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論》~ 卷二 (5)
卷二 (5)
1. 七氣湯
半夏(薑汁炒)五錢,厚朴(薑汁炒)三錢,茯苓四錢,紫蘇二錢
加薑棗煎。
七情受病,兼有痰涎,一時舉發則有之。理氣化痰,開解鬱結,七氣湯所以為佳也。
白話文:
半夏用薑汁炒過,取五錢;厚朴用薑汁炒過,取三錢;茯苓取四錢;紫蘇取二錢。
加入生薑和紅棗一起煎煮。
因為情緒波動而生病,同時又夾雜著痰液,有時會突然發作。用來疏理氣機、化解痰濕、打開鬱結的,七氣湯是個不錯的選擇。
2. 四七湯
人參,官桂,半夏一錢,甘草五分
加姜煎。
越鞠丸治氣實之郁,四七湯治氣虛之郁。虛則寒生,不可謂氣病絕無寒症也。備此一法,庶無偏勝之患。
白話文:
人參、肉桂、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加生薑一起煎煮。
越鞠丸是用來治療氣實造成的鬱結,四七湯是用來治療氣虛造成的鬱結。虛弱就會產生寒象,不能說氣病就完全沒有寒症。準備好這個方子,大概就不會產生偏頗的弊病了。
3. 代赭旋覆湯
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
汗吐下後,中虛氣逆,不可再攻。故用重以鎮之,甘以緩之,辛以散之之法。
白話文:
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
這是針對病人經過發汗、催吐或瀉下治療後,導致身體虛弱、氣往上逆的情況,此時不宜再用攻伐的藥物。所以使用具有鎮靜降逆作用的藥材來安定氣機,用甘味的藥材來緩和急迫的症狀,並用辛味的藥材來疏散氣機的鬱滯。
4. 丁香柿蒂湯
丁香,柿蒂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五片
呃逆之症非一端。若腎氣不收,厥逆而上,頭汗微喘,當用大劑參附以收攝真陽,此治連珠發呃之要法,非丁香、柿蒂等所能勝任也。若因寒犯胃,氣鬱而呃者,則此方為宜。丹溪乃以相火上衝之呃為辭,豈呃逆之症,但有火呃,竟無寒呃乎?是又過當之談矣。
白話文:
丁香柿蒂湯:
丁香和柿蒂各取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五片。
呃逆這個病症,病因不只一種。如果是因為腎氣虛弱,無法收斂,導致氣往上逆,出現頭部微微出汗、呼吸急促的狀況,應該使用大量的人參和附子來收斂真正的陽氣。這才是治療連續發作呃逆的重要方法,不是丁香、柿蒂這些藥物可以勝任的。如果是因為寒邪侵犯胃部,導致氣機鬱滯而呃逆,那麼這個方子就比較適合。朱丹溪把呃逆的原因說成是相火上衝,難道呃逆這個病症,只有火熱引起的呃逆,難道就沒有寒冷引起的呃逆嗎?這又是過於偏頗的說法了。
5.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人參,甘草,半夏,麥冬,赤苓,枇杷葉
加薑棗煎。
此則治痰火之呃,而不可以治胃寒之呃。若誤用之,則輕者增劇。
白話文:
將橘皮、竹茹、人參、甘草、半夏、麥冬、赤苓、枇杷葉,再加上生薑、紅棗一起煎煮成湯藥。
這個方子是治療痰火引起的呃逆(打嗝),但不可以用來治療胃寒引起的呃逆。如果誤用這個方子,症狀輕微的也會加重。
6. 定喘湯
白果二十一枚(炒黃),麻黃,半夏(薑製),款冬花三錢,桑皮(蜜炙),蘇子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一錢五分,甘草一錢
加姜煎。
治痰先理氣,不為疏泄,則膠固不通。此定喘用麻黃之意也。
白話文:
白果二十一個(炒至金黃),麻黃、半夏(用薑汁炮製過)、款冬花各三錢,桑白皮(用蜂蜜炙烤過)、蘇子各二錢,杏仁(去皮去尖),黃芩一錢五分,甘草一錢。
加生薑一同煎煮。
治療痰咳,要先調理氣機,不要過於發散疏通,如果氣機不順暢,痰就會膠著凝固而無法排出。這就是這個定喘湯使用麻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