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伯雄

《醫方論》~ 卷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2)

1. 再造散

人參,黃耆,桂枝,甘草,附子(炮),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姜,棗

此方但可施於常時之不能作汗者。若在冬月,而脈見浮緊,便是太陽之寒傷營,此方斷不可用。注中又引東垣、丹溪治虛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加表藥,予不以為然。蓋親見喜用升柴者殺人無數,故不得不加意慎重。非偏執己見,不喜升柴,實不敢泥紙上之成方,誤目前之人命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再造散」只適用於平常不容易出汗的人。如果是在冬天,脈象呈現浮緊,這表示是太陽經的寒邪侵襲營血,這個方子絕對不能使用。註解中又引用了東垣、丹溪治療體虛的人感冒,大多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發汗的藥,我並不認為這樣是對的。因為我親眼見過喜歡使用升麻、柴胡的人害死很多人,所以不得不更加謹慎小心。這並不是我偏執己見,不喜歡升麻、柴胡,而是我真的不敢死守書本上的既有方劑,而誤了眼前活生生的人命啊!

2. 大羌活湯

羌活,獨活,防風,細辛,防己,黃芩,黃連,蒼朮,白朮,甘草(炙)三錢,生地黃,知母,川芎一兩

每服五錢,熱飲。

兩感傷寒,一日太陽、少陰,二日陽明、太陰,三日少陽、厥陰,古方俱有加減治法,但予意更有進者。若至二日,而前症未解,則是四經合病;三日而前症未解,則是六經俱病矣。四經合病者,既未有成方;而六經俱病者,更難於措手。仲景以後,豈復有補天浴日手段?大羌活湯,漫無分別,亦不過盡人事而已!

白話文:

羌活、獨活、防風、細辛、防己、黃芩、黃連、蒼朮、白朮、炙甘草各三錢,生地黃、知母、川芎各一兩。

每次服用五錢,用熱水送服。

如果同時感染太陽、少陰的風寒,稱為兩感傷寒。第一天是太陽和少陰受病,第二天是陽明和太陰受病,第三天是少陽和厥陰受病。古代的藥方都有針對不同情況的加減藥物方法,但我認為還有更進一步的治療方向。如果到了第二天,之前的症狀沒有減輕,那就是四個經絡同時生病;如果到了第三天,之前的症狀還沒減輕,那就是六個經絡都同時生病了。四個經絡同時生病的情況,並沒有現成的藥方可以參考;而六個經絡同時生病的情況,更是難以處理。張仲景之後,哪裡還有能像補天、洗太陽那樣厲害的醫術?這個大羌活湯,雖然沒有仔細區分病情,也只是盡力而為罷了!

3. 桂枝羌活湯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等分,每服五錢

瘧發在處暑前,宜從時瘧治。且《內經》只分邪在肌表,在衛、在營,初無六經之說,更不可仿傷寒之例。

白話文: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這四種藥材等量混合,每次服用五錢。

如果瘧疾發作在處暑之前,應該按照當季的瘧疾來治療。而且《黃帝內經》只區分邪氣在肌肉表面、在衛分、在營分,原本就沒有六經的說法,更不可以模仿傷寒的治療方式。

4. 湧吐之劑

5. 瓜蒂散

甜瓜蒂(炒黃),赤小豆

共為末,熱水或酸齏水調下。

「高者因而越之」,經有明訓,即吐法也。後人視為畏途,久置不講,殊不知痰涎在胸膈之間,消之匪易,因其火氣上衝之勢,加以吐法,使傾筐倒篋而出之,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瓜蒂散之類是也。且吐必有汗,故並可治風治黃。惟注中「食填太陰,欲吐不出」二語,須與申明:蓋飲食必先入胃,食填太陰者,非既出胃而入脾也,乃胃氣窒塞,使脾氣不通耳。

又必新入之食,尚為完穀,故可用吐,若經宿之後,將為燥糞滯於胃中,便宜攻下,豈可尚用吐法乎!

白話文:

將甜瓜蒂(炒黃)和赤小豆一起磨成粉末,用熱水或酸菜水調服。

「高處可以藉此跨越」,經典裡有明確的教誨,指的就是催吐的方法。後人把它看作畏懼的途徑,長久擱置不談,卻不知道痰涎積聚在胸膈之間,很難消除,利用火氣向上衝的趨勢,加上催吐的方法,使痰涎像傾倒竹筐一樣大量吐出,就能夠用較少的力量而獲得較大的效果,像瓜蒂散這類的藥方就是這樣。而且催吐一定會出汗,所以也可以用來治療風邪和黃疸。只有註解中「食物阻塞太陰,想吐卻吐不出來」這兩句話,需要特別說明:因為食物一定會先進入胃,所謂的食物阻塞太陰,並不是食物已經出了胃進入脾,而是胃氣堵塞,使得脾氣不通暢。

而且一定是剛吃進去的食物,還保持著食物完整的樣子,所以才可以用催吐的方法,如果經過一夜之後,將會變成乾燥的糞便滯留在胃中,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怎麼可以還用催吐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