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論》~ 卷四 (1)
卷四 (1)
1.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分
白話文: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取等分。
此治實邪實火、表裡俱盛之劑。故用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黃蘗瀉腎火,又用梔子,令上焦之熱邪委婉而下。三焦通治,藥力頗峻。若表裡俱熱、胸痞、便秘、譫語者,便當去黃芩,加大黃以通之,使滯去而熱亦退。須細辨之。
白話文:
這是治療實邪實火、表裡俱盛的方劑。因此使用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黃蘗瀉腎火,又使用梔子,使上焦的熱邪委婉地向下走。三焦通治,藥力相當峻烈。如果表裡俱熱、胸悶、便祕、譫語的人,就應該去掉黃芩,加大黃以通之,使淤滯過去,熱也退去。必須仔細辨別。
2. 附子瀉心湯
大黃一兩,黃連,黃芩一兩,附子一枚(去皮)
白話文:
大黃一兩:60公克的大黃。
黃連一兩:60公克的黃連。
黃芩一兩:60公克的黃芩。
附子一個(去皮):一個去皮的附子。
傷寒痞滿,在心胸而不在胃,故用三黃以瀉痞而去熱;然惡寒、汗出、陽氣亦虛,故用附子溫腎固陽。寒熱並用,各有精義,非仲景其孰能之。
白話文:
在患有傷寒時,胸悶和腹脹的症狀如果出現在心胸,而不是胃部,那麼就使用三黃來瀉掉心胸的邪熱;但是,這時患者還會有惡寒、汗出的症狀,說明陽氣虛弱,所以還需要用附子來溫腎固陽。寒熱藥物同時使用,各有精妙的道理,不是仲景這樣的高明醫術,誰能做到呢?
3. 半夏瀉心湯
半夏半升,黃連一兩,黃芩,甘草(炙),人參,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半夏六錢,黃連二錢,黃芩六錢,甘草(炒)五錢,人參一錢,乾薑六錢,大棗十二顆
此為誤下胸痞而設。陽邪鬱於上焦,既不能下,又不能仍從毛竅而出,惟有苦寒瀉熱之法,方能消痞解邪。而又恐陽邪既去,濁陰上干,故於清瀉中參入辛溫,以預截後患,此所以為醫中之聖也。
白話文:
這是一副治療胸痞的方劑。陽邪鬱積在上焦,既不能下降,又不能從毛孔排出,只有用苦寒瀉熱的方法,才能消除胸痞,祛除邪氣。但又擔心陽邪消散後,濁陰上升,所以加入辛溫藥物,以預防後患,這是醫理的聖明之處。
4. 白虎湯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先煮石膏數十沸,再投藥、米。米熟湯成,溫服。
白話文:
石膏 500 公克,知母 300 公克,甘草 100 公克,粳米 600 公克
同一石膏也,合麻黃用之,則為青龍;合知母用之,則為白虎。一則欲其興雲致雨以解外邪;一則欲其清肅肺胃,盪滌內熱,義各有當也。然用此方者,必須審而又審,自汗而渴,脈大有力,數者咸備,方可與之。若一誤投,禍不旋踵。蓋緣此症為濕熱鬱蒸,故有汗而煩熱不解。既有汗,故不可表,表則陽脫;亦不可下,下則耗陰。惟有大清肺衛之熱為正法也。
白話文:
同是用一味石膏,與麻黃合用,就是青龍方;與知母合用,就是白虎方。青龍方是希望它興雲降雨,以解除外來的邪氣;白虎方則是希望它清肅肺胃,蕩滌內熱。兩種藥方的功效各有其道理。然而,使用這些藥方的時候,必須要非常小心地診斷和辨證。如果患者自汗並且口渴,脈搏大而有力,這幾個症狀都具備了,纔可以給予這些藥方。如果誤用,就會帶來災禍,而且很快就會發生。這是因為這種疾病是濕熱鬱蒸引起的,所以即使流汗,煩熱的症狀也不會消失。既然已經出汗,就不能再用發汗的藥物,否則會導致陽氣脫虛;也不能用瀉下的藥物,否則會耗傷陰氣。只有大規模地清洩肺衛之熱,纔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5.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人參三兩,甘草(炙)二兩,麥冬一斤,半夏半升,粳米半升
加薑煎。
治肺胃虛熱,故加人參、麥冬,加竹葉者,恐虛陽內犯胞絡也。
白話文:
-
兩把竹葉
-
一斤石膏
-
三兩人參
-
兩兩炙甘草
-
一斤麥冬
-
半升半夏
-
半升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