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上 (23)
卷上 (23)
1. 發癍
(癍者胃經熱毒也下之太早熱氣乘虛入胃乃致發癍下之太遲熱氣留中不散亦令發癍胃主肌肉故微微隱起實無頭粒小者如芝麻大者如芡實輕者如星布重者如錦紋鮮紅者為胃熱易治紫者為熱甚難治黑者為胃爛必死癍有六症一曰傷寒二曰時氣三曰溫毒四曰陽毒五曰內傷寒六曰陰症此外惟有發疹頗類癍症但診屬肺家肺主皮毛故有頭粒尖起惟癮疹亦如錦紋而無頭粒尤為難辨然疹為肺症必兼鼻塞流涕咳嗽聲重為異耳疹脈多浮大癍脈多洪數疹多發於病之首癍多發於病之尾自不同也獨有時氣發癍亦是病起便見貴乎臨症精思而熟察之嗟乎癍症之發反掌生殺余每深考似有獨得故以下辨論最悉爾)
一曰傷寒發癍。固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未當下而早下。則熱蘊於胃而發癍也。身溫足暖脈洪數有力者易治。脈沉足冷。挾虛者難治。癍欲出未出。(升麻葛根湯發之)紫黑者。(上方加紫草茸)脈虛者。(上方加人參)癍已出。不宜再發。恐傷其氣也。煩渴熱盛。脈洪數者。
(犀角大青湯)譫語。便硬。(大柴胡湯加芒硝)麻黃髮表。則增癍爛。承氣攻裡。則必內陷。故古有明禁也。大青為化癍要藥。如無。以大藍葉代之。凡發癍避忌香臭。與痘瘡同。凡已出未出之時。切不可投寒涼之劑。吃生冷物。恐冰凝其毒。不得發泄也。挾虛者。必先助真氣。
往往拘泥而不敢補者。多致不救。
二曰時氣發癍。四時不正之氣。人感之則寒熱拘急。或嘔逆。或煩悶。或頭痛。鼻乾。不眠。皆癍候也。鮮紅稀朗者吉。紫黑稠密者凶。重者發熱二三日便出。輕者發熱三四日而出也必察元氣虛實。脈來有力無力為主。如虛者。(先以參胡三白湯助元氣)癍未透者。(升麻葛根湯熱甚加紫草)稠密咽腫。
(甘草桔梗玄參知母升麻犀角黃連)癍出嘔逆。(陳皮半夏茯苓黃連甘草生薑)
三曰溫毒發癍。或犯春令溫邪而發。或犯冬令寒邪。至春始發。或冬有非時之溫。皆名溫毒。治例大抵與傷寒同法。但冬令寒而閉藏。春令溫而發皇。小有分別。癍將出未出。咳悶嘔吐。(葛根橘皮湯)癍已出。(宜用黑膏或犀角大青湯化之)受邪於春。病發於夏。亦同此例。
四曰陽毒發癍。大熱狂言。目赤鼻黑。癍欲出未出。須涼以解之。(乾葛升麻紫草大青陳皮甘草)癍紫煩渴。(三黃石膏湯加犀角大青)陽毒發癍。或成膿瘡。蜜煎升麻塗之。
五曰內傷寒發癍。暑月納涼太過。食冷太多。內外皆寒。逼其暑火。浮游於外而為癍。癍不過數點。身無大熱。脈來沉澀。(調中湯去麻黃桂枝加厚朴乾薑香薷扁豆)
六曰陰症發癍。狀如蚊跡蚤痕。手足多而胸背少。其色淡紅。稍久則為微黃。病人安靜。脈來沉細。此因元氣素虛。或多房事。或寒涼太過。遂成陰症。乃寒伏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熏灼肺胃。傳於皮膚。(升麻藿香陳皮甘草人參熟附子生薑)得溫補之劑。陽回而陰火自降。
白話文:
發癍是胃經熱毒引起的。下瀉治療過早,熱氣乘虛而入胃,導致發癍;下瀉治療過晚,熱氣滯留體內不散,同樣也會導致發癍。胃主肌肉,所以癍會微微隆起,沒有頭,小的像芝麻,大的像芡實,輕的像星點般散佈,重的像錦紋一樣。鮮紅色的癍是胃熱,容易治療;紫色的癍表示熱毒嚴重,難以治療;黑色的癍表示胃已潰爛,必死無疑。
癍有六種情況:一為傷寒型;二為時疫型;三為溫毒型;四為陽毒型;五為內傷寒型;六為陰症型。此外還有發疹,很像癍症,但診斷上屬於肺部疾患,肺主皮毛,所以疹子有頭,尖尖地凸起。癮疹也像錦紋,但沒有頭,尤其難以辨別。疹子是肺部疾病,必定伴隨鼻塞、流涕、咳嗽、聲音嘶啞等症狀,這與癍症不同。疹子的脈象多為浮大,癍的脈象多為洪數;疹子多發於疾病初期,癍多發於疾病後期,這也有區別。只有時疫引起的癍症,是疾病一開始就出現的,這就需要醫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唉,癍症的發生,生死只在一瞬間,我常常深入研究,似乎有所領悟,以下就詳細論述。
一、傷寒型發癍:應該發汗但沒有發汗,應該下瀉但沒有下瀉,或者不該下瀉卻過早下瀉,都會導致熱毒蘊積於胃而發癍。身體溫暖,腳暖,脈洪數有力者容易治療;脈沉,腳冷,伴有虛弱症狀者難以治療。癍欲出未出時,可用升麻葛根湯發之;若癍呈紫黑色,可在上方加紫草茸;脈象虛弱者,可在上方加人參。癍已出現,不宜再催其發出,以免傷氣。如果煩渴,熱盛,脈洪數,可用犀角大青湯;若病人神志不清,大便乾燥,可用大柴胡湯加芒硝。麻黃髮表會加重癍的潰爛,承氣湯攻下則會導致病情內陷,所以古人有明文禁止這樣治療。大青葉是化解癍的要藥,如果沒有,可以用大藍葉代替。所有發癍的病人,都要避免香臭之物,這點和痘瘡一樣。癍未出或已出時,絕對不可使用寒涼藥物或吃生冷食物,以免寒邪凝滯毒氣,使其無法發散。如果病人體虛,必須先扶助元氣,很多人拘泥於不敢補益,往往導致無法挽回。
二、時疫型發癍:由於四季不正之氣所致,人體感受後會出現寒熱交替、身體拘緊、嘔逆、煩悶、頭痛、鼻乾、失眠等症狀,都是癍症的表現。鮮紅稀疏者預後良好,紫黑稠密者預後凶險。病情重的,發熱二三日後癍就出現;病情輕的,發熱三四日後癍才出現。必須觀察元氣的虛實,脈象有力無力是關鍵。若體虛,先用參胡三白湯扶助元氣;若癍未透,用升麻葛根湯,熱盛者加紫草;若癍稠密,咽喉腫痛,則用甘草、桔梗、玄參、知母、升麻、犀角、黃連;若癍出後嘔逆,則用陳皮、半夏、茯苓、黃連、甘草、生薑。
三、溫毒型發癍:或因犯春令溫邪,或犯冬令寒邪,到春天發病;或冬天感受了不時之溫邪,都稱為溫毒。治療方法大致與傷寒型相同,但冬令寒邪閉藏,春令溫邪發散,略有不同。癍將出未出,咳嗽、胸悶、嘔吐,可用葛根橘皮湯;癍已出現,宜用黑膏藥或犀角大青湯化解。春天受邪,夏天發病,也適用此法。
四、陽毒型發癍:大熱、胡言亂語、眼睛紅腫、鼻子發黑,癍欲出未出,需要用涼藥解毒,可用乾葛、升麻、紫草、大青、陳皮、甘草;如果癍呈紫色,煩渴,可用三黃石膏湯加犀角大青。陽毒型發癍,可能會化膿成瘡,可用蜜煎升麻塗抹。
五、內傷寒型發癍:夏天納涼過度,或吃冷飲太多,內外皆寒,逼迫暑熱浮於體表而形成癍。癍數不多,沒有明顯發熱,脈來沉澀,可用調中湯去麻黃桂枝,加厚朴、乾薑、香薷、扁豆。
六、陰症型發癍:像蚊蟲叮咬的痕跡,手足多,胸背少,顏色淡紅,時間久了變成微黃,病人安靜,脈來沉細。這是因為元氣本來就虛弱,或房事過度,或寒涼過度,導致陰症。寒邪伏於下焦,逼迫無根失守的陽氣,熏灼肺胃,傳至皮膚。可用升麻、藿香、陳皮、甘草、人參、熟附子、生薑。使用溫補藥物,陽氣回歸,陰火自然下降。
這是治本而非治標的方法,但這種情況,即使治本,痊癒的希望也很小,只有經驗豐富的老醫生才能搶救一二。遇到這種病症,病人和醫生都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