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下 (11)
卷下 (11)
1. 大陷胸湯
大黃,芒硝,甘遂
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但結胸。無大熱。為水結胸也。邪在上者。宜若可吐。然謂之結者。固結於胸中。非虛煩膈實者比也。上焦為高邪。必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蕩平邪寇。將軍之職也。所以大黃為君。咸能軟堅。所以芒硝為臣。徹上徹下。破結逐水。
惟甘遂有焉。所以為佐。此惟大實者。乃為合劑。如挾虛。或短氣。或脈浮。不敢輕投也。
白話文:
大黃、芒硝、甘遂這三味藥組成的方劑,主要治療因熱邪與水液結聚在胸部的病症,這種病症的特徵是脈象沉而緊,心下(胃脘部)疼痛,按壓時感覺像石頭一樣堅硬。這種情況雖然也屬於「結胸」,但並非全身發熱,而是水液與熱邪結聚所致。
如果邪氣停留在較高的位置,一般會考慮用催吐的方式治療。然而,這裡說的「結胸」是指邪氣緊密地結聚在胸部,並非像虛煩或膈間有實熱那樣的病症。由於上焦是人體較高的部位,邪氣在此,必須將邪氣往下疏導,才能達到平衡,所以才稱為「陷胸」,就像將軍一樣,負責盪平邪氣。因此,方中以大黃作為主藥,它能軟化堅硬的結塊;以芒硝作為輔助藥,它能通達上下,破除結聚,排出水液;再佐以甘遂,加強破結逐水的功效。這個方劑只適用於體質非常強壯的病人,如果病人體虛,有氣短或脈浮的狀況,則不能輕易使用此方。
2. 小陷胸湯
半夏,黃連,栝蔞實
小結胸者。按之則痛。脈浮滑。此湯主之。大結胸者。不按亦痛。小結胸者。必手按而後覺痛也。邪輕於前。故曰小陷胸。夫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黃連栝蔞之苦寒以泄熱。半夏之辛溫以散結。邪自解矣。
白話文:
小陷胸湯,是用來治療小結胸的。所謂小結胸,就是用手按壓胸口會感到疼痛,脈象呈現浮滑的狀態,這種情況就適合用這個方子。至於大結胸,是不需要按壓胸口也會感到疼痛。而小結胸,則一定要用手按壓才會感覺到疼痛。這說明邪氣侵入的程度比較輕,所以才叫做小陷胸。治療原則是用苦味的藥來洩熱,用辛味的藥來散結。黃連和栝蔞的苦寒性質,是用來洩除熱邪;半夏的辛溫性質,是用來疏散胸中的結滯。這樣一來,邪氣自然就會消解了。
3. 文蛤散
文蛤
病在陽。應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灌之。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服文蛤散。若不瘥。服五苓散。熱為寒閉。火鬱於肺。而不得泄越。故彌煩也。此不可以涼藥解除。宜以文蛤之酸平。斂而降之。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屬於陽證,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如果反而用冷水噴灑或灌洗,熱氣就會被阻礙而無法散去,反而會更加煩躁,皮膚上會起雞皮疙瘩,雖然想喝水卻不會感到口渴。這時應該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好轉,再服用五苓散。這是因為熱邪被寒氣閉塞,火氣鬱積在肺部而無法宣洩,所以才會更加煩躁。這種情況不能用寒涼的藥物來解除,應該用文蛤這種性味酸平的藥物,利用它的收斂作用將熱氣降下去。
4. 白散
桔梗,貝母,巴豆
寒實結胸。無熱症者。可與白散。此方為寒結胸而設。惟病甚者。不得已而用之。若輕者。活人但以枳實理中丸與之。應手取效。
白話文:
白散這帖藥方,使用桔梗、貝母、巴豆這三味藥。
適用於寒邪引起的實證結胸,也就是胸部因寒冷而堵塞,但沒有發熱症狀的狀況。這個藥方是為了寒邪結胸而設計的,只有病情嚴重時,才不得已使用。如果病情較輕微,用枳實理中丸就能立刻見效。
5. 半夏瀉心湯
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甘草,黃連,大棗
嘔而發熱。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心下滿而不痛。以此湯主之。若加甘草去參。即甘草瀉心湯。治痞硬吐利。若加生薑。即生薑瀉心湯。治痞硬噫氣。辛入肺而散氣。半夏乾薑之辛。以散結氣。苦入心而泄熱。黃芩黃連之苦。以瀉痞熱。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脾。
白話文:
半夏瀉心湯這個藥方,包含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甘草、黃連、大棗這幾味藥。
如果出現嘔吐又發燒的狀況,看起來像是柴胡湯證,但是誤用了其他瀉下的藥物,導致心下(胃脘部)感覺脹滿但不疼痛,就適合用這個半夏瀉心湯來治療。如果把這個方子裡的人參去掉,改成甘草,就成了甘草瀉心湯,可以治療痞滿、硬塊、嘔吐和腹瀉等症狀。如果在這個方子裡再加上生薑,就成了生薑瀉心湯,可以治療痞滿、硬塊和打嗝等症狀。辛味的藥物可以入肺而疏散氣機,半夏和乾薑的辛味就是用來疏散胸中的鬱結之氣。苦味的藥物可以入心而清除熱邪,黃芩和黃連的苦味就是用來消除痞滿的熱邪。脾臟喜歡緩和的狀態,所以要用甘味的藥物來緩和它,人參、甘草和大棗的甘味就是用來緩和脾臟的。
6. 生薑瀉心湯
生薑,半夏,甘草,人參,黃芩,黃連,乾薑,大棗
汗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心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不利。胃為津液之主。陽氣之根。汗後外亡津液。胃中空虛。客氣上逆。心下痞硬。中焦未和。不能消穀。故乾噫食臭。水氣腹鳴。土弱不能勝水也。
白話文:
生薑、半夏、甘草、人參、黃芩、黃連、乾薑、大棗
在大量出汗之後,胃部感到不適,胸口下方(心下)感覺堵塞脹硬,會打嗝且帶有食物腐敗的氣味。胸口下方有積水,肚子裡腸鳴作響且排便不順暢。胃是產生體液的主要器官,也是陽氣的根本。大量出汗後,體液從體表散失,導致胃部空虛,外來的邪氣就會向上逆行,造成胸口下方堵塞脹硬。中焦(脾胃)功能失調,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會打嗝且帶有食物腐敗的氣味,並且因為水濕停留在體內而肚子腸鳴。這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制約體內的水濕。
7. 甘草瀉心湯
甘草,黃芩,乾薑,半夏,黃連,大棗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胃虛氣逆故硬也。此湯主之。邪氣在表而反下之。虛其中而邪內陷也。利下穀不化腹鳴者。裡虛胃弱也。痞鞭嘔煩者。胃虛氣逆也。與瀉心湯以攻痞。加炙甘草以補虛。
前以汗後胃虛。是外傷陽氣。故加生薑。此以下後胃虛。是內損陰氣。故加甘草。痞與結胸。有高下之分。邪結在胸中。故曰陷胸。邪留在心下。故曰瀉心。瀉心者。必以苦為主。是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散痞者必以辛為主。是以半夏乾薑為佐。陰陽不交曰痞。上下不通曰滿。
欲通上下。交陰陽者。必和其中。中者脾也。脾不足者。以甘補之。故以人參甘草大棗為使。以補中氣。中氣安和。則水升火降。痞滿自消。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的組成是:甘草、黃芩、乾薑、半夏、黃連、大棗。
在傷寒或中風的病症中,如果醫生反而使用瀉下的藥物,導致病人腹瀉一天數十次,拉出來的東西都是未消化的食物,肚子裡發出雷鳴般的聲響,心下部位感覺痞塞、硬滿,還會乾嘔、心煩,如果又再使用瀉下藥物,痞塞的情況會更加嚴重。這並不是因為體內有熱結,而是胃氣虛弱、氣機上逆所導致的痞硬。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這是因為邪氣還在表層時就使用瀉下藥物,導致身體內部虛弱,邪氣反而進入體內。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肚子發出鳴叫,都表示體內虛弱、胃氣不足。痞塞、乾嘔、心煩,都表示胃氣虛弱、氣機上逆。使用瀉心湯本來是用來攻散痞塞的,現在加上炙甘草,是為了補養虛弱的身體。
之前因為發汗導致胃氣虛弱,是外在損耗了陽氣,所以加入生薑。這裡因為瀉下導致胃氣虛弱,是內在損耗了陰氣,所以加入甘草。痞塞和結胸這兩種病症,位置有高低之分。邪氣結聚在胸中,所以稱為陷胸;邪氣停留在心下,所以稱為瀉心。使用瀉心藥,一定以苦味的藥為主,所以用黃連作為主藥,黃芩作為輔助藥。要散開痞塞,一定以辛味的藥為主,所以用半夏和乾薑作為輔助藥。陰陽不協調稱為痞塞,上下氣機不通暢稱為滿悶。
想要讓上下氣機通暢、陰陽協調,必須調和中間的樞紐,而中間指的就是脾胃。脾胃不足,要用甘味藥來補養,所以用人參、甘草、大棗作為佐使藥,來補養中氣。中氣平和順暢,就能使水氣上升、火氣下降,痞塞和滿悶的感覺自然就會消失。
8. 附子瀉心湯
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此湯主之。心下痞者。邪熱也。惡寒汗出者。陽虛也。以三黃之苦寒。清中濟陰。以附子之辛熱。溫經固陽。寒熱互用。攻補兼施並行。不悖仲景之妙用也。
白話文:
這個方劑叫附子瀉心湯,由大黃、黃連、黃芩和附子四味藥組成。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的症狀是:病人感到心下(胃脘部位)堵塞不舒服,同時又怕冷、出汗。心下痞悶是體內有邪熱的表現,而怕冷出汗則是因為陽氣虛弱。所以,方子裡用黃連、黃芩、大黃這三味苦寒的藥來清除體內的邪熱,滋養陰液;同時用附子這味辛熱的藥來溫暖經絡、固護陽氣。這樣寒涼和溫熱的藥物一起使用,既能攻邪,又能補虛,體現了張仲景用藥的精妙之處,一點也不矛盾。
9.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此湯主之。濡者。軟也。結言胸。痞言心下。結言按之硬。痞言按之濡。結言寸脈浮關脈沉。痞不言寸。而但曰關上浮。可以明二病之分矣。經曰。大熱受邪。心病生焉。味苦入心。性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寒。以瀉心下之虛熱。但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清薄而瀉虛熱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大黃黃連瀉心湯,是針對心下部位感到痞塞不舒服的狀況。
這種痞塞的感覺,用手按壓會覺得軟軟的,而且把脈時,關脈的位置會感覺到脈象浮在表面。
這裡解釋一下,所謂「濡」,指的就是軟的意思。所謂的「結」,指的是胸部有硬塊,而「痞」則是指心下部位不舒服。結的狀況是用手按壓會感覺到硬,而痞的狀況則是按下去感覺軟軟的。結的脈象是寸脈浮,關脈沉,而痞的狀況則不談寸脈,只說關脈是浮的。這樣就可以分辨這兩種疾病的不同了。
經典說:「身體承受過度的熱邪,心臟就會生病」。味道苦的藥材可以入心,性寒的藥材可以去除熱。大黃和黃連這兩種藥材的苦寒特性,可以瀉除心下部位的虛熱。之所以用滾燙的開水沖泡後服用,是為了取其藥性的清淡,來瀉除虛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