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下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2)

1. 十棗湯

芫花,甘遂,大戟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痞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此湯主之。杜壬問孫兆曰。十棗湯治何病。孫曰。治太陽中風。表解里未和。杜曰。何以知里未和。孫曰。頭痛。痞滿。脅痛。乾嘔。

汗出。知里未和也。杜曰。此但言病症。而所以里未和之故。總未言也。孫曰。某實未決。願聽開論。杜曰。里未和者。痰與燥氣壅於中焦。故頭痛乾嘔。短氣汗出。是痰隔也。非十棗湯不能治。但此湯不宜輕用。恐損人於倏忽也。

白話文:

芫花、甘遂、大戟

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導致腹瀉、嘔吐和反胃,如果表證已經解除,才可以考慮使用攻下的藥物。如果持續出汗、發作時間不固定、頭痛、胸腹痞悶、牽引到脅肋下方疼痛、乾嘔、呼吸短促、出汗卻不覺得怕冷,這表示表證已經解除,但裡證還沒調和。這種情況可以用這個藥方來治療。

杜壬問孫兆說:「十棗湯是治療什麼疾病的?」孫兆回答說:「是治療太陽中風,表證解除但裡證還沒調和的。」杜壬問說:「要如何知道裡證還沒調和呢?」孫兆回答說:「從頭痛、胸腹痞悶、脅肋疼痛、乾嘔、出汗這些症狀可以判斷裡證還沒調和。」

杜壬說:「你只說了這些病症,卻沒有說明裡證為什麼沒調和。」孫兆說:「我確實不太確定,希望聽聽你的高見。」杜壬說:「所謂的裡證沒調和,是因為痰液和燥氣壅塞在中焦,所以才會頭痛、乾嘔、呼吸短促和出汗,這是被痰液阻隔了。這種情況非得用十棗湯才能治療。但是這個藥方不適合輕易使用,恐怕會很快對身體造成損害。」

2.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禹餘糧

下利心下痞硬。服瀉心已。復以它藥下之。利不止。治以理中。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與赤石脂禹餘糧湯。復下利。當利小便。

白話文:

使用赤石脂和禹餘糧這兩味藥。

如果出現腹瀉且心下(胃部)有痞塞、僵硬的感覺,曾經服用過瀉心湯這類藥物,之後又用其他藥物來瀉下,但腹瀉仍然止不住。用理中湯來治療,腹瀉反而更嚴重。理中湯是調理中焦的藥,而這種腹瀉的病位在下焦,所以改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如果服用後腹瀉還不止,就應該考慮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

3. 旋覆代赭湯

旋覆花,甘草,人參,代赭石,生薑,半夏,大棗

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此湯主之。噫氣。俗名噯氣。飽食息也。硬則氣堅。鹹味可以軟之。旋覆花之咸。以軟痞硬。虛則氣浮。重劑可以鎮之。代赭石之重。以鎮虛逆。生薑半夏。辛以散虛痞。人參大棗。甘以補胃弱。痞而下利。生薑瀉心湯。痞而不下利。旋覆代赭湯。

白話文:

旋覆花、甘草、人參、代赭石、生薑、半夏、大棗

在發汗、催吐或使用瀉藥後,如果出現胃部痞塞脹硬、打嗝不止的情況,就使用這個藥方來治療。打嗝,俗稱噯氣,通常是飽食後才會發生。胃部脹硬,表示氣機凝滯堅實,用鹹味藥物可以使其軟化。旋覆花的鹹味,能軟化痞塞脹硬。虛弱時,氣機上浮,用重鎮的藥物可以使之下沉。代赭石的重墜之性,能鎮壓虛弱引起的氣逆。生薑和半夏的辛散之性,能驅散虛痞。人參與大棗的甘味,能補益虛弱的胃氣。如果痞塞又伴隨腹瀉,就用生薑瀉心湯;如果只有痞塞而沒有腹瀉,就用旋覆代赭湯。

4. 桂枝人參湯

桂枝,甘草,白朮,人參,乾薑

太陽病。外症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仲景論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與葛根黃連黃芩湯。此又與桂枝人參湯。二症俱系表不解。而下之成利者。何故用藥有溫涼之異乎。二症雖同是內虛熱入。協熱遂利。但脈症不同,故用藥有別耳。

前言脈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主葛根黃連黃芩湯。夫脈促為陽盛喘汗為裡熱。用葛根芩連。理所宜也。且前症但曰下之。此曰數下之。前症但曰利下。此曰利不止。兩論細味之。即有虛實之分矣。

白話文:

桂枝、甘草、白朮、人參、乾薑

在太陽病階段,外面的症狀還沒解除,就多次使用瀉下的藥物,導致體內邪熱與之結合,腹瀉不止,並且感到心下痞塞、僵硬,這是表裡都沒解決的狀況。張仲景在討論太陽病桂枝症時,醫生反而用瀉下藥,造成腹瀉停不下來,於是給予葛根黃連黃芩湯;而這裡講的是使用桂枝人參湯。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表證未解,卻用了瀉下藥而造成腹瀉。為什麼用藥會有溫熱和寒涼的差異呢?這兩種情況雖然都是體內虛弱、熱邪入侵,導致熱與虛結合而腹瀉不止,但因為脈象和症狀不同,所以用藥才會有差別。

之前說到脈搏加快,代表表證還沒解除;喘氣又出汗,是葛根黃連黃芩湯的主治症狀。脈搏加快屬於陽氣旺盛,喘氣出汗屬於裡熱,所以使用葛根黃芩湯,是理所當然的。而且之前的病症只說用了瀉下藥,這裡說的是多次使用瀉下藥;之前的病症只說腹瀉,這裡說的是腹瀉不止。仔細分析這兩段論述,就能發現其中有虛實的區別。

5. 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香豉

病如桂枝症。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此胸有寒也。當以瓜蒂散吐之。病在上者。因而越之。邪客胸中。至氣衝不得息。非吐之不可也。寒氣在胸。瓜蒂之苦寒。從其性而治之也。赤小豆酸寒。酸苦湧泄為陰也。又以香豉酸苦為助。則邪痰濁氣。

一湧而盡矣。然此為快劑。重亡津液。與梔子豉湯。大不相侔也。故亡血虛家。特為申禁。

白話文:

瓜蒂、赤小豆、香豉

這種病症看起來像桂枝症,但患者頭不痛、脖子也不僵硬,寸脈稍微浮起,胸口感覺痞悶硬結,氣往上衝到喉嚨,導致呼吸困難。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應該用瓜蒂散來催吐。病邪在上,就應該讓它往上吐出來。邪氣侵入胸中,導致氣衝上來,呼吸困難,非用吐法不可。寒氣在胸,所以用瓜蒂這種苦寒的藥,是順應它的藥性來治療。赤小豆味酸性寒,酸苦之味能使體內積滯向上湧出,屬於陰性藥。再加入香豉這種酸苦的藥來輔助,就能使邪痰濁氣一次性全部吐出。然而,這是快速的藥方,容易耗損體內津液,和梔子豉湯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對於失血、身體虛弱的人,特別要告誡禁止使用。

6. 黃連湯

黃連,甘草,乾薑,桂枝,人參,半夏,大棗

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吐。此方主之。邪氣傳裡。下寒上熱。夫胃中有邪。則陰陽不交。陰不得升。而獨治於下。為下寒而腹痛。陽不得降。而獨治於上。為上熱而嘔吐。上熱者泄之以苦。黃連之職也。下寒者。散之以辛。薑桂半夏之任也。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棗之用。其在斯乎。

白話文:

胸口有熱,胃裡有邪氣,肚子痛想吐,這個方子(黃連湯)可以用。邪氣進入體內深處,形成下半身虛寒、上半身有熱的狀況。胃裡有邪氣,就會導致身體陰陽失調,陰氣無法上升,獨自停留在下半身,造成下半身虛寒而肚子痛;陽氣無法下降,獨自停留在上半身,造成上半身有熱而想吐。上半身有熱,要用苦味的藥來洩熱,這是黃連的功能。下半身虛寒,要用辛味的藥來驅散寒氣,這是乾薑、桂枝和半夏的功能。脾胃喜歡和緩,所以要用甘味的藥來緩和,這是人參和紅棗的用途。

7. 炙甘草湯

甘草,生薑,人參,生地,桂枝,麥冬,阿膠,麻仁,大棗

一名復脈湯。脈結代。心動悸。此湯主之。脈結代者。血氣虛衰。不能相續也。心動悸者。神氣煩擾。不能自安也。人參甘草補其氣。桂枝生薑溫其氣。麻仁阿膠。門冬地黃。皆濡潤益陰之品。所以濟其枯涸。而脈之結代者。可復於和平矣。故名復脈湯。

白話文: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脈搏結代(脈搏跳動不規律,時快時慢,中間有停頓)以及心悸(心臟跳動不適,感覺心慌)。脈搏結代是因為體內氣血虛弱衰退,不能順暢地銜接運行;心悸則是精神不安,心神煩擾無法安寧。

方中用人參、甘草來補益氣力;桂枝、生薑溫煦氣機;麻仁、阿膠、麥門冬、生地黃都是滋潤養陰的藥物,可以補充身體的枯竭,使脈搏從不規律恢復到平和。因此,這個方子被稱為復脈湯。

8.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芍藥,麻黃,生薑,杏仁,甘草,大棗

服桂枝。大汗脈洪。與桂枝湯。若形似瘧。日再發。汗出必解。汗後脈洪。病猶在也。如瘧日再發者。邪氣客於營衛之間。與桂枝二麻黃一湯。以散營衛之邪。桂枝湯料。倍於麻黃湯料者。為其傷衛多而傷營少也。前桂枝麻黃各半湯。以不得汗故也。今既已大汗出。故桂枝倍麻黃耳。

白話文:

使用桂枝後,如果出現大量出汗且脈搏強而有力,就給予桂枝湯。如果症狀類似瘧疾,一天內反覆發作兩次,每次出汗後就會緩解,但出汗後脈搏仍然強而有力,表示疾病還在。這種像瘧疾一樣一天內反覆發作的情況,是邪氣侵入營衛之間,這時候要用桂枝二麻黃一湯來驅散營衛之間的邪氣。桂枝湯的藥材用量是麻黃湯的兩倍,是因為這個情況是損傷衛氣較多而損傷營氣較少。之前用的桂枝麻黃各半湯,是因為當時沒有出汗,現在既然已經大量出汗,所以桂枝的用量才會是麻黃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