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伯雄

《醫方論》~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吳茱萸湯

吳茱萸(泡)一升,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生薑六兩

吳茱萸辛烈善降,得姜之溫通,用以破除陰氣有餘矣。又恐辛燥太過,耗氣劫陰,故用人參、大棗之甘緩以濟之,又能補土扶陽,使濁陰不得上干清道,治法更為周到。

白話文:

吳茱萸用熱水浸泡過,份量一升,搭配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生薑六兩。

吳茱萸性味辛辣且能使氣往下行,加上生薑的溫熱通暢作用,可以用來破除體內過多的陰寒之氣。又擔心辛辣燥熱的藥性太強,會耗損氣血、劫奪陰液,所以用人參、大棗的甘甜緩和來調和,這兩味藥又能補益脾胃、扶助陽氣,使陰濁之氣無法向上侵擾清淨的通道,這樣的治療方法考慮得更為周全。

2. 大建中湯

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煎,去滓,內飴糖一升,微煎溫服。

非人參不能大補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氣,故曰大建中。又有飴糖之甘緩以殺姜椒之辛燥。非聖於醫者,不辨有此。

白話文:

將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一起煎煮,去除藥渣,再加入麥芽糖一升,稍微加熱後溫服。

如果不是人參,就無法大補心脾;如果不是乾薑和蜀椒,就無法大幅去除寒氣,所以稱之為「大建中湯」。另外加入麥芽糖的甘甜緩和,可以調和乾薑和蜀椒的辛辣燥熱。如果不是對醫理非常精通的人,是無法理解其中奧妙的。

3. 十四味建中湯

黃耆(蜜炙),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甘草(蜜炙),半夏(薑製),當歸(酒洗),白芍(酒炒),熟地,川芎,麥冬,肉蓯蓉,附子,肉桂

加薑棗煎。

於十全大補中又加四味,究竟陽藥太多,若以治陰虛之勞瘠,非抱薪救火乎?至樂令建中湯,加柴胡、細辛之開透善走,欲其建立中氣,不亦難乎!

白話文:

這帖藥方叫做「十四味建中湯」,組成為:炙過的黃耆、人參、炒過的白朮、茯苓、炙過的甘草、薑製半夏、酒洗當歸、酒炒白芍、熟地、川芎、麥冬、肉蓯蓉、附子、肉桂。

服用時要加入生薑、紅棗一起煎煮。

這個藥方是在「十全大補湯」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四味藥材,但這樣一來,溫補陽氣的藥就太多了。如果用來治療陰虛引起的虛勞消瘦,豈不是像抱著柴火去救火,反而使情況更糟嗎?至於樂令的建中湯,又加入了柴胡、細辛這類開散走竄的藥,想要用它來建立中焦脾胃之氣,恐怕難以奏效吧!

4. 小建中湯

桂枝,生薑三兩,芍藥六兩,甘草(炙)一兩,大棗十二枚

入飴糖一升,微火解服。

肝木太強,則脾土受制。脾陽不運,虛則寒生,陰氣日凝,陽氣日削,故見腸鳴、泄瀉、腹痛等症。小建中湯之義,全在抑木扶土。當從吳氏之說,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肉桂溫里,桂枝解表,用各有當也。且肉桂性能殺木,合芍藥以制肝,又用薑、棗、甘草、飴糖之甘溫以補脾,斯中州之陽氣發舒,而陰寒盡退矣。

白話文:

小建中湯

用桂枝和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炙甘草一兩,大棗十二枚。

加入麥芽糖一升,用小火慢慢煮開服用。

當肝木太強時,會壓制脾土的功能。脾陽無法正常運作,虛弱就會產生寒氣,陰氣逐漸凝結,陽氣日益衰弱,因此會出現腸鳴、腹瀉、腹痛等症狀。小建中湯的用意,在於抑制過旺的肝木,並扶助虛弱的脾土。應該採用吳氏的觀點,使用肉桂而不是桂枝。肉桂能溫暖身體內部,桂枝則是用來解除體表的症狀,兩者各有適合的用途。而且肉桂的特性可以剋制肝木,搭配芍藥來控制肝氣,再用生薑、大棗、甘草、麥芽糖等甘溫的藥材來補益脾氣,這樣一來,脾胃的陽氣就能夠舒展開來,陰寒也會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