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下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3)

1. 大承氣湯

大黃,厚朴,枳實,芒硝

陽明病。潮熱譫語。腹滿而喘。手足濈然汗者。大便已硬。此湯主之。潮熱者。陽明內實也。譫語喘滿者。熱聚於胃也。手足汗出。知大便已硬。非大承氣不能療也。承者順也。胃為水穀之海。邪氣入胃。胃氣壅滯。糟粕秘結。必盪滌之。正氣乃順。故有承氣之名也。王冰曰。

宜下必以苦。枳實苦平。潰堅破結為君。厚朴苦溫。逐氣泄滿為臣。熱淫於內。治以鹹寒。芒硝除熱軟堅為佐。燥淫所勝。以苦下之。大黃盪滌潤燥為使。王海藏云。厚朴去痞。枳實泄滿。芒硝軟堅。大黃泄實。惟痞滿燥實四症全具者。方可用之。若不宜下而誤下之。變症不可勝數。

白話文:

陽明病症,出現潮熱、神志不清、腹部脹滿、呼吸困難,手腳出汗,大便已經乾燥,可以使用這個湯劑來治療。潮熱是陽明經內熱積聚的表現,神志不清、呼吸困難、腹部脹滿,是熱氣聚集在胃部的症狀。手腳出汗,說明大便已經乾燥,只有大承氣湯才能治療。承指的是順暢,胃是水谷的匯聚之處,邪氣入侵胃部,導致胃氣壅塞,食物殘渣積聚,必須要徹底清除,才能使正氣恢復順暢,所以叫做承氣湯。王冰說,治療應該用苦寒藥物,枳實苦平,能夠破堅消積,是君藥。厚朴苦溫,能夠驅散氣滯、解除脹滿,是臣藥。由於體內熱盛,需要用鹹寒藥物來治療,芒硝具有清熱軟堅的作用,是佐藥。由於燥熱過盛,需要用苦寒藥物來治療,大黃能夠盪滌腸胃、潤燥通便,是使藥。王海藏說,厚朴去痞,枳實泄滿,芒硝軟堅,大黃泄實,只有同時出現痞滿、燥實四種症狀,才能使用這個方劑。如果沒有必要瀉下,而錯誤地使用瀉藥,就會產生很多不可預料的後果。

,按承氣有三種。用者大須審酌。必真有大熱大實者。方與大承氣湯。小熱小實者。可與小承氣湯。若但結熱而不滿堅者。僅與調胃承氣湯。此為合法適宜也。若病大而以小承氣攻之。則邪氣不伏。病小而以大承氣攻之。則正氣必傷。仲景曰。凡欲行大承氣。先與小承氣。轉失氣者。

有燥屎也。可與大承氣。若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攻之則脹滿而難治。又曰。服承氣得利者。慎勿再服。何其諄諄致謹乎。

白話文:

承氣湯有三種,使用時必須仔細考慮。如果病人確實有明顯的發熱和實證,纔可以用大承氣湯。如果發熱和實證較輕,則可用小承氣湯。如果只是熱結不通,沒有脹滿堅硬的症狀,則用調胃承氣湯。這樣才符合病情,也適合病人。如果病人病情嚴重,卻用小承氣湯來攻治,則邪氣無法被壓制;如果病人病情輕微,卻用大承氣湯來攻治,則正氣必定受損。張仲景說,凡是要服用大承氣湯的病人,應該先用小承氣湯試試,如果病人轉而出現了排便困難的情況,可以服用大承氣湯。如果病人沒有轉而出現排便困難的情況,就不要貿然用大承氣湯攻治,因爲那樣會導致腹脹滿,治療起來很困難。張仲景還說,服用了承氣湯後排便通暢的病人,要注意不要再次服用,他反覆強調這一點,可見其謹慎小心。

2. 小承氣湯

大黃,厚朴,枳實

小熱微結。此湯主之。小熱微結者。示亞於大熱堅結也。惟其熱不大甚。故去芒硝。結不至於堅。是以稍減枳樸也。

白話文:

大黃、厚朴、枳實

這個方子主要用於治療輕微發熱伴隨輕微結滯的症狀。這種情況是指比嚴重的發熱堅結症狀要輕一些,因為熱度並不太嚴重,所以去掉了芒硝。結滯也沒有到很嚴重的程度,所以也稍微減少了枳實和厚朴的用量。

3. 豬苓湯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此湯主之。按浮字上應有不字。詳見後釋。活人云。脈浮者。五苓散。脈沉者。豬苓湯。則知此湯論中。脈字下脫一不字也。按太陽篇內五苓散。乃豬苓澤瀉茯苓三味中。加桂與白朮也。陽明篇內豬苓湯。乃豬苓澤瀉茯苓三味中。加阿膠滑石也。

白話文:

脈搏浮而發熱,口渴想要喝水,小便排泄不順暢的人,可以用這個湯藥來治療。根據記載,原本「脈浮」應該要寫成「脈不浮」,詳情請見後面的解釋。有人說,脈搏浮的人應該服用五苓散,脈搏沉的人應該服用豬苓湯,由此可知這段文字中「脈」字下方漏了一個「不」字。需要注意的是,太陽篇中所提到的五苓散,是以豬苓、澤瀉、茯苓三味藥為基礎,再加上桂枝和白朮;而陽明篇中所提到的豬苓湯,是以豬苓、澤瀉、茯苓三味藥為基礎,再加上阿膠和滑石。

桂與白朮。味甘辛為陽主外。阿膠滑石。味甘寒為陰主內。南陽之言。可謂不失仲景之旨矣。但竟以沉字易之。不若不浮為妥。

白話文:

【桂枝】和【白朮】味道甘辛,屬陽性,主要作用於體表;【阿膠】和【滑石】味道甘寒,屬陰性,主要作用於體內。這種觀點可以說是遵循了張仲景的原則。不過,實際上應該以「沉」字來替換,即使用「沉」字來描述藥物的性質,比「不浮」更恰當。

4. 蜜煎方

用蜜微火煎凝。如飴狀。捻作挺。內穀道中。欲大便乃去。汗出小便自利。此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待自欲大便。以此導之。

白話文:

使用蜂蜜,用小火熬製成類似麥芽糖的凝固狀,捏成條狀,插入肛門內。當想要排便時再取出。如果出汗且小便自行變得通暢,這表明體內津液已經耗盡,即使大便硬結也不應強制瀉下。應等待患者自然想要排便時,再使用這種方法來引導排便。

5. 豬膽汁方

(治症同上)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

汗出。則津液枯於上。小便利。則津液竭於下。若強攻之。危症立見。如上二法導之。為虛弱人立權巧法也。然此惟燥在直腸者宜之。若燥屎在上者。非其治也。

白話文:

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

將一個豬膽的汁液,加入少許醋,灌入肛門中。大約吃飯的時間,就會大便。

汗出。則津液枯於上。小便利。則津液竭於下。若強攻之。危症立見。如上二法導之。為虛弱人立權巧法也。然此惟燥在直腸者宜之。若燥屎在上者。非其治也。

如果病人出汗,則津液消耗在上焦;如果病人小便頻繁,則津液消耗在下焦。若強力攻擊病症,就會立刻出現危急情況。像上面兩種方法一樣引導病症,是針對虛弱病人而制定的巧妙方法。然而,這只適用於直腸乾燥的病人。如果病人的乾燥糞便是在腸道上部,這就不是適當的治療方法。

6. 茵陳蒿湯

茵陳蒿,梔子,大黃

陽明病。發熱。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腹微滿。身發黃。如橘子色。汗出者。熱得以越。但頭汗出而他處無汗。且小便不利。則熱不得越。鬱而發黃。黃如橘子色者。是熱甚於外。津液不行也。非大寒之品。不能徹其鬱熱。茵陳酸苦。梔子苦寒。二物之性。皆能導丙丁之邪。

屈曲下行者也。黃為土之本色。奪土鬱而無壅滯者。大黃有專掌焉。夫三物偕行。而水泉湧決。則發黃之症。可使遄已。

白話文:

陽明病發燒,只有頭部出汗,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和米湯,肚子微微脹,皮膚發黃,像橘子一樣的顏色。如果出汗,熱氣就能散發出去。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其他地方沒有汗,而且小便不順暢,就代表熱氣無法散發,鬱結在體內,導致皮膚發黃,像橘子一樣的顏色,這是因為熱氣過於表淺,體內津液無法正常運作。一般的寒涼藥物無法徹底清除這種鬱熱,茵陳蒿味酸苦,梔子苦寒,這兩種藥性都能引導熱邪向下,

它們的作用像彎曲向下流動一樣。黃色是土的本色,這兩種藥物可以去除體內鬱結的土氣,避免阻塞。大黃則專門負責疏通排泄。這三種藥物一起使用,就像泉水湧出一樣,就能迅速治癒皮膚發黃的症狀。

7. 吳茱萸湯

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食谷欲吐者。屬陽明也。此湯主之。脾胃虛寒。則不能納穀。以參棗益其不足。以姜茱煦其中寒。當有速效。若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火逆於上。食不得入。或小柴胡湯。或黃芩湯。可選用之。

白話文:

如果吃東西就想吐,屬於陽明經的病症,這個湯方可以治療。這是因為脾胃虛寒,無法正常吸收食物,所以用人參和大棗來補充脾胃的不足,用生薑和吳茱萸來溫暖脾胃的寒氣,應該很快就會有效果。

如果喝了這個湯反而病情加重,屬於上焦的病症,這是因為火氣逆流到上焦,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中。這時可以考慮用小柴胡湯或黃芩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

8. 麻仁丸

麻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朴,杏仁

趺陽脈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此丸主之,趺陽者。脾胃之脈。浮為陽。知胃氣強。澀為陰。知脾氣約。約者。約束也。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於膀胱。致令小便數。水液只就州都。大腑愈加燥竭。大便乃秘。與麻仁丸。通幽潤燥。

白話文:

麻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朴、杏仁

如果趺陽脈浮,代表胃氣很強。脈澀則代表小便次數多。浮澀脈象互相搏擊,則大便難以排出。這說明脾氣收縮,無法正常運化。此丸藥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趺陽脈是脾胃之脈,浮則代表陽氣,說明胃氣強盛。澀則代表陰氣,說明脾氣收縮。脾氣收縮的意思是說,脾臟的運化功能受到約束。

經書上說:「飲食進入胃中,精氣遊走溢散,向上輸送到脾臟。脾臟散佈精氣,向上歸屬於肺,並通調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液精氣四處流佈,五臟六腑共同運行。這說明脾臟主要負責運送胃中的津液。」

現在的情況是,胃氣強盛,脾氣虛弱,脾臟收縮約束津液,無法四處流佈,只能輸送到膀胱,導致小便次數增多。水液只集中在身體的中心部位,大腸更加乾燥,因此大便祕結。

服用麻仁丸,可以通暢腸道,潤滑乾燥,解決便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