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痞塞」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痞塞,又稱痞滿,是指胃脘部脹滿不舒服,常伴有噯氣、噁心、嘔吐等症狀。中醫認為,痞塞的病因主要有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累過度等,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氣機不暢,痰濕停聚於胃脘而發病。
痞塞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 胃脘部脹滿不舒服,常常是飯後加重,噯氣、噁心、嘔吐等症狀。
- 舌苔白膩,脈滑。
痞塞的治療以健脾和胃、理氣消痞為主。常用中藥有香附、陳皮、半夏、茯苓、白朮、甘草等。
痞塞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飲食要清淡,少吃油膩、辛辣、生冷的食物。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痞塞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有病人,冒風雪而出,即咽喉微疼,聲音漏鼻,語言不辨。看護者雖驚怖,但余以其有腫痛,亦有前方。經二旬,尚不愈。因令仰臥,而診其腹,胸脅煩滿,心下痞塞,腹拘攣,吐涎沫,有嘔氣,故不拘咽喉之聲音,用大柴胡湯。一月許,聲音出,所患盡已。以後四十年,無何種之疾患。」
四逆散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痢疾,累日下利不止,胸脅苦滿,心下痞塞,腹中結實而痛,裡急後重者。」」
生薑瀉心湯
- 1.《皇漢醫學》:「《成績錄》曰:「一男子年三十餘,心下痞塞,左脅下有凝結,腹中雷鳴,過食必下利,如是已六年。先生用生薑瀉心湯而愈。」」
半夏瀉心湯
- 1.《醫方考》:「傷寒自表入里,傳至三陰,三陰亦有在經表證。如太陰有桂枝加芍藥湯,少陰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有當歸四逆湯之類。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氣湯下之,則傷中氣,而陰經之邪乘之矣!以既傷之中氣而邪乘之,則不能升清降濁,痞塞於中,如天地不交而成痞,故曰痞,瀉心者,瀉心下之邪也。」
甘草瀉心湯
- 1.《醫方考》:「傷寒自表入里,傳至三陰,三陰亦有在經表證。如太陰有桂枝加芍藥湯,少陰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有當歸四逆湯之類。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氣湯下之,則傷中氣,而陰經之邪乘之矣!以既傷之中氣而邪乘之,則不能升清降濁,痞塞於中,如天地不交而成痞,故曰痞,瀉心者,瀉心下之邪也。」
平胃散
- 1.《古今名醫方論》:「柯韻伯曰:《內經》以土運太過曰敦阜,其病腹滿;不及曰卑監,其病留滿痞塞。張仲景制三承氣湯,調胃土之敦阜;李東垣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監也。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謂,猶溫膽湯,用涼劑而使之溫,非用溫之謂。後之注本草者,曰敦阜之土,宜蒼朮以平之;卑監之土,宜白朮以培之。」
- 2.《時方歌括》:「柯韻伯曰。內經以土運太過曰敦阜。其病腹滿。不及曰卑監。其病留滿痞塞。張仲景制三承氣湯。調胃土之敦阜。李東垣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監也。培其卑而使之乎。非削卑之謂也。蒼朮苦溫運脾。長於發汗。迅於除濕。故以為君。厚朴色赤苦溫。能助少火以生氣。故以為臣。」
小建中湯
- 1.《三家醫案合刻》:「背痛得按摩愈痛,吐涎沫,短氣腹滿,小腹堅,小便不通,大便自利,下身麻木,不得移動,不食不寐,煩則汗出,病機多端。無縷治成法。思冷濁竊踞。陽微不行,為痞塞之象。二氣既乖,豈可忽略。引仲景少陰例,急進通陽為要。議用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小青龍湯
- 1.《三家醫案合刻》:「驚目外觸,恐自內起。內經論驚必傷肝,恐則傷腎。丹溪謂上升之氣,多從肝出,謂厥陽暴升莫制,則氣塞於上,陰不上承,即天地不能交泰,而為痞塞。至於夢擾筋縮,乃精氣不能護神,神無所依,用藥當鎮其怯,益其虛,漸引道以致二氣之交合。是為醫之能事。」
半夏厚朴湯
- 1.《先哲醫話》:「心胸痞塞,用芍藥、甘草類不應者,半夏厚朴湯加芎藭,輕其劑量而服之則效。(拙軒曰:如此條所言東郭翁極得意手段,玩味有餘,下條亦然。)」
參苓白朮散
- 1.《馮氏錦囊秘錄》:「脾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東垣曰:脾胃虛則百病生,調理中州,其首務也。脾悅甘,故用人參、甘草、苡仁;不喜燥,故用白朮、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蓮肉,益心,土惡水,故用山藥治腎;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氣,於地道而無痞塞之憂也。」
梔子豉湯
- 1.《傷寒大白》:「仲景治心胸滿悶,以表症尚在者仍用發表。表邪已解,里有熱結者,用諸瀉心湯。心腹硬痛,有下症者,用陷胸湯。若汗下後,心煩痞塞,立梔子豉湯,和解其熱,梔子厚朴湯,寬解其氣,此無窮法門也。」
理中湯
- 1.《醫碥》:「吐瀉後,胸膈高起,痞塞欲絕,理中湯(見中寒)加枳實、茯苓。吐瀉已透,而余吐余瀉未止,腹有餘痛,宜一味報秋豆葉煎服,乾者尤佳。羅謙甫治一人傷酒肉潼乳,霍亂吐瀉,脈沉數,(熱未去也。)按之無力。(所傷之物已去。)以新汲水半碗,調桂苓白朮散,徐服之。」
小陷胸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為其病因由於心火熾盛,故用黃連以寧熄心火,兼以解火熱之團結,又佐以半夏開痰兼能降氣,栝蔞滌痰兼以清熱,其藥力雖遠遜於大陷胸湯,而以分消心下之痞塞自能勝任有餘也。然用此方者,須將栝蔞細切,連其仁皆切碎,方能將藥力煎出。」
小柴胡湯
- 1.《腳氣鉤要》:「小柴胡湯(傷寒論),治腳氣胸脅痞塞。寒熱如瘧者。」
二陳湯
- 1.《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時方中之二陳湯,陳半夏陳橘皮茯苓甘草,世皆認為治痰通劑。有以二陳湯治胸中痞塞短氣。不見效者。半夏與杏仁之分也。半夏性燥,杏仁性潤。燥藥傷津,潤物養津。半夏只可去痰,不可用以去濕。用燥藥去濕,津傷而濕不去。用養津藥去濕,津生則氣降,氣降則濕行也。」
瓜蒂散
- 1.《外臺秘要》:「又瓜蒂散主傷寒胸中痞塞,宜吐之方。」
- 2.《溫病條辨》:「十四、太隂病得之二、三日,心煩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嘔者,無中焦證,瓜蒂散主之,虛者加參蘆。」
- 3.《方機》:「胸中痞塞。上衝咽喉。不得息者。」
- 4.《外台秘要》:「又瓜蒂散主傷寒胸中痞塞,宜吐之方。」
- 5.《皇漢醫學》:「子和氏曰:「咳嗽痰厥,涎潮痞塞,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當吐之。」」
大陷胸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為其病因由於心火熾盛,故用黃連以寧熄心火,兼以解火熱之團結,又佐以半夏開痰兼能降氣,栝蔞滌痰兼以清熱,其藥力雖遠遜於大陷胸湯,而以分消心下之痞塞自能勝任有餘也。然用此方者,須將栝蔞細切,連其仁皆切碎,方能將藥力煎出。」
梔子厚朴湯
- 1.《傷寒大白》:「仲景治心胸滿悶,以表症尚在者仍用發表。表邪已解,里有熱結者,用諸瀉心湯。心腹硬痛,有下症者,用陷胸湯。若汗下後,心煩痞塞,立梔子豉湯,和解其熱,梔子厚朴湯,寬解其氣,此無窮法門也。」
生化湯
- 1.《家傳女科經驗摘奇》:「有妙應丸治產後停食宿肉,此乃形體勞倦,脾胃俱傷,不善調治之家,多食厚味,沉睡而復傷,胃雖少納,脾轉輸遲,食停痞塞噯酸,此宿痰包食,不能消導,宜服三五丸,隨即服湯藥進補。此「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也。」
大陷胸丸
- 1.《皇漢醫學》:「治痰飲疝癥,心胸痞塞結痛,痛連項背臂膊者,或隨宜用湯藥中兼用此方亦良。」
葛花解酲湯
- 1.《醫方集解》:「專治酒積,或嘔吐,或泄瀉,痞塞,頭痛,小便不利(酒,大熱有毒,又水之所釀成,故熱而兼濕,濕熱積於腸胃,故見諸證)。」
- 2.《成方切用》:「專治酒積,或嘔吐,或泄瀉,痞塞頭痛,小便不利。(酒熱而兼濕,濕熱積於腸胃,故見諸證。)」
- 3.《羅氏會約醫鏡》:「_葛花解酲湯_,治酒過痰逆,嘔吐痞塞,心煩食少,昏沉尿澀等症。」
人參養榮湯
- 1.《醫碥》:「(見心痛。)有痞塞不思飲食,心中常有所歉,愛處暗地,或倚門後,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心常跳動,此為卑惵之病,以氣血兩不足也,人參養榮湯。(見虛損。)飲食少者,嘉禾散(見瘧)加當歸、黃耆各一錢。」
- 2.《醫辨》:「有痞塞不飲食,心中常有所歉,愛處暗地,或倚門後,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此為卑惵之病,以血不足故耳,宜人參養榮湯。脾胃不足者,穀神嘉禾散加當歸、黃耆各半錢。」
- 3.《雜病源流犀燭》:「_卑惵_,心血不足病也。與怔忡病一類,其症胸中痞塞,不能飲食,如癡如醉,心中常有所歉,愛居暗室,或倚門後,見人即驚避無地,每病至數年,不得以癲症治之也(宜天王補心丹、人參養榮湯、古庵腎丸)。」
半夏湯
- 1.《衛生易簡方》:「治胃脘虛寒,痰飲留滯,痞塞不通,氣不升降,用良薑、乾薑炮、陳皮、青皮各一兩,半夏湯洗去滑二兩,為末,姜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
六和湯
- 1.《醫學研悅》:「暑毒痰火窒塞胸中,量體虛實吐之。火鬱發之之義也。如痰喘氣急痞塞,入藥不得者,急煎六和湯,調麝二釐服。」
天王補心丹
- 1.《雜病源流犀燭》:「_卑惵_,心血不足病也。與怔忡病一類,其症胸中痞塞,不能飲食,如癡如醉,心中常有所歉,愛居暗室,或倚門後,見人即驚避無地,每病至數年,不得以癲症治之也(宜天王補心丹、人參養榮湯、古庵腎丸)。」
烏藥順氣散
- 1.《赤水玄珠》:「_烏藥順氣散_,脹滿痞塞,七情憂思所致,此方如神。」
生地黃湯
- 1.《胤產全書》:「生地黃湯,產後煩悶,虛熱血傷,風邪乘之,氣乃不宣而痞塞,生熱煩疼,口乾悶多好飲水。」
- 2.《胤產全書》:「_生地黃湯_,產後煩悶,虛熱血傷,風邪乘之,氣乃不宣而痞塞,生熱煩疼,口乾悶多好飲水。」
導痰湯
- 1.《赤水玄珠》:「_導痰湯_,治一切痰涎壅盛,胞膈留飲,痞塞不通。二陳湯加枳實、南星,改用白茯用赤茯苓。」
- 2.《醫宗必讀》:「_導痰湯_,治痰涎壅盛,痞塞不通。」
- 3.《家用良方》:「_導痰湯_,治一切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飲,痞塞不通。」
- 4.《濟陽綱目》:「_導痰湯_,治痰飲語澀,頭目眩暈,或胸膈留飲,痞塞不通。」
- 5.《濟陽綱目》:「_導痰湯_,治一切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飲,痞塞不通,及眩暈等症。」
▼ 展開更多
蘇合香丸
- 1.《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霍亂之病。揮霍變亂起於倉卒。與中惡相似。俗呼為觸惡。但有吐利為異耳。其證胸痞腹㽲。氣不升降。甚則手足厥逆。冷汗自出。或吐而不瀉。或瀉而不吐。或兼作吐瀉。或吐瀉不透。且蘇合香丸以通其痞塞。繼進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仍以蘇合香丸調吞來復丹。若果瀉已甚。」
大七氣湯
- 1.《醫辨》:「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疼,飢減飽見,腹滿吐泄,久則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足腫肉消,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兼吞痞氣丸。」
- 2.《醫碥》:「脾積名痞氣,在胃脘,大如覆盤,痞塞不通,心背痛,飢減飽見,腹滿吐泄,久則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足腫肉消,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見傷飲食。)兼吞痞氣丸。」
保元湯
- 1.《成方切用》:「痂後生癰毒也,癰腫潰而斂遲也。凡有諸症,並宜此湯,或加芎藭官桂糯米以助之。嘉謨曰:人參補中,黃耆實表。凡內傷脾胃,發熱惡寒,吐泄怠臥,脹滿痞塞,神短脈微者。當以人參為君,黃耆為臣。若表虛自汗,亡陽,潰瘍,痘症,陰瘡者。當以黃耆為君,人參為臣,不可執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