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伯雄

《醫方論》~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瀉黃散

防風四兩,藿香七錢,山梔(炒黑)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二錢

上末微炒,香酒調服。

有風藥以散伏火,有清藥以瀉積熱。而又用甘緩以和中,使不傷正氣,此法頗佳。

白話文:

防風150克、藿香26克、炒黑的山梔子37.5克、石膏18.75克、甘草7.5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稍微炒過後,用加入香氣的酒調和服用。

方中有能發散潛伏火氣的風藥,有能瀉除積聚熱邪的清熱藥,並且還用了甘味緩和的藥來調和脾胃,使藥性不傷害正氣,這個方法相當不錯。

2. 清胃散

生地,丹皮,黃連,當歸,升麻

涼血解熱,升陽散火。胃氣清,則諸病自除矣。

白話文:

清胃散的組成藥材有:生地、丹皮、黃連、當歸、升麻。

它的作用是清涼血液、解除熱氣,並將體內上升的火氣疏散開來。當胃的火氣被清除乾淨,各種疾病自然就會痊癒了。

3. 甘露飲

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茵陳,黃芩,枳殼,枇杷葉,甘草等分

每服五錢。

治胃虛發熱,兼有血症者則可。若積濕化熱,又無血症者,當去地黃,加花粉、茯苓等為佳。

白話文:

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茵陳、黃芩、枳殼、枇杷葉、甘草,這些藥材都用相同的份量。

每次服用五錢。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因為胃虛引起的發熱,如果同時有出血的症狀也適合。如果是因為體內濕氣積聚轉化成熱,而且沒有出血症狀,就應該去掉生地和熟地,改加花粉、茯苓等藥材會比較好。

4. 瀉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一錢,甘草五分,粳米百粒

易老加黃連。

肺金有火,則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灑淅寒熱,而咳嗽喘急。瀉肺火而補脾胃,則又顧母法也。若加黃連,反失立方之旨。

白話文: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錢,甘草五分,粳米一百粒。

(名醫)易老有時會加入黃連。

肺部有火熱,就會導致肺氣肅降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因此會出現忽冷忽熱、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使用此方能瀉肺火並兼顧補養脾胃,這也是中醫「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的治療原則。如果加入黃連,反而會失去這個方子的主要用意。

5. 導赤散

生地,木通,甘草梢,淡竹葉

等分煎。

心經之火,每移於小腸,表裡相傳也。故治小腸之火,必兼清心,此為定法。

白話文:

生地黃、木通、甘草梢、淡竹葉這四種藥材等量煎煮服用。

心臟的火氣,常常會傳導到小腸,這是經絡表裡互相影響的關係。所以治療小腸的火氣,必須同時清瀉心火,這是固定的治療原則。

6. 蓮子清心飲

石蓮肉,人參,黃耆,茯苓,柴胡三錢,黃芩(炒),地骨皮,麥冬,車前子,甘草(炙)二錢

空心服。

柴胡散肝膽之陽邪,木不助火,則心氣亦安,又有參耆足以制之。故雖發熱煩渴而不相妨也。

白話文:

蓮子清心飲的配方是:石蓮肉、人參、黃耆、茯苓、柴胡各三錢,炒過的黃芩、地骨皮、麥冬、車前子、炙甘草各二錢。

這個藥方適合空腹服用。

柴胡能疏散肝膽的陽氣邪熱,當肝木之氣不助長火氣時,心氣自然會安定,而且還有能補氣的人參和黃耆來制約邪熱。所以即使有發熱煩躁口渴的症狀,服用此藥也不會有妨礙。

7. 導赤各半湯

黃連,黃芩,犀角,知母,山梔,滑石,甘草,茯神,麥冬,人參

加燈心、薑、棗煎。

越經症乃心經之熱邪,上而通肺,本與小腸無關,其必兼瀉小腸者,欲令上焦之邪俱從小腸出也。

白話文:

黃連、黃芩、犀角、知母、山梔、滑石、甘草、茯神、麥冬、人參,加入燈心草、生薑、紅棗一起煎煮。

「月經超前」這種症狀是因為心經的熱邪向上傳導到肺部,本來和小腸沒有關係。但是會同時瀉小腸,是因為想要讓上焦的邪熱都從小腸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