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伯雄

《醫方論》~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小活絡丹

川烏(炮去臍皮),草烏(炮去皮),膽星六兩,地龍(洗焙乾),乳香(去油),沒藥(另研)三兩三錢

酒丸。

藥力頗峻,果有頑痰、死血則可用。若寒濕流筋及血不養筋者,不可誤投。

白話文:

川烏(炮製過去除臍和皮)、草烏(炮製過去除皮)、膽南星各六兩,地龍(洗淨烘乾)、乳香(去除油脂)各三兩三錢,沒藥(另外研磨)三兩三錢。

用酒做成藥丸。

這藥藥力很強勁,如果確實有頑固的痰和瘀血才能使用。若是因為寒濕侵犯筋脈,或是因為血虛無法濡養筋脈,就不能誤用此藥。

2. 消風散

荊芥,陳皮(去白),厚朴(薑汁炒),甘草(炙)五錢,防風,羌活,藿香,殭蠶(洗炒),蟬蛻,川芎,人參,茯苓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茶湯下。

風熱上攻,治當清解,過用辛散,是發風助火矣,殊非正法也。

白話文:

荊芥、陳皮(去除白色內膜)、厚朴(用薑汁炒過)、甘草(炙烤過)各五錢,防風、羌活、藿香、殭蠶(洗淨炒過)、蟬蛻、川芎、人參、茯苓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茶湯送服。

風熱往上侵襲,治療時應當以清熱解毒為主。如果過度使用辛散的藥物,反而會引發風邪、助長火氣,這並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3. 清空膏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羌活,防風一兩,柴胡七錢,川芎五錢,甘草(炙)一兩五錢

為末,每服三錢,茶調如膏,白湯送下。

如少陰頭痛,加細辛;太陰頭痛、脈緩、有痰,去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如偏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自汗、發熱、惡熱而渴,此陽明頭痛,只與白虎湯,加白芷。

此則寓清涼於升散中,為治風熱之大法。若陽明頭痛、少陰厥痛、血虛頭痛,又當別用方法矣。

白話文:

將黃芩、黃連(兩者皆用酒炒過)、羌活、防風各一兩,柴胡七錢,川芎五錢,甘草(炙烤過)一兩五錢,全部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茶水調成膏狀,再用白開水送服。

如果是少陰經的頭痛,就加入細辛;如果是太陰經的頭痛,而且脈象緩慢、有痰,就去除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入半夏;如果是偏頭痛,服用後沒有好轉,就將羌活、防風、川芎的劑量減半,加入一倍的柴胡;如果出現自汗、發熱、怕熱又口渴,這是陽明經的頭痛,只需要服用白虎湯,加入白芷。

這個方子是在升散的藥性中加入清涼的藥物,是用來治療風熱頭痛的主要方法。如果是陽明經的頭痛、少陰經的厥痛、血虛引起的頭痛,就應該用其他方法來治療了。

4. 胃風湯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當歸(酒炒),芎藭,桂(炒),芍藥(酒炒)

等分,加粟米百餘粒煎。

白話文:

將人參、白朮(用土炒過)、茯苓、當歸(用酒炒過)、川芎、肉桂(炒過)、芍藥(用酒炒過)這些藥材,每種都取相同的份量,再加入約一百多粒粟米一起煎煮。

5. 東垣胃風湯

升麻一錢二分,麻黃(不去節)一錢,白芷一錢二分,葛根一錢,柴胡五分,羌活五分,藁本五分,蒼朮五分,蔓荊五分,草蔻五分,黃柏五分,當歸五分,炙甘草五分

加薑、棗煎

易老胃風湯,養血柔肝,補脾和胃,並無一味風藥,而治法特妙。蓋緣肝木太旺,動而生風,犯胃克脾,故見飧泄腸風等症,但須肝木一和,則內風自息。若東垣之胃風湯,純用風藥,且燥亦太過,不及遠矣。

白話文:

東垣胃風湯:

用升麻一錢二分、麻黃(不去節)一錢、白芷一錢二分、葛根一錢、柴胡五分、羌活五分、藁本五分、蒼朮五分、蔓荊子五分、草蔻五分、黃柏五分、當歸五分、炙甘草五分,加上薑、棗一起煎煮。

易老胃風湯:

易老的胃風湯,主要功效是滋養血液、柔和肝氣、補養脾臟、調和腸胃,裡面沒有用到任何一味祛風的藥材,但治療效果卻非常獨到。這是因為肝火太過旺盛,就會引發內風,進而侵犯腸胃,剋制脾臟,所以會出現消化不良、大便稀溏等腸胃問題。只要能讓肝氣平和,內風自然就會停止。而東垣的胃風湯,純粹使用祛風的藥物,而且藥性過於燥烈,遠遠比不上易老的胃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