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下 (7)
卷下 (7)
1. 五苓散
豬苓,澤瀉,茯苓,桂,白朮
太陽汗後。胃干。煩躁不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脈浮。小便不利而渴。宜用此方。太陽經也。膀胱腑也。膀胱者。溺之室也。五苓散者。利溺藥也。膀胱者。津液之府。故東垣以渴為膀胱經本病。然則治渴者。當瀉膀胱之熱。瀉膀胱之熱者。利小便而已矣。淡味滲泄為陽。
內蓄水飲。須滲泄之。故以三苓澤瀉為主。脾土強旺。則水飲不敢停留。故以白朮為佐。水蓄則腎燥。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故用桂為嚮導之使。
白話文:
五苓散的組成是:豬苓、澤瀉、茯苓、桂枝、白朮。
如果太陽病發汗後,出現胃部乾燥、煩躁不安、難以入睡,並且想喝水的情況,可以少量給予水分。這時脈象會呈現浮脈,同時小便不順暢且感到口渴,就適合使用這個方子。這種情況屬於太陽經的病變,同時也與膀胱腑有關。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器官,而五苓散是一種利尿的藥方。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地方,所以李東垣認為口渴是膀胱經本身的問題。因此,要治療口渴,應該瀉膀胱的熱邪,而瀉膀胱熱邪的方法,就是利小便。味道清淡的滲泄藥物屬陽性。
體內蓄積水液,必須將其滲泄排出。因此,使用豬苓、澤瀉、茯苓作為主要藥物。如果脾胃功能強健,水液就不會停留體內,所以使用白朮作為輔助藥物。水液蓄積會導致腎臟乾燥,就像《黃帝內經》說的,腎臟乾燥時應食用辛味食物來潤澤它,所以使用桂枝來作為引導藥。
2.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桂枝,黃芩,乾薑,牡蠣,甘草,栝蔞根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已經汗下。則邪當解。今胸腹滿結云云。則邪在半表半裡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津亡內燥也。若熱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當嘔。
今渴而不嘔。非裡熱也。傷寒汗出則和。今但頭汗。他處無汗者。津不足而陽虛於上也。與柴胡桂枝幹薑湯。以解表裡之邪。復津液以助陽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柴胡桂枝乾薑湯,裡面有柴胡、桂枝、黃芩、乾薑、牡蠣、甘草、栝蔞根這幾味藥。
這個病人在生病五六天的時候,已經發汗治療過了,又用了瀉下的方法,結果現在出現胸口和兩側肋骨脹滿,感覺有點堵住,小便不太順暢,口渴但不噁心,只是頭部出汗,忽冷忽熱,心裡煩躁。這是因為病還沒好。應該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來治療。
既然已經用過發汗和瀉下的方法,病邪照理說應該要解除了,但現在胸腹卻脹滿堵塞,表示病邪還在身體的半表半裡之間。小便不順暢又口渴,是因為發汗和瀉下把身體的津液耗損,造成體內乾燥。如果發熱消耗津液,導致小便不順暢和口渴,通常會伴隨噁心想吐。
現在病人是口渴卻不噁心,表示這不是體內有熱。照理說,傷寒發汗後應該會覺得舒服,但病人現在只有頭部出汗,其他地方都沒有汗,是因為津液不足,陽氣虛弱向上浮動。所以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一方面可以解除身體半表半裡的病邪,一方面可以補充津液,幫助陽氣恢復正常。
3.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半夏,大黃,人參,桂枝,茯苓,龍骨,黃芩,鉛丹,牡蠣,生薑,大棗
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傷寒八九日。邪熱已深。下之而滿煩者。熱未盡也。驚者。心惡熱。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津液不行也。譫語者。胃實也。身重不可轉側者。陽氣伏於裡。不行於表也。與柴胡湯。以除煩悶。加龍骨牡蠣丹鉛。以鎮驚。
加茯苓以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黃。以滌胃熱。止譫語。加桂枝。以行陽氣。解身重。而錯雜之邪。靡不悉愈矣。
白話文:
病人在生病八九天時,用瀉下的藥物治療。結果出現胸悶、煩躁、驚恐、小便不順暢、胡言亂語、全身沉重等症狀。這表示傷寒病已經八九天了,邪熱已經深入體內。用瀉下藥物治療後反而出現胸悶煩躁,表示熱邪尚未完全清除。出現驚恐,是因為心臟厭惡熱邪,導致精神無法安定。小便不順暢,是因為體內津液無法正常運行。胡言亂語,是因為胃部有實熱。身體沉重到無法翻身,是因為陽氣被困在體內,無法運行到體表。
這時應該使用柴胡湯來解除煩悶,加上龍骨、牡蠣、鉛丹來鎮靜驚恐。加上茯苓來促進津液運行,使小便順暢。加上大黃來清除胃部的熱邪,停止胡言亂語。加上桂枝來運行陽氣,解除身體沉重。這樣治療,各種複雜的病邪都能夠完全治癒。
4.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桂枝,生薑,蜀漆,牡蠣,龍骨,甘草,大棗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此方主之。傷寒脈浮。責邪在表。以火劫汗。汗多亡陽。則心神浮越。故驚狂不安。與桂枝以救其陽。去芍藥者。以其酸寒益陰。非亡陽所宜也。火邪錯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陽氣亡脫。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所謂澀可去脫也。
白話文:
用桂枝、生薑、蜀漆、牡蠣、龍骨、甘草、大棗這幾味藥組成的「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可以用來治療以下情況:
如果患者因為傷寒而出現脈象浮現的狀況,醫生卻用燒灼的方式強迫發汗,這樣會導致陽氣耗散,病人一定會出現驚恐狂躁、坐立不安的情形。這個方子就是用來治療這種狀況的。
傷寒的脈象浮現,代表邪氣還在體表,如果用燒灼方式強迫發汗,汗液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散,使得心神無法安定,所以才會出現驚恐狂躁不安的情形。使用桂枝的目的是為了挽救耗散的陽氣。之所以去除芍藥,是因為芍藥性味酸寒,會增強陰氣,這不利於陽氣耗散的狀況。由於錯誤使用火邪導致氣機逆亂,所以加入辛味的蜀漆來疏散邪氣。陽氣流失脫落,就加入具有收斂固澀作用的龍骨和牡蠣來固守陽氣,這就是所謂的「澀可去脫」。
5.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麻黃,甘草,芍藥,桂枝,生薑,半夏,大棗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此方主之。太陽表症。與陽明裡症。合同而見。其邪甚於里者。必自利。與葛根湯。以徹二陽之邪。其不下利而嘔者。里邪稍輕。故加半夏以理逆氣。外症。必頭痛。腰痛。肌熱。目痛。鼻乾。不眠。
白話文:
這個方子適合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的狀況,而且沒有腹瀉,只有嘔吐的人。這種情況是太陽經的表症和陽明經的裡症同時出現。如果邪氣偏重在裡,通常會腹瀉,那時會用葛根湯來清除太陽經和陽明經的邪氣。但如果沒有腹瀉只有嘔吐,表示裡面的邪氣比較輕微,所以要加入半夏來處理嘔吐的逆氣。外在的症狀一定會有頭痛、腰痛、肌肉發熱、眼睛痛、鼻子乾燥和失眠。
6.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甘草,黃芩,黃連
太陽病。桂枝症。反下之。利下脈促。表未解也。喘汗。宜此湯。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里受邪者。清以黃芩黃連之苦。
白話文:
葛根、甘草、黃芩、黃連
這是太陽病,原本應該用桂枝湯治療的情況,卻反而用了瀉下的藥物,導致腹瀉且脈搏加快,這是表邪沒有解除的現象,還出現喘氣和流汗。這種情況適合用這個藥方。表邪未解的,用葛根和甘草的甘味來發散;裡邪受困的,則用黃芩和黃連的苦味來清除。
7. 黃芩湯
黃芩,芍藥,甘草,大棗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太陽與少陽合病。下利而頭疼胸滿。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其脈或大。而弦。黃芩芍藥之苦酸。以堅斂腸胃之氣。甘草大棗之甘平。以補養脾胃之弱。
白話文:
如果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出現腹瀉的症狀,就使用黃芩湯來治療。如果同時有嘔吐的症狀,則使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來治療。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出現腹瀉,而且有頭痛、胸悶,或是口苦咽乾,或是忽冷忽熱的症狀,脈象可能比較大而且弦緊。黃芩和芍藥的苦味和酸味,可以收斂腸胃的氣;甘草和大棗的甘甜平和之性,可以用來補養脾胃的虛弱。
8.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即前方加半夏。生薑。
按半夏辛燥。除濕而大和脾胃。生薑辛散。下氣而善理逆結。故二物為嘔家聖藥也。
白話文:
就是用前面那個方子,再加上半夏和生薑。
半夏性味辛辣且乾燥,可以去除濕氣,並且調和脾胃的功能。生薑性味辛散,可以使氣往下走,擅長處理逆氣和阻塞的問題。所以這兩味藥是治療嘔吐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