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下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1)

1. 大陷胸湯

大黃芒硝甘遂

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但結胸。無大熱。為水結胸也。邪在上者。宜若可吐。然謂之結者。固結於胸中。非虛煩膈實者比也。上焦為高邪。必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蕩平邪寇。將軍之職也。所以大黃為君。咸能軟堅。所以芒硝為臣。徹上徹下。破結逐水。

惟甘遂有焉。所以為佐。此惟大實者。乃為合劑。如挾虛。或短氣。或脈浮。不敢輕投也。

2. 小陷胸湯

半夏黃連,栝蔞實

小結胸者。按之則痛。脈浮滑。此湯主之。大結胸者。不按亦痛。小結胸者。必手按而後覺痛也。邪輕於前。故曰小陷胸。夫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黃連栝蔞之苦寒以泄熱。半夏之辛溫以散結。邪自解矣。

3. 文蛤散

文蛤

病在陽。應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灌之。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服文蛤散。若不瘥。服五苓散。熱為寒閉。火鬱於肺。而不得泄越。故彌煩也。此不可以涼藥解除。宜以文蛤之酸平。斂而降之。

4. 白散

桔梗,貝母,巴豆

寒實結胸。無熱症者。可與白散。此方為寒結胸而設。惟病甚者。不得已而用之。若輕者。活人但以枳實理中丸與之。應手取效。

5. 半夏瀉心湯

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甘草黃連大棗

嘔而發熱。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心下滿而不痛。以此湯主之。若加甘草去參。即甘草瀉心湯。治痞硬吐利。若加生薑。即生薑瀉心湯。治痞硬噫氣。辛入肺而散氣。半夏乾薑之辛。以散結氣。苦入心而泄熱。黃芩黃連之苦。以瀉痞熱。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脾。

6. 生薑瀉心湯

生薑半夏甘草人參黃芩黃連乾薑大棗

汗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心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不利。胃為津液之主。陽氣之根。汗後外亡津液。胃中空虛。客氣上逆。心下痞硬。中焦未和。不能消穀。故乾噫食臭。水氣腹鳴。土弱不能勝水也。

7. 甘草瀉心湯

甘草黃芩乾薑半夏黃連大棗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胃虛氣逆故硬也。此湯主之。邪氣在表而反下之。虛其中而邪內陷也。利下穀不化腹鳴者。裡虛胃弱也。痞鞭嘔煩者。胃虛氣逆也。與瀉心湯以攻痞。加炙甘草以補虛。

前以汗後胃虛。是外傷陽氣。故加生薑。此以下後胃虛。是內損陰氣。故加甘草。痞與結胸。有高下之分。邪結在胸中。故曰陷胸。邪留在心下。故曰瀉心。瀉心者。必以苦為主。是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散痞者必以辛為主。是以半夏乾薑為佐。陰陽不交曰痞。上下不通曰滿。

欲通上下。交陰陽者。必和其中。中者脾也。脾不足者。以甘補之。故以人參甘草大棗為使。以補中氣。中氣安和。則水升火降。痞滿自消。

8. 附子瀉心湯

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此湯主之。心下痞者。邪熱也。惡寒汗出者。陽虛也。以三黃之苦寒。清中濟陰。以附子之辛熱。溫經固陽。寒熱互用。攻補兼施並行。不悖仲景之妙用也。

9.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此湯主之。濡者。軟也。結言胸。痞言心下。結言按之硬。痞言按之濡。結言寸脈浮關脈沉。痞不言寸。而但曰關上浮。可以明二病之分矣。經曰。大熱受邪。心病生焉。味苦入心。性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寒。以瀉心下之虛熱。但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清薄而瀉虛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