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九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九上 (1)

1. 除痰門

(內經只有積飲之說,並無痰證之名。至仲景始立四飲之名,而痰飲居其一。今後世相傳,無論是痰非痰,開口便言痰火。有云怪病之為痰者,有云痰為百病母者,不知痰之為病,必有所以致之者。如因風因火而生痰者,但治其風火,風火息而痰自清也。因虛因實而生痰者,但治其虛實,虛實愈而痰自平也。

白話文:

中醫經典《內經》中只有「積飲」的說法,並沒有「痰證」的名稱。直到東漢末年的張仲景才首次提出「四飲」的概念,其中痰飲是其中之一。後來,後世相傳,無論是痰還是非痰,開口就說痰火。有人說怪病是因為痰引起的,也有人說痰是百病之母。其實,痰之所以致病,必定有原因。比如因為風熱而生痰的,只要治療其風熱,風熱消退了,痰自然就清除了。因為虛弱或實證而生痰的,只要治療其虛弱或實證,虛弱或實證好了,痰自然就平息了。

未聞治其痰而風火可自散,虛實可自調者。此所以痰必因病而生,非病之因痰而致也。治之之法,全在詳辨虛實。果其年力猶盛,血氣未傷。或以肥甘過度,或以濕熱盛行,或逆氣內連肝膈,皆能驟致痰飲。但察其形氣病氣,多屬有餘者,即實痰也。此則宜行消伐,但去其痰,無不可也。

白話文:

我沒有聽說過治療痰,而風火就能自行散去,虛實就能自行調整的,所以痰一定是因為疾病而產生,並不是因為痰而導致疾病的。治療痰的方法,全在詳細辨別虛實。如果他的年紀仍然很盛,血氣沒有受損,可能是因為吃得太肥膩,或是濕熱盛行,或是逆氣內連肝膈,都可能突然導致痰飲。只要觀察形氣病氣,多半屬於有餘的,那就是實痰。這就要行消伐,去除痰,這樣就可以治好了。

如其形羸氣弱,年及中衰。或以多病,或以勞倦,或以憂思酒色,致成勞損非風卒厥者。或脈見細數,臟無陽邪,時為嘔惡泄瀉氣短聲喑等證。但察其形氣病氣,本非有餘者,皆虛痰也。此則但宜調補,若或攻之,無不危矣。總之治痰之法,但能使元氣日強,則痰必日少。即有微痰,亦自不能為害,而且充助胃氣。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身材瘦弱,氣力薄弱,年歲已過中年。或是因為多病,或是因為勞累,或是因為憂愁思念(或因為沉迷酒色),導致身體損傷,這些不屬於風寒猝然發作的情況。或者脈象細弱、數急,臟腑沒有陽邪,有時會出現嘔吐、腹瀉、氣短、聲音嘶啞等症狀。但仔細觀察他的形氣和病情,本來就沒有什麼多餘的東西,這些都是因為虛痰造成的。這種情況,只適宜調理滋補,如果用攻伐的 方法治療,沒有不危險的。總之,治療痰症的方法,只要能使元氣日益強盛,那麼痰必然日益減少。即使有輕微的痰,也不會造成什麼危害,而且還能充實幫助胃氣。

若元氣日衰,則水穀津液,無非痰爾。隨去隨生,有能攻之使盡,而且保元氣無恙者乎。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補天之手。苟不辨其虛實,而欲一概攻之。如王隱君所論,內外百病皆生於痰,悉用滾痰丸之類。其亦但知目前,而不知日後之患哉。諸家治痰之法,多有治其標者,雖不可執,亦不可竊也。

詳列如下。)

白話文:

如果元氣一天天衰落,那麼水穀津液,都會化為痰。痰隨分解隨生,有能夠攻逐它使沒有,並且保住元氣使其無恙嗎。所以擅長治療痰的醫生,惟獨能讓痰不生出,這纔是彌補天賦的做法。如果辨別不清虛弱還是強壯,而想要一概攻逐。就像王隱君所論,內外百病都由痰產生,都使用滾痰丸之類的藥物。他們也是隻知道眼前,不知日後會生病啊。諸家治療痰的方法,多有專治其表症的,雖然不可執著,也不可輕視。

2. 苓桂朮甘湯

(金匱),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三兩),甘草(二兩。)

白話文:

茯苓四兩或四錢,桂枝、白朮三兩或三錢,甘草二兩或二錢。

痰飲陰象,阻抑其陽,用此陽藥化氣以伸其陽,此正法也。茲所主乃在胸脅支滿目眩者,何耶。靈樞謂心包之脈,是動則病胸脅支滿。然則痰飲積於心包,其病自必若此。目眩者,痰飲阻其胸中之陽,不能布水精於上也。茯苓治痰飲,伐腎邪,通水道。桂枝通陽氣,和營衛,開經絡。

白話文:

痰和水溼的陰性阻礙陽氣,用此陽藥化解病氣以伸展陽氣,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這裏所主治的是胸脅脹滿、頭暈目眩的患者,爲什麼呢?《靈樞》中說,心包的脈絡受到阻礙,就會引發胸脅脹滿的毛病。那麼,痰和水溼積聚在心包,其病症必然如此。頭暈目眩的患者,是因爲痰和水溼阻礙了胸中的陽氣,不能佈散津液於上部。茯苓可以治療痰和水溼,消除腎臟的病邪,疏通水道。桂枝可以疏通陽氣,調和營衛,開通經絡。

白朮治風眩,燥痰水,除脹滿。(準繩云:痰之本由於脾氣不足,不能致精於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滿。(本草亦曰:甘草能下氣,除煩滿。)故用之也。(金匱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白話文:

白朮可以治療風眩,燥化痰水,消除脹滿。

(準繩說:痰的本質是脾氣不足,不能將精華送達肺部,而淤積而成。治療痰應該先補脾,脾臟恢復正常運作,痰自然就會消除。)

甘草配伍茯苓,就不會導致滿塞,反而會消除滿塞。(本草也說:甘草可以降氣,消除煩滿。)所以使用了它。

(金匱說:短氣並有少量飲水,應該從小便排出,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為主方,腎氣丸也可以治療。)

喻嘉言曰:予辨息論中,已詳仲景分別呼吸言病之旨矣。今短氣亦分呼吸,各出一方。呼氣之短,用苓桂朮甘湯以通其陽,陽氣化,則小便能出矣。吸氣之短,用腎氣丸以通其氣陰,腎氣通,則小便之關門利矣。)

白話文:

喻嘉言說:「我以前在《辨息論》中已經詳細地解說過張仲景區分呼吸來論述疾病的意思了。現在短氣又分為呼氣和吸氣,分別開出治療方子。呼吸短促,用苓桂朮甘湯來通陽,陽氣化生,則小便能排出。吸氣短促,用腎氣丸來通氣陰,腎氣通暢,則小便關門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