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4)

1. 梔子柏皮湯

梔子甘草黃柏

陽明身熱發黃。此湯主之。身黃者。本於濕熱。去濕熱之道。莫過於清膀胱。故投黃柏。直入少陰。以達膀胱之本。投梔子導金水而下濟。甘草入中宮。調和升降。剖別清濁。庶幾直搗黃症之巢矣。

2.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連軺赤小豆梓白皮杏仁大棗生薑甘草

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按內經曰。濕土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正此方之謂也。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不助濕氣也。

3.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半夏大棗

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腹痛。去黃芩。加芍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溫覆取微汗。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

主往來寒熱。胸脅若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身有微熱。又曰。有柴胡症者。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邪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在裡者。必盪滌以取利。邪在半表半裡者。不可汗。不可下。但當以小柴胡湯和解而已。夫邪既內傳。則變不可測。須迎而奪之。故以柴胡之解肌理表為君。

黃芩之徹熱治里為臣。邪初傳裡。則裡氣不治。故以人參扶正氣。邪入於裡。則氣必上逆。故以半夏散逆氣。生薑輔柴胡以和表。甘棗輔黃芩以和里。

邪氣自表。未斂為實。乘虛而湊。變症良多。故立加減之法。煩者。熱也。嘔者。逆也。煩而不嘔。則熱雖聚。而氣未逆。邪氣欲漸實也。去人參者。恐其助熱。去半夏者。以無逆氣。加栝蔞實者。專除煩熱耳。渴為津枯。半夏性燥。故去之。人參甘潤。栝蔞苦堅。可以生津而止渴。

氣不通暢。血不和調。則為腹痛。黃芩能滯氣。故去之。芍藥能和營。故加之。痞則氣滿。甘能滿中故去大棗。硬則形堅。故加牡蠣。悸而小便不利停水之候也去黃芩之苦堅助水。加茯苓之淡滲行水。不渴者。里自和。故去人參。微熱者。表未解。故加桂枝。咳為氣逆。

故去參棗之補。肺欲收。酸收逆氣者。五味之能也。乾薑辛溫快氣。固主散寒。亦司火逆。故仲景不分寒熱。每治咳症。必用此二物也。

俗醫治傷寒。不分陰陽虛實。概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清熱消導之藥。以為常法。蓋喜其不犯汗吐下溫四法。凡在表在裡。總無大害。可以藏拙。可以免怨也。噫嘻。每論及此。不禁捧腹矣。夫小柴胡為少陽經。半表半裡。和解之劑。苟未至此經。謂之引邪入室。既過此經。

謂之守株待兔。倘太陽之表熱。及陽明之標熱。豈此湯所能治乎。若夫陰寒假熱。足冷脈沉者。投以此湯。立致危殆矣。嗟乎。人命至重。冥報難逃。後之學者須詳審經症。有是疾。則用是方。萬勿蹈此陋轍也。

4.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薑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此湯主之。按邪氣入里。則為腹痛。蓋邪氣傳裡而痛者。其痛不常。法當下之。此因太陽誤下而痛。故以桂枝和衛芍藥和營。中氣受調。滿痛自愈。

5.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芍藥,甘草大黃大棗生薑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腹滿而大實痛者。此湯主之。或問太陰病。用四逆輩。固所宜也。然復用桂枝大黃。何也。大黃至寒。何為用於陰經耶。又何為與桂枝寒熱互用耶。曰。自利而渴者。屬少陰為寒。在下焦。宜行四逆。自利而不渴者。屬太陰為寒。在中焦。宜與理中。

若太陽病。誤下之。則表邪未解。乘虛陷入太陰。因而滿痛。且見大實脈症者。當以桂枝除表邪。大黃除里邪。若脈無力。而大便自利者。大黃又在禁例矣。按太陰腹滿痛。其症有三。如腹滿咽乾者。此傳經之陽邪。在法當下。如吐食自利而復滿痛。此直入本經之陰邪。在法當溫。

如太陽誤下。因而滿痛。此乘虛內陷之邪。法當以桂枝加芍藥湯和之。若手不可按。脈洪有力。此為大實。當以桂枝加大黃湯和之。設使直入之陰症。而脈來沉細者。非二湯所宜也。大抵陰邪滿痛。宜與理中。熱邪滿痛。宜與大柴胡。惟誤下滿痛。宜用二湯。不可不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