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桂枝,芍藥,生薑,厚朴,甘草,杏仁,大棗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與此湯。下後大喘。則為裡氣大虛。下後微喘。則為裡氣上逆。邪未傳裡猶在表也。與桂枝湯。以解外邪。加厚朴杏仁。以下逆氣。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出現輕微喘氣的症狀,表示表證還沒解除,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如果瀉下後出現嚴重喘氣,那就是體內氣虛嚴重;如果瀉下後出現輕微喘氣,那就是體內氣機上逆,邪氣還在表,沒有傳到體內。所以要用桂枝湯來解除表邪,再加厚朴、杏仁來平降上逆的氣機。

2. 乾薑附子湯

乾薑,附子

下後復汗。盡則煩躁。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症脈沉微。身無大熱。下後復汗。陽氣大損。晝則行陽。陽虛故煩躁也。夜則行陰。陰盛故安靜也。不嘔。則里無邪。不渴。則里無熱。外無表症。脈見沉微。則虛寒顯著矣。身無大熱者。但微熱也。此無根虛火。遊行於外。非姜附之辛溫。何以復其陽乎。

白話文:

使用乾薑和附子的乾薑附子湯,病人服藥後又流汗,汗流盡了就開始煩躁不安,但到了晚上卻又安靜下來。他沒有嘔吐,也不覺得口渴,也沒有表證的症狀,脈象是沉而微弱,身上沒有明顯的發熱。這是因為服藥後又流汗,導致陽氣嚴重耗損。白天陽氣運行時,因為陽氣虛弱,所以會煩躁不安。晚上陰氣運行時,因為陰氣旺盛,所以反而安靜下來。沒有嘔吐,表示內裡沒有邪氣;不覺得口渴,表示內裡沒有熱。體外沒有表證,脈象又是沉而微弱,代表虛寒的狀況很明顯。身上沒有明顯的發熱,只是稍微有點熱,這是沒有根源的虛火,在身體表面遊走,如果不用乾薑和附子這類辛溫的藥物,又怎麼能恢復他的陽氣呢?

3.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汗後。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仲景凡言汗後。下後。乃表邪悉解。止餘一症而已。故言不可更行桂枝湯。今汗下後而喘。身無大熱。乃上焦餘邪未解。當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散之。夫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乃桂枝症悉具。

而加喘者用之。今身無大熱。但汗而喘者。不當以桂枝止汗。但以麻黃散表。杏仁石膏清裡。俟表裡之邪盡徹。則不治喘汗。喘汗自止矣。

白話文: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這四味藥組成的方劑,是在發汗或使用瀉藥後,不應該再使用桂枝湯的情況下使用的。如果發汗後出現喘,但沒有明顯發燒的狀況,就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張仲景所說的發汗後、瀉藥後,是指表面的邪氣已經完全解除,只剩下一個症狀而已,所以說不應該再用桂枝湯。現在發汗或瀉藥後反而出現喘,而且身體沒有明顯發燒,這是因為上焦還殘留邪氣沒有解除,應該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疏散它。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是用於桂枝湯的症狀都存在,再加上喘的狀況。現在身體沒有明顯發燒,只是發汗後出現喘,就不應該再用桂枝湯來止汗,應該用麻黃來發散表邪,杏仁和石膏來清除裡熱,等到表裡之邪都完全清除後,就不必再特別治療喘和汗,喘和汗自然就會停止。

4. 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湯主之。汗多亡陽。則胸中氣怯。故叉手冒心。心悸欲得按者。虛故喜按也。與桂枝之辛。入肺而益氣。甘草之甘。歸脾而緩中。

白話文:

使用桂枝和甘草這兩種藥材組成的藥方。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大量出汗之後,患者會出現兩手交疊放在胸口、遮住心臟部位的動作,同時感到心悸,並且喜歡按壓胸口。這是因為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耗損,造成胸中氣虛,所以才會用手護住心臟部位;心悸且喜歡按壓,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

這個藥方利用桂枝的辛味,可以進入肺部並增強氣的運行;甘草的甘味,則可以回到脾胃,緩和身體的狀況。

5.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湯主之。作甘瀾水法。取水置大盆內。以杓揚之。待水珠滿面。方用。汗者。心之液。發汗後臍下悸者。心虛而腎氣發動也。腎之積。名曰奔豚。發則從少腹上至心。為水來凌火。以茯苓。伐水邪。以桂枝泄奔豚。甘草大棗之甘平。助胃土以平腎。用甘瀾水者。取其動而不已。理停滯之水也。

白話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這四味藥,是用在發汗之後,病人如果感覺肚臍下方有跳動感,這是奔豚病要發作的徵兆,就用這個方子來治療。這個方子需要用甘瀾水來煎煮,甘瀾水的做法是將水放在大盆中,用杓子舀起再倒下,反覆攪動直到水珠能沾滿臉部才可以使用。發汗會耗損心液,發汗後肚臍下方出現跳動感,表示心氣虛弱,導致腎氣上衝,這種腎氣積聚的狀況就稱為奔豚,發作時會從下腹部往上衝到心臟,這是因為水邪上來侵犯心火的緣故。方中使用茯苓來去除水邪,桂枝來疏泄奔豚上衝的氣,甘草和大棗的甘平之性,可以幫助脾胃來平穩腎氣。使用甘瀾水的用意,是因為它的流動不停,可以用來疏通停滯的水氣。

6. 厚朴半夏生薑甘草人參湯

厚朴,生薑,人參,半夏,甘草

太陽發汗後。腹脹滿。此湯主之。仲景凡言發汗後者。以外無表症。里無別邪。止有腹脹一件而已。吐下後腹脹。皆謂邪氣乘虛。入里為實也。今曰汗後。是外已解也。腹滿知非裡實。由脾胃津液不足。氣澀不通。壅而為滿。但與此湯。和調脾胃。則濁氣自降。而脹自已。

白話文:

這個方子裡用了厚朴、生薑、人參、半夏、甘草這幾味藥。

如果病人發汗後,出現肚子脹滿的狀況,就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張仲景凡是提到「發汗後」的,都是指病人身體表面已經沒有外邪的症狀,體內也沒有其他邪氣,只剩下肚子脹滿這一個問題。如果是嘔吐或腹瀉之後引起的肚子脹滿,一般認為是邪氣趁著身體虛弱侵入體內,屬於實證。但現在說的是發汗之後的腹脹,表示外邪已經解除了。肚子脹滿的原因不是體內有實邪,而是因為脾胃的津液不足,氣機不順暢,阻塞不通,才會導致脹滿。只要用這個方子來調和脾胃,讓濁氣下降,肚子脹就會自然消除了。

7.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此湯主之。吐下則裡虛。故心滿氣衝及眩。若脈浮緊。為表邪。當發汗。今沉緊。為里邪。不可發汗。若誤汗之。則外動經絡。損傷陽氣。陽氣外虛。則不能主持諸脈。故身為振搖也。陽不足者。補之以甘。茯苓白朮。生津液而益陽。裡氣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陽分而散氣。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因為嘔吐或腹瀉後,導致心窩部位感覺脹滿不適,氣往上衝到胸口,一起身就頭暈目眩的狀況。這種情況的脈象是沉而緊。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反而會使身體經絡震動,導致身體顫抖。

會出現這些症狀,是因為嘔吐或腹瀉導致身體內部虛弱,所以才會感到心窩脹滿、氣往上衝以及頭暈。如果脈象是浮而緊,代表是身體表面的邪氣,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但現在脈象是沉而緊,代表是身體內部的邪氣,不可以發汗。如果誤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就會使經絡受到擾動,損害身體的陽氣。陽氣外散虛弱,就無法主導全身的脈絡,所以身體才會顫抖。

對於陽氣不足的狀況,要用甘味的藥來補充。茯苓和白朮能夠產生津液,幫助陽氣恢復。對於體內氣逆的狀況,要用辛味的藥來疏散。桂枝和甘草能夠運行身體的陽氣,疏散逆亂的氣。

8. 茯苓四逆湯

茯苓,人參,附子,甘草,乾薑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而煩躁。此湯主之。發汗則陽氣外虛。下之則陰氣內虛。陰陽俱虛。則生煩躁。既曰陰陽俱虛。獨用氣藥者。蓋為氣藥有生血之功也。

白話文:

茯苓、人參、附子、甘草、乾薑這幾味藥,本來是發汗用的。如果用藥後,病沒有好轉反而更加煩躁,就用這個方子來治療。發汗會使身體的陽氣向外散失,造成體內陽氣虛弱;用瀉藥會使身體的陰氣向內耗損,造成體內陰氣虛弱。陰陽兩方面都虛弱,就會產生煩躁。既然說到陰陽兩方面都虛弱,為什麼只用補氣的藥呢?這是因為補氣的藥有產生血液的功效。

9. 茯苓甘草湯

茯苓,桂枝,甘草,生薑

汗出不渴。此方主之。仲景云。汗出而渴者。五苓散。汗出不渴者。茯苓甘草湯。夫渴為太陽傳本。故利小便以滌熱。不渴為表氣虛弱。故與此湯以和衛。

白話文:

茯苓、桂枝、甘草、生薑這四味藥組成的方子,適合用在病人出汗但卻不口渴的情況。

張仲景說過,如果出汗後感到口渴,要用五苓散;如果出汗後不口渴,則要用茯苓甘草湯。口渴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傳到體內導致的,所以要用利小便的方式來清除體內熱邪。而出汗卻不口渴,是因為體表的氣虛弱,所以用這個茯苓甘草湯來調和體表的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