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伯雄

《醫方論》~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瀉黃散

防風四兩,藿香七錢,山梔(炒黑)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二錢

上末微炒,香酒調服。

有風藥以散伏火,有清藥以瀉積熱。而又用甘緩以和中,使不傷正氣,此法頗佳。

白話文:

  • 防風:四兩

  • 藿香:七錢

  • 山梔(炒黑):一兩

  • 石膏:五錢

  • 甘草:二錢

2. 清胃散

生地,丹皮,黃連,當歸,升麻

涼血解熱,升陽散火。胃氣清,則諸病自除矣。

白話文:

生地:生地黃,為中藥的一種,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等功效。

丹皮:丹皮為中藥的一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通絡、止痛等功效。

黃連:黃連為中藥的一種,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等功效。

當歸:當歸為中藥的一種,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

升麻:升麻為中藥的一種,具有升舉陽氣、散風熱、清頭目等功效。

3. 甘露飲

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茵陳,黃芩,枳殼,枇杷葉,甘草等分

每服五錢。

白話文:

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茵陳、黃芩、枳殼、枇杷葉、甘草等中藥材,每種等分。

治胃虛發熱,兼有血症者則可。若積濕化熱,又無血症者,當去地黃,加花粉、茯苓等為佳。

白話文:

適用於因胃虛所導致發熱的患者,如果患者同時又有血癥,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劑。但若是因為積濕化熱所導致發熱,且患者沒有血癥,就應該去除地黃,改加入花粉、茯苓等藥材。

4. 瀉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一錢,甘草五分,粳米百粒

易老加黃連。

白話文: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錢,甘草五分,粳米一百粒。

肺金有火,則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灑淅寒熱,而咳嗽喘急。瀉肺火而補脾胃,則又顧母法也。若加黃連,反失立方之旨。

白話文:

肺屬金,若有火,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所以散佈寒熱,而咳嗽喘急。瀉肺火而補脾胃,也就顧護了母臟。如果加了黃連,反而失去了立方的本意。

5. 導赤散

生地,木通,甘草梢,淡竹葉

等分煎。

心經之火,每移於小腸,表裡相傳也。故治小腸之火,必兼清心,此為定法。

白話文:

生地:生地黃,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血熱出血、瘡癤腫毒等。

木通:木通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暑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尿路感染、水腫、暑熱煩渴等。

甘草梢:甘草梢具有補益脾胃、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咳嗽、咽喉腫痛等。

淡竹葉:淡竹葉具有清熱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暑熱口渴、小便不利、大便祕結等。

6. 蓮子清心飲

石蓮肉,人參,黃耆,茯苓,柴胡三錢,黃芩(炒),地骨皮,麥冬,車前子,甘草(炙)二錢

空心服。

白話文:

石蓮肉、人參、黃耆、茯苓、柴胡三錢,炒黃芩、地骨皮、麥冬、車前子,炙甘草二錢。

柴胡散肝膽之陽邪,木不助火,則心氣亦安,又有參耆足以制之。故雖發熱煩渴而不相妨也。

白話文:

柴胡散去肝膽二經的陽邪,肝木不去助心火,則心氣也安定,加上人參和黃耆足以制約它。所以雖然有發熱口渴之症狀,但也互相不影響。

7. 導赤各半湯

黃連,黃芩,犀角,知母,山梔,滑石,甘草,茯神,麥冬,人參

白話文:

黃連、黃芩、犀角、知母、山梔、滑石、甘草、茯神、麥冬、人參。

加燈心、薑、棗煎。

越經症乃心經之熱邪,上而通肺,本與小腸無關,其必兼瀉小腸者,欲令上焦之邪俱從小腸出也。

白話文:

加入燈心草、生薑和大棗一起煎煮。

越經症是因為心經有熱邪,向上影響到肺部,這本來與小腸無關,但治療時一定要兼顧瀉小腸的原因,是希望上焦的邪氣能夠通過小腸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