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論》~ 卷三 (10)
卷三 (10)
1. 五皮飲
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
此亦為水邪客於皮膚而設。以其病不在上,故不用發汗逐水之法,而但利小便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水濕停留在皮膚表面所導致的。因為病不在身體的上半部,所以不使用發汗來驅除水濕的方法,而只是用利尿的方式來處理。
2. 麥門冬湯
麥門冬五十枚(姜炒),粳米五十粒
麥門冬湯,解之者多談玄理,予則謂初起便見喘滿,則明是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水溢高原也。擬以桑白皮、栝蔞皮、苡仁米等代之,亦未為不可。
白話文:
麥門冬湯的組成是麥門冬五十枚(用薑炒過),粳米五十粒。
對於麥門冬湯,很多人的解釋都偏向玄妙的道理,我認為如果一開始就出現喘促胸悶的症狀,就明顯是清肅下降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所以體內的水液才會向上溢出。如果用桑白皮、栝蔞皮、薏苡仁等藥材來代替,也不是不可以。
3. 羌活勝濕湯
羌活,獨活一錢,川芎,藁本,防風,甘草(炙)五分,蔓荊子三分
此為治在表之濕,故獨用風藥。關節利則濕除矣,且屬外來之淺恙,本不在健運分消之例。
白話文:
羌活、獨活各一錢,川芎、藁本、防風、炙甘草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在體表的濕氣,所以只使用祛風藥。關節如果暢利,濕氣自然就會消除。而且這個屬於外來的輕微病症,本來就不在於用健脾運化、分利水濕的方法來治療。
4. 中滿分消丸
厚朴(炒)一兩,枳實(炒),黃連(炒),黃芩(炒),半夏(薑製)五錢,陳皮,知母(炒)四錢,澤瀉三錢,茯苓,砂仁二錢,乾薑二錢,薑黃,人參,白朮(炒),甘草(炙),豬苓一錢
蒸餅丸,焙熱服。
中滿分消丸,解者謂治熱脹,此不過脾胃失職,積濕所化之熱耳,並非實火也。若有實火,則水氣安得橫行,濁陰豈得復盛乎?惟其寓補脾胃之法於分消解散之中,不傷元氣,極為正法。
白話文:
厚朴(炒過)一兩,枳實(炒過),黃連(炒過),黃芩(炒過),半夏(用薑製過)五錢,陳皮,知母(炒過)四錢,澤瀉三錢,茯苓,砂仁二錢,乾薑二錢,薑黃,人參,白朮(炒過),甘草(炙烤過),豬苓一錢。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蒸熟的麵餅做成丸子,加熱後服用。
「中滿分消丸」這個藥方,有人認為它是治療因熱引起的腹脹。但其實這不過是脾胃功能失調,累積的濕氣轉化成熱的現象,並非真正的實火。如果體內有實火,那麼水濕之氣怎麼可能橫行,污濁的陰氣又怎麼可能重新旺盛呢?這個藥方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在分解和疏散濕熱的同時,兼顧了補養脾胃的方法,不會傷害身體的元氣,是一種非常正確的治療方法。
5. 中滿分消湯
川烏,乾薑,生薑,黃連,人參,當歸,澤瀉,青皮,麻黃,蓽澄茄,柴胡二錢,吳茱萸,草蔻仁,厚朴,黃耆,黃柏五分,益智仁,木香,半夏,茯苓,升麻三分
熱服。
此方於大隊溫補中,用黃連、黃蘗,所謂從權以寒熱藥下之也。於中又升散,又分利,雖屬開鬼門,潔淨府之法,究竟歧路太多矣。
白話文:
將川烏、乾薑、生薑、黃連、人參、當歸、澤瀉、青皮、麻黃、蓽澄茄、柴胡各二錢,吳茱萸、草蔻仁、厚朴、黃耆、黃柏各五分,益智仁、木香、半夏、茯苓、升麻各三分,把這些藥材加水煎好後趁熱服用。
這個方子在大量使用溫補藥的基礎上,加入了黃連和黃柏,這可以說是權衡之下使用寒涼藥物來平衡的作法。此外,方中還用了升散藥和利水藥,雖然是打開毛孔、清除體內雜質的方法,但用藥方向實在太多,顯得有些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