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回本書目錄

1. 卷九上

2. 除痰門

(內經只有積飲之說,並無痰證之名。至仲景始立四飲之名,而痰飲居其一。今後世相傳,無論是痰非痰,開口便言痰火。有云怪病之為痰者,有云痰為百病母者,不知痰之為病,必有所以致之者。如因風因火而生痰者,但治其風火,風火息而痰自清也。因虛因實而生痰者,但治其虛實,虛實愈而痰自平也。

未聞治其痰而風火可自散,虛實可自調者。此所以痰必因病而生,非病之因痰而致也。治之之法,全在詳辨虛實。果其年力猶盛,血氣未傷。或以肥甘過度,或以濕熱盛行,或逆氣內連肝膈,皆能驟致痰飲。但察其形氣病氣,多屬有餘者,即實痰也。此則宜行消伐,但去其痰,無不可也。

如其形羸氣弱,年及中衰。或以多病,或以勞倦,或以憂思酒色,致成勞損非風卒厥者。或脈見細數,臟無陽邪,時為嘔惡泄瀉氣短聲喑等證。但察其形氣病氣,本非有餘者,皆虛痰也。此則但宜調補,若或攻之,無不危矣。總之治痰之法,但能使元氣日強,則痰必日少。即有微痰,亦自不能為害,而且充助胃氣。

若元氣日衰,則水穀津液,無非痰爾。隨去隨生,有能攻之使盡,而且保元氣無恙者乎。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補天之手。苟不辨其虛實,而欲一概攻之。如王隱君所論,內外百病皆生於痰,悉用滾痰丸之類。其亦但知目前,而不知日後之患哉。諸家治痰之法,多有治其標者,雖不可執,亦不可竊也。

詳列如下。)

白話文:

(《黃帝內經》只提到「積飲」這個概念,沒有明確提出「痰證」這個名稱。到了張仲景才開始確立「四飲」的說法,其中「痰飲」是其中一種。然而後世相傳,無論是不是痰,一開口就說成是痰火。有些人認為怪病都是痰造成的,還有人說痰是所有疾病的根源,卻不知道痰這種疾病,一定有它產生的原因。例如因為風邪或火邪而產生痰,只要治療風邪或火邪,風火消散,痰自然就清除了;如果是因為虛證或實證而產生痰,只要治療虛證或實證,虛實調和,痰自然就平息了。

從沒聽過治療痰就能使風邪火邪自行消散,或是使虛證實證自行調和的。因此,痰一定是因病而生,而不是因為痰而導致疾病。治療痰的方法,關鍵在於詳細辨別虛實。如果患者正值壯年,氣血未受損傷,可能是因為過食肥膩甘甜的食物,或是因為濕熱之邪盛行,或是因為氣逆內連肝膈,都可能突然導致痰飲。只要觀察其形體、氣色和病況,大多屬於有餘的症狀,就屬於實痰。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消導攻伐的方法,只要去除痰,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如果患者形體瘦弱、氣息虛弱,年紀也到了中年衰老,或是因為久病、勞累、憂思、飲酒好色,導致身體勞損,而非風邪引起的突然昏厥。或者脈象細數,臟腑沒有陽熱之邪,時常出現噁心嘔吐、腹瀉、氣短、聲音沙啞等症狀。只要觀察其形體、氣色和病況,本來就不是屬於有餘的症狀,都屬於虛痰。這種情況就適合用調養補益的方法,如果用攻伐的方法,沒有不危險的。總之,治療痰的方法,只要能使元氣一天天強壯,痰就一定會一天天減少。即使有少量痰液,也不會造成危害,反而能幫助胃氣。

如果元氣一天天衰弱,那麼水穀的精微津液,都會變成痰液。即使將痰去除,它也會不斷產生,有誰能用攻伐的方法徹底清除痰液,而且保證元氣不受損傷呢?所以,善於治療痰的人,應該能讓痰不再產生,才是高明的醫生。如果不能分辨虛實,而想用攻伐的方法一概治療,就像王隱君所說的,內外百病都因痰而生,全部使用滾痰丸之類的藥物。這樣也只是知道眼前的問題,而不知道日後會產生的禍患啊。各家治療痰的方法,大多是治療痰的表面症狀,雖然不可固執於此,但也不能隨意竊用。

以下詳細列出各種情況。)

3. 苓桂朮甘湯

(金匱),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三兩),甘草(二兩。)

痰飲陰象,阻抑其陽,用此陽藥化氣以伸其陽,此正法也。茲所主乃在胸脅支滿目眩者,何耶。靈樞謂心包之脈,是動則病胸脅支滿。然則痰飲積於心包,其病自必若此。目眩者,痰飲阻其胸中之陽,不能布水精於上也。茯苓治痰飲,伐腎邪,通水道。桂枝通陽氣,和營衛,開經絡。

白朮治風眩,燥痰水,除脹滿。(準繩云:痰之本由於脾氣不足,不能致精於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滿。(本草亦曰:甘草能下氣,除煩滿。)故用之也。(金匱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喻嘉言曰:予辨息論中,已詳仲景分別呼吸言病之旨矣。今短氣亦分呼吸,各出一方。呼氣之短,用苓桂朮甘湯以通其陽,陽氣化,則小便能出矣。吸氣之短,用腎氣丸以通其氣陰,腎氣通,則小便之關門利矣。)

白話文:

苓桂朮甘湯

這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是用來治療心下有痰飲,導致胸脅脹滿、眼睛昏花的症狀。

藥方組成是: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三兩)、甘草(二兩)。

痰飲屬於陰性病邪,會阻礙陽氣運行。這個方子利用溫陽藥來振奮陽氣、化解水濕,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這裡提到治療胸脅脹滿、眼睛昏花,是什麼原因呢?《靈樞》說,心包經的脈絡如果出現異常,就會導致胸脅脹滿。由此推斷,痰飲積聚在心包,症狀自然就會像這樣。而眼睛昏花,是因為痰飲阻礙胸中的陽氣,使得陽氣無法將水穀精微輸送到頭面。茯苓可以治療痰飲,排除腎臟的邪氣,疏通水道。桂枝可以振奮陽氣,調和營衛,疏通經絡。

白朮可以治療頭暈目眩,乾燥痰濕,消除脹滿。(《準繩》說:痰的根源在於脾氣虛弱,無法將水穀精微輸送到肺,導致水濕積聚形成痰。治療痰應該先補脾,當脾恢復正常的運化功能,痰就會自然消散。)甘草與茯苓同用,不會導致腹脹,反而能消除腹脹。(《本草》也說:甘草能降氣,消除煩悶脹滿。)所以要使用甘草。 (《金匱要略》說:呼吸短促,且有輕微的痰飲,應該從小便將水排出,可以用苓桂朮甘湯治療,也可以用腎氣丸治療。

喻嘉言說:我曾在《息論》中詳細解釋過張仲景區分呼吸來辨別疾病的道理。現在,呼吸短促也分為呼氣短促和吸氣短促,分別使用不同的方劑。呼氣短促,可以用苓桂朮甘湯來振奮陽氣,當陽氣運行,小便就能順利排出。吸氣短促,可以用腎氣丸來疏通腎的陰陽之氣,當腎氣暢通,小便的通道就能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