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下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1)

1. 大陷胸湯

大黃,芒硝,甘遂

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但結胸。無大熱。為水結胸也。邪在上者。宜若可吐。然謂之結者。固結於胸中。非虛煩膈實者比也。上焦為高邪。必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蕩平邪寇。將軍之職也。所以大黃為君。咸能軟堅。所以芒硝為臣。徹上徹下。破結逐水。

惟甘遂有焉。所以為佐。此惟大實者。乃為合劑。如挾虛。或短氣。或脈浮。不敢輕投也。

白話文:

症狀

胸部有熱結實感,脈象沉而緊,心窩痛,按壓時感覺硬如石頭,只出現胸部結實,沒有明顯發熱。這是水結胸。邪氣在上者,本應可吐,但稱為結者,是因為邪氣固結於胸中,與虛煩膈實不同。上焦為高處的邪氣,必需下陷才能使其平息,故稱之為「陷胸」。蕩平邪寇,是將軍的職責。所以用大黃為君,大黃能軟堅。所以用芒硝為臣,芒硝能徹上徹下,破結逐水。

甘遂

則能破結逐水,所以作為佐藥。此藥方只適用於實證,不可輕易使用於虛證,例如伴隨虛證、氣短或脈浮等症狀。

2. 小陷胸湯

半夏,黃連,栝蔞實

小結胸者。按之則痛。脈浮滑。此湯主之。大結胸者。不按亦痛。小結胸者。必手按而後覺痛也。邪輕於前。故曰小陷胸。夫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黃連栝蔞之苦寒以泄熱。半夏之辛溫以散結。邪自解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中針對胸部疼痛的病症,也就是所謂的“結胸”。根據疼痛的程度和按壓後的反應,將其分為小結胸和大結胸。

小結胸患者的胸痛需要用手按壓才會出現,說明邪氣較輕,而大結胸患者即使不按壓也會感到疼痛,說明邪氣較重。

治療小結胸的方子主要使用黃連和栝蔞,它們具有苦寒的性質,可以泄去體內的熱邪。同時也加入了半夏,它的辛溫性質可以幫助散結,使邪氣消散,從而緩解胸痛。

3. 文蛤散

文蛤

病在陽。應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灌之。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服文蛤散。若不瘥。服五苓散。熱為寒閉。火鬱於肺。而不得泄越。故彌煩也。此不可以涼藥解除。宜以文蛤之酸平。斂而降之。

白話文:

疾病屬於陽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卻用冷水噴灑、灌入,熱氣被阻隔,無法散發,反而更加煩躁。皮膚上起粟粒狀疹子,想喝水卻不渴。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好轉,就服用五苓散。這是因為熱氣被寒氣阻隔,熱火鬱結在肺部,無法宣洩,所以才會更加煩躁。這種情況不能用涼性的藥物治療,應該用文蛤的酸性平緩性質,收斂肺氣,降火解熱。

4. 白散

桔梗,貝母,巴豆

寒實結胸。無熱症者。可與白散。此方為寒結胸而設。惟病甚者。不得已而用之。若輕者。活人但以枳實理中丸與之。應手取效。

白話文:

桔梗、貝母、巴豆,用於寒實結胸,無熱症患者,可與白散一同服用。此方專治寒結胸,但僅限於病情嚴重者,不得已才使用。若病情較輕,可用枳實理中丸,效果顯著。

5. 半夏瀉心湯

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甘草,黃連,大棗

嘔而發熱。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心下滿而不痛。以此湯主之。若加甘草去參。即甘草瀉心湯。治痞硬吐利。若加生薑。即生薑瀉心湯。治痞硬噫氣。辛入肺而散氣。半夏乾薑之辛。以散結氣。苦入心而泄熱。黃芩黃連之苦。以瀉痞熱。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脾。

白話文:

這是一個方劑,包含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甘草、黃連、大棗等藥材。

適用於患者出現嘔吐且發熱的症狀,並且符合柴胡證的表現。如果用其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患者心下滿悶但無疼痛感,可以用這個方劑來治療。

如果在這個方劑中加入甘草並去除人參,就變成甘草瀉心湯,可以治療痞塊堅硬、嘔吐腹瀉的病症。

如果在這個方劑中加入生薑,就變成生薑瀉心湯,可以治療痞塊堅硬、噯氣的病症。

辛味入肺可以散氣,半夏和乾薑的辛味可以散結氣。苦味入心可以泄熱,黃芩和黃連的苦味可以瀉除痞塊中的熱氣。脾臟喜緩,急需用甜味來緩解,人參、甘草、大棗的甜味可以緩解脾臟。

說明

  • 此段古文描述了一個中醫方劑的組成和作用。
  • 方劑的藥材選擇和搭配,主要根據患者的症狀和體質來決定。
  • 藥物的性味和歸經,決定了藥物的功效和作用。
  • 辛味可以散氣、苦味可以泄熱、甘味可以緩脾,這些是中醫藥理的基本原理。

備註

  • 古文中的“痞”指的是胸脘痞滿,是一種常見的消化不良症狀。
  • “噫氣”指的是噯氣,一種胃氣上逆的症狀。
  • 此段古文僅供參考,具體的治療方案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由專業中醫師進行判斷。

6. 生薑瀉心湯

生薑,半夏,甘草,人參,黃芩,黃連,乾薑,大棗

汗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心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不利。胃為津液之主。陽氣之根。汗後外亡津液。胃中空虛。客氣上逆。心下痞硬。中焦未和。不能消穀。故乾噫食臭。水氣腹鳴。土弱不能勝水也。

白話文:

出汗后,胃气不调,胸口闷胀硬实,干呕食物有臭味,胸口有水气,肚子咕噜咕噜响,排便不畅。胃是津液的源头,阳气的根本。出汗后,体表失去津液,胃里空虚,外邪乘虚而入,上逆犯心,导致胸口闷胀硬实。中焦脾胃失调,无法消化食物,所以干呕食物有臭味,水气在腹中作响,脾土虚弱,不能制水。

7. 甘草瀉心湯

甘草,黃芩,乾薑,半夏,黃連,大棗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胃虛氣逆故硬也。此湯主之。邪氣在表而反下之。虛其中而邪內陷也。利下穀不化腹鳴者。裡虛胃弱也。痞鞭嘔煩者。胃虛氣逆也。與瀉心湯以攻痞。加炙甘草以補虛。

前以汗後胃虛。是外傷陽氣。故加生薑。此以下後胃虛。是內損陰氣。故加甘草。痞與結胸。有高下之分。邪結在胸中。故曰陷胸。邪留在心下。故曰瀉心。瀉心者。必以苦為主。是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散痞者必以辛為主。是以半夏乾薑為佐。陰陽不交曰痞。上下不通曰滿。

白話文: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的病症與治療

病症:

  • 傷寒中風,誤用下法治療。
  • 連續下利數十日,食慾不振,難以消化食物。
  • 腹中雷鳴,心下痞硬且滿,乾嘔心煩。
  • 再次使用下法治療,反而使痞症加重。

病因分析:

  • 此病症並非結熱,而是胃氣虛弱,導致氣逆上衝,使心下痞硬。
  • 傷寒中風本應以發汗法治療,卻誤用下法,導致外傷陽氣,使身體虛弱。
  • 下利日久,谷不化,腹鳴,說明脾胃虛弱。
  • 痞硬,乾嘔,心煩,說明胃氣虛弱,氣逆上衝。

治療方案:

  • 此湯方用以治療上述病症。
  • 邪氣在表而誤用下法,導致虛其中,邪氣內陷。
  • 利下,穀不化,腹鳴,皆是裡虛胃弱的表現。
  • 痞硬,乾嘔,心煩,皆是胃氣虛弱,氣逆上衝的表現。
  • 此方需與瀉心湯合用,以攻治痞症。
  • 加炙甘草以補脾胃之虛。

方藥組成及作用:

  • 炙甘草: 補脾胃之虛,緩和藥性。
  • 生薑: 溫胃散寒,助陽氣。
  • 黃連: 苦寒瀉心火,為君藥。
  • 黃芩: 苦寒清熱,為臣藥。
  • 半夏: 辛溫燥濕,降逆止嘔,為佐藥。
  • 乾薑: 辛溫散寒,助陽氣,為佐藥。

病理分析:

  • 痞與結胸,有高下之分。邪結在胸中,稱為陷胸;邪留在心下,稱為瀉心。
  • 瀉心症,必須以苦寒藥為主,故以黃連為君藥,黃芩為臣藥。
  • 散痞症,必須以辛溫藥為主,故以半夏、乾薑為佐藥。
  • 陰陽不交則形成痞症,上下不通則形成滿症。

欲通上下。交陰陽者。必和其中。中者脾也。脾不足者。以甘補之。故以人參甘草大棗為使。以補中氣。中氣安和。則水升火降。痞滿自消。

白話文:

為了通調上下,交匯陰陽,必須調和中焦。中焦是指脾臟。脾臟功能不足時,應使用甘味來補充。因此使用【人參】、【甘草】和【大棗】作為調和成分,以補充中焦的氣力。當中焦的氣力安定和諧時,水分和熱氣就能上下流通,痞滿的症狀自然會消失。

8. 附子瀉心湯

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此湯主之。心下痞者。邪熱也。惡寒汗出者。陽虛也。以三黃之苦寒。清中濟陰。以附子之辛熱。溫經固陽。寒熱互用。攻補兼施並行。不悖仲景之妙用也。

白話文:

心下痞悶是因邪熱所致,惡寒、汗出則表明陽虛。

方劑以三黃(大黃、黃連、黃芩)的苦寒之性,清熱除邪,滋陰補虛;以附子的辛熱之性,溫經散寒,固護陽氣。

注釋

  • 心下痞悶: 指胸脘痞悶、脹滿,按之不痛。
  • 三黃: 指大黃、黃連、黃芩三種藥材。
  • 仲景: 指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

9.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此湯主之。濡者。軟也。結言胸。痞言心下。結言按之硬。痞言按之濡。結言寸脈浮關脈沉。痞不言寸。而但曰關上浮。可以明二病之分矣。經曰。大熱受邪。心病生焉。味苦入心。性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寒。以瀉心下之虛熱。但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清薄而瀉虛熱也。

白話文:

胸腹脹滿,按壓時柔軟,脈象在關脈位置浮起,這時可以用大黃、黃連配成的湯劑治療。這裡的「濡」指的是柔軟,「結」指的是按壓時硬,「痞」指的是按壓時柔軟, 「結」指的是寸脈浮起,關脈沉伏。「痞」不說寸脈,只說關脈浮起,由此可見這兩種病的不同。經書記載,大熱受邪,就會產生心病。苦味入心,性寒可以除熱。大黃、黃連苦寒,可以瀉去心下虛熱。用麻沸湯浸泡後服用,是為了讓藥性清薄,更有效地瀉去虛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