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伯雄

《醫方論》~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感應丸

木香,肉豆蔻,丁香一兩五錢,乾薑(炮),百草霜一兩,杏仁一百四十粒(去皮尖),巴豆七十粒(去心、皮、膜、油)

巴豆、杏仁另研,同前藥末和勻,用好黃蠟六兩溶化,重絹濾去渣,好酒一升,於砂鍋內煮數沸,候酒冷蠟浮,用清油一兩,銚內熬熟,取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和前藥末乘熱拌勻,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薑湯下。

制方之法,極有巧思,然走者太走,而澀者太澀,偏師陷陣,終不如堂堂正正之為得也。譽之者嘆為雖有巴豆,服之不瀉,此不過藉蠟性為之封固耳,吾不敢以為神妙也。

白話文:

木香、肉豆蔻、丁香各一兩五錢,炮製過的乾薑、百草霜各一兩,去皮尖的杏仁一百四十粒,去心、皮、膜、油的巴豆七十粒。

將巴豆和杏仁另外研磨成粉,與前面其他藥材的粉末混合均勻。用好的黃蠟六兩融化,用細絹布過濾去除雜質。將好酒一升在砂鍋中煮沸幾次,等酒冷卻後蠟會浮在上面,再用清油一兩在鍋中熬熟,取四兩蠟與油混合成汁,趁熱在鍋中與之前的藥粉拌勻,搓成如豆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薑湯送服。

這個藥方製作方法很有巧思,但藥性太過偏頗,走竄的太過走竄,收澀的太過收澀,就像偏軍出擊一樣,終究不如堂堂正正的用藥來得好。稱讚它的人感嘆說,雖然有巴豆,但服用後卻不會腹瀉,這不過是藉由蠟的性質將藥性封固住而已,我不敢認為它有多麼神奇。

2. 導氣湯

川楝子四錢,木香三錢,茴香二錢,吳茱萸一錢(湯泡)

長流水煎。

此為治疝之通劑,有川楝子苦寒,濟以茴香、木香、吳萸之辛溫,肝腎並顧,寒濕盡祛,至為妥善。

白話文:

將川楝子四錢、木香三錢、茴香二錢、吳茱萸一錢(用熱水稍微浸泡過),加入長流水煎煮。

這個方子是治療疝氣的通用藥方。它使用苦寒的川楝子,再配合辛溫的茴香、木香和吳茱萸,同時照顧到肝和腎,能夠完全去除寒濕,是非常妥善的配方。

3. 天台烏藥散

烏藥,木香,茴香(鹽炒),良薑(炒),青皮五錢,檳榔二個,川楝子十個,巴豆七十一粒

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麩炒黑,去麩及巴豆,同餘藥為末,酒下一錢。

治疝大法,當溫腎柔肝,兼治寒濕,何至用巴豆之峻攻,不及導氣湯遠矣。

白話文:

烏藥、木香、茴香(用鹽炒過)、良薑(炒過)、青皮各五錢,檳榔二個,川楝子十個,巴豆七十一粒。

先把巴豆稍微敲破,和川楝子麩一起炒黑,去掉麩和巴豆,再把剩下的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一錢。

治療疝氣的大方向,應該要溫補腎氣、柔和肝氣,同時兼顧去除寒濕,為何要用巴豆這種峻猛的攻伐藥呢?效果遠遠比不上導氣湯啊。

4. 疝氣方

吳茱萸,枳殼,梔子,山楂(炒),荔枝核(煅)

等分為末。空心,長流水下二錢。

此方亦平易近人,雖無近效,然較之烏藥散要穩妥多矣。

白話文:

將吳茱萸、枳殼、梔子、炒山楂、煅荔枝核,都磨成一樣細的粉末。每天早上空腹時,用乾淨的常溫開水沖服二錢(約6-10克)的藥粉。

這個方子很普通,雖然效果不會馬上顯現,但比起烏藥散來說,藥性更為溫和穩妥。

5. 橘核丸

橘核,川楝子,海藻,海帶,昆布,桃仁二兩,延胡索,厚朴,枳實,木通,桂心,木香五錢

酒糊丸鹽湯或酒下。

此乃治,㿗疝之專劑。理氣、破血、軟堅、行水之法俱備,其知痛楚者不可誤用。

白話文:

橘核、川楝子、海藻、海帶、昆布、桃仁各二兩,延胡索、厚朴、枳實、木通、桂心、木香各五錢。

用酒調製米糊做成藥丸,用鹽湯或酒送服。

這個藥方是專門用來治療睪丸疝氣的。它具備了理氣、破血、軟化堅硬腫塊、疏通行水等功效,但是知道自己不是因為疝氣疼痛的人,不可以隨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