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下 (4)
卷下 (4)
1. 婦人傷寒
(治法皆與男子相同但熱入血室與胎前產後則不同也)
婦人傷寒。經水適來。晝則明瞭。夜則譫語。此名熱入血室。(小柴胡湯加生地丹皮歸尾枳殼)妊娠傷寒。安胎為主。不可過於汗下。有表者。(羌活沖和湯加當歸芍藥)燥渴便閉。(小承氣湯大黃鬚酒炒)直中寒症。(理中湯加桂)護胎法。(井底泥青黛伏龍肝等分加面少許水調塗臍下二寸許干則再塗)產後傷寒。
白話文:
婦女傷寒,生理期來時,白天神智清醒,晚上卻會胡言亂語,稱為熱入血室。懷孕期間傷寒,以安胎為首要,不可過度發汗。如果有表證,可用羌活沖和湯加入當歸、芍藥。如果出現口渴、便秘,可以用小承氣湯,大黃用酒炒製。如果出現腹部寒冷的症狀,則需在理中湯中加入桂枝。孕婦護胎方法是將井底泥、青黛、伏龍肝等份混合,加入少量麵粉,用水調和後塗抹在肚臍下方約兩寸處,待藥膏乾燥後再次塗抹。產後傷寒則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療。
血氣空虛。勿輕汗下。有表症者。(四物湯加羌活蘇葉蒼朮蔥頭)燥渴便閉。(四物湯加枳殼酒炒大黃厚朴)汗下太過。遂變鬱冒昏迷。筋惕肉瞤。(八珍湯加乾薑主之)
白話文:
身體虛弱,容易出汗,不要輕易服用瀉藥。如果有外感症狀,可以用四物湯加羌活、蘇葉、蒼朮和蔥頭。如果出現口乾舌燥、便秘,可以用四物湯加枳殼酒、炒大黃和厚朴。如果出汗過多,導致氣鬱體悶,昏迷不醒,肌肉抽搐,可以用八珍湯加乾薑治療。
2. 桂枝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太陽中風。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者。此方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脈浮緊。發熱無汗者。不可服也。蓋桂枝。本主太陽中風。腠疏自汗。風邪干衛者。乃為相宜。仲景以解肌為輕。發汗為重。故汗吐下後身痛者津液耗也。雖有表邪。
止可用桂枝解肌也。內經曰。風淫於內。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緩之故以桂枝為君。芍藥為臣。甘草為佐。薑棗為使。薑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者也。麻黃。不用薑棗者。為其專於發汗。不待行化。津液自通耳。桂枝麻黃二湯。為冬月傷寒而設。若春溫夏熱之病。決不可用。
白話文: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這五味藥材可以用來治療太陽中風。陽氣浮於體表、發熱、陰氣虛弱、自汗、畏寒怕風、發熱反覆等症狀,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桂枝的主要功效是解肌,但如果脈象浮緊、發熱無汗,則不適合使用。因為桂枝適合治療腠理疏鬆、自汗、風邪侵犯衛氣的太陽中風。仲景認為解肌比發汗輕,發汗比解肌重,所以汗吐下後身體疼痛,是津液耗損的表現,即使有表邪,也只可以用桂枝解肌。內經說,風邪入侵體內,可用辛味散之,酸味收之,甘味緩之。因此,這個方子以桂枝為君,芍藥為臣,甘草為佐,薑棗為使。薑棗可以行脾津、和營衛。麻黃不用薑棗,是因為它專門發汗,不用等到化解,津液自然會流通。桂枝湯和麻黃湯,都是用來治療冬月傷寒的,如果是春溫夏熱的病症,絕對不能用。
3. 麻黃湯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
主太陽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痛。惡寒。無汗而喘。本草云。輕可去實。麻黃是也。實者。謂寒邪在表。腠密無汗而表實也。麻黃為輕劑。專主發散是以為君。表實者。非桂枝所能獨散。所以為臣。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辛苦。甘草甘平。杏仁甘苦。用以為佐。
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也。且桂枝。治風傷衛。則衛實營弱。故佐以芍藥。和其營血也。麻黃。治寒傷營。則營實衛虛。故佐以杏仁利其衛氣也。
白話文: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這四味藥,主要治療太陽經頭痛、發熱、身痛、腰痛、骨節痛、惡寒、無汗且喘的症狀。古籍記載,麻黃藥性輕,可以祛除表實,因為表實是指寒邪入侵表層,毛孔閉塞,無汗,所以需要用麻黃這種輕藥來發散。表實症狀,單靠桂枝是無法完全散寒的,所以桂枝作為臣藥來輔助。 《內經》說,寒邪入侵內裡,要用甘溫的藥物治療,輔以辛辣的藥物。甘草性甘平,杏仁性甘苦,所以用來輔佐麻黃和桂枝。
經典醫書說,肝臟受寒則氣機急迫,可用甘味來緩解。桂枝治療風邪傷及衛氣,會導致衛氣實而營氣虛,所以要搭配芍藥來調和營血。麻黃治療寒邪傷及營氣,會導致營氣實而衛氣虛,所以要搭配杏仁來疏通衛氣。
4. 大青龍湯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石膏
主傷寒見風。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症者宜之。青龍者。東方木神也。應春而主肝。專發生之令。為敷榮之主。萬物出甲。則有兩岐。肝有兩葉以應之。謂之青龍者。發散營衛兩傷之邪也。桂枝主風。麻黃主寒。此則傷寒見風。所以處青龍湯。兩解風寒也。
寒傷營。必以甘緩之。風傷衛。必以辛散之。此風寒兩傷。必用辛甘相合而療之。是以麻黃為君。桂枝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黃以發表。大棗甘溫。生薑辛溫。佐桂枝以解肌。夫風寒兩傷。非輕劑可以獨散。必須以輕重之劑同散之。是以用石膏之苦辛。質重而又達肌為使也。
白話文: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石膏,這些藥材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初期出現風寒症狀的患者。患者脈象浮緩,身體不痛,但覺得沉重,偶爾會有輕微的症狀,沒有少陰症的表現,就適合服用此方。
「青龍」代表東方木神,應春而主肝,負責萬物生發的氣運。春天萬物萌芽,都有兩根嫩芽,而肝臟也有兩葉,所以稱為「青龍」。這個藥方可以發散營衛兩方面的寒邪。桂枝主治風邪,麻黃主治寒邪,所以傷寒初期出現風寒症狀時,用「青龍湯」來治療,可以同時解風寒。
寒邪傷及營氣,就要用甘潤的藥物來緩解;風邪傷及衛氣,就要用辛溫的藥物來散解。因為這個藥方是針對風寒同時侵襲的症狀,所以用辛甘相合的藥物來治療。麻黃是君藥,桂枝是臣藥,甘草性甘平,杏仁性甘苦,輔助麻黃發散寒邪;大棗性甘溫,生薑性辛溫,輔助桂枝解表散寒。
由於風寒同時侵襲,單靠輕微的藥力無法完全散解,所以必須使用輕重不同的藥物來共同散解邪氣。因此,用石膏的苦辛之性,質重且能深入肌膚,作為使藥,幫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
此湯為發汗重劑。用之稍過。即有亡陽之害。故仲景戒多服也。服藥後汗不止。將病人發披水盆中。露足出外。以溫粉周身撲之。白朮。藁本。川芎。白芷。等分細末。每藥末一兩。入米粉三兩。
白話文:
這湯藥屬於發汗力很強的重劑。如果使用過量,就會導致陽氣耗散的危害,因此張仲景也提醒不要服用太多。服用藥物後,如果汗出不止,可以將病人頭髮披散,放在水盆裡,露出雙腳到屋外,用溫熱的米粉塗抹全身。白朮、藁本、川芎、白芷,等量研磨成細粉,每次取藥粉一兩,加入米粉三兩。
5. 小青龍湯
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
主表邪不解。心下有水氣。青龍象肝木之兩岐。主兩傷之疾。麻黃散寒。桂枝散風。若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為表裡兩傷。須小青龍祛表裡之邪。麻黃辛溫。為發散之君。桂枝辛熱。甘草甘平。為發散之臣。芍藥酸寒。五味酸溫。寒飲傷肺。則咳喘而肺氣逆。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白話文:
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主要治療表邪未解、心下有水氣的情況。這種症狀就像青龍分枝一樣,代表著表裡兩方面的損傷。麻黃散寒,桂枝散風,如果表邪未解而心下又有水氣,就屬於表裡兩傷,需要小青龍湯來祛除表裡的邪氣。麻黃辛溫,是發散的主藥;桂枝辛熱,甘草甘平,是發散的輔藥;芍藥酸寒,五味子酸溫,可以治療寒飲傷肺導致的咳嗽喘息和肺氣逆上。古籍中記載:「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故芍藥五味子為佐。以收逆氣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則腎燥。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乾薑辛熱。細辛辛溫。半夏微溫為使。以散寒水。如是則津液通行。汗出而解。心下有水氣。變症多端。故立加減之法。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水蓄則津液不行。氣燥而渴。
半夏性燥。去之則津易復。栝蔞性潤。加之則津易生。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水漬腸胃。則為利。下利不可發表。發之必脹滿。故去麻黃。酸苦能湧泄。水去則利止。故加芫花。經曰。水得冷氣。其人即噎。胃寒非表症。故去麻黃。辛熱能溫中。故加附子。若小便不利。
白話文:
所以芍藥、五味子作為輔助藥材,用來收斂逆氣,治療心下有水、津液不通的情況。經書上說:「腎臟苦燥急,食用辛辣的食物可以滋潤它。」因此用乾薑辛熱、細辛辛溫、半夏微溫作為使藥,用來散寒水。這樣一來,津液就可以流通,汗水排出,心下積水便可消解。心下積水症狀變化多端,所以要根據情況增減藥物。如果患者口渴,就去除半夏,添加栝蔞根。因為水積導致津液不通,氣燥口渴。
半夏性燥,去除它就能容易恢復津液。栝蔞性潤,添加它就能容易產生津液。如果患者微利,就去除麻黃,添加芫花。因為水積在腸胃,就會導致腹瀉。腹瀉不能發汗,發汗就會導致腹脹。所以要去除麻黃。酸苦能引導水液排出,水排出後腹瀉就會停止。所以添加芫花。經書上說:「水遇到寒氣,人就會噎住。」胃寒不是表證,所以要去除麻黃。辛熱能溫暖中焦,所以添加附子。如果小便不利,就添加附子,用來溫腎利水。
病在下焦。甘淡者下滲。故加茯苓。發散者上行。故去麻黃。喘則氣上。法當降下。麻黃輕揚而上。是以去之。杏仁苦泄而下。是以加之。
白話文:
如果病在下焦,使用甘淡的藥物可以幫助向下滲透,因此加入【茯苓】。發散的藥物向上行走,因此去掉【麻黃】。喘息時氣往上走,按照治療原則應當向下調理。【麻黃】性質輕揚向上,因此去掉它。【杏仁】性味苦澀且有助於氣下行,因此加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