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桂枝,芍藥,生薑,厚朴,甘草,杏仁,大棗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與此湯。下後大喘。則為裡氣大虛。下後微喘。則為裡氣上逆。邪未傳裡猶在表也。與桂枝。以解外邪。加厚朴杏仁。以下逆氣。

白話文:

太陽病,服用泻药后轻微喘息,说明表证未解,应该服用桂枝汤。泻药后喘息加重,则是因为里气虚弱;泻药后轻微喘息,则是因为里气上逆,邪气尚未传里,还停留在表层。可以服用桂枝汤来解外邪,并加入厚朴和杏仁来下逆气。

2. 乾薑附子湯

乾薑,附子

下後復汗。盡則煩躁。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症脈沉微。身無大熱。下後復汗。陽氣大損。晝則行陽。陽虛故煩躁也。夜則行陰。陰盛故安靜也。不嘔。則里無邪。不渴。則里無熱。外無表症。脈見沉微。則虛寒顯著矣。身無大熱者。但微熱也。此無根虛火。遊行於外。非姜附之辛溫。何以復其陽乎。

白話文:

服用乾薑和附子之後,又開始出汗。汗出盡了,就感到煩躁不安。到了晚上卻又安靜下來。沒有嘔吐,也沒有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而微弱。身體沒有明顯的發熱,只是稍微有點熱。這是因為無根虛火遊行於外,沒有乾薑和附子的辛溫之性,怎麼能恢復陽氣呢?

3.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汗後。下後。不可更行桂枝。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仲景凡言汗後。下後。乃表邪悉解。止餘一症而已。故言不可更行桂枝湯。今汗下後而喘。身無大熱。乃上焦餘邪未解。當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散之。夫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乃桂枝症悉具。

白話文:

汗後、下後,不可再服用桂枝。如果出汗後呼吸困難,但沒有發熱,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仲景在醫書中提到汗後、下後,指的是表邪(外感風寒)已經全部消散,只剩下單一症狀。因此說不可再服用桂枝湯。

現在病人汗下後呼吸困難,身體沒有發熱,這是上焦(胸部)的餘邪未解,應該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散除餘邪。

而加喘者用之。今身無大熱。但汗而喘者。不當以桂枝止汗。但以麻黃散表。杏仁石膏清裡。俟表裡之邪盡徹。則不治喘汗。喘汗自止矣。

白話文:

對於喘息的情況也可以使用這個方劑。如果患者沒有高熱,只是出汗且喘息,不應使用【桂枝】來止汗,而是使用【麻黃散】來發散表邪,【杏仁】和【石膏】來清裡熱。等待表裡的邪氣都被徹底清除後,不需要特別治療喘息和汗出,喘息和汗出自然就會停止。

4. 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湯主之。汗多亡陽。則胸中氣怯。故叉手冒心。心悸欲得按者。虛故喜按也。與桂枝之辛。入肺而益氣。甘草之甘。歸脾而緩中。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因為發汗過多,導致手叉著胸口,自覺心慌,胸口悸動,想要人按壓著,這時可以用這個湯藥來治療。

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外泄,胸中氣虛,所以會出現手叉著胸口,心慌,想要人按壓的症狀。這是因為身體虛弱,所以喜歡被人按壓。

這個湯藥中,桂枝辛溫,入肺經,可以益氣;甘草甘甜,歸脾經,可以緩解心氣不足。

5.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湯主之。作甘瀾水法。取水置大盆內。以杓揚之。待水珠滿面。方用。汗者。心之液。發汗後臍下悸者。心虛而腎氣發動也。腎之積。名曰奔豚。發則從少腹上至心。為水來凌火。以茯苓。伐水邪。以桂枝泄奔豚。甘草大棗之甘平。助胃土以平腎。用甘瀾水者。取其動而不已。理停滯之水也。

白話文:

運用「甘瀾水法」煎煮

將水置於大盆中,用杓子不停地攪動,直到水珠滿佈盆面,纔可以用來煎藥。

發汗後,病人臍下悸動,是因為心氣虛弱,導致腎氣躁動。

腎臟積聚的病氣,稱為奔豚,發作時會從小腹上升至心臟,如同水勢猛烈地衝擊火焰,稱為「水來凌火」。

6. 厚朴半夏生薑甘草人參湯

厚朴,生薑,人參,半夏,甘草

太陽發汗後。腹脹滿。此湯主之。仲景凡言發汗後者。以外無表症。里無別邪。止有腹脹一件而已。吐下後腹脹。皆謂邪氣乘虛。入里為實也。今曰汗後。是外已解也。腹滿知非裡實。由脾胃津液不足。氣澀不通。壅而為滿。但與此湯。和調脾胃。則濁氣自降。而脹自已。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發汗後,肚子脹滿,可以用這味湯藥治療。仲景在論述發汗之後的病症時,都指的是外無表證,內無其他邪氣,只有肚子脹滿這一症狀。吐下藥後肚子脹滿,都是因為邪氣乘虛而入,在裡邊形成實證。現在說的是發汗後,也就是外邪已經解除了。肚子脹滿就說明不是裡實,而是脾胃津液不足,氣機澀滯不通,阻塞而導致肚子脹滿。只要服用這味湯藥,調和脾胃,濁氣自然下降,脹滿就會自行消退。

7.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此湯主之。吐下則裡虛。故心滿氣衝及眩。若脈浮緊。為表邪。當發汗。今沉緊。為里邪。不可發汗。若誤汗之。則外動經絡。損傷陽氣。陽氣外虛。則不能主持諸脈。故身為振搖也。陽不足者。補之以甘。茯苓白朮。生津液而益陽。裡氣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陽分而散氣。

白話文:

瀉下后,感觉胸口堵塞,气往上冲,起床时头晕,脉象沉紧,出汗则经络跳动,身体摇摇晃晃,可以用这个方子治疗。泻下后,体内虚弱,所以胸口堵塞、气上冲,以及头晕。如果脉象浮紧,是表邪,应该出汗。现在脉象沉紧,是里邪,不能出汗。如果错误地出汗,会使经络外动,损害阳气。阳气外虚,就无法支撑经脉,所以身体会摇晃。阳气不足,用甘草、茯苓、白术来补,滋养津液,益补阳气。里气逆乱,用辛味的桂枝、甘草来疏散,行阳气,散气。

8. 茯苓四逆湯

茯苓,人參,附子,甘草,乾薑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而煩躁。此湯主之。發汗則陽氣外虛。下之則陰氣內虛。陰陽俱虛。則生煩躁。既曰陰陽俱虛。獨用氣藥者。蓋為氣藥有生血之功也。

白話文:

這帖湯藥可以用來發汗,也可以用來瀉下。如果患者服藥後出現瀉下,但病症仍然未解,且伴隨煩躁不安,那麼這帖湯藥就可以主治這些症狀。

發汗會導致陽氣外虛,瀉下則會導致陰氣內虛。如果陰陽氣虛都出現,就會導致煩躁。

雖然說陰陽都虛了,但這帖湯藥卻只用氣藥,這是因為氣藥有生血的功效。

解釋

  • 發汗: 指通過藥物使身體出汗,以排毒驅邪。
  • 下之: 指藥物具有瀉下的功效,促進排泄。
  • 煩躁: 指患者情緒不安、心神不寧。
  • 陽氣: 指人體的陽性能量,與溫暖、興奮等相關。
  • 陰氣: 指人體的陰性能量,與寒涼、靜止等相關。
  • 氣藥: 指具有溫補陽氣功效的藥物。
  • 生血: 指補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

總結:

這段文字說明瞭使用這帖湯藥的適應症和機理,強調了氣藥在治療陰陽俱虛、煩躁等症狀中的重要作用。

9. 茯苓甘草湯

茯苓,桂枝,甘草,生薑

汗出不渴。此方主之。仲景云。汗出而渴者。五苓散。汗出不渴者。茯苓甘草湯。夫渴為太陽傳本。故利小便以滌熱。不渴為表氣虛弱。故與此湯以和衛。

白話文:

如果出汗但沒有口渴,可以用茯苓甘草湯治療。張仲景說,出汗且口渴的人應該用五苓散,出汗但不口渴的人應該用茯苓甘草湯。因為口渴是太陽經傳病,所以要用利尿的方法來去除熱氣。出汗但不口渴,說明表氣虛弱,所以要用這個湯來調節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