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論》~ 卷一 (14)
卷一 (14)
1.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麩炒)
此治邪在中、上兩焦之正法也。注中但有譫語潮熱、喘滿等症,而無腹脹堅滿之象,故減去芒硝,不使伐無病之地以劫陰。略一加減,必有精義,規矩方圓之至也。
白話文:
用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用麩炒過)這三味藥組成的方子,是針對邪氣停留在中焦和上焦的正確治療方法。 如果病症只有胡言亂語、發熱潮熱、呼吸急促等症狀,而沒有肚子脹滿硬結的情況,就應該去掉芒硝,避免藥力過強傷害到沒有病的地方,進而損耗陰氣。 這個方子稍微增減一下,必定蘊含著精深的道理,其中的原則和變化,是非常規範和精準的。
2. 調胃承氣湯
大黃(酒浸),芒硝一兩,甘草(炙)五錢
少少溫服。
此治邪在中下焦之正法也。注中「惡熱口渴、腹滿,中焦燥實」數語,最宜著眼。可見病在脾胃,全與上焦無涉,若雜入枳、樸以犯上焦,則下焦之濁氣必隨感而上,反致喘逆者有之矣!去枳、樸,加甘草,使之專入脾胃,而又緩芒、黃善走之烈,謹慎周詳,毫髮無憾。
白話文:
用酒浸泡過的大黃、芒硝各一兩,炙甘草五錢。
稍微溫熱後服用。
這是治療邪氣停留在中下焦的正當方法。註解中提到「發熱口渴、腹部脹滿,中焦燥熱便秘」這幾句話,最值得注意。可見病在脾胃,完全與上焦無關,如果隨意加入枳實、厚朴來影響上焦,那麼下焦的濁氣必然會跟著往上走,反而可能導致喘逆的狀況!去除枳實、厚朴,加入甘草,是為了使藥效專注於脾胃,並且緩和芒硝、大黃走竄的強烈藥性,考慮得謹慎周到,沒有任何疏漏。
3. 大陷胸湯
大黃二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為末)
先煮大黃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
傷寒下之早,則反為結胸。蓋緣邪尚未入陽明,若先下之,則邪未去而徒傷胃氣,邪反得乘虛入胃,而為結胸。或熱勝、寒勝、痰勝、濕勝,諸瀉心湯參酌用之,最為妥善。此症仲景用瀉心、承氣諸法,而用大陷胸湯者,因三焦俱實,而又有水氣,故不得不改用此方。觀注中:「日晡潮熱,從心至小腹鞕滿,痛不可近」,只此一症,與此方確對。
蓋誤下之後,胃氣雖虛,而邪入胃中,則正經所謂「邪往從之,虛處轉實」,故藥雖極峻,不犯虛虛之戒。至前後兩條,有云:「或重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此則津液大傷,近於陽結。又云:「或無大熱,但頭微汗出,脈沉」,為水結胸,則近於陰結。
此二條,似不堪此峻劑矣!丹溪亦微有不滿之意,後人自當以慎重為宜。
白話文:
大陷胸湯的組成是:大黃二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磨成粉)。
先將大黃煮過,濾掉藥渣,再加入芒硝,煮滾一到兩次,最後加入甘遂粉末,溫熱服用。
傷寒病如果太早使用瀉藥,反而會造成結胸。因為病邪還沒進入陽明經,如果先用瀉藥,會導致病邪沒有被清除,反而傷害了胃氣,病邪會趁虛進入胃部,形成結胸。結胸的形成可能是因為熱邪太盛、寒邪太盛、痰濕太盛,這時可以參考使用各種瀉心湯來治療,效果會比較好。這個病症,張仲景雖然用了瀉心湯和承氣湯等方法,但後來用大陷胸湯的原因是因為三焦(上、中、下三焦)都實證,而且還有水氣,所以不得不改用這個方子。觀察一下註解中「下午發熱像潮水一樣,從心窩到小腹都硬脹而且疼痛,不能讓人碰」,只要符合這個症狀,就確實可以用這個方子。
因為誤用瀉藥之後,雖然胃氣虛弱,但病邪已經進入胃中,這就是正經所說的「病邪會跟著身體的虛弱而進入,虛弱的地方反而變成實證」,所以即使藥性非常猛烈,也不算犯了「虛證用瀉藥」的禁忌。至於前後兩條提到:「或者大量發汗後又使用瀉藥,導致五六天都沒排便,舌頭乾燥口渴」,這是因為津液嚴重受損,接近於陽結。又提到:「或者沒有明顯發熱,只是頭部微微出汗,脈搏沉下去」,這是水結胸,接近於陰結。
這兩種情況,似乎不適合使用這麼猛烈的藥劑了!朱丹溪(元代名醫)對此也有些不滿意,後人應該更加謹慎使用。
4. 小陷胸湯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一枚
小陷胸湯非但治小結胸,並可通治夾滯時邪,不重不輕,最為適用。
白話文: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一枚。
小陷胸湯這個方子,不只可以用來治療小結胸這種疾病,也能夠廣泛應用於治療夾雜飲食積滯的時疫病邪,症狀不輕也不重的時候,使用這個方子最為適合。
5. 大陷胸丸
大黃八兩,芒硝,葶藶(炒),杏仁(去皮尖)各半升
合研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白蜜二合,煮服。
變湯為丸,加葶藶、杏仁以泄肺氣,是專為上焦喘滿而設。
白話文:
大黃八兩,芒硝、炒過的葶藶子、去皮尖的杏仁各半升,將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做成如彈丸大小的藥丸。另外準備甘遂末一錢,加入白蜜二合,一起煮沸後服用。
這個方子將湯劑改為藥丸形式,增加了葶藶子和杏仁,目的是為了宣洩肺氣,這個藥方是專門為上焦(胸部以上)出現氣喘、胸悶等症狀而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