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梔子豉湯

梔子,香豉

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邪氣自表傳裡。留於胸中。為邪在高分。則可吐也。所吐之症不同。如未經汗下。邪鬱於膈者。乃實邪也。以瓜蒂散吐之。若汗吐下後。邪氣乘虛。留於胸者。

乃虛煩也。以梔子豉湯吐之。經曰。酸苦湧泄為陰。湧者。吐也。湧吐虛煩。必以梔子之苦為君。清除伏熱。必以香豉之寒為臣也。

白話文:

梔子,豆豉

在發汗、催吐、瀉下之後,出現虛煩而睡不著的情況,如果症狀嚴重,一定會感到心中煩悶不安。這時,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如果同時感到氣短,可以使用梔子甘草豉湯。如果出現嘔吐,可以使用梔子生薑豉湯。邪氣從身體表面傳入體內,停留在胸腔,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較高的部位,所以可以用催吐的方式來治療。催吐所針對的症狀不同,如果沒有經過發汗或瀉下,邪氣鬱積在膈膜之間,屬於實邪,可以使用瓜蒂散來催吐。如果是在發汗、催吐、瀉下之後,邪氣趁著身體虛弱時停留在胸腔,屬於虛煩,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來催吐。經典說:「酸味和苦味可以使體內氣機往上湧泄,屬於陰。」所謂的湧,就是催吐。使用催吐的方式來治療虛煩,必須以梔子的苦味作為主要藥物,來清除體內潛藏的熱邪,必須以豆豉的寒性作為輔助藥物。

2. 梔子甘草豉湯

(症治見前方)

梔子,甘草,香豉

白話文:

(關於症狀的治療方法請參考前面的說明)

梔子、甘草、淡豆豉。

3. 梔子生薑豉湯

(症治見前方)

梔子,生薑,香豉

白話文:

(這個方劑的症狀和治療原則,和前面提到的方劑一樣)

使用梔子、生薑、淡豆豉這三味藥材。

4. 梔子厚朴湯

梔子,厚朴,枳實

主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

白話文:

梔子、厚朴、枳實這三味藥組成的方劑,主要治療在服用藥物後,出現心中煩躁、腹部脹滿,以至於躺臥或起身都感到不舒服的症狀。

5. 梔子乾薑湯

梔子,乾薑

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病在上者。因而越之。其為吐一也。而所以吐則異。虛煩而兼少氣。加甘草以和中。虛煩而兼嘔惡。加生薑以散逆。腹滿而虛煩。則中州之實也。入枳樸以寬中。大熱而微煩。則中州之虛也。入乾薑以理中。內經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症有中外。治有重輕。適其所以為治。依而行之。所謂良矣。

白話文:

用丸藥強力瀉下後,身體發熱的狀況沒有解除,還稍微感到煩躁。這種病症在上方(指胸膈以上),應該用使之向上排出的方法來治療,這是一種嘔吐的方法。但是嘔吐的原因卻有所不同:如果是虛弱煩躁又兼有氣短的,要加入甘草來調和脾胃;如果是虛弱煩躁又兼有噁心想吐的,要加入生薑來散除上逆的氣機;如果是腹部脹滿而導致的虛弱煩躁,那是中焦(脾胃)實證,要加入枳實、厚朴來寬暢中焦;如果是大熱而導致的輕微煩躁,那是中焦虛寒,要加入乾薑來調理中焦。

《黃帝內經》說過,氣的運行有高有下,病症有遠有近,病情有內有外,治療方法有輕有重,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6. 真武湯

茯苓,芍藥,生薑,白朮,附子

太陽發汗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又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此為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真武。北方水神也。水在心下。外帶表而屬陽。必應辛散。故治以真武湯。真武生少陰之水。

亦治太陽之悸。夫脾惡濕。腹有水氣則不治。脾欲緩。甘以緩之。則土調。故以茯苓甘平為君。白朮甘溫為臣。經曰。濕淫所勝。佐以酸辛。故以芍藥生薑為佐。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故以附子為使。然水氣內清。則變動多端。故立加減之法。咳者。水寒射肺也。肺氣逆。

則以五味子酸收之。肺惡寒。則以細辛乾薑辛潤之。小便利。則去茯苓。以其滲泄也。小便不利。則去芍藥。以其酸澀也。加乾薑者。散其寒也。嘔者。必因於氣逆。附子益氣。故去之。生薑散氣。故加之。

白話文:

太陽病發汗後沒好,仍然發熱,心悸,頭暈,身體肌肉抽動,顫抖到快要跌倒。又或者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到四五天,出現腹痛、小便不順暢、四肢沉重疼痛、腹瀉,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患者可能會有咳嗽、小便順暢或不順暢、腹瀉、嘔吐等情況。「真武」是北方水神的意思,指體內水氣在心下,同時有表證,屬於陽,所以必須用辛散的方法來治療,因此用真武湯。真武湯可以幫助少陰生水。

真武湯也能治療太陽病引起的心悸。脾臟厭惡潮濕,腹部有水氣就無法正常運作。脾臟喜歡舒緩,用甘味藥來緩和它,土氣就會調和,因此用茯苓,甘平的藥性作為主藥。白朮,甘溫的藥性作為輔助藥。經典說,濕氣過多時,要用酸味和辛味的藥來輔助,所以用芍藥和生薑作為佐藥。經典也說,寒氣過多時,要用辛熱的藥來平衡,所以用附子作為使藥。然而,體內水氣流動多變,所以要根據情況加減藥物。咳嗽是因為水寒之氣衝擊肺部,造成肺氣逆行,這時要用五味子的酸味來收斂肺氣。肺部厭惡寒冷,所以要用細辛和乾薑的辛潤藥性來潤肺。小便順暢,就去掉茯苓,因為它會利尿。小便不順暢,就去掉芍藥,因為它會收澀。加乾薑是為了散寒。嘔吐一定是因為氣逆,附子會增加氣,所以要去掉。生薑能散氣,所以要加入。

7. 四逆湯

甘草,乾薑,附子

發熱。頭痛。脈反沉。苦不瘥。身體痛。當救其里。下後。下利清穀。身痛。急當救里。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能充布。故四肢逆冷。是方專主是症。故名四逆也。脾主四肢。甘為土味。是以甘草為君。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是以乾薑為臣。溫經回陽。非純陽而健悍者。

無此大作用。是以附子為使。太陰與少陰。俱受陽和之煦。而真氣充周於肢節矣。若發熱云云。下後云云。皆陰症故並主之。

白話文:

四逆湯的組成是甘草、乾薑、附子。

(使用四逆湯的症狀)發燒、頭痛、脈象反而沉伏,這些症狀如果用其他方法治療都沒效果,還伴隨身體疼痛,這時應該要從身體內部來治療。如果瀉下之後,出現腹瀉、大便稀清如米湯,而且身體疼痛,也應當趕緊從身體內部治療。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如果陽氣無法充分散布,就會導致四肢冰冷。這個方劑專門治療這種症狀,所以稱為「四逆」。脾臟主管四肢的活動,甘草是屬於土味的藥材,所以以甘草作為主要藥物。如果是因為寒邪過盛所引起的疾病,就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平息,所以用乾薑作為輔助藥物。要溫暖經脈、使陽氣恢復,不是純陽而且強壯的藥物,就沒有這種大的作用,所以用附子作為佐使藥物。這樣一來,太陰和少陰兩條經脈都能夠得到陽氣的溫煦,而真正的陽氣也就能夠充滿四肢關節。至於發燒等等症狀,以及瀉下後出現的腹瀉等等,都是屬於陰寒的症狀,所以這個方劑也能夠治療這些症狀。

8. 調胃承氣湯

大黃,甘草,芒硝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乃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陰陽俱停。是陰陽和已。可以弗藥而愈。陽脈微者。陰勝也。有汗則解。設或無汗。大都宜溫。陰脈微者。陽勝也。非下之何以解其亢陽乎。經曰。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寒。芒硝鹹寒為君。大黃苦寒為臣。正合此法也。加甘草以緩之和之。監其峻烈。雖則有承順其氣之勢。復有調和其胃之功矣。故名調胃承氣。本陽明藥。而此主太陽未解也。

白話文:

大黃、甘草、芒硝。

太陽病還沒好的時候,如果把脈發現陰陽兩脈都停滯不流動,病人一定會先發抖,然後出汗就會好。但如果是陽脈比較弱的,先出汗就會好;如果是陰脈比較弱的,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好。如果想用瀉下的方法,適合用調胃承氣湯。如果陰陽兩脈都停滯不流動,表示陰陽已經平和,可以不用吃藥就會好。陽脈比較弱,代表陰氣過盛,有出汗就會好。如果沒有出汗,大部分應該用溫補的方法。陰脈比較弱,代表陽氣過盛,不用瀉下的方法,要如何解除過盛的陽氣呢?醫書上說:

熱邪在體內過盛,要用鹹寒的藥物治療,輔以苦寒的藥物。芒硝味鹹性寒,是主要的藥物;大黃味苦性寒,是輔助的藥物,正好符合這個原則。加入甘草可以緩和藥性,並調和藥效,監控藥性過於猛烈。雖然有順著氣往下走的趨勢,也兼有調理胃部的功效,所以叫做調胃承氣湯。本來是陽明經的藥,但這裡卻用來治療太陽病還沒好的情況。

9. 小建中湯

桂枝,甘草,大棗,芍藥,生薑,膠飴

傷寒二三日。悸而煩。小建中湯。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與小建中湯。

二三日邪方盛。又未經汗下。見症不過悸而煩。不審何故。便行建中。疑必有脫文也。若陽脈澀而痛脈弦。腹中掣急而痛。灼然虛寒。建中溫之當矣。脾居四藏之中。生育營衛。通行津液。一有不調。則營衛失育。津液失行。此湯甘溫。善為中州培養。有建立之氣。故曰建中。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故以膠飴甘溫為君。甘草甘平為臣。脈弦木旺。土之仇也。以桂與芍藥制之為佐。益衛宜辛。補營宜甘。故以薑棗為使。

白話文:

小建中湯

使用桂枝、甘草、大棗、芍藥、生薑、膠飴。

如果生病兩三天,出現心悸和煩躁,可以使用小建中湯。如果把脈發現陽脈摸起來澀滯,陰脈摸起來像琴弦一樣繃緊,同時腹部感到拘急疼痛,也可以使用小建中湯。

如果生病兩三天,邪氣正盛,而且還沒有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雖然出現的症狀只是心悸和煩躁,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就直接用小建中湯,可能是有原文遺漏了。如果把脈發現陽脈澀滯,陰脈像琴弦一樣繃緊,而且腹部有牽拉的急痛感,這明顯是虛寒的症狀,用建中湯來溫補是合適的。脾臟位於身體的中央,負責產生營衛之氣,並使津液運行全身,如果脾的功能失調,就會導致營衛之氣無法正常生成,津液也無法正常運行。這個方劑的藥性甘溫,擅長調養脾胃,具有建立中焦的功能,所以稱為「建中」。

脾臟喜歡舒緩,不喜歡急迫,因此使用甘味食物來緩和它,所以用甘溫的膠飴作為主藥,用甘平的甘草作為輔助藥。如果脈象是弦脈,代表肝木旺盛,是脾土的仇敵,所以用桂枝和芍藥來制約它,作為佐藥。為了增強衛氣需要用辛味的藥,為了補充營氣需要用甘味的藥,所以用生薑和大棗作為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