗。
此較硇砂丸已從輕減,但峻烈之品尚多,試問病退之後,元氣尚存幾許?即有加當歸一味,一潤而十攻,豈尚能有濟乎?此等方法注中原載施壯實之人,究竟壯實之人患此症者絕少,大抵皆脾虛氣弱者多。斷不可藉口於經驗之方,而任意輕投也。
白話文:
木香、檳榔、醋炒過的青皮、去除內層白色的陳皮、炒過的枳殼、酒炒過的黃柏、用茱萸湯炒過的黃連、醋煮過的三稜、醋煮過的莪朮各五錢,酒浸過的大黃一兩,香附、黑牽牛各二兩,芒硝。
用水做成藥丸。有個方子還會加入用酒洗過的當歸。
這個方子比起硇砂丸已經減輕了藥性,但峻猛強烈的藥材還是很多,試問病好之後,元氣還剩下多少呢?即使加了當歸這一味藥,也是一分滋潤卻有十分的攻伐之力,又怎麼能有幫助呢?這種方法,書中記載是用於身體強壯的人,但實際上身體強壯的人患這種病的極少,大多都是脾虛氣弱的人。絕對不可以藉口說是經驗之方,就隨便輕易使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