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論》~ 卷四 (11)
卷四 (11)
1. 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病在下焦,腎藏虛寒。下利膿血,不由傳經,亦非協熱。故用收澀而兼甘溫,乃仲景之變例也。
白話文:
赤石脂一斤,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病情在下焦,腎臟虛寒。出現了排泄膿血的症狀,這不是因為病邪傳變而來,也不是由於熱邪夾雜所致。因此使用具有收斂作用並且性味甘溫的藥物來治療,這是張仲景的一種特殊用法。
2. 訶子飲
御米(去蒂,蜜炒)五分,訶子(去核)七分,乾薑(炮)六分,橘紅五分
上末,空心服。
白話文:
-
御米(去掉米粒上的胚芽,用蜂蜜炒過):5 分
-
訶子(去掉果核):7 分
-
乾薑(用火烤過):6 分
-
橘紅:5 分
粟殼、訶子,性皆寒澀,故用乾薑、橘皮以通陽。此從桃花湯化出。
白話文:
粟殼、訶子,性質都寒涼澀滯,所以用乾薑、橘皮來疏通陽氣。這個方劑是從桃花湯變化而來的。
3. 真人養臟湯
罌粟殼(去蒂,炙)三兩六錢,訶子(麵裹,煨)一兩三錢,木香二兩四錢,肉豆蔻(麵裹,煨)五兩,肉桂八錢,人參,白朮(炒),當歸六錢,白芍(炒),一兩六錢,生甘草一兩八錢
每服四錢。
此亦澀中寓溫之法,加入補氣補血之藥,於久病正虛者尤宜。
白話文:
罌粟殼(去除花蒂,烘烤)3兩6錢,訶子(用麵粉包裹,烘烤)1兩3錢,木香2兩4錢,肉豆蔻(用麵粉包裹,烘烤)5兩,肉桂8錢,人參、白朮(炒製)各6錢,當歸6錢,白芍(炒製)1兩6錢,生甘草1兩8錢。
4. 當歸六黃湯
當歸,生地,熟地,黃芩,黃柏,黃連
等分,黃耆加倍。
此氣血平補,而兼瀉火之劑。並無澀藥,不宜收入澀門。
白話文:
當歸、生地、熟地、黃芩、黃柏、黃連等分,黃耆加倍。這個藥方可以同時補氣血,又兼具瀉火功效,沒有收斂的藥材,不適合歸類到收斂藥。
5. 牡蠣散
牡蠣(煅研),黃耆,麻黃根一錢,浮小麥百粒
煎服。
固表清煩,即以止汗,此法是也。
白話文:
-
牡蠣(煅研):牡蠣經過煅燒並研磨成粉末。
-
黃耆:中藥材黃耆,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的功效。
-
麻黃根一錢:麻黃的根部,取藥量一錢(約3克)。
-
浮小麥百粒:浮在水面的麥粒,通常用於藥材,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
6. 柏子仁丸
柏子仁(炒研,去油)二兩,人參,白朮,半夏,五味子,牡蠣,麻黃根一兩,麥麩五錢
白話文:
柏子仁(炒熟研磨,去掉油脂)二兩,人參、白朮、半夏、五味子、牡蠣、麻黃根各一兩,麥麩五錢。
棗肉丸,米飲下五十丸,日三服。
養心陰而實肌表,故能補虛止汗。
白話文:
服用棗肉丸,每次五十丸,用米湯送服,一天三次。
這種藥可以滋養心陰並強健肌膚,因此能夠補虛止汗。
7. 茯菟丹
菟絲子十兩,五味子八兩,石蓮肉,白茯苓三兩,山藥六兩
白話文:
菟絲子 10 兩,五味子 8 兩,石蓮肉,白茯苓 3 兩,山藥 6 兩。
將菟絲子用酒浸,浸過余酒煮山藥糊為丸。
亦補腎澀精之平劑,腎氣虛寒者可用。若有火者,則菟絲尚宜酌易。
白話文:
將菟絲子用酒浸泡,然後用剩下的酒來煮山藥做成糊狀,再製成丸劑。
這也是一種補腎固精的平和方劑,適用於腎氣虛寒的人。但如果體內有火的話,那麼菟絲子就需要考慮替換了。
8. 治濁固本丸
蓮鬚,黃連二兩,黃柏,益智仁,砂仁,半夏(薑製),茯苓一兩,豬苓二兩,甘草(炙)三兩
寓澀於利,用意甚佳。濕熱不去則濁無止時,徒用澀藥反致敗精塞竅矣。
白話文:
蓮鬚、黃連二兩、黃柏、益智仁、砂仁、半夏(用薑汁蒸製)、茯苓一兩、豬苓二兩、甘草(炙烤過的)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