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上 (3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1)

1. 小便不利

(因汗而小便不利者,津液亡於外也;因下而小便不利者,津液耗於內也;痞症或發黃及熱病而小便不利者,皆熱鬱所致也。)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太陽病,大汗後,胃乾,煩躁不眠,欲飲,小便不利。(脈浮者五苓散,不浮者豬苓湯)太陽病,飲水多,心下悸,小便少。(茯苓甘草湯)太陽發汗,遂漏不止,則惡風,小便難,四肢難屈伸。(桂枝加附子湯)身黃,小腹硬,脈沉結。(茵陳湯)表未解,反下之,不結胸,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必發黃。(茵陳湯或梔子柏皮湯)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喘冒不能臥,有燥屎也。(大承氣湯)少陽往來寒熱,胸脅滿,不欲食,心煩喜嘔,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湯)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少陰小便不利,大便自利,腹痛,四肢沉重,有水氣也。(真武湯)厥陰小便不利,關節疼痛,汗出惡風,身腫者,屬風濕。(甘草附子湯)厥陰少陰寒閉,或灸氣海,或行蔥熨法。

按仲景大法,在太陽症,脈浮用五苓散,不浮用豬苓湯。二方皆以豬苓、茯苓、澤瀉為主,但五苓散,加白朮與桂辛甘為陽也;豬苓湯,加阿膠、滑石、甘寒為陰也。陽明熱黃,與梔子柏皮湯;脅痛身黃,與小柴胡湯;少陰有水,則行真武;厥陰寒秘,則行四逆;其汗多亡陽者,以桂枝加附子湯。

後世以渴者與八正散,不渴者與知柏地黃,補仲景之未備也。大都汗多者,津液外泄,小便因難,不可利之,恐重亡其津液,待汗止小便自行也。又有熱甚而小便仍利者,勿妄利之,恐引熱入於膀胱,往往變為蓄血也。

白話文:

小便不利

汗液過多導致小便不利,是因為津液喪失於體外;因腹瀉導致小便不利,是因為津液耗損於體內;腹部痞塊、黃疸或熱病導致小便不利,都是由於熱邪鬱結所致。

傷寒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小便不利,小腹部脹滿,或有喘息。(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太陽病,大汗之後,胃乾口渴,煩躁不安,睡不好,想喝水,小便不利。(脈浮者用五苓散,脈不浮者用豬苓湯)太陽病,喝水很多,心悸,小便減少。(茯苓甘草湯)太陽病發汗後,汗液持續不止,怕風,小便困難,四肢屈伸不利。(桂枝加附子湯)全身黃疸,小腹部硬,脈象沉而結實。(茵陳湯)表證未解,卻服用瀉下藥,沒有胸部痞滿,只是頭部出汗,小便不利,必定會出現黃疸。(茵陳湯或梔子柏皮湯)小便不利,大便時通時不通,微熱,喘息,不能平臥,大便乾燥。(大承氣湯)少陽病往來寒熱,胸脅部脹滿,不想吃東西,心煩意欲嘔吐,或心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湯)發病八九天後服用瀉下藥,胸部脹滿,煩躁驚恐,小便不利,神志不清,身體沉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少陰病小便不利,大便通暢,腹痛,四肢沉重,有水腫。(真武湯)厥陰病小便不利,關節疼痛,出汗怕風,身體浮腫,屬於風濕病。(甘草附子湯)厥陰或少陰病寒邪閉阻,可以灸氣海穴,或用蔥白熨法。

根據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太陽病,脈象浮者用五苓散,脈象不浮者用豬苓湯。這兩個方劑都以豬苓、茯苓、澤瀉為主藥,但五苓散加入白朮和桂枝,辛甘溫燥,屬陽;豬苓湯加入阿膠和滑石,甘寒滋潤,屬陰。陽明經熱邪導致黃疸,用梔子柏皮湯;脅痛伴有黃疸,用小柴胡湯;少陰經有水腫,用真武湯;厥陰經寒邪閉阻,用四逆湯;汗多耗損陽氣者,用桂枝加附子湯。

後世醫家補充,如果患者口渴,用八正散;如果不渴,用知柏地黃丸,以彌補仲景方劑的不足。總而言之,汗出過多導致津液外泄,小便困難,不宜使用利尿藥物,以免加重津液的損失,應待汗止後小便自然恢復。如果熱邪很重,但小便仍然通暢,也不要妄用利尿藥,以免將熱邪引入膀胱,往往會轉化為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