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桂枝葛根湯

葛根,芍藥,甘草生薑桂枝大棗

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及汗出。惡風。按詩豳風狼跋云。赤寫𠘧𠘧。注云。𠘧𠘧拘貌。言不敢左右顧視也。藉以喻項強之狀也。表邪方盛。不當有汗。今反汗出。風傷衛也。故以桂枝解肌。葛根發表。芍藥和營。甘草甘平。薑棗和胃。

2. 葛根湯

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𠘧𠘧。注見前。舊釋鳥羽。未當。今正之。此方即桂枝。加麻黃葛根。以其無汗表實。故用二物發表。所謂輕可去實也。按太陽病。有汗用桂枝。無汗用麻黃。確乎不可易矣。此復以太陽無汗。用葛根湯。太陽有汗。用桂枝葛根湯。何也。

葛根本陽明經藥。恐太陽病久。將傳陽明。故用葛根。迎而奪之。豫發其邪。勿令傳入也。前用桂枝湯麻黃者。病方起也。今用此二方者。病已久也。又按太陽病。脈靜為不傳。若煩躁脈數。為欲傳也。意者既見其欲傳之狀。故用此二方。此未發之秘旨。

3.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大棗杏仁

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熱多寒少。不嘔清便。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為欲愈。脈微。惡寒。不可汗吐下。面反有熱色。未欲解也。以不得汗。身必癢。

此方論。當分作三段看。太陽病至寒少一段。為自初至今之症。下文皆擬病防變之辭。至欲愈一段。言不必治也。至不可汗吐下。言宜溫之也。至末一段。是小汗之。麻黃與桂枝。一發一止。則汗不至大出矣。桂枝二麻黃一湯不錄。

4.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麻黃石膏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胃為十二經之主。脾治水穀。屬土居下。為卑臟。有若婢然。經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所以謂之越婢者。以其發越脾氣。通行津液也。凡仲景稱太陽病者。皆表症發熱惡寒。頭項強痛也。若脈浮大。則與症相應。宜發其汗。今表症見而脈反微。是脈不應症。故不可發汗。但用此方和之而已。

5.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芍藥,甘草生薑白朮茯苓大棗

主汗下後。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頭項強痛。邪仍在表。何故去桂而加苓朮耶。不知此屬飲症也。既經汗下而不解。心下滿痛。小便不利此為水飲內蓄。邪不在表。故去桂加苓朮也。若小便利。則水飲行。而熱滿頭痛。無不悉愈矣。

6.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

桂枝,芍藥,甘草人參大棗生薑

主汗後。身體痛。脈沉遲。汗後身痛。邪未盡也。脈來沉遲。血不足也。經曰。脈沉者。營氣微也。與桂枝。以解未盡之邪。加芍藥參姜。以補不足之血。夫身痛一也。以脈浮緊。為邪盛。盛者損之。以脈沉遲。為血虛。虛者補之。此之身痛。因血虛而致。誤作表實而發之。則血愈虛而危矣。

7. 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大棗生薑甘草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痛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病至八九日。則邪多在裡。身當不痛。今日數多。而身痛不能轉側者。濕也。經曰。風則浮虛。又曰。澀為寒濕。不嘔不渴。里無邪熱也。脈浮虛而澀。身有煩疼。則知風濕。但在經也。與桂枝附子湯

以散表中風濕。風在表者。散以桂枝之辛甘。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薑棗同甘草。行營衛而通津液。以和其表也。

8. 桂枝加附子湯

悉照前方。加芍藥。

脈浮為風。大為虛。風則微熱。虛則痙攣。宜與桂枝加附子湯。厥逆咽乾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