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下 (6)
卷下 (6)
1. 甘草乾薑湯
甘草,乾薑
白話文:
甘草、乾薑
2. 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
浮為風。合用桂枝湯。大為虛。虛而脛攣者。寒則筋急也。非附子不能溫經以舒筋。故加之。厥逆咽乾煩躁。此陰躁也。雖內結譫語。而陽氣未回。故以甘草乾姜,溫理中氣。為脾主四肢。又甘能緩急也。及陽氣已還。則除去溫劑。雖脛尚拘急。不過以芍藥和營而已。直待脛伸。
寒症盡去。然後以承氣止其譫語。蓋內結者。非承氣不能除耳。一症也。始而大溫之。既而微溫。又既而微寒之。終而大寒之。非有見垣之智者。未易語此。後人遇此症。豈復能出此手眼耶。
白話文:
芍藥和甘草,如果脈象浮,代表是風邪引起的。可以和桂枝湯合用。如果病情嚴重,代表是虛弱。虛弱又導致小腿抽筋,是因為寒氣使筋脈收縮。不用附子溫暖經脈來舒緩筋脈是不行的,所以要加入附子。如果出現手腳冰冷、咽喉乾燥、煩躁不安,這是屬於陰虛引起的躁動。雖然體內有結塊、說胡話,但陽氣還沒有恢復,所以用甘草和乾薑,溫暖調理中焦的氣機,因為脾主管四肢的活動,而且甘草能緩解肌肉的急迫收縮。等到陽氣恢復後,就去掉溫熱的藥,雖然小腿還是有點僵硬,但只要用芍藥來調和營氣就可以了,直到小腿可以伸直,寒症完全解除。然後用承氣湯來止住說胡話,因為體內的結塊,不用承氣湯是無法去除的。這是一個病症的發展過程,開始要用很溫熱的藥,接著用稍微溫熱的藥,然後用稍微偏寒的藥,最後用大寒的藥。如果沒有像看到牆壁一樣清楚的智慧,是很難理解這其中的道理的。後人遇到這種病症,又怎麼能有這種處理方法呢?
3.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
白朮,甘草,附子,生薑,大棗
主風濕相搏。身痛。不嘔渴。脈虛澀若其人大便硬。小便利者。宜與此湯。仲景云。初服之。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朮附並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耳。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利。故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附。
白話文:
白朮、甘草、附子、生薑、大棗這幾味藥,主要治療風濕互相侵襲,導致身體疼痛,沒有噁心嘔吐和口渴的症狀。病人的脈象虛弱而澀滯,如果這個人同時有大便乾硬、小便順暢的情況,就適合使用這個方子。
張仲景說,第一次服用這個藥,病人會感覺全身像麻木一樣,大約過半天左右再服第二次,等三次都服完後,病人可能會出現頭暈昏沉的感覺,不要覺得奇怪,這是因為白朮和附子一起作用,深入皮膚內層,驅逐體內水氣,水氣還沒完全排除乾淨才會這樣。這個時候應該要加上桂枝四兩。這個方子本來有兩種用法,這裡因為病人大便乾硬、小便順暢,所以去掉了桂枝。如果病人大便不乾硬、小便不順暢,就應該加上桂枝和附子。
4. 甘草附子湯
甘草,白朮,桂枝,附子
風濕相搏。骨節痛。不能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或身微腫。身腫。加防風。小便不利。加茯苓。
白話文:
甘草、白朮、桂枝、附子這幾味藥,可以用來治療風濕侵襲身體,導致關節疼痛、難以彎曲伸展、出汗後呼吸短促、小便不順暢、怕風,或者身體稍微腫脹。如果身體腫得很明顯,可以加防風;如果小便不順暢,可以加茯苓。
5. 芍藥附子甘草湯
芍藥,甘草,附子
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也。當與此湯。汗後病解。則不惡寒。汗後病不解。而表實者。亦不惡寒。今汗後不解。又反惡寒。營衛俱虛也。汗出則營虛。惡寒。則衛虛。故以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營。附子之辛熱固陽氣而補衛。甘草調和辛酸而安正氣也。
白話文:
芍藥、甘草、附子這三味藥組成的湯方,如果病人發汗治療後,病症沒有解除,反而更加怕冷,這是屬於虛弱的表現。這種情況應該使用這個湯方來治療。如果發汗後病就好了,就不會再怕冷。如果發汗後病沒好,而且是屬於表實證,也不會怕冷。現在發汗後病沒好,反而更加怕冷,這是營氣和衛氣都虛弱的緣故。因為發汗會使營氣虛弱,而怕冷則是衛氣虛弱的表現。所以用芍藥的酸味來收斂津液、滋養營氣;用附子的辛熱來固陽氣、補衛氣;再用甘草調和辛味和酸味,使正氣安定。
6.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甘草,生薑,大棗
太陽下後。脈促胸滿。若微寒。加附子。名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胸滿者。不利於酸收。故去芍藥。其曰微寒者。非表寒。乃里寒也。故加附子。祛寒而消滿也。
白話文:
桂枝、甘草、生薑、大棗。
這是太陽病發汗後的情況。如果脈搏跳動急促,胸部感覺脹滿,而且稍微怕冷,就加入附子。這個方子叫做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會胸部脹滿,是因為不適合用酸味收斂的藥,所以去掉芍藥。這裡說的稍微怕冷,不是指體表受寒,而是指身體內部虛寒,所以要加入附子。這樣才能夠驅散身體內的寒氣,消除胸部的脹滿感。
7. 柴胡加桂枝湯
桂枝,黃芩,人參,甘草,芍藥,生薑,大棗,柴胡,半夏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傷寒至六七日。邪當傳裡之時也。支結者。支撐而結也。嘔而心下結者。里症也。本當攻裡。然發熱惡寒。為外症未去。不可攻裡。與柴胡桂枝湯。以和解之。南陽云。外症未解。心下妨悶。謂之支結。非痞也。不可不辨。
白話文:
病人感染風寒六七天,出現發燒、稍微怕冷、四肢關節痠痛、輕微噁心想吐、以及胸口下方有脹悶的感覺。雖然外感症狀還沒完全消失,但體內病邪已經準備往裡發展。胸口下方脹悶,是因為氣機阻滯導致的。出現噁心想吐,又伴隨胸口下方脹悶,這屬於體內病症。本來應該要攻治體內,但因為發燒怕冷的症狀還在,代表外感還沒好,所以不適合攻治體內,要用柴胡桂枝湯來調和體內外的病邪。南陽醫家說,外感症狀還沒解除,就出現胸口悶脹,這叫做支結,並不是痞滿,這點要分辨清楚。
8. 白虎湯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脈浮滑。大渴而煩。按仲景云。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疑必有誤。又云。熱結在裡。表裡俱熱。大渴飲水。白虎湯主之。又云。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又陽明一症云。表熱裡寒。四逆湯主之。又少陽一症云。
裡寒外熱。通脈四逆湯主之。乃知其言脈浮滑。表熱裡寒者。必表裡二字傳訛也。即仲景數論而斷之。豈有里既寒而反用大寒之劑乎。豈有裡寒而脈浮滑者乎。豈有裡寒而大熱煩渴者乎。故知白虎為陽明大熱而設。其曰。里有寒者。定瘥無疑也。成氏隨文註釋。惑誤後人。不得不詳為之辨也。
白虎西方金神也。應秋而歸肺。表裡俱熱。金被火囚。用辛寒以救肺。所以名為白虎也。活人謂夏月陰氣在內。宜戒白虎。明理論云。立秋後不可服。恐白虎大寒。將變虛羸不食。二說俱偏矣。有是病即當服是藥。安可拘於時哉。設使秋冬病。苟無表症。而大熱煩渴。便與白虎。
為對症之良劑矣。雖欲不用。其可得乎。
白話文:
白虎湯的組成是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如果病人吐瀉之後,過了七八天病都沒好,熱邪積聚在體內,導致身體表裡都有發熱的現象,脈象呈現浮而滑的狀態,非常口渴而且心煩。有些醫書說,傷寒出現脈浮滑的狀況,表示體表有熱,體內有寒,這時可以用白虎湯治療。這句話恐怕有錯誤。又說,熱邪積聚在體內,導致身體表裡都發熱,非常口渴想喝水,這時可以用白虎湯治療。又說,如果體表的病症還沒解除,就不可以使用白虎湯。還有,陽明病的其中一種情況是,體表發熱但體內寒冷,這時應該用四逆湯治療。另外,少陽病的一種情況是,體內寒冷但體表發熱,這時應該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由此可知,所謂「脈浮滑,體表發熱,體內寒冷」的說法,一定是「表裡」這兩個字傳抄錯誤了。從醫書多次論述來判斷,怎麼會有體內寒冷反而用大寒藥的道理呢?怎麼會有體內寒冷卻出現脈浮滑的狀況呢?怎麼會有體內寒冷卻出現大熱、心煩口渴的情況呢?因此可以知道,白虎湯是針對陽明病大熱證所設計的。如果說病人有「體內寒冷」的狀況,那一定是病好了,不用再吃藥了。有些醫家依照字面解釋,迷惑誤導後人,不得不詳細說明清楚。
白虎,是代表西方金的神祇,對應秋季,歸屬於肺。當身體表裡都發熱,金被火所困時,要用辛涼的藥物來解救肺,所以稱之為白虎湯。有人說,夏天體內陰氣較盛,應該避免使用白虎湯。還有醫書說,立秋後不能服用白虎湯,恐怕白虎湯太過寒冷,會使人變得虛弱消瘦、食慾不振。這兩種說法都太偏頗了。只要有這種病,就應該用這種藥,怎麼可以被時間所限制呢?就算在秋冬生病,如果沒有體表的症狀,但是出現大熱、心煩口渴的情況,就可以使用白虎湯,這是對症的良藥。即使想要不用,也是不可能的。
9. 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參
主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脈微弱。手足逆冷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又曰。身無大熱。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渴者。宜麻黃湯。渴者宜五苓散。並非白虎所宜也。惟大渴飲水。無表症者。乃可與白虎。加人參以除裡熱。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湯的組成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參。
這個方劑主要治療因為中暑而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發燒怕冷、脈搏微弱、手腳冰冷而且口渴。這種情況就用白虎加人參湯。另外,如果身體沒有發高燒,但是口渴心煩、背部稍微怕冷,也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如果因為傷寒而出現脈象浮盛、發燒無汗,表示表證還沒解除,如果沒有口渴,應該使用麻黃湯;如果口渴,則應該使用五苓散。這些情況都不適合使用白虎湯。只有大口喝水、而且沒有表證的人,才可以使用白虎湯,並加入人參來清除體內的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