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論》~ 卷一 (14)
卷一 (14)
1.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麩炒)
白話文:
大黃四兩,摺合現代重量為 120 公克。
厚朴二兩,摺合現代重量為 60 公克。
枳實三枚,先炒熟或用麩皮炒製。
此治邪在中、上兩焦之正法也。注中但有譫語潮熱、喘滿等症,而無腹脹堅滿之象,故減去芒硝,不使伐無病之地以劫陰。略一加減,必有精義,規矩方圓之至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描述的是中醫治療邪氣在中焦和上焦的病症的正統方法。
若注中只有譫語、煩躁和呼吸急促的症狀,而沒有腹脹和堅硬的徵兆,則減去芒硝,避免損傷沒有病竈的地方,以防止陰氣過盛。
在藥方中稍加增減,必有精妙的道理,這是規矩方圓的至高境界。
2. 調胃承氣湯
大黃(酒浸),芒硝一兩,甘草(炙)五錢
少少溫服。
白話文:
大黃(浸泡在酒中),芒硝一兩,炙甘草五錢
此治邪在中下焦之正法也。注中「惡熱口渴、腹滿,中焦燥實」數語,最宜著眼。可見病在脾胃,全與上焦無涉,若雜入枳、樸以犯上焦,則下焦之濁氣必隨感而上,反致喘逆者有之矣!去枳、樸,加甘草,使之專入脾胃,而又緩芒、黃善走之烈,謹慎周詳,毫髮無憾。
白話文:
這是治療邪氣在中焦和下焦的正確方法。註解中的「惡熱口渴、腹滿,中焦燥實」這幾句話,最值得注意。可見疾病在脾胃,完全與上焦無關。如果加入枳實、厚朴這些藥物來影響上焦,那麼下焦的濁氣必定會受到影響而上升。嚴重者可能導致喘逆。去掉枳實、厚朴,加入甘草,使藥物專門作用於脾胃,同時緩和芒硝、黃連藥性的猛烈,這真是謹慎周詳,絲毫不差。
3. 大陷胸湯
大黃二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為末)
先煮大黃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
白話文:
大黃:2 兩
芒硝:1 升
甘遂:1 錢(磨成粉末)
傷寒下之早,則反為結胸。蓋緣邪尚未入陽明,若先下之,則邪未去而徒傷胃氣,邪反得乘虛入胃,而為結胸。或熱勝、寒勝、痰勝、濕勝,諸瀉心湯參酌用之,最為妥善。此症仲景用瀉心、承氣諸法,而用大陷胸湯者,因三焦俱實,而又有水氣,故不得不改用此方。觀注中:「日晡潮熱,從心至小腹鞕滿,痛不可近」,只此一症,與此方確對。
白話文:
如果在傷寒初期就使用瀉法,反而會導致胸悶氣短。這是因為病邪尚未到達陽明經,如果過早使用瀉法,病邪沒有被清除,反而會損傷胃氣,病邪就會趁虛進入胃中,導致胸悶氣短。如果出現熱盛、寒盛、痰盛、濕盛的情況,可以參酌使用諸瀉心湯,效果最佳。仲景在治療此症時,使用了瀉心、承氣等方法,但使用了大陷胸湯,是因為三焦都實熱,而且又有水氣,所以不得不改用這個方子。在注釋中,「日晡潮熱,從心至小腹鞕滿,痛不可近」,只有這一種症狀,與這個方子完全相符。
蓋誤下之後,胃氣雖虛,而邪入胃中,則正經所謂「邪往從之,虛處轉實」,故藥雖極峻,不犯虛虛之戒。至前後兩條,有云:「或重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此則津液大傷,近於陽結。又云:「或無大熱,但頭微汗出,脈沉」,為水結胸,則近於陰結。
此二條,似不堪此峻劑矣!丹溪亦微有不滿之意,後人自當以慎重為宜。
白話文:
當誤服藥物後,胃氣雖然虛弱,但邪氣進入胃中,就會出現正經所說的「邪往從之,虛處轉實」的情況,所以藥物即使非常峻烈,也不會違反「不要在虛弱處用猛藥」的戒律。至於前後兩條所說,「有的大量出汗後又服下藥,大便不通,五六天,舌頭乾渴」,這是津液大量受損,接近陽結的狀態。又說「有的沒有高熱,只是頭部微微出汗,脈搏沉細」,這是水結在胸中,接近陰結的狀態。
4. 小陷胸湯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一枚
小陷胸湯非但治小結胸,並可通治夾滯時邪,不重不輕,最為適用。
白話文: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一枚。
小陷胸湯不僅可以治療小結胸症,還能通治夾滯時邪,對於病情不重也不輕的情況最為適用。
5. 大陷胸丸
大黃八兩,芒硝,葶藶(炒),杏仁(去皮尖)各半升
白話文:
大黃八兩、芒硝、葶藶(炒)、杏仁(去皮尖)各半斤。
合研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白蜜二合,煮服。
變湯為丸,加葶藶、杏仁以泄肺氣,是專為上焦喘滿而設。
白話文:
混合研磨成如彈丸大小的一粒,另外搗碎甘遂末一錢,加入二合白蜜,煮後服用。
將湯劑改為丸劑,並加入葶藶子、杏仁來宣洩肺氣,這是專門為治療上焦喘息脹滿而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