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下 (5)
卷下 (5)
1. 桂枝葛根湯
葛根,芍藥,甘草,生薑,桂枝,大棗
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及汗出。惡風。按詩豳風狼跋云。赤寫𠘧𠘧。注云。𠘧𠘧拘貌。言不敢左右顧視也。藉以喻項強之狀也。表邪方盛。不當有汗。今反汗出。風傷衛也。故以桂枝解肌。葛根發表。芍藥和營。甘草甘平。薑棗和胃。
白話文:
葛根、芍藥、甘草、生薑、桂枝、大棗,可以治療太陽病。症狀包括脖子和後背僵硬、身體發冷、出汗、怕風。古代詩歌中用「赤寫𠘧𠘧」來形容脖子僵硬,意思是脖子僵硬到不敢左右轉動。這說明表邪入侵很嚴重,本不應該出汗,而現在卻出汗了,這是風邪傷了衛氣。因此用桂枝來解肌,葛根來發表,芍藥來和營,甘草來甘平,薑棗來和胃。
2. 葛根湯
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𠘧𠘧。注見前。舊釋鳥羽。未當。今正之。此方即桂枝。加麻黃葛根。以其無汗表實。故用二物發表。所謂輕可去實也。按太陽病。有汗用桂枝。無汗用麻黃。確乎不可易矣。此復以太陽無汗。用葛根湯。太陽有汗。用桂枝葛根湯。何也。
白話文:
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主治太陽病。症狀為項背僵硬疼痛,發熱、無汗、惡風。以前有人將「𠘧𠘧」解釋為鳥羽,並不正確。現在改正過來。這個方子就是桂枝湯,再加上麻黃和葛根。因為病人無汗,屬於表實證,所以用這兩種藥物來發汗解表,這就是所謂的「輕可去實」的道理。
根據古代醫書記載,太陽病患者有汗出則用桂枝湯,無汗出則用麻黃湯。這兩個方子不可混用。
現在又用葛根湯來治療太陽病無汗症,用桂枝葛根湯來治療太陽病有汗症,這是為什麼呢?
葛根本陽明經藥。恐太陽病久。將傳陽明。故用葛根。迎而奪之。豫發其邪。勿令傳入也。前用桂枝湯麻黃者。病方起也。今用此二方者。病已久也。又按太陽病。脈靜為不傳。若煩躁脈數。為欲傳也。意者既見其欲傳之狀。故用此二方。此未發之秘旨。
白話文:
葛根屬於陽明經的藥物。當太陽病久拖不治時,可能傳變為陽明病。因此使用葛根,可以迎擊病邪,將其奪取,預先發散病邪,不讓其傳入陽明經。
之前使用桂枝湯(含有麻黃)治療,是指病症剛開始的時候。現在使用葛根湯,說明病症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
另外,根據古代醫學典籍記載,太陽病若脈象平靜,表示病邪不會傳變。如果患者出現煩躁不安、脈搏跳動頻繁的現象,則表示病邪將要傳變。
所以,古人使用葛根湯,是因為已經察覺到病邪欲傳變的徵兆,藉此提前阻止病邪傳入陽明經。這是一種預防病邪傳變的祕方,可以避免病情加重。
3.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大棗,杏仁
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熱多寒少。不嘔清便。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為欲愈。脈微。惡寒。不可汗吐下。面反有熱色。未欲解也。以不得汗。身必癢。
此方論。當分作三段看。太陽病至寒少一段。為自初至今之症。下文皆擬病防變之辭。至欲愈一段。言不必治也。至不可汗吐下。言宜溫之也。至末一段。是小汗之。麻黃與桂枝。一發一止。則汗不至大出矣。桂枝二麻黃一湯不錄。
白話文:
桂枝、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大棗、杏仁,適用於太陽病,病程八九天,症狀類似瘧疾,發熱多而發寒少,不嘔吐,大便不暢,一天發作兩三次,脈象微弱而緩慢,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雖然脈象微弱,但怕冷,不能發汗、吐瀉,臉色反倒有發熱的紅潤,尚未痊癒。因為無法發汗,身體一定會發癢。
這篇方論應該分成三段來看。從太陽病到寒少這一段,描述的是從發病至今的症狀。接下來的文字,都是預防病情變化、防止轉變為其他病症的說法。到了欲愈這一段,說明不必治療。再到不可汗吐下這一段,說明應該溫和治療。最後一段,指的是要稍微發汗,麻黃和桂枝,一個發汗一個止汗,這樣汗就不會出太多。桂枝二麻黃一湯不在此列。
4.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麻黃,石膏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胃為十二經之主。脾治水穀。屬土居下。為卑臟。有若婢然。經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所以謂之越婢者。以其發越脾氣。通行津液也。凡仲景稱太陽病者。皆表症發熱惡寒。頭項強痛也。若脈浮大。則與症相應。宜發其汗。今表症見而脈反微。是脈不應症。故不可發汗。但用此方和之而已。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太陽病的方劑,藥物包括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麻黃、石膏。
太陽病的症狀是發熱、惡寒,以熱多寒少為主,並且脈象微弱。這種情況屬於無陽症,不可發汗。胃是十二經的總樞紐,脾負責消化水穀,屬土,居於身體下部,如同婢女一樣。經典中說,脾臟的功能是幫助胃消化食物,運送津液。因此,這個方劑稱為「越婢湯」,因為它可以發越脾氣,促進津液運行。
凡是仲景所稱的太陽病,都是表症,表現為發熱惡寒、頭項強痛。如果脈象浮大,就與症狀相符,應該發汗治療。但現在出現了表症,卻脈象微弱,這表示脈象不符合症狀,所以不可發汗,只能用這個方劑來調和身體。
5.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芍藥,甘草,生薑,白朮,茯苓,大棗
主汗下後。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頭項強痛。邪仍在表。何故去桂而加苓朮耶。不知此屬飲症也。既經汗下而不解。心下滿痛。小便不利此為水飲內蓄。邪不在表。故去桂加苓朮也。若小便利。則水飲行。而熱滿頭痛。無不悉愈矣。
白話文:
解釋
- 汗下後: 指的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後。
- 頭項強痛: 指頭頸部疼痛。
- 心下滿: 指胸悶,胸口脹滿。
- 邪仍在表: 指病邪仍然停留在體表。
- 飲症: 指水飲內停的症狀。
- 水飲內蓄: 指體內積存了水濕。
- 小便不利: 指排尿不暢。
- 去桂加苓朮: 指去掉桂枝,加入茯苓和白朮。
- 熱滿頭痛: 指因為體內熱邪鬱積導致頭痛。
總結
這個方子針對的是發汗後仍然有體表熱邪,並且出現水飲內停的症狀。去桂枝,加茯苓白朮,就是為了利水化濕,消除體內水飲,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
6.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
桂枝,芍藥,甘草,人參,大棗,生薑
主汗後。身體痛。脈沉遲。汗後身痛。邪未盡也。脈來沉遲。血不足也。經曰。脈沉者。營氣微也。與桂枝。以解未盡之邪。加芍藥參姜。以補不足之血。夫身痛一也。以脈浮緊。為邪盛。盛者損之。以脈沉遲。為血虛。虛者補之。此之身痛。因血虛而致。誤作表實而發之。則血愈虛而危矣。
白話文:
桂枝、芍藥、甘草、人參、大棗、生薑,主治出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遲。這種情況是出汗後身體疼痛,邪氣尚未完全消除,脈象沉遲,說明血氣不足。經書上說,脈象沉者,營氣微弱。因此,用桂枝來解開未盡的邪氣,再加入芍藥、人參、生薑來補益不足的血氣。身體疼痛的原因很多,如果是脈象浮緊,屬於邪氣盛,就應該採取瀉法。如果是脈象沉遲,屬於血虛,就應該採取補法。這類身體疼痛是因血虛而起,如果誤認為是表實證而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反而會加重血虛,造成更大的危險。
7. 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大棗,生薑,甘草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痛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病至八九日。則邪多在裡。身當不痛。今日數多。而身痛不能轉側者。濕也。經曰。風則浮虛。又曰。澀為寒濕。不嘔不渴。里無邪熱也。脈浮虛而澀。身有煩疼。則知風濕。但在經也。與桂枝附子湯。
以散表中風濕。風在表者。散以桂枝之辛甘。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薑棗同甘草。行營衛而通津液。以和其表也。
白話文:
傷寒病發病八九天了,風寒濕邪相互搏鬥,病人感到全身疼痛,煩躁不安,無法翻身,也不想吐,也不口渴,脈象浮而虛,又澀滯。
一般來說,病到八九天,邪氣大多已經進入身體內部,身體應該不會再疼痛了。可是今天這個病人卻仍然感到全身疼痛,無法翻身,這是因為濕邪的緣故。
經書上說,風邪會導致脈象浮而虛;又說,脈象澀滯是寒濕邪氣的表現。這個病人不嘔吐也不口渴,說明身體內部沒有熱邪。他的脈象浮而虛又澀滯,並且全身疼痛煩躁,因此可以確定是風寒濕邪在經絡中作祟。
可以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
這方藥可以用來散解表面的風寒濕邪。風邪在表面的,就用桂枝的辛甘之性來散解;濕邪在經絡中的,就用附子的辛熱之性來驅散。薑棗與甘草一起,可以運行氣血,通達津液,從而調和表面的病邪。
8. 桂枝加附子湯
悉照前方。加芍藥。
脈浮為風。大為虛。風則微熱。虛則痙攣。宜與桂枝加附子湯。厥逆咽乾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
白話文:
按照之前的診斷結果,再加入芍藥。脈象浮,是風邪入侵,身體虛弱。風邪會導致輕微發熱,虛弱則容易抽筋。適合服用桂枝加附子湯。如果出現手足厥冷、咽喉乾燥、煩躁不安,可能是陽明經氣鬱結。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更要服用甘草乾薑湯。到了半夜,陽氣回升,雙腳應該發熱,但小腿可能仍然略微僵硬沉重,可以服用芍藥甘草湯。等到小腿伸直,再用承氣湯讓大便稍微稀軟,就能止住神志不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