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下 (3)
卷下 (3)
1. 遺毒
(汗下不徹餘邪熱毒結於耳後名曰發頤宜速消散之稍緩即成膿矣)
餘毒發頤。(可消者用連翹敗毒散若不可消者不問已破未破俱用內托消毒散)
白話文:
遺留的毒邪導致耳後生瘡。
(如果發汗或瀉下治療不徹底,殘留的邪熱毒氣結聚在耳後,就叫做「發頤」,應當快速使其消散,稍有延遲就會化膿。)
剩餘的毒邪會導致發頤(耳後生瘡)。(可以消散的,用連翹敗毒散;如果不能消散的,不論是否已經破潰,都用內托消毒散治療。)
2. 瘥後昏沉
(瘥後數日漸見昏沉或錯語呻吟如見鬼狀皆因餘熱蘊在心胞絡)
脈浮者。微汗之。(小柴胡湯加紫蘇知母生地)虛甚。(歸脾湯加黃連竹葉)
白話文:
(病癒後幾天,逐漸出現頭腦昏沉、胡言亂語、呻吟等好像見到鬼的症狀,都是因為殘餘的熱邪蘊藏在心包絡的關係。)
如果把脈是浮脈,表示還有表證,可以給予稍微發汗的治療(用小柴胡湯加上紫蘇、知母、生地)。如果身體虛弱得很厲害,(則用歸脾湯加上黃連、竹葉)。
3. 瘥後發豌豆瘡
餘毒發瘡。(黃連甘草荊防連翹煎服外用赤小豆為末入青黛以雞子清和塗神效)
白話文:
病癒之後又長出像豌豆一樣的瘡。
這是因為殘留的毒素引發的瘡(可用黃連、甘草、荊芥、防風、連翹等藥材煎煮後服用,並將赤小豆磨成粉末,加入青黛,以雞蛋清調和後外敷,效果很好)。
4. 瘥後發腫
水氣浮腫。壯實者。(以商陸少許煮粥食之)脾虛發腫。(四君子五苓散合服)足腫。(大米茯苓苡仁煎湯代茶)
白話文:
病癒後出現腫脹:
這是因為體內水氣過多導致的浮腫。如果是體格強壯的人,可以用少量的商陸煮粥食用。如果是脾胃虛弱引起的腫脹,可以服用四君子湯和五苓散合併的藥方。如果是腳部腫脹,可以用大米、茯苓、薏仁煎湯當茶飲用。
5. 瘥後喜唾
胃中虛寒。不納津液。故喜唾。(理中湯加益智仁)
白話文:
胃裡面因為虛弱寒冷,不能吸收和利用身體的津液,所以才會喜歡吐口水。(可以用理中湯再加益智仁來治療)
6. 臟結
(臟氣閉結不能流通也外症如結胸狀但飲食如故時時下利為異耳寸脈浮關脈沉細而緊陰筋引臍腹而痛也)
脅下有痞氣。連在臍旁。痛引小腹陰筋。此冷臟結。必死藏結無陽症。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不可攻也。(茱萸四逆湯宜灸關元穴)
白話文:
臟腑的氣機閉塞阻滯,不能順暢流通。外在表現類似結胸的症狀,但飲食方面卻沒有影響,而且會時常腹瀉,這是和結胸不同的地方。寸脈浮,關脈沉細而緊,陰部的筋脈牽引著肚臍腹部而疼痛。
脅肋下方有痞塊,連到肚臍旁邊,疼痛牽引到小腹和陰部的筋脈。這是因為臟腑受寒而造成的閉結。這種臟結,必然是沒有陽氣的症狀,不會有忽冷忽熱的情形,病人反而會很安靜。舌頭上的舌苔濕滑。這種情況不能使用攻下的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茱萸四逆湯,並配合艾灸關元穴。)
7. 痙
(俗作痙誤也今正之)病(身熱足冷項強惡寒頭痛面目赤頭搖口噤手足攣搐角弓反張太陽先傷風復感寒無汗為剛痙先傷風復感濕有汗為柔痙脈浮緊口渴仰面開目為陽易治脈沉不渴合而閉目為陰難治或風淫為實或血枯為虛也)
太陽病。身體強。脈反沉遲。(栝蔞桂枝湯)太陽無汗。小便反少。氣上衝。口噤不語。(葛根湯)剛痙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大承氣湯)血枯筋無所養。(十全大補湯)
白話文:
(這個字一般俗寫成「痙」,是錯誤的,現在改正過來。)這種病(指痙病),身體發熱,腳卻冰冷,脖子僵硬,怕冷,頭痛,臉色發紅,頭部搖晃,嘴巴緊閉,手腳抽搐,身體向後彎曲成弓形。如果先是傷到太陽經而感冒風邪,又感染寒邪,沒有出汗,就屬於剛痙;如果先是傷到風邪,又感染濕邪,有出汗,就屬於柔痙。脈象浮緊,口渴,眼睛向上睜開,屬於陽證,比較容易治療;脈象沉,不口渴,眼睛閉合,屬於陰證,比較難治療。有的因為風邪過盛屬於實證,有的因為血虛導致筋脈失養屬於虛證。
太陽病,身體僵硬,脈象反而沉遲。(用栝蔞桂枝湯治療)太陽病,沒有出汗,小便反而減少,氣向上衝,嘴巴緊閉不能說話。(用葛根湯治療)剛痙,胸部脹滿,嘴巴緊閉,躺在床上也感到不舒服,腳抽筋而且急迫,一定會咬牙。(用大承氣湯治療)血虛導致筋脈沒有營養。(用十全大補湯治療)
8. 大頭瘟
(天行疫毒邪犯高巔分別三陽經而施治)
發於項上。並腦後目後赤腫。太陽也。(荊芥敗毒散)發於鼻額。以至面目閉。陽明也。(通聖消毒散)發於耳之上下前後。並頭角者。少陽也。(小柴胡湯加荊芥芩連)三陽俱受邪。(普濟消毒飲)
白話文:
(大頭瘟)
這種病是瘟疫的毒邪侵犯頭部高處,依照侵犯的部位不同,分別針對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來治療:
如果病發在脖子上方,連帶後腦勺和眼睛後面都紅腫,這是侵犯太陽經。(用荊芥敗毒散治療)
如果病發在鼻子和額頭,甚至導致臉部和眼睛都腫脹閉合,這是侵犯陽明經。(用通聖消毒散治療)
如果病發在耳朵的上下前後,以及頭部兩側的角,這是侵犯少陽經。(用小柴胡湯加荊芥、黃芩、黃連治療)
如果三陽經都受到邪氣侵犯。(用普濟消毒飲治療)
9. 風溫
(汗後熱名曰風溫脈浮自汗身重多眠鼻鼾不語此先受溫熱復感於風也)
風溫忌汗。(葳蕤湯熱加知母乾葛湯加栝蔞)身重。汗出。(防己湯)
白話文:
風溫這種病,如果出汗後發熱,就叫做風溫。它的脈象是浮在表面,會自己出汗,身體感到沉重,容易想睡覺,打呼,而且不想說話。這是因為先前感染了溫熱的病邪,又再次感受了風邪所造成的。
得了風溫,要避免發汗。可以用葳蕤湯,如果發熱加重,就加入知母;或者用乾葛湯,再加入栝蔞。如果身體感到沉重,可以服用防己湯。
10. 傷濕
(身重痛小便不利與太陽傷寒相似但脈沉細為異耳)
一身盡痛。日晡發熱。風濕也。(麻黃杏仁苡仁甘草湯)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濕。(理中湯合胃苓湯)關節痛而煩。脈沉細。當利小便。(甘草附子湯)
白話文:
身體感到沉重疼痛,小便不順暢,這跟太陽傷寒很像,但脈象是沉而細,這是不同的地方。
全身都疼痛,在午後發熱,這是風濕。(可用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治療)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蓋被子或靠近火爐,這是寒濕。(可用理中湯合併胃苓湯治療)關節疼痛而且煩躁,脈象沉而細,應該利小便。(可用甘草附子湯治療)
11. 濕溫
(先傷於濕復傷於暑名曰濕溫腹滿目痛多汗妄言足冷寸脈浮弱尺小而急)
濕溫。(白虎加蒼朮湯)不可發汗。汗之名重暍。必死。
白話文:
濕溫這種病,是先受到濕邪侵襲,又感染暑邪所導致的,這種病會出現肚子脹滿、眼睛疼痛、多汗、胡言亂語、腳部冰冷等症狀。把脈時,寸脈會感覺浮且無力,尺脈則微弱且急促。
治療濕溫,應該使用白虎加蒼朮湯,絕對不可以發汗。如果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病情會加重,轉為重度中暑,將會導致死亡。
12. 溫瘧
(此傷寒壞病也前熱未除復感寒邪變為溫瘧)
寒熱往來。口苦胸滿。(小柴胡加桂枝芍藥湯煩渴用人參白虎湯)
白話文:
這是因為傷寒這種病沒治好,之前發熱的症狀還沒消除,又感染了寒邪,轉變成溫瘧。
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口中會覺得苦澀,胸部會有脹滿的感覺。(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上桂枝、芍藥來治療,如果覺得煩躁口渴,就改用人參白虎湯。)
13. 中暑中暍
(納涼於廣廈涼亭乘風揮扇多食冰冷瓜果靜而得之名為中暑奔役於赤日炎威之中負重遠行不得休息動而得之名為中暍脈虛汗多身熱煩渴)中暑。面垢。自汗。煩渴。(人參白虎加蓮薷扁豆)心胞絡受邪。熱甚。昏而不醒。(香薷湯冷服須加黃連)足冷脈沉。(理中湯)中暍。大熱煩渴。(蒼朮白虎湯)
按中暑為陰症。陽氣為陰寒壅遏。法當辛溫。中暍為陽症。熱火熏灼。法當清涼。凡熱死。切勿便與冷水。及冷物逼其外。即不可救。須置於暖處。取路上熱土於臍上作窩。溺熱尿於中。此為良法。或以曬熱瓦。熨其心腹。亦佳。宜蘇合香丸。湯調灌之。或熱土大蒜同研。熱水調去渣灌之。
白話文:
中暑:通常是因為在寬敞涼快的房屋或涼亭裡乘涼,吹風扇,吃太多冰冷的瓜果,靜態的狀態下得到的,稱為中暑。症狀是脈搏虛弱、多汗、身體發熱、煩躁口渴。
治療方式: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加上蓮子、香薷、扁豆。
如果心包絡受到邪氣侵襲,發熱嚴重、昏迷不醒,可以用香薷湯冷服,並須加入黃連。如果腳冷、脈搏沉,可以用理中湯。
中暍:通常是因為在炎熱的太陽下奔波勞累,負重遠行又沒有休息,動態的狀態下得到的,稱為中暍。症狀是大熱、煩躁口渴。
治療方式:可以用蒼朮白虎湯。
總結來說,中暑屬於陰症,是因為陽氣被陰寒阻塞,所以治療方法應採用辛溫的藥物。中暍屬於陽症,是因為被熱火熏烤,所以治療方法應採用清涼的藥物。
凡是因熱而死的人,切記不要馬上用冷水或冷的東西去刺激身體,這樣會救不活。應該將他們安置在溫暖的地方,取路邊的熱土在肚臍上做一個窩,把熱尿澆在裡面,這是個很好的方法。或者用曬熱的瓦片去熨燙心腹,也很好。可以服用蘇合香丸,用湯調和後灌服。也可以將熱土和大蒜一起搗爛,用熱水調和,濾渣後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