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下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5)

1.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細辛,附子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此湯主之。按太陽病。發熱頭痛。其脈當浮。今反沉。少陰脈沉。法當無熱。今反熱。仲景於此兩症。各言反者。謂反常也。太陽病而脈似少陰。少陰脈而病似太陽。所以皆謂之反。而治之不同也。均是脈沉。發熱。以其有頭痛。故為太陽病。

陽症當脈浮。今反不浮者。以裡虛久寒所致。又身體痛。故宜救里。使氣內復逼邪出外。且乾薑生附。亦能發汗。假使里不虛寒。則脈,必浮。而正屬太陽麻黃症矣。均是脈沉。發熱。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病。陰病當不熱。今反發熱。則寒邪在表。未傳於裡。但以皮腠。鬱閉為熱。

白話文:

患了少陰病,剛開始的時候就反常地發熱,脈象沉的,這個湯藥可以治療它。

太陽病發熱頭痛,脈當浮,今反沉,少陰脈沉,法當無熱,今反熱,仲景於此兩症,各言反者,謂反常也。

根據太陽病的症狀,發熱頭痛,脈象應該浮。現在卻沉了。少陰病的脈象應該沉,理應沒有熱,現在反常地發熱了。仲景在這裡說「反」,意思是反常。太陽病的脈象卻像少陰病,少陰病的脈象卻表現出太陽病的症狀,所以都稱之為反常,但治療方法卻不同。

均是脈沉,發熱,以其有頭痛,故為太陽病。

雖然都是脈沉、發熱,但是因為有頭痛,所以判定為太陽病。

陽症當脈浮,今反不浮者,以裡虛久寒所致。

陽性疾病的脈象應該浮,現在反常地不浮,是因為內虛久寒導致的。

又身體痛,故宜救裏,使氣內復逼邪出外。

又因為身體疼痛,所以需要救治內裡,讓氣血回歸內部,驅趕外邪外出。

且乾薑生附。亦能發汗。假使裏不虛寒。則脈,必浮。而正屬太陽麻黃症矣。

而且乾薑和附子,也能發汗。假如內裡沒有虛寒,脈象就一定會浮,那才真正屬於太陽病的麻黃證。

均是脈沉,發熱,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病。

同樣是脈沉、發熱,但是因為沒有頭痛,所以稱為少陰病。

陰病當不熱。今反發熱。則寒邪在表。未傳於裡。但以皮腠。鬱閉為熱。

陰性疾病理應不發熱。現在反常地發熱,是因為寒邪在表,還沒傳到內裡。只是因為皮毛腠理鬱閉而感到熱。

而在裡無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間之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假使寒邪入里。則外必無熱。當見吐利厥逆等症。而正屬少陰四逆症矣。由此觀之。表邪浮淺。發熱之反為輕。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此四逆湯。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又可見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

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而仲景之旨微矣。

白話文:

若体内没有热,就用麻黄细辛来发表表面的热,附子来温煦少阴经。假如寒邪入侵体内,则表面一定没有热,会见到呕吐、腹泻、厥逆等症状,正是少阴四逆证。由此可见,表邪浮浅,发热反倒轻,正气衰微,脉沉反倒重。所以四逆汤不比麻黄附子细辛汤轻。还可以看到,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这就是仲景用药的精妙之处。

2.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甘草

少陰病。二三日。以此湯微發汗。以無表症。故微發汗也。按少陰症脈多沉。若沉緊。不可汗。沉細數。為在裡。不可汗。此症必脈沉而喘。是表有寒。而里無邪。故以小辛之藥。微微取汗。按仲景發汗湯劑。各分重輕如麻黃桂枝青龍越婢等湯。各有差等。至少陰發汗二湯。

雖同用麻黃附子。亦有輕重之別。故以加細辛為重。加甘草為輕蓋辛散甘緩之義也第一症以少陰本無熱。今發熱。故云反也。發熱為表邪。當汗。又兼脈沉屬陰。當溫。故以附子溫經。麻黃髮表。而熱從汗解。故加細辛是汗劑之重者。第二症。既無裡寒可溫。又無裡熱可下。

白話文:

少陰病的治療

少陰病,發病兩三天。用此湯藥稍微發汗,因為病人沒有表症,所以只需要輕微發汗。

根據少陰病的脈象,多為沉脈。若脈沉而緊,不可發汗。若脈沉而細數,則病邪在裡,不可發汗。

此病症的脈象必定沉而喘,這是因為表有寒氣,而裡無邪氣。所以用些微辛散的藥物,微微發汗。

根據仲景發汗湯劑的藥方,各自有輕重之分,例如麻黃湯、桂枝湯、青龍湯、越婢湯等,各有其差異。而針對少陰病的發汗湯藥,則有兩種:

雖然兩種湯藥都使用麻黃和附子,但也存在輕重之分。因此,加入細辛則為重,加入甘草則為輕,這是因為辛散能發散,而甘草能緩和的道理。

第一種情況:少陰病原本無熱,現在發熱,所以稱為「反」。發熱是表邪,應該發汗。又因為脈沉屬於陰,應該溫補。所以用附子溫經,麻黃發表,讓熱氣隨著汗液排出。而加入細辛是發汗藥中比較重的一味藥。

第二種情況:既沒有裡寒需要溫補,也沒有裡熱需要瀉下。

其所以用麻黃附子之義。則是脈亦沉。方可名曰少陰病。身亦發熱。方行發汗藥。又得之二三日。病尚淺比前症稍輕。故不重言脈症。但日微發汗。所以去細辛。加甘草。是汗劑之輕者。

白話文:

使用【麻黃】和【附子】的理由是,脈搏也沉弱的情況下,才可以稱為少陰病;身體也發熱時,才可以使用發汗藥物。這種情況通常在病程的二三日內,病勢較淺,比之前的症狀稍微輕微,因此不需要重複描述脈象和症狀,只需說「輕微發汗」即可。因此去掉了【細辛】,加入了【甘草】,這是一種較輕的發汗藥劑。

3. 附子湯

附子,白朮,茯苓,芍藥,人參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此湯主之。背者。胸中之府。諸陽受氣於胸中。而轉行於背。內經曰。背為陽。腹為陰。陽氣不足。陰寒氣盛。則背惡寒。若風寒在表而惡寒者。則一身盡寒矣。但背惡寒者。陰盛可知已。或乘陰氣不足。陽陷陰中。表陽新虛。

而背微惡寒者。經所謂無大熱。燥渴。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一為陰寒氣盛。一為陽氣內陷。蓋陰寒不耗津液。故於少陰病則曰。口中和也。及陽氣內陷。則熱耗津液。故於太陽病則曰口燥舌乾而渴也。故陰陽不同。當以口中潤燥為辨。按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

白話文:

少陰病,發病一兩天,口不乾渴,但背部發冷,可以用艾灸治療。這時適合使用附子、白朮、茯苓、芍藥、人參組成的湯劑。背部是胸中氣府所在,陽氣從胸中匯聚,然後流向背部。醫學典籍中記載:「背為陽,腹為陰。」當陽氣不足,陰寒氣盛時,就會出現背部發冷。如果風寒在表,導致發冷,則全身都會感到寒冷,但只有背部發冷,就說明陰寒之氣盛。也有可能是由於陰氣不足,陽氣下降,表面的陽氣虛弱,導致背部微微發冷。

這種情況下,就像醫書中所說:「無大熱,燥渴,心煩,背微惡寒。」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一種是陰寒氣盛,另一種是陽氣內陷。因為陰寒不耗損津液,所以少陰病患者會有口不乾渴的症狀。陽氣內陷時,熱氣耗損津液,所以太陽病患者會有口乾舌燥、口渴的症狀。因此,陰陽不同,應該根據口部潤燥情況來判斷病情。辛味藥可以散寒,附子的辛味可以散寒。

甘以緩之。茯苓人參白朮之甘以補陽。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扶陰。大抵偏陰偏陽。則為病。火欲實水當平之。不欲偏勝也。

白話文:

使用甘味來緩和,【茯苓】、【人參】、【白朮】的甘味用於補陽;使用酸味來收斂,【白芍】的酸味用於扶陰。一般來說,陰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火旺時應當用水來平衡,而不是讓一方過度勝過另一方。

4. 桃花湯

赤石脂,乾薑,粳米

主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膿血。二三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裡寒也。小便不利者。水穀不分也。下利膿血者。腸胃虛弱。下焦不固也。澀可去脫。石脂之澀。以固腸胃。辛以散之。乾薑之辛。以散裡寒。甘以緩之。粳米之甘。以養正氣。

白話文:

赤石脂、乾薑、粳米治少陰病

主治少陰病,病程兩三天到四五天。症狀包括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膿血,持續兩三天到四五天。 此病因寒邪深入臟腑所致。腹痛是因為裡寒,小便不利是因為水谷不能正常消化吸收,下利膿血是因為腸胃虛弱,下焦不固。

治療方法: 以澀味收斂止脫,赤石脂的澀味可以固腸胃;以辛味散寒,乾薑的辛味可以散去裡寒;以甘味緩和,粳米之甘可以養護正氣。

5. 豬膚湯

豬皮(一斤即鮮豬皮也吳綬以為燖豬時刮下黑膚非革外厚皮之義矣)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此湯主之。豬。水畜也。其氣先入腎。少陰客熱。是以豬膚解之。加白蜜。以潤燥除煩。加白粉。以益氣斷利。

白話文:

少陰病症表現為腹瀉、咽喉疼痛、胸悶心煩,可以用豬皮湯來治療。豬肉屬於水生動物,其氣先入腎,而少陰病症是由於熱邪入侵所致,所以用豬皮來解熱。加入白蜜可以滋潤乾燥、去除煩躁,加入白粉可以益氣止瀉。

6. 甘草湯

甘草

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陰邪傳於少陰為咽痛者。服甘草湯。如其不瘥。與桔梗湯。以和少陰之氣。

白話文:

【甘草】

用於治療少陰病,如果在二三日內出現咽喉疼痛,這是因為陰邪傳入少陰經導致的咽喉疼痛,可以服用【甘草湯】。如果效果不佳,可以使用【桔梗湯】來調和少陰經的氣機。

(主治症狀同上)

7. 桔梗湯

(主治同上)

桔梗,甘草

桔梗味辛溫以散寒。甘草味甘平以除熱。甘梗相合。以調寒熱。

白話文:

【桔梗】、【甘草】

【桔梗】味辛溫,可以散寒;【甘草】味甘平,可以除熱。【甘草】和【桔梗】合用,可以調和寒熱。

8. 苦酒湯

半夏(十四枚洗),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

主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六經皆無咽痛。惟少陰篇中。有咽傷咽痛之症。何也。少陰之脈。上貫肝鬲。入肺循喉嚨。故有此症。古方有醋煮雞子。主喉痛失音。取其酸斂。固所宜也。獨半夏辛燥。何為用之。大抵少陰。多寒症。取其辛能發散。一散一斂。遂有理咽之功耶。

白話文:

半夏(十四枚,洗淨)

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

主治

少陰病。咽喉疼痛。生瘡。不能說話。聲音嘶啞。六經中皆無咽喉疼痛之症,唯獨少陰篇中記載有咽喉疼痛的病症。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少陰經脈上行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喉嚨而行,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病症。古代方劑有醋煮雞蛋,主治喉嚨痛失聲,取其酸味收斂,所以很適合。單獨使用辛燥的半夏,為何也要用呢?這是因為少陰經脈多寒症,取其辛味可以發散,一散一斂,才能起到潤咽的功效。