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論》~ 卷一 (8)
卷一 (8)
1. 黃耆鱉甲散
黃耆(蜜炙),鱉甲(炙),天冬五錢,秦艽,柴胡,地骨皮三錢,桑白皮,紫菀,半夏二錢五分,茯苓三錢,芍藥,生地黃,知母,甘草(炙)三錢五分,人參,桔梗,肉桂一錢五分
薑煎。
此方過於繁雜不足法也。
白話文:
黃耆(用蜂蜜炙過的黃耆),鱉甲(炙過的鱉甲),天冬五錢,秦艽,柴胡,地骨皮三錢,桑白皮,紫菀,半夏二錢五分,茯苓三錢,芍藥,生地黃,知母,甘草(炙過的甘草)三錢五分,人參,桔梗,肉桂一錢五分。
2. 秦艽鱉甲散
鱉甲(炙)一兩,秦艽,知母,當歸,柴胡,地骨皮一兩,烏梅一個,青蒿五葉
風為天之氣,中人最速,鬱而為熱,固當清散,但深入骨里者,千萬中無一二,蓋骨蒸乃陰虛,非外風在骨也
白話文:
-
鱉甲(烤至發黃):1兩
-
秦艽:1兩
-
知母:1兩
-
當歸:1兩
-
柴胡:1兩
-
地骨皮:1兩
-
烏梅:1個
-
青蒿:5片
3. 益氣聰明湯
黃耆,人參五錢,葛根,蔓荊子三錢,白芍,黃柏二錢(如有熱煩亂,春月漸加,交夏倍之。如脾虛去之,熱淋少用),升麻錢半,炙甘草一錢
臨臥服。
此方重脾胃而兼治肝腎,立意最精,但升麻似乎過重,酌減其半亦可以升清開竅矣。
白話文:
黃耆和人參各五錢,葛根和蔓荊子各三錢,白芍和黃柏各二錢(如果有熱煩亂的情況,在春天的時候逐漸增加用量,到了夏天時加倍用量。如果脾虛的話,就要除去黃耆。如果有熱淋的情況,就不要多用黃柏),升麻半錢,炙甘草一錢。
4. 羊肉湯
當歸,白芍,牡蠣(煅)一兩,龍骨(煅)五錢,生薑二兩,附子(炮)二兩,桂枝七錢五分
白話文:
當歸:養血活血,調理月經,緩解疼痛。
白芍:養血補肝,平肝止痛,緩解痙攣。
牡蠣(煅):滋陰潛陽,收斂固澀,緩解盜汗。
龍骨(煅):滋陰潛陽,鎮靜安神,緩解驚悸。
生薑: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緩解頭痛。
附子(炮):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緩解虛寒證。
桂枝:發汗解表,溫經通脈,緩解感冒。
每服一兩,羊肉四兩,加蔥白煮服。
此方斂陰生陽,補虛固脫,色色周到,洵為佳制。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兩,羊肉四兩,加入蔥白一起煮後服用。
這個方劑能夠收斂陰氣、生發陽氣,補益虛弱、鞏固脫落,各個方面都很周全,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配方。
5. 麻黃湯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甘草一兩(炙用)
先煮麻黃數沸,去沫,內諸藥煎。熱服。覆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
白話文:
麻黃(去除莖節)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顆(去除外皮尖端),甘草一兩(烘烤使用)
仲景立方之祖,醫中之聖也。所著《傷寒》、《金匱》諸書,言言典要,為後人度盡金針。即如傷寒太陽一症,頭緒最繁,有風傷衛者,有寒傷營者,有風寒兩傷營衛者。不得其解,無所措手。今觀其用桂枝治風傷衛,用麻黃治寒傷營,大青龍湯治風寒兩傷營衛。劈分三項,開三大法門,後人察脈辨症,謹守成規,庶不至於僨事。
白話文:
仲景是中醫學的奠基人,是醫學界的聖人。他所著的《傷寒》、《金匱》等書,言簡意賅,為後人指明瞭方向。就拿傷寒太陽病來說,症狀十分複雜,有風邪傷衛的,有寒邪傷營的,還有風寒兩邪同時傷營衛的。如果不弄清楚病因,就無法對症下藥。現在我們根據仲景的理論,用桂枝湯治療風邪傷衛,用麻黃湯治療寒邪傷營,用大青龍湯治療風寒兩邪同時傷營衛。這樣把症狀分成三類,開出三大類藥方,後人只要根據脈象辨別症狀,嚴格遵守這些規則,就不至於出錯。
但仲景本為隨受隨發,冬月之正傷寒而設,非可以此法混施於春溫、溫疫等症。後人不明此理,一概混投,誤人實多。於是辨論者紛紛而起,遂將溫症寒症糾纏不已。愈辨愈明者固多,愈辨愈晦者亦不少。予則以為春溫歸春溫,溫疫歸溫疫,傷寒歸傷寒,各分門類劃然瞭然,不必互相引證,反使人多所惶惑也。
白話文:
但是張仲景本來的意思是隨症狀而用藥,冬月才用來治療正傷寒,不能隨便同樣方法用於春天的溫病、溫疫等症狀。後人不懂這個道理,將不同的病症全部混用,誤導了不少人。因此,爭論者紛紛出現,使得溫病和寒病的糾紛一直不斷。越辯越明白的人固然很多,越辯越糊塗的人也不少。我的看法是春溫屬於春溫,溫疫屬於溫疫,傷寒屬於傷寒,各自歸類,涇渭分明,沒有必要互相引用,反而會讓人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