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九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九上 (2)

1. 二陳湯

(局方。陳皮半夏,貴其陳久,則少燥散之性,故名二陳)治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嘔吐噁心,頭眩心悸。(稠者為痰,稀者為飲,水濕其本也。得火則結為痰,隨氣升降。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頭則眩,在心則悸,在背則冷,在脅則脹,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壯熱頭痛,類外感表證。

久則潮咳夜重,又類陰火內傷。走注肢節疼痛,又類風證,但肌色如故,脈滑不勻為異。)

半夏(薑製二錢),陳皮(去白),茯苓(一錢),甘草(五分),加姜煎。(姜能製半夏之毒。),治痰通用二陳。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寒痰加半夏薑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濕痰加蒼朮白朮,燥痰加栝蔞杏仁,食痰加山楂麥芽神麯,老痰加枳實海石瓦硝,氣痰加香附枳殼。脅痰及在皮裡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瀝。

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龐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氣而順矣。)故以橘紅利氣。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濕為臣。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栝蔞貝母。

吳鶴皋曰:渴而喜飲水者,易之。渴而不能飲水者,雖渴猶宜半夏也。此濕為本,熱為標,濕極而兼勝已之化,非真象也,按貝母寒潤,主肺家燥痰。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雖俱化痰,而寒濕燥潤各異。脫或誤施,貽害匪淺,用者宜審之。有血不足,陰火上逆,肺受火傷,肅清之令,不得下行。

由是津液渾濁,生痰不生血者,名燥痰,當用潤劑。如地黃門冬枸杞之類,滋陰降火,而痰自清。若投二陳,立見危殆。有頭風眉梢骨痛,投以風藥不效,投以痰藥見功。又有眼赤羞明,與之涼藥不瘳,異以痰劑獲愈。有人坐處吐痰滿地,不甚稠黏,只是沫多,此氣虛不能攝涎,不可用利藥,宜六君子加益智仁一錢以攝之。)

去茯苓甘草,名陳皮半夏湯。再加桔梗,名桔梗半夏湯。去陳皮甘草,名半夏茯苓湯,治水氣嘔惡。加黃芩,名茯苓半夏湯,(宣明)治熱痰。加黃連梔子生薑,名二陳加梔連生薑湯,治膈上熱痰,令人嘔吐。去生薑,治嘈雜。加砂仁枳殼,名砂枳二陳湯,行痰利氣。加膽星枳實,名導痰湯,治頑痰膠固,非二陳所能除者。

(加膽星以助半夏,加枳實以成沖牆倒壁之功。有痰飲流入四肢,肩背痠痛,手足疲軟。誤以為風,則非其治,宜導痰湯加木香片子薑黃。)再加菖蒲,治驚悸健忘,怔忡不寐。導痰湯加木香香附,名順氣導痰湯。治痰結胸滿,咳逆上氣。加枳實栝蔞菔子山楂神麯,治食積痰嗽發熱。

加蒼朮枳殼片子薑黃,名加味二陳湯。(仁齊。)治痰攻眼腫,並酒家手臂重痛麻木。除甘草,加乾薑,薑汁糊丸,名溫中化痰丸。(寶監。)治胸膈寒痰不快。除茯苓甘草,加黃連,曲糊丸,薑湯下,名三聖丸。治痰火嘈雜,心懸如飢。單用陳皮生薑,名橘皮湯。(金匱。

)治乾嘔噦,及手足厥者。單用半夏薑汁,名生薑半夏湯。(金匱)治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無奈者。

白話文:

二陳湯

(出自《局方》,之所以稱之為二陳,是因為藥方中的陳皮和半夏,以陳放較久的為佳,這樣能減少它們燥烈的藥性)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各種因痰飲引起的疾病,像是咳嗽、胸腹脹滿、噁心嘔吐、頭暈目眩、心悸等症狀。(濃稠的稱為痰,稀薄的稱為飲,水濕是產生痰飲的根本原因。如果遇到火熱,就會凝結成痰,並隨著氣的升降而在身體中移動。痰在肺部就會引起咳嗽,在胃部就會引起嘔吐,在頭部就會引起頭暈,在心臟就會引起心悸,在背部會感到發冷,在脅肋部位會感到脹痛,痰積聚在中脘(胃部)會導致人感到怕冷發熱、頭痛,這些症狀很像外感風寒。

如果病情拖久了,就會出現潮熱咳嗽,而且夜間加重,又很像陰虛內熱。痰在肢體關節流竄引起疼痛,又像風濕病,但皮膚顏色沒有變化,脈象滑且不均勻,這是它與其他疾病不同的地方。)

藥方組成:半夏(用生薑炮製過,二錢),陳皮(去除內層白膜),茯苓(一錢),甘草(五分),加生薑一同煎煮。(生薑可以解半夏的毒性。)這個藥方是治療各種痰證的基礎方。如果是風痰,可以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瀝;寒痰可以加半夏和薑汁;火痰可以加石膏和青黛;濕痰可以加蒼朮和白朮;燥痰可以加栝蔞和杏仁;食積引起的痰可以加山楂、麥芽、神麯;老痰可以加枳實、海石、芒硝;氣滯引起的痰可以加香附和枳殼。如果痰在脅肋部位,或者在皮膚與肌肉之間,可以加白芥子;如果痰在四肢,可以加竹瀝。

半夏性味辛溫,藥性滑利而燥烈,具有行水利痰的功效,是藥方中的主藥。痰是由於氣機不暢造成的,當氣機順暢時,痰自然會下降。(名醫龐安常說:「善於治痰的人,不是直接去治痰,而是去調理氣。當氣機順暢時,身體中的津液也會隨著氣機而順暢地運行。」)所以用橘紅來疏理氣機。痰是由於濕氣產生的,當濕氣去除時,痰自然會消失,所以用茯苓來滲濕利水,作為輔助藥。如果脾胃不和,就會導致痰涎積聚,所以用甘草來調和脾胃,補益脾土,作為佐藥。(有人說:如果痰多又口渴,應該去掉半夏,改用栝蔞和貝母。)

名醫吳鶴皋說:如果口渴而且喜歡喝水,可以用栝蔞和貝母替換半夏。如果口渴卻不想喝水,即使口渴也應該用半夏。這是因為病根是濕氣,熱只是表象,當濕邪極重時,就會兼帶出現熱的症狀,這並不是真熱,應該辨證清楚。貝母性味寒涼滋潤,主要治療肺部燥痰。半夏性味溫燥,主要治療脾胃的濕痰。雖然它們都能化痰,但寒熱燥濕的特性不同,如果誤用,會造成很大的危害,用藥者一定要謹慎辨別。如果身體血虛不足,導致虛火上炎,損害肺部,使得肺的肅降功能不能正常運行。

這樣就會導致津液變得渾濁,只產生痰而不產生血液,這種情況叫做燥痰,應該用滋潤的藥物來治療。比如生地黃、麥門冬、枸杞等,可以滋陰降火,痰自然就會清除。如果用二陳湯,病情會立即惡化。有些頭痛,眉梢骨痛,用祛風藥無效,而用化痰藥卻有效。還有些眼睛發紅,怕見光,用清涼的藥物無效,而用化痰藥反而會痊癒。還有些人坐在那裡就吐痰,痰不是很濃稠,只是泡沫很多,這是氣虛不能收攝津液,不能用利水藥,應該用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來收攝津液。

去掉藥方中的茯苓和甘草,就叫做陳皮半夏湯。如果再加入桔梗,就叫做桔梗半夏湯。去掉藥方中的陳皮和甘草,就叫做半夏茯苓湯,可以治療水氣引起的噁心嘔吐。加入黃芩,就叫做茯苓半夏湯,(出自《宣明論方》),可以治療熱痰。加入黃連、梔子、生薑,就叫做二陳加梔連生薑湯,可以治療胸膈部位的熱痰引起的嘔吐。去掉生薑,可以治療胃中嘈雜的感覺。加入砂仁、枳殼,就叫做砂枳二陳湯,可以疏理氣機,化痰。加入膽南星、枳實,就叫做導痰湯,可以治療頑固的膠著的痰,這種情況二陳湯無法治療。

(加入膽南星可以輔助半夏的藥效,加入枳實可以增強破氣消積的功效。如果痰飲流到四肢,引起肩背酸痛,手腳乏力,誤以為是風邪,就會用錯藥,應該用導痰湯加木香、片子薑黃。)再加入菖蒲,可以治療驚悸、健忘、怔忡、失眠。導痰湯加入木香、香附,就叫做順氣導痰湯,可以治療痰結胸滿,咳嗽氣逆。加入枳實、栝蔞、萊菔子、山楂、神麯,可以治療食積引起的痰嗽發熱。

加入蒼朮、枳殼、片子薑黃,就叫做加味二陳湯。(出自《仁齋直指方》)可以治療痰邪上攻引起的眼睛腫脹,以及飲酒之人手臂沉重、麻木。去掉甘草,加入乾薑,用薑汁調和成藥丸,就叫做溫中化痰丸。(出自《寶鑑》)可以治療胸膈寒痰不舒。去掉茯苓和甘草,加入黃連,用神麯糊製成藥丸,用薑湯送服,就叫做三聖丸。可以治療痰火引起的胃中嘈雜,心悸如飢。單獨用陳皮和生薑,就叫做橘皮湯。(出自《金匱要略》)可以治療乾嘔、呃逆,以及手足厥冷。單獨用半夏和薑汁,就叫做生薑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可以治療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呃非呃,心中煩亂不安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