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3)

1. 發黃

(黃者,中央土色也,故屬陽明、太陰之症。濕熱交併,必發身黃,如夏月罨曲,因濕熱而生黃也。濕勝者,一身盡痛,色如熏黃而晦;熱勝者,一身無痛,色如橘黃而明。更有蓄血亦能發黃,但兼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耳發黃,鼻出冷氣,寸口近掌無脈者死。黃而直視,搖頭為心絕;黃而環口黧黑為脾絕,皆不可治也。)

瘀熱在裡,頭汗、渴、小便難,汗不得越如橘之黃且明。(大便閉者茵陳蒿湯,小便難者五苓散加茵陳山梔)。濕熱發黃,一身盡痛,小發難,色如熏黃之暗。(胃苓湯加茵陳,大便閉者茵陳蒿湯)。寒濕發黃身疼發熱,頭痛鼻塞而煩,脈大。瓜蒂散,搐鼻取水或用防風,葛根,蒼朮,茵陳,桔梗,甘草,陳皮,生薑煎服取微汗)。痞氣發黃。

白話文:

黃色代表土的顏色,所以與陽明、太陰的病症有關。濕熱交集,就會導致身體發黃,就像夏天的潮濕悶熱會讓衣服變黃一樣。濕氣重的,全身疼痛,顏色像熏黃暗淡;熱氣重的,全身不痛,顏色像橘黃明亮。此外,瘀血也可能導致發黃,但會伴隨小腹硬痛、小便自利,病人神志恍惚。耳朵發黃,鼻子流出冷氣,寸口近掌無脈者,必死無疑。黃色並且直視前方,搖頭晃腦,是心臟絕症;黃色並且嘴唇周圍發黑,是脾臟絕症,都不可醫治。

內熱鬱結,頭部流汗、口渴、小便困難,汗液無法排出,顏色像橘黃明亮。大便閉塞的,可以服用茵陳蒿湯;小便困難的,可以在五苓散中加茵陳山梔。濕熱發黃,全身疼痛,小便困難,顏色像熏黃暗淡,可以服用胃苓湯加茵陳,大便閉塞的,可以服用茵陳蒿湯。寒濕發黃,身體疼痛發熱,頭痛鼻塞煩躁,脈象洪大,可以服用瓜蒂散,鼻子抽搐流清水,可以服用防風、葛根、蒼朮、茵陳、桔梗、甘草、陳皮、生薑煎湯服用,直到微微出汗。痞氣發黃。

(半夏泄心湯加茵陳枳實小便難者茵陳五苓散加山梔)結胸發黃。(陷胸湯加茵陳)蓄血發黃。小腹滿痛。小便利。大便黑。如狂。脈沉。(桃仁承氣湯)內傷寒發黃。(調中湯加茵陳逆冷者加附子)陰症發黃。脈沉遲肢冷。氣促。嘔悶。或面赤足冷。陰躁欲坐泥水井中。(輕者用理中湯加茵陳重者用四逆湯加茵陳)凡治陰黃。

須熱湯溫之。或以盆盛湯。令病人坐於上。布蘸熱水。搭其黃上乃愈。

白話文:

半夏瀉心湯加茵陳枳實,小便困難的患者可服用茵陳五苓散加山梔,這些都是治療胸悶發黃的方子。陷胸湯加茵陳則是用於治療蓄血發黃的方子。若出現小腹脹痛、小便量少、大便黑色、神志恍惚、脈沉等症狀,可服用桃仁承氣湯。內傷寒發黃的患者可服用調中湯加茵陳,若出現畏寒者可再加附子。陰症發黃的患者,脈沉遲、肢體冰冷、氣喘、嘔吐、面紅足冷、神志煩躁、想要坐在泥水井中,症狀較輕的患者可服用理中湯加茵陳,症狀較重的患者可服用四逆湯加茵陳。

凡是治療黃疸的患者,都需要用熱水溫敷,可以將熱水倒入盆中讓病人坐在上面,或者用布沾熱水敷在黃疸部位,這樣才能治癒。

2. 發狂

(熱毒在胃,並於心則狂,乃邪熱之極也。狂之發作,少臥不飢,妄語笑,妄起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甚則殺人,不避水火,罵詈不辨親疏,悲怒號哭,逾垣上屋,皆獨陽亢極。非大下之不能已也。狂言目反,視為腎絕,汗出復熱,狂言不能食,皆死症也。發狂奔跳,勢不可遏。傾好醋於火盆,令氣衝於病人鼻內,又將薑汁嘖其頭面及身上及手足,即定方可察。其陽狂陰躁,揭開床帳,放入爽氣,隨用銅鏡按在心胸,熱甚者將硝一斤研細,涼水一盆,青布方一尺者四五塊,浸於硝水中,微攪半乾搭在病人前心後心,頓易冷者得睡與汗,乃愈)。

大渴。目赤。唇焦。舌乾。齒燥。脈實。狂妄。(大承氣湯急下之)。脈浮無汗。醫以火逼取汗,必驚狂。(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禹餘糧丸)。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

白話文:

熱毒侵入胃部,並蔓延至心臟就會導致狂躁,這是邪熱的極致表現。狂躁發作時,病人很少躺下,也不感到飢餓,胡言亂語、傻笑,無故起身走動,爬上高處唱歌,脫掉衣服亂跑。嚴重者甚至會殺人,不懼水火,口出惡言,不分親疏,悲傷憤怒地嚎啕大哭,翻牆上房,這些都是陽氣亢盛的表現。只有大量瀉下才能控制病情。狂言、目反、視力衰退,出汗後反而發熱,胡言亂語、無法進食,這些都是死症。發狂奔跳,勢不可擋。可以將醋倒入火盆,讓氣味衝向病人鼻腔,再用薑汁擦拭病人頭面、身體以及手腳,如果能安靜下來就可以觀察病情。對於陽亢躁狂的病人,可以打開床帳,讓空氣流通,用銅鏡按在病人胸口,如果熱度很高的話,可以將硝石研磨成粉末,加入一盆涼水,用四五塊一尺見方的青布浸泡在硝石水中,稍微攪拌使其半乾,然後將青布敷在病人前胸和後背,這樣很快就能降溫,病人可以睡覺並出汗,從而康復。

口渴、眼睛發紅、嘴唇乾裂、舌頭乾燥、牙齒乾燥、脈搏有力、狂妄,應該使用大承氣湯急下。脈搏浮而無汗,醫生用火逼取汗,病人必然驚狂,應該使用桂枝湯去掉芍藥,加入蜀漆、龍骨、牡蠣,改為救逆湯。汗症患者反复發汗,必然會神志恍惚、心神不寧。小便已經排出,陰部疼痛,應該使用禹餘糧丸。太陽病持續六七天,表症仍然存在,脈搏微弱而沉,反而不結胸,病人發狂,說明熱邪在向下焦蔓延。

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外不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桃仁承氣湯)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症諦也。(抵當湯)陰症發躁。

欲坐泥水井中。面赤。足冷。脈沉。不能飲水。(霹靂散冷服)身微熱。面赤足冷。脈舉之數大。按之無力。此虛陽伏陰而躁。(人參四逆湯冷服)按狂之為症。多屬實熱。非大承氣大下之。安能已乎。如脈無力者。宜三黃石膏湯清之。至於蓄血症。但如狂。非真狂也。由於當汗不汗。

白話文:

抵當湯

少腹部位硬實且脹滿,小便通暢並伴隨血尿,即可痊癒。這是因為太陽經絡的瘀熱積聚在體內所致。

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症未解,熱邪阻塞膀胱,患者神志恍惚如狂,伴隨血便者可治癒。如果外感症狀未解,尚未可以攻邪,應先解除外感。外感症狀已解,但少腹部位仍然急劇結痛,方可攻邪。

抵當湯

患者身體發黃,脈象沉緊結實,少腹部位硬實,小便通暢,神志恍惚如狂,這是血癥的典型表現。

霹靂散

陰症表現為躁狂,患者想要坐在泥水井中,面部潮紅,足部冰冷,脈象沉細,不能喝水。

人參四逆湯

患者身體微熱,面部潮紅,足部冰冷,脈象浮大,按之無力,這是虛陽伏陰而躁狂的表現。

或汗遲。或脈盛汗微。或覆蓋不周而汗不透太陽之邪。無從而出。故隨經入腑。血結膀胱。外症既解。方可攻下。若夫陰躁。真氣敗壞。虛陽上越。乃陰盛隔陽。庸醫不察脈之浮盛沉衰與不能飲水。見其面赤身熱。誤與涼劑。則立斃矣。大抵此症。肌表雖熱。重按之。則冷透手矣。

然陰躁一症。十中止救二三。惜乎昧者不識。識者憂讒。束手待盡。良可痛也。

白話文:

病人可能出汗遲緩,也可能脈搏洪大而汗出微少。或者覆蓋不周,導致汗液無法透出太陽之邪氣,無處可出,因此隨著經絡進入內臟,血液凝滯在膀胱。外在症狀解除後,纔可服用瀉下藥。

至於陰躁症,是指真氣衰敗,虛陽上浮,導致陰盛隔陽。庸醫不善於辨別脈象的浮盛沉衰,以及病人不能飲水的情況,只看到病人面紅身熱,便誤用涼性藥物,結果病人立刻死亡。

這種情況,雖然肌表發熱,但重按下去,就會感到冰冷透骨。

然而,陰躁症十個病人中只能救治二三個,可惜的是那些不明真相的人不瞭解,而那些懂得的人又害怕被人誹謗,只能束手待斃。實在令人痛心啊!

3. 驚悸

(心之所主者神也神之所依者血也心血一虛神氣失守則舍空而痰水客之此驚悸之所由作也驚者惕惕然不寧觸事易鬱氣郁生痰也,悸者築築然跳動蓋以心虛則停水水居火位心實畏之故怔忡而不能自安也)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火劫汗。亡陽驚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二三日悸而煩者。(奔豚)脈代結。心動悸。(炙甘草湯)汗多叉手冒心。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湯)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此心虛而腎氣發動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太陽病汗出不解。

白話文:

心主神,神依血,心血虛弱,神氣失守,心房空虛,痰水入侵,便會出現驚悸。驚則心神不寧,容易憂鬱,氣郁生痰。悸則心跳不安,因心虛則停水,水處於火位,心實畏之,故心神不定。傷寒八九日,胸滿煩躁,驚恐不安,小便不利,神志不清,全身沉重,可以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若發熱出汗,陽氣虛脫,驚狂,可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二三日出現心悸煩躁,脈象代脈結脈,心跳不安,可以用炙甘草湯。汗多,雙手交叉捂住胸口,心悸不安,想要按壓,可以用桂枝甘草湯。出汗後,臍下心悸,想要奔走,這是心虛腎氣發動,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太陽病汗出不止,可以用…

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少陽耳聾。目赤。煩滿。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救逆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滿。嘿嘿不飲食。心煩悸。喜嘔微熱。或咳。(小柴胡湯)脈弦細。頭痛。發熱。屬少陽。不可汗。汗則譫語。胃不和。

則煩而悸。(調胃承氣湯)少陰病。四逆而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泄利。(四逆散)厥而悸者。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湯)霍亂心悸。(理中丸加茯苓)

白話文:

發燒、心跳加速、頭暈目眩、身體顫抖、想要抓地。耳聾、眼紅、胸悶腹脹,不能吐瀉,吐瀉會加重心悸和驚恐。五六天反覆發燒、胸脅脹滿、食慾不振、心煩意亂、想吐、微微發熱,可能伴隨咳嗽。脈象弦細、頭痛、發燒,屬於少陽症,不能發汗,發汗會神志不清,胃氣不和,則會心煩意亂、心跳加速。四肢厥冷、心跳加速,可能伴隨小便不利、腹痛或腹瀉。突然昏厥、心跳加速,應優先治療水腫。嘔吐腹瀉、心跳加速。

按驚與悸雖有分別。總皆心受傷也。因陽氣內弱。法當鎮固。因水飲停留。法當疏通。飲之為患。甚於他邪。雖有餘邪。必先治水。蓋以水停心下。無所不入侵於肺為喘。傳於胃為嘔。溢於皮為腫。漬於腸為利。故治不可緩也。經曰厥而悸者宜先治水。夫莫重於厥。猶先治水。況其他乎。

白話文:

驚悸雖然有區別,但都是心臟受傷所致。由於陽氣內虛,需要鎮定固護;由於水飲停滯,需要疏通。水飲的危害比其他邪氣更嚴重,即使有其他邪氣,也必須先治水。因為水停留在心臟下方,無孔不入,侵犯肺部則喘不過氣,傳入胃部則嘔吐,溢出皮膚則腫脹,浸潤腸道則腹瀉,所以治療不能拖延。經書上說,厥症伴隨心悸的,應該先治水。厥症是最嚴重的病症,尚且需要先治水,其他病症更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