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下 (5)
卷下 (5)
1. 桂枝葛根湯
葛根,芍藥,甘草,生薑,桂枝,大棗
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及汗出。惡風。按詩豳風狼跋云。赤寫𠘧𠘧。注云。𠘧𠘧拘貌。言不敢左右顧視也。藉以喻項強之狀也。表邪方盛。不當有汗。今反汗出。風傷衛也。故以桂枝解肌。葛根發表。芍藥和營。甘草甘平。薑棗和胃。
白話文:
此方主要治療太陽病,症狀是脖子和背部僵硬、緊繃,以及出汗、怕風。就像《詩經·豳風·狼跋》所說:「紅色脖子緊繃僵硬」,註解說「緊繃僵硬是拘束的樣子」,形容不敢左右張望。這裡用來比喻脖子僵硬的樣子。一般來說,表邪正盛的時候不應該出汗,現在反而出汗,這是風邪傷了衛氣的緣故。所以用桂枝來解肌,用葛根來發散表邪,用芍藥來調和營氣,用甘草來調和藥性,生薑和大棗來調和脾胃。
2. 葛根湯
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𠘧𠘧。注見前。舊釋鳥羽。未當。今正之。此方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以其無汗表實。故用二物發表。所謂輕可去實也。按太陽病。有汗用桂枝。無汗用麻黃。確乎不可易矣。此復以太陽無汗。用葛根湯。太陽有汗。用桂枝葛根湯。何也。
葛根本陽明經藥。恐太陽病久。將傳陽明。故用葛根。迎而奪之。豫發其邪。勿令傳入也。前用桂枝湯麻黃湯者。病方起也。今用此二方者。病已久也。又按太陽病。脈靜為不傳。若煩躁脈數。為欲傳也。意者既見其欲傳之狀。故用此二方。此未發之秘旨。
白話文:
葛根湯,主要治療太陽病,症狀是脖子和背部僵硬、感覺不舒服、沒有汗而且怕風,還有身體不舒服。這個不舒服的感覺,之前有解釋過,舊的說法像是鳥羽,不太對,現在改正它。這個方子其實就是桂枝湯,加上了麻黃和葛根。因為它是沒有汗的表實證,所以用這兩味藥來發散表邪,這就是所謂的「輕可去實」。按照太陽病的原則,有汗用桂枝湯,沒汗用麻黃湯,這確實是不可以改變的。這裡又說,太陽病沒有汗用葛根湯,太陽病有汗卻用桂枝葛根湯,這是為什麼呢?
葛根是屬於陽明經的藥,這是因為擔心太陽病拖久了,會傳到陽明經,所以用葛根來迎擊,提前把邪氣發散出去,不要讓它傳入陽明經。之前用桂枝湯和麻黃湯,是因為病剛開始。現在用這兩個方子,是因為病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另外,按照太陽病的原則,脈象平靜是不會傳變的,如果出現煩躁、脈搏跳動很快,就是想要傳變的徵兆。可能是因為看到了病人有想要傳變的跡象,所以才用這兩個方子。這就是還沒說出來的秘密。
3.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大棗,杏仁
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熱多寒少。不嘔清便。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為欲愈。脈微。惡寒。不可汗吐下。面反有熱色。未欲解也。以不得汗。身必癢。
此方論。當分作三段看。太陽病至寒少一段。為自初至今之症。下文皆擬病防變之辭。至欲愈一段。言不必治也。至不可汗吐下。言宜溫之也。至末一段。是小汗之。麻黃與桂枝。一發一止。則汗不至大出矣。桂枝二麻黃一湯不錄。
白話文:
太陽病到了第八、九天,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症狀,發熱的時間長,怕冷的時間短,而且沒有嘔吐,大便也正常,一天發作兩三次,脈象變得稍微緩和,這表示病快要好了。如果脈象很弱,仍然怕冷,這時不能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臉色反而出現發熱的潮紅,這表示病還沒好。因為沒有發汗,所以身體一定會癢。
這個處方理論,應該分成三段來看:從「太陽病」到「寒少」這一段,是描述從生病到現在的症狀;接下來的文字都是預防病情變化的話。從「至欲愈」這一段,說明這種情況不必治療也能好。從「至不可汗吐下」這一段,說明應該用溫和的方法來治療。最後一段說,應該用稍微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麻黃和桂枝這兩種藥,一個發汗,一個止汗,可以避免出汗過多。桂枝二麻黃一湯這個處方沒有被記錄下來。
4.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麻黃,石膏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胃為十二經之主。脾治水穀。屬土居下。為卑臟。有若婢然。經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所以謂之越婢者。以其發越脾氣。通行津液也。凡仲景稱太陽病者。皆表症發熱惡寒。頭項強痛也。若脈浮大。則與症相應。宜發其汗。今表症見而脈反微。是脈不應症。故不可發汗。但用此方和之而已。
白話文:
太陽病,發燒怕冷,發熱症狀比怕冷症狀明顯,而且脈搏微弱,這是身體陽氣不足的表現,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胃是十二經脈的主導,脾則負責運化水穀,屬性為土,位於下方,是個功能比較卑下的臟器,就像個婢女一樣。經典說,脾的主要功能是為胃輸布津液,所以稱這個方劑為「越婢」,意思是它能激發脾氣,使津液運行通暢。凡是張仲景說的太陽病,都屬於表證,有發燒怕冷、頭頸僵硬疼痛等症狀。如果脈搏浮大,就表示脈象和症狀相符,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現在雖然有表證,脈搏卻反而微弱,這是脈象和症狀不相符,所以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只能用這個方劑來調和。
此方劑組成: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麻黃、石膏
5.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芍藥,甘草,生薑,白朮,茯苓,大棗
主汗下後。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頭項強痛。邪仍在表。何故去桂而加苓朮耶。不知此屬飲症也。既經汗下而不解。心下滿痛。小便不利此為水飲內蓄。邪不在表。故去桂加苓朮也。若小便利。則水飲行。而熱滿頭痛。無不悉愈矣。
白話文:
芍藥、甘草、生薑、白朮、茯苓、大棗
這個方子主要用於治療發汗或瀉下後,仍然出現頭頸僵硬疼痛、發熱卻不出汗、心下滿悶、稍微疼痛、小便不順暢的情況。頭頸僵硬疼痛,表示病邪還在體表,那麼為什麼要去掉桂枝,反而加入茯苓和白朮呢?那是因為不了解這種情況屬於水飲病症。既然已經發汗或瀉下,症狀卻沒有解除,加上心下滿悶疼痛、小便不順暢,這都是因為體內有水飲積聚的緣故,病邪已經不在體表了,所以才要去掉桂枝,加入茯苓和白朮來利水。如果小便順利,體內的水飲就能夠排出,那麼發熱、胸悶、頭痛等症狀,沒有不完全痊癒的。
6.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
桂枝,芍藥,甘草,人參,大棗,生薑
主汗後。身體痛。脈沉遲。汗後身痛。邪未盡也。脈來沉遲。血不足也。經曰。脈沉者。營氣微也。與桂枝湯。以解未盡之邪。加芍藥參姜。以補不足之血。夫身痛一也。以脈浮緊。為邪盛。盛者損之。以脈沉遲。為血虛。虛者補之。此之身痛。因血虛而致。誤作表實而發之。則血愈虛而危矣。
白話文:
這帖藥方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主要針對的是發汗之後,身體仍然疼痛、脈象沉而慢的情況。
這種汗後身痛,是因為病邪還沒完全清除,脈象沉慢則是血氣不足的表現。《內經》說過,脈沉代表營氣衰弱。所以,要先用桂枝湯來解散身上殘餘的邪氣,再加入芍藥、人參和生薑來補益不足的血氣。
同樣是身體疼痛,但如果脈象是浮而緊,代表邪氣盛,就要用瀉的方法來處理;如果脈象是沉而慢,代表血虛,就要用補的方法來處理。這種身體疼痛是因為血虛造成的,如果誤以為是表實證而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反而會使血氣更加虛弱,那就危險了。
7. 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大棗,生薑,甘草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痛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病至八九日。則邪多在裡。身當不痛。今日數多。而身痛不能轉側者。濕也。經曰。風則浮虛。又曰。澀為寒濕。不嘔不渴。里無邪熱也。脈浮虛而澀。身有煩疼。則知風濕。但在經也。與桂枝附子湯。
以散表中風濕。風在表者。散以桂枝之辛甘。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薑棗同甘草。行營衛而通津液。以和其表也。
白話文:
傷寒病發作八九天,因為受到風濕的侵襲,導致身體疼痛、煩躁不安、無法翻身,但不覺得想吐或口渴。把脈發現脈象呈現浮虛且帶有澀滯感。一般來說,病到八九天,邪氣多已深入體內,身體應該不會疼痛。但現在反而疼痛加劇,甚至無法翻身,這就是因為體內有濕氣的緣故。《黃帝內經》說過:「風邪會使脈象呈現浮虛」,又說:「澀滯的脈象代表體內有寒濕」。沒有想吐或口渴,表示體內沒有熱邪。脈象浮虛且澀,身體又感到煩躁疼痛,可以判斷是風濕在經絡作祟,所以使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
這個藥方可以驅散體表的風濕。風邪在表,用桂枝的辛甘來驅散;濕邪在經絡,用附子的辛熱來驅除。生薑、大棗和甘草一起使用,可以運行營衛之氣,疏通津液,從而調和體表。
8. 桂枝加附子湯
悉照前方。加芍藥。
脈浮為風。大為虛。風則微熱。虛則痙攣。宜與桂枝加附子湯。厥逆咽乾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
白話文:
依照之前的處方。再加入芍藥。
脈象浮是風邪的表現。脈象大是身體虛弱的表現。有風邪就會稍微發熱。身體虛弱就會導致痙攣。應該給予桂枝加附子湯。如果出現手腳冰冷、喉嚨乾燥、煩躁不安,是陽明經內有積結,導致胡言亂語、煩躁混亂,就要再喝甘草乾薑湯。到了半夜陽氣恢復,雙腳會感到溫熱。如果小腿還有些微的拘攣、沉重,就給予芍藥甘草湯,小腿就會伸直。再用承氣湯稍微通便,就可以停止說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