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傷寒括要》是明代醫學家李中梓編著的傷寒論綱要。這本書的編纂以張仲景的《傷寒論》為藍本,兼取歷代醫家的補充與闡釋,並以簡明的方式概括其精髓,旨在為初學者提供一個易於掌握的學習工具。
1. 編纂目的與特點
李中梓在《自序》中闡述,傷寒病理的變化繁雜,治療需靈活應變。他以張仲景的《傷寒論》為核心,吸納後世醫家的研究成果,並刪除冗繁,選取精要,形成「簡而不漏」的特點。作者強調學習傷寒論的目的在於理解病機,能靈活應對病變,而非拘泥於固定的條文。
2. 六經辨證體系
《傷寒括要》以六經辨證為主線,詳細分析六經病症的特徵及治療方法:
- 太陽經病:以表症為主,包括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狀,治療以發汗為主,如麻黃湯、桂枝湯。
- 陽明經病:分為經病和腑病,經病以發熱、口渴、脈洪為特徵,腑病則多見大便秘結,治療以清熱或通便為主。
- 少陽經病:病位在半表半裡,症狀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主張和解,代表方為小柴胡湯。
- 太陰經病:主裡虛寒,症見腹滿、腹痛,治療宜溫補脾陽,如理中湯。
- 少陰經病:病情較重,多表現為虛寒或陰盛,常用四逆湯溫陽補腎。
- 厥陰經病:病機複雜,症狀多變,包含消渴、氣逆等,治療需分清寒熱,針對病機選用四逆湯或承氣湯。
3. 辨證與施治的靈活性
李中梓強調辨證的重要性,指出病機與表裡、虛實、寒熱的關聯:
- 表裡辨證:若病邪在表,當以汗法解之;在裡則需攻下。
- 寒熱辨證:寒症宜溫,熱症宜清,並需注意防止誤診導致病情加重。
- 虛實辨證:實證需清熱攻邪,虛證則以補益扶正為主。
4. 治療原則與禁忌
書中詳細列出了可汗、可下、可吐等治療方法及其適應症,並強調:
- 汗法:適用於表症,但不可過汗以免損陽。
- 下法:適用於裡實,但需辨別患者體質,避免損傷正氣。
- 吐法:僅用於膈上有痰飲或食物停滯,虛人禁用。 此外,對老弱虛弱患者需謹慎用藥,避免汗、吐、下的過度應用。
5. 對《傷寒論》的補充與修正
李中梓對《傷寒論》中一些模糊或爭議性的內容進行了闡釋和補充。例如,他針對六經病傳的過程,詳細說明傳變規律,反駁成無己「再傳經」的謬誤,強調每經病情應以七日為限,避免過度治療。
6. 時行疫症與現代應用
書中特別提及時行疫症的治療,指出不同季節的疫病特徵及其對應的治療方法,例如春季溫病用升麻葛根湯,夏季涼病用調中湯。這部分對現代傳染病的辨證論治提供了重要參考。
7. 結論與價值
《傷寒括要》以簡明扼要的形式濃縮了傷寒論的核心內容,對初學者而言,是學習經方的重要工具。李中梓強調學習傷寒論需「靈活運用,因時制宜」,這一理念對於當代中醫臨床診療依然具有指導意義。全書不僅是對仲景學說的傳承,更是對其理論的深化與實踐的指南。
自序
凡例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
卷下 (18)
卷下 (19)
卷下 (20)
卷下 (21)
卷下 (22)
卷下 (23)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