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論》~ 卷三 (7)
卷三 (7)
1. 六一散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為末,冷水或燈心湯調下。本方加辰砂,名益元散;加薄荷,名雞蘇散;加青黛,名碧玉散。
六一散,施之於體壯熱盛,濃厚太過之人則可。若體虛氣弱者,則寒傷脾而滑傷腎,反致飲食減少,津虧作渴。至益元散、雞蘇散、碧玉散,亦同此例也,不可因夏月而一概混投。
白話文:
將滑石磨成粉末六兩,甘草磨成粉末一兩,混合均勻。服用時,用冷開水或燈心草煮的湯調服。這個方子如果加入辰砂,就叫做益元散;加入薄荷,就叫做雞蘇散;加入青黛,就叫做碧玉散。
六一散這個方子,適合體格強壯、發高燒、體內濕熱很嚴重的人服用。如果是體質虛弱、氣虛的人,服用後會因為藥性寒涼而損傷脾胃,也會因為藥性滑利而損傷腎臟,反而會導致食慾下降、口渴等症狀。益元散、雞蘇散、碧玉散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能因為是夏天就隨便亂用。
2. 縮脾飲
砂仁,草果(煨去皮),烏梅,甘草(炙)四兩,扁豆(炒研),乾葛二兩。
方中辛燥太過,用以健脾去濕則可。若謂清暑、除煩、止渴,吾不謂然。
白話文:
砂仁、煨過的草果(去皮)、烏梅、炙甘草各四兩,炒過並研磨的扁豆、乾葛各二兩。
這個藥方裡辛辣燥熱的藥材偏多,用來健脾、去除濕氣還可以。如果說要用它來清熱消暑、解除煩躁、止渴,我認為效果不佳。
3. 消暑丸
半夏一斤(醋五斤煮乾),茯苓,甘草,半斤(生用)
薑汁糊丸,勿見生水。熱湯下。
消暑丸不治暑而治濕,使濕去而暑亦降,用意甚佳。然必須兼清解之藥一、二味為得。
白話文:
消暑丸的組成是:半夏一斤(用五斤醋煮到乾燥),茯苓、甘草各半斤(生用)。
將這些藥材用薑汁調成糊狀做成藥丸,過程中不要碰到生水。服用時用熱湯送服。
這個消暑丸並不是直接治療中暑,而是治療體內濕氣,讓濕氣去除後,暑氣自然會跟著消退,這個用意很好。但是,還必須搭配一兩味清熱解毒的藥材,效果會更好。
4. 大順散
乾薑,桂,杏仁(去皮尖),甘草等分。
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薑、杏炒過,去砂,合桂為末。每服二錢。
此即治暑月之傷寒也。因暑傷寒,故但治寒而不治暑。
白話文:
大順散
使用乾薑、桂枝、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甘草,各取相同分量。
先將甘草用白砂炒過,接著放入乾薑和杏仁一起炒過,去除白砂,再將所有藥材與桂枝一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暑熱月份感受風寒的病症。因為是暑天受寒,所以只針對寒邪進行治療,而不處理暑邪。
5. 利濕之劑
6. 五苓散
豬苓,茯苓,白朮(炒)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半,桂五錢
濕為地之氣,其中人也緩,其入人也深,其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坐臥卑濕,汗漬雨淋,此濕之自外來者也;多食濃膩,過嗜茶酒,此濕之自內生者也。治濕必先理脾,脾土健運,始能滲濕,此定法也。又須分利,使濁陰從下而出,亦定法也。五苓散,仲景本為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表裡有病者而設。
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後人遂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症、身痛身重等症。總之治寒濕則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若重陰生陽,積濕化熱,便當加清利之藥,並桂枝亦不可用矣。
至加減之附方,各有宜稱,亦當細細參之。
白話文:
五苓散的組成是:豬苓、茯苓、炒白朮各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半,桂枝五錢。
濕氣是來自於大地的氣候,它進入人體後會使人身體反應遲緩,而且濕氣深入體內,所造成的疾病無法輕易痊癒。長期處於潮濕的環境中,像是坐在潮濕的地方、臥床在潮濕處、汗水浸濕、被雨淋濕,這些是濕氣從體外侵入的原因;而經常吃油膩的食物、過度飲用茶和酒,這些是濕氣從體內產生的原因。治療濕氣必須先調理脾胃,脾胃功能強健才能有效排除濕氣,這是治療濕氣的基本原則。另外,還必須利用利尿的方式,讓身體的濁氣從下方排出,這也是治療濕氣的必要方法。五苓散,原本是張仲景為脈象浮、小便不順暢、輕微發熱、口渴、身體內外都有病症的人所設計的。
方中應該使用桂枝,不應該使用肉桂。後人就將五苓散廣泛用於治療各種濕氣引起的疾病,像是腹脹、體內有水飲、水腫、嘔吐、腹瀉、水寒之氣侵犯肺部造成喘或咳、中暑引起的煩躁口渴、身體發熱頭痛、膀胱有熱感、便秘但口渴、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痰飲濕氣引起的各種病症、身體痠痛沉重等。總而言之,治療寒濕應該使用肉桂,不宜使用桂枝。如果體內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虛弱,或是濕氣積聚過久轉化成熱,就應該增加清熱利濕的藥物,連桂枝也不可以使用了。
至於五苓散的加減配方,各有適合的用途,也應該仔細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