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下 (9)
卷下 (9)
1. 梔子豉湯
梔子,香豉
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邪氣自表傳裡。留於胸中。為邪在高分。則可吐也。所吐之症不同。如未經汗下。邪鬱於膈者。乃實邪也。以瓜蒂散吐之。若汗吐下後。邪氣乘虛。留於胸者。
乃虛煩也。以梔子豉湯吐之。經曰。酸苦湧泄為陰。湧者。吐也。湧吐虛煩。必以梔子之苦為君。清除伏熱。必以香豉之寒為臣也。
白話文:
汗吐下之後,身體虛弱煩躁,睡不着觉。如果症状严重,一定会有胸闷烦躁的感觉。这时可以用栀子豉汤治疗。如果气虚乏力,就用栀子甘草豉汤。如果呕吐,就用栀子生姜豉汤。邪气从外传到里,停留在胸腔,是邪气在上焦,可以吐出来。呕吐的症状不同,如果之前没有汗出,邪气郁结在膈膜,这是实邪,可以用瓜蒂散治疗。如果汗吐下之后,邪气乘虚而入,停留在胸腔,就是虚烦,可以用栀子豉汤治疗。经书上说:“酸苦涌泄为阴,湧者,吐也”,呕吐虚烦,一定要用苦味的栀子作为君药,清除伏热,一定要用寒性的香豉作为臣药。
2. 梔子甘草豉湯
(症治見前方)
梔子,甘草,香豉
白話文:
(症狀和治療方法參照前面的描述)
【梔子】、【甘草】、香豉
3. 梔子生薑豉湯
(症治見前方)
梔子,生薑,香豉
白話文:
(症狀和治療方法參照前面的描述)
【梔子】、【生薑】、香豉
4. 梔子厚朴湯
梔子,厚朴,枳實
主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
白話文:
【梔子】、【厚朴】、【枳實】
用於治療瀉下後心煩、腹部滿悶、睡臥不寧的症狀。
5. 梔子乾薑湯
梔子,乾薑
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病在上者。因而越之。其為吐一也。而所以吐則異。虛煩而兼少氣。加甘草以和中。虛煩而兼嘔惡。加生薑以散逆。腹滿而虛煩。則中州之實也。入枳樸以寬中。大熱而微煩。則中州之虛也。入乾薑以理中。內經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症有中外。治有重輕。適其所以為治。依而行之。所謂良矣。
白話文:
醫生用丸藥猛烈地瀉下,身體發熱卻無法退去,稍感煩悶。病情在上焦者,因此病情加重,這就是嘔吐。但是嘔吐的原因不同,虛煩兼有少氣者,加入甘草以調和脾胃;虛煩兼有嘔惡者,加入生薑以散解逆氣。腹滿而虛煩者,則是中焦實證,加入枳實以寬中;大熱而微煩者,則是中焦虛證,加入乾薑以調理中焦。
《內經》說:「氣有高下,病有遠近,症有中外,治有重輕。」治療時要針對病因,適當選擇藥物,依此而行,這纔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6. 真武湯
茯苓,芍藥,生薑,白朮,附子
太陽發汗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又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此為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真武。北方水神也。水在心下。外帶表而屬陽。必應辛散。故治以真武湯。真武生少陰之水。
亦治太陽之悸。夫脾惡濕。腹有水氣則不治。脾欲緩。甘以緩之。則土調。故以茯苓甘平為君。白朮甘溫為臣。經曰。濕淫所勝。佐以酸辛。故以芍藥生薑為佐。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故以附子為使。然水氣內清。則變動多端。故立加減之法。咳者。水寒射肺也。肺氣逆。
白話文:
茯苓、芍藥、生薑、白朮、附子這些藥材,可以用來治療太陽病發汗後,仍然發熱、心悸、頭暈、身體顫抖、想要抓地,以及少陰病二到四五天后,出現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瀉的症狀。這些症狀都是因為水氣停留在體內造成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咳嗽、小便不利、腹瀉或嘔吐。
真武是北方水神,水氣停留在心下,並影響到體表的陽氣。因此,治療需要辛散之藥,所以用真武湯。真武湯可以滋生少陰的水氣,也能治療太陽病的心悸。脾臟不喜濕氣,腹中有水氣就會損傷脾臟。脾臟喜歡溫和,用甘味藥物可以使脾臟恢復正常,所以用茯苓甘平為君藥,白朮甘溫為臣藥。經書記載:「濕氣過盛,就要用酸辛之藥」,所以用芍藥、生薑為佐藥。經書又記載:「寒氣過盛,就要用辛熱之藥」,所以用附子為使藥。
由於水氣停留在體內,會導致各種不同的症狀,因此要根據症狀進行加減。如果患者咳嗽,就是寒氣侵犯肺部,導致肺氣逆上。
則以五味子酸收之。肺惡寒。則以細辛乾薑辛潤之。小便利。則去茯苓。以其滲泄也。小便不利。則去芍藥。以其酸澀也。加乾薑者。散其寒也。嘔者。必因於氣逆。附子益氣。故去之。生薑散氣。故加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肺氣不足,則可以用五味子來收斂肺氣,因為五味子性酸,具有收斂的作用。
如果患者肺部受寒,則可以用細辛和乾薑來溫潤肺氣,因為細辛和乾薑性辛溫,具有溫肺散寒的作用。
如果患者小便過多,則要減少茯苓的使用,因為茯苓具有滲濕利尿的作用。
如果患者小便不利,則要減少芍藥的使用,因為芍藥性酸澀,會阻礙小便排出。
如果患者小便不利是因為寒氣阻滯,則可以加乾薑來散寒。
如果患者嘔吐,則一定是因為氣逆造成的。附子具有益氣的作用,所以要減少附子的使用。生薑具有散氣的作用,所以要加生薑。
7. 四逆湯
甘草,乾薑,附子
發熱。頭痛。脈反沉。苦不瘥。身體痛。當救其里。下後。下利清穀。身痛。急當救里。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能充布。故四肢逆冷。是方專主是症。故名四逆也。脾主四肢。甘為土味。是以甘草為君。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是以乾薑為臣。溫經回陽。非純陽而健悍者。
無此大作用。是以附子為使。太陰與少陰。俱受陽和之煦。而真氣充周於肢節矣。若發熱云云。下後云云。皆陰症故並主之。
白話文:
四逆湯是由甘草、乾薑、附子組成的中藥方劑,專門治療陽氣不足、四肢冰冷、腹部疼痛、下瀉等症狀。
- 甘草為君藥,補脾益氣,使藥性平和。
- 乾薑為臣藥,溫中散寒,驅散寒邪。
- 附子為使藥,溫陽回陽,強力溫暖身體。
此方適合治療因寒邪入侵導致的陽氣不足、體溫下降、四肢冰冷、腹部疼痛等症狀。
8. 調胃承氣湯
大黃,甘草,芒硝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乃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陰陽俱停。是陰陽和已。可以弗藥而愈。陽脈微者。陰勝也。有汗則解。設或無汗。大都宜溫。陰脈微者。陽勝也。非下之何以解其亢陽乎。經曰。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寒。芒硝鹹寒為君。大黃苦寒為臣。正合此法也。加甘草以緩之和之。監其峻烈。雖則有承順其氣之勢。復有調和其胃之功矣。故名調胃承氣。本陽明藥。而此主太陽未解也。
白話文:
太陽病還沒好,脈象陰陽都停滯,必然先會發冷發抖,出汗才能解除。但如果陽脈微弱,先出汗就能解病;但如果陰脈微弱,就得瀉下才能解病。若要瀉下,就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陰陽都停滯,代表陰陽已經調和,可以不藥而愈。陽脈微弱,是陰氣勝過陽氣,出汗就能解病。如果沒有汗,大多需要溫補。陰脈微弱,是陽氣勝過陰氣,不瀉下怎麼能解除亢陽呢?經書說:熱邪在內,要用鹹寒藥治療,輔以苦寒藥。芒硝鹹寒為君藥,大黃苦寒為臣藥,正好符合這個治療原則。加甘草來緩和它,調和它,監制其峻猛。雖然有順應其氣的勢,還有調和其胃的功效。所以叫做調胃承氣。它原本是屬於陽明經的藥物,但這裡主要用於治療太陽病未解。
9. 小建中湯
桂枝,甘草,大棗,芍藥,生薑,膠飴
傷寒二三日。悸而煩。小建中湯。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與小建中湯。
二三日邪方盛。又未經汗下。見症不過悸而煩。不審何故。便行建中。疑必有脫文也。若陽脈澀而痛脈弦。腹中掣急而痛。灼然虛寒。建中溫之當矣。脾居四藏之中。生育營衛。通行津液。一有不調。則營衛失育。津液失行。此湯甘溫。善為中州培養。有建立之氣。故曰建中。
白話文:
桂枝、甘草、大棗、芍藥、生薑、膠飴,用於傷寒發病二三日,出現心悸煩躁的症狀,可用小建中湯治療。若脈象呈現陽脈澀而陰脈弦,並且腹中急痛,則可服用小建中湯。
傷寒發病二三日,邪氣正盛,尚未發汗,僅見心悸煩躁,卻直接服用建中湯,令人疑惑。這段文字似乎有遺漏。若出現陽脈澀而痛脈弦,腹中抽痛且灼熱感,虛寒交雜,服用建中湯溫補脾胃是正確的。脾臟位於四臟之中,負責生成氣血,運行津液。一旦脾胃失調,氣血生化不足,津液運行不暢,就會出現各種症狀。小建中湯甘溫和緩,能滋補中焦脾胃,具有建中益氣的作用,故名為建中湯。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故以膠飴甘溫為君。甘草甘平為臣。脈弦木旺。土之仇也。以桂與芍藥制之為佐。益衛宜辛。補營宜甘。故以薑棗為使。
白話文:
脾臟偏好緩和,應使用甘味的食物來緩和它。因此以膠飴(即麥芽糖)作為主要成分,因為它甘溫;以【甘草】作為輔助成分,因為它甘平。脈搏弦象表明肝氣旺盛,這是脾臟的剋星,因此使用【桂枝】和【白芍】來抑制它。增強衛氣需要辛味,補充營氣需要甘味,因此使用【生薑】和【大棗】作為調和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