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下 (3)
卷下 (3)
1. 遺毒
(汗下不徹餘邪熱毒結於耳後名曰發頤宜速消散之稍緩即成膿矣)
餘毒發頤。(可消者用連翹敗毒散若不可消者不問已破未破俱用內托消毒散)
白話文:
汗水排不乾淨,殘餘的邪熱毒氣會積聚在耳後,形成腫塊,叫做發頤,要儘快消散,拖延下去就會化膿。
如果腫塊可以消散,可以用連翹敗毒散治療;如果不能消散,無論是否已經化膿,都可以使用內托消毒散。
2. 瘥後昏沉
(瘥後數日漸見昏沉或錯語呻吟如見鬼狀皆因餘熱蘊在心胞絡)
脈浮者。微汗之。(小柴胡湯加紫蘇知母生地)虛甚。(歸脾湯加黃連竹葉)
白話文:
病人病癒後,過了幾天,開始出現昏沉、說話錯亂、呻吟,彷彿看到鬼一樣,這些都是因為病癒後還有餘熱留存在心包絡裡造成的。
如果脈象浮而病人微微出汗,就屬於表證,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紫蘇、知母、生地來治療。如果病人的氣虛較嚴重,就可以用歸脾湯加黃連、竹葉來治療。
3. 瘥後發豌豆瘡
餘毒發瘡。(黃連甘草荊防連翹煎服外用赤小豆為末入青黛以雞子清和塗神效)
白話文:
體內殘留的毒素引發瘡瘍,可以用黃連、甘草、荊防、連翹煎煮服用,並用赤小豆研磨成粉末混合青黛,再以雞蛋清調和塗抹患處,效果顯著。
4. 瘥後發腫
水氣浮腫。壯實者。(以商陸少許煮粥食之)脾虛發腫。(四君子五苓散合服)足腫。(大米茯苓苡仁煎湯代茶)
白話文:
水氣浮腫,如果體質健壯的,可以用少許商陸煮粥吃。脾虛引起的浮腫,可以用四君子湯合五苓散一起服用。足部腫脹,可以用大米、茯苓、苡仁煮湯代替茶水喝。
5. 瘥後喜唾
胃中虛寒。不納津液。故喜唾。(理中湯加益智仁)
白話文:
如果胃中虛寒,無法吸收津液,因此會頻繁吐唾液,可以使用【理中湯】加【益智仁】。
6. 臟結
(臟氣閉結不能流通也外症如結胸狀但飲食如故時時下利為異耳寸脈浮關脈沉細而緊陰筋引臍腹而痛也)
脅下有痞氣。連在臍旁。痛引小腹陰筋。此冷臟結。必死藏結無陽症。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不可攻也。(茱萸四逆湯宜灸關元穴)
白話文:
病人胸口有悶堵的感觉,像是堵塞了一样,但饮食正常,而且经常腹泻,这很奇怪。脉象浮在寸关,沉在尺,细而紧,阴筋牵扯着肚脐和腹部,疼痛难忍。肋骨下有痞气,连到肚脐旁边,疼痛牵连着小腹和阴筋。这是因为体内寒气凝结,造成脏器阻塞,必死无疑。因为没有阳气,所以没有寒热交替的现象,病人反而显得平静,舌头上有一层滑腻的苔。这种情况不能用攻伐的方法治疗,可以用茱萸四逆汤,并灸关元穴。
7. 痙
(俗作痙誤也今正之)病(身熱足冷項強惡寒頭痛面目赤頭搖口噤手足攣搐角弓反張太陽先傷風復感寒無汗為剛痙先傷風復感濕有汗為柔痙脈浮緊口渴仰面開目為陽易治脈沉不渴合而閉目為陰難治或風淫為實或血枯為虛也)
太陽病。身體強。脈反沉遲。(栝蔞桂枝湯)太陽無汗。小便反少。氣上衝。口噤不語。(葛根湯)剛痙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大承氣湯)血枯筋無所養。(十全大補湯)
白話文:
(俗作痙誤也今正之)
(民間俗稱的痙病,其實是錯誤的說法,現在我們要糾正它。)
病(身熱足冷項強惡寒頭痛面目赤頭搖口噤手足攣搐角弓反張太陽先傷風復感寒無汗為剛痙先傷風復感濕有汗為柔痙脈浮緊口渴仰面開目為陽易治脈沉不渴合而閉目為陰難治或風淫為實或血枯為虛也)
(此病症表現為身體發熱、腳冷、脖子僵硬、怕冷、頭痛、面紅、頭搖、口噤、手腳抽搐、角弓反張。如果先受風邪,再感受寒邪,沒有汗,稱為剛痙;如果先受風邪,再感受濕邪,有汗,稱為柔痙。脈搏浮緊、口渴、仰頭睜眼,屬於陽性,容易治療;脈搏沉細、不渴、閤眼閉嘴,屬於陰性,難以治療。病因可能是風邪入侵,屬於實證;也可能是血氣不足,屬於虛證。)
太陽病。身體強。脈反沉遲。(栝蔞桂枝湯)
(太陽病,身體強健,脈象反而沉而遲,可以用栝蔞桂枝湯治療。)
太陽無汗。小便反少。氣上衝。口噤不語。(葛根湯)
(太陽病,沒有汗,小便反倒減少,氣往上衝,口不能說話,可以用葛根湯治療。)
剛痙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大承氣湯)
(剛痙症,胸部脹滿,口不能說話,無法平躺,腳抽筋,一定會磨牙,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
血枯筋無所養。(十全大補湯)
(血氣枯竭,筋脈得不到滋養,可以用十全大補湯治療。)
註解
- 括蔞桂枝湯、葛根湯、大承氣湯、十全大補湯都是中醫經典方劑。
- 括蔞桂枝湯用於治療太陽病初期,有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脈象沉遲。
- 葛根湯用於治療太陽病後期,沒有汗,小便減少,氣往上衝,口噤不語。
- 大承氣湯用於治療剛痙症,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
- 十全大補湯用於治療血枯筋無所養的虛證。
8. 大頭瘟
(天行疫毒邪犯高巔分別三陽經而施治)
發於項上。並腦後目後赤腫。太陽也。(荊芥敗毒散)發於鼻額。以至面目閉。陽明也。(通聖消毒散)發於耳之上下前後。並頭角者。少陽也。(小柴胡湯加荊芥芩連)三陽俱受邪。(普濟消毒飲)
白話文:
天行疫毒邪犯高巔,分別三陽經而施治:
若病發於項上,並及腦後、目後,出現赤腫,屬太陽經受邪。 此時宜用荊芥敗毒散治療。
若病發於鼻額,並至面目閉塞,屬陽明經受邪。 此時宜用通聖消毒散治療。
若病發於耳之上下前後,並及頭角,屬少陽經受邪。 此時宜用小柴胡湯加荊芥、芩連治療。
若三陽經皆受邪氣侵犯。 此時宜用普濟消毒飲治療。
9. 風溫
(汗後熱名曰風溫脈浮自汗身重多眠鼻鼾不語此先受溫熱復感於風也)
風溫忌汗。(葳蕤湯熱加知母乾葛湯加栝蔞)身重。汗出。(防己湯)
白話文:
出汗後仍然感到發熱,稱為風溫,脈象浮緩,容易出汗,身體沉重,嗜睡,打鼾,不愛說話,這是先受溫熱之邪,又感受風寒所致。風溫病人忌諱出汗,可以用葳蕤湯,若伴有發熱,則加知母乾葛湯及栝蔞;若身體沉重,則可以用防己湯,幫助排汗。
10. 傷濕
(身重痛小便不利與太陽傷寒相似但脈沉細為異耳)
一身盡痛。日晡發熱。風濕也。(麻黃杏仁苡仁甘草湯)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濕。(理中湯合胃苓湯)關節痛而煩。脈沉細。當利小便。(甘草附子湯)
白話文:
全身疼痛,下午發燒,這是風濕引起的。可以服用麻黃杏仁苡仁甘草湯。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靠近火,這是寒濕引起的。可以服用理中湯合胃苓湯。關節疼痛,感到煩躁,脈象沉細,應該要利尿。可以服用甘草附子湯。
11. 濕溫
(先傷於濕復傷於暑名曰濕溫腹滿目痛多汗妄言足冷寸脈浮弱尺小而急)
濕溫。(白虎加蒼朮湯)不可發汗。汗之名重暍。必死。
白話文:
(先受濕氣侵害,再受到暑熱影響,稱為濕溫。特徵是腹部滿悶、眼睛疼痛、多汗、妄言、腳冷、脈搏浮弱、尺脈小而急。)
對於濕溫病,可以使用【白虎加蒼朮湯】,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會變成重暑,導致死亡。
12. 溫瘧
(此傷寒壞病也前熱未除復感寒邪變為溫瘧)
寒熱往來。口苦胸滿。(小柴胡加桂枝芍藥湯煩渴用人參白虎湯)
白話文:
(這是感冒後的併發症,前面的熱症未消除,又再次受到寒邪侵襲,變為溫熱型瘧疾。)
如果出現寒熱交錯、口苦、胸部滿悶,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桂枝芍藥湯】。如果伴有煩渴,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
13. 中暑中暍
(納涼於廣廈涼亭乘風揮扇多食冰冷瓜果靜而得之名為中暑奔役於赤日炎威之中負重遠行不得休息動而得之名為中暍脈虛汗多身熱煩渴)中暑。面垢。自汗。煩渴。(人參白虎加蓮薷扁豆)心胞絡受邪。熱甚。昏而不醒。(香薷湯冷服須加黃連)足冷脈沉。(理中湯)中暍。大熱煩渴。(蒼朮白虎湯)
按中暑為陰症。陽氣為陰寒壅遏。法當辛溫。中暍為陽症。熱火熏灼。法當清涼。凡熱死。切勿便與冷水。及冷物逼其外。即不可救。須置於暖處。取路上熱土於臍上作窩。溺熱尿於中。此為良法。或以曬熱瓦。熨其心腹。亦佳。宜蘇合香丸。湯調灌之。或熱土大蒜同研。熱水調去渣灌之。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主要講述了中暑和中暍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中暑是由於在靜止狀態下,因過度貪涼而導致陽氣被陰寒阻遏引起的。中暍則是在運動狀態下,因長時間暴露在炎熱環境中,熱火灼傷導致的。
中暑的症狀包括面色晦暗、自汗、煩渴,而中暍的症狀則是大熱煩渴。根據不同的病症,醫生會開出不同的藥方來治療。例如,中暑可以使用人參白虎加蓮薷扁豆湯,中暍則可以使用蒼朮白虎湯。
在治療熱死的人時,切記不要用冷水或冷物來刺激身體,因為這樣會加重病情。應該將其置於暖處,並用熱土和熱尿來幫助其恢復陽氣。
這段古文還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即根據不同的病症,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只有正確地辨證論治,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