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伯雄

《醫方論》~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桂枝湯

桂枝,芍藥,生薑三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

此治風傷衛,解表之輕劑也,加減之法最多。細看注中之方,凡仲景所加減者,無不絲絲入扣,至後人之法,亦盡有可用,但須細心參酌,因症而施,始為得之。

白話文: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炙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

這個方子是治療風邪侵犯體表的輕劑,主要作用是解表。這個方子的加減變化非常多。仔細看註解中的方子,凡是張仲景所做的加減,都非常精細到位。後世醫家的加減方法,也有很多可以採用,但必須仔細斟酌,根據具體症狀來使用,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2.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桂枝,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一塊(如雞子大),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此為風寒兩傷營衛而設,即麻黃湯加石膏、薑、棗也。麻黃湯中本用桂枝,可見仲景治寒未嘗不兼治風,則風寒兩傷營衛者用麻黃湯亦足矣,而必加石膏等三味者蓋因風寒兩傷營衛,非但傷風傷寒之可比,鬱熱必倍加。故用石膏體重味輕,以瀉鬱熱;薑、棗甘溫,以反佐之。仲景之意,全重在煩躁二字,若無此候,萬不可輕投。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大青龍湯,是用來治療同時受到風寒侵襲,又影響到身體內外防禦機制(營衛)的病症。它其實就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上石膏、生薑、大棗這幾味藥。

麻黃湯本來就含有桂枝,可見張仲景在治療寒症時,也會考慮到風邪,所以如果只是單純的風寒侵襲,用麻黃湯就夠了。但是,如果風寒同時侵襲營衛,情況就比較嚴重,不只是單純的風或寒可以比擬的,體內的鬱熱一定會加倍嚴重。因此,才要加入石膏這種質地重,味道輕的藥,來清除體內的鬱熱。再搭配生薑、大棗這些甘溫的藥來輔助,達到平衡的效果。

張仲景這個方子的重點在於「煩躁」這兩個字,如果沒有出現煩躁這種症狀,絕對不能輕易使用這個方子。

3. 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桂枝,芍藥(酒炒),細辛,甘草(炙)乾薑三兩,半夏,五味子半升

此方全為外有風、內蓄水而設。所以不用石膏者,因水停胃中,不得復用石膏以益胃之寒。故一變而為辛散,外去風而內行水,亦名曰青龍者,亦取發汗,天氣下為雨之義也。

白話文:

小青龍湯這個方子,完全是針對外有風寒、體內又積聚水液的狀況而設計的。它不用石膏的原因,是因為水液停留在胃中,如果再用石膏來增加胃的寒冷,會更不舒服。所以,才改用辛溫發散的藥材,向外可以驅散風寒,向內可以疏通行水。之所以稱它為「青龍」,也是取它發汗的功效,就像天氣下降而形成雨水一樣。

4. 葛根湯

葛根四兩,麻黃,生薑三兩,桂枝,芍藥,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太陽症無汗宜用麻黃湯矣,乃變其法,於桂枝湯中加葛根、麻黃二味,此中奧義全在「惡風」二字。但惡風而不惡寒,則不在寒傷營之例,乃太陽表症未解,將入陽明之象。故用麻黃以發汗,桂枝以去風,參用葛根,以阻其入陽明之路。若拋荒本經之病,而預用引經之藥,便為開門揖盜,仲景斷不為也。

白話文:

葛根湯的組成是:葛根四兩、麻黃、生薑各三兩、桂枝、芍藥、炙甘草各二兩,以及大棗十二枚。

太陽病沒有汗的時候,應該使用麻黃湯來發汗,現在卻改變了方法,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增加了葛根和麻黃這兩味藥。這樣做的奧妙,全在於「惡風」這兩個字。如果只是怕風,卻不怕冷,那就不屬於寒邪侵犯營分的狀況,而是太陽表證還沒有解除,正要轉入陽明經的徵象。所以使用麻黃來發汗,用桂枝來驅除風邪,同時配用葛根,目的是阻止病邪進入陽明經。如果拋棄了太陽經的疾病不處理,卻預先使用引導藥物,就好像打開門邀請盜賊進來一樣,張仲景絕對不會這樣做。

5.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

此症機竅,全在「反發熱,脈沉」五字。蓋太陽之邪,初傳少陰,故脈症如此。方中用細辛、附子溫腎,以捍衛本經,格外來之邪不使深入;用麻黃以散太陽之邪,使之仍從原路而出。只此三味,而治法之妙如此,非仲景其孰能之?

白話文:

這個病症的關鍵,完全在於「反而發熱,脈象沉伏」這五個字。這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剛開始傳到了少陰經,所以脈象和症狀才會這樣。

藥方中使用細辛和附子來溫暖腎陽,用來保護少陰經的根本,讓外來的邪氣無法深入;同時用麻黃來發散太陽經的邪氣,讓它仍然從原來的途徑散出去。

只有這三味藥,治療的方法就如此巧妙,如果不是張仲景,有誰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